缱绻的乡情伟大的良心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btbtb55182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秦腔·后记》影视艺术片的拍摄,以“环境生成人”和“人对生存环境的反思和批判”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秦腔》作品中的原型人物——棣花村村民过去诗意的生存和当下困苦的生活、以及面对市场大潮无所适从的茫然感,通过细膩的影视语言和多样化的影视特写镜头,表现出了著名作家贾平凹缱绻的乡情和伟大的良心。该片是作家文本和现代化影视传媒手段嫁接渗透的结晶,为读者解读伟大的乡土题材史诗性作品《秦腔》开辟了一条新路。
  [关键词]《秦腔·后记》 影视艺术片 审美意义
  
  2005年中国文坛比较轰动的一件事恐怕就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秦腔》长篇小说的横空出世。该作一经推出,就引起评论界和文化界的共同注目,先后获得《当代》2005长篇小说年度奖、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杰出作家奖大奖以及中国首届“红楼梦”文学奖。如此重量级的作品,在文化艺术界震波不断。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或去关注晚于《秦腔》小说之后发行,由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和木南文化传播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拍摄的《秦腔·后记》影视艺术片。《秦腔·后记》影视艺术片全长35分钟,由陕西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全片整个拍摄基调以灰青色、暗色调为主,和贫穷落后、令人心情压抑的《秦腔》人物活动真实场所——商洛丹凤县棣花街(小说中的清风街)周边环境相吻合。惆怅、怀旧意蕴贯穿始终。艺术片以极富穿透力和感染力的影视语言,在写实(棣花农民真实而苦难的现实生活)和写意(作家和村民血肉深情和对故乡发展前景的担忧)两个方面用力。以原作作者贾平凹为叙事主人公,用他富于磁性的方言,在或悠扬或低沉的秦腔慢板中,引导受众在棣花街上寻幽探胜,吊贫访古。缓慢的节奏、令人触目难忘的特写镜头和高超的音、像、画技术处理,都给人一种别出新裁的审美感受。
  艺术靠征服而存在。艺术片在选择拍摄对象时非常富有匠心。环境塑造人,山水夹挤的小盆地中棣花人就在其中生存和繁衍着。在拍摄者的镜头里,“老祖母洗脚,儿媳妇擀面,伐树盖房过满月,双翁牵手趟过州河,红白喜事吹唢呐,过庙会,唱秦腔,烧火打铁,剃头骟猪。”等等,五行八作都有裸裎。正如孙见喜所言:“一家一家的门楼,一个一个的坟冢,一件一件的往事,在浑厚悲壮的秦腔乐曲声中交相变幻,引人入胜;往昔与当下,喜悦与苍凉,山野与江流,春夏与秋冬,两相对撞,又天然和谐,于跌宕起伏中呈现出世道沧桑的悠悠岁月和人在旅途的悲欢离合。”拍摄者忠实于原著,力图准确地模拟和再现出滋生作家创作灵感的文化生态。在拍摄者看来,“棣花的一草一木,都是作家平凹灵感萌芽的土壤,都是平凹文学生长的营养。”影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过去的棣花安贫乐道,人们在绝世大苦的境地里,创造出了生存的人间奇迹。那河中用棒槌捶洗衣服的妇女、黑屋子里拉风箱的阿姨、满脸沟壑却仍在辛辛苦苦织布的老奶奶,推着独轮车的村民,在破木板上学写汉字的儿童……仍然在声声地告诉人们“穷、穷、穷”。穷是中国部分农村仍然很严重的现实。改革的大潮,缓慢地影响着这里的人们,迟滞又茫然的外出求生的脚步,正是身着清一色土皂衣裤的商州农民对自己的前途、命运无从把握的表征。
  影片处处浸透着作家对自己生存环境的深沉思考。作家和家乡人民血浓于水,其缱绻乡情令人激赏。这种乡情在影片中又解析为友情、亲情和豪情。从影片中我们看到作家是一个非常朴实和善良的人。这和笔者常接触到的作家相一致。永远改不彻底的乡音,见人就散烟的真诚,坦然和所有家乡人合影的作派,自己在省城的家长期被故乡村民当作“办事处”的荣耀,以及逢年过节回老家挨门户吃酒席,小时候到五林叔家蹭听故事的童心稚趣,多年不回仍能猜出村中小孩家大人名字的神奇,等等,都活化出了作家对家乡人深情的眷恋和赤子情怀。外边人一听说是棣花村的人,称东西在秤上就不敢捣鬼:外地人到棣花不敢随便说文弄字;每人每天发放三斤红苕,可是组成的社火队伍总能在县上拿回头名奖牌。梂花人经济紧张,可是不缺文化,保持着精神上的高贵。贾平凹以写作出了名,扬名海内外,著作等身,可是外地人偶尔说起他,棣花人并不以为然,“像他那样的,在我们这里能拉一车”。棣花人老几辈津津乐道的,就是他们的祖先曾经接待过李白、杜甫、李闯王、李先念等非常人物。字里行间充满着身为棣花人的豪情。“后来,我才发现,我的本性依然是农民,如乌鸡一样,是乌在了骨头上的。”尽管红苕吃坏了作家的胃,故乡的贫困使作家的身体没有长开,但是作家并不否认自己的农民身份,甚至以自己身为农民却在被古人称为“居之不易”的都城里纵横驰骋而由衷地自豪!甚至在小说写作中,一再强调“我是农民”!从故乡汲取的吃苦和奋斗精神成为作家一生的财富。可以想见,得出这个认识,作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1989——1999年是家乡人生活比较舒心的日子。镜头里闪现的是晚间田地里高高兴兴劳作的村人身影、小院里老夫妻互相敬酒的愜意,还有在庭院里边听收音机里的秦腔、边玩“狼吃娃”游戏的老人们,家家为孩子盖新房,老人也豁达地为自己准备着寿衣的情景,这些好像很随意撷取的镜头却寄寓着创作者深沉的思考,都在告诉我们,这是一方希望的乐土,人们生活简单而知足。农民要求不高。填饱了肚子的他们,把毛泽东、邓小平相片挂在墙上,顶礼膜拜。谁对农民好,农民就把他们记在心底最深处!影视片还用写实手法,为我们揭示了商洛山区人们严峻的生活现实:信巫不信医。困窘的经济生活条件,使得当地人看不起医生。生病时只能用民间土方医治或者请神来治病。影片中有两个特写镜头启人思考。一是平凹《秦腔》咸书后,为告慰家乡亡者和未亡者,到贾塬村对面父亲坟头一页一页撕烧《秦腔》著作。据笔者所知,每年清明,贾平凹都要回家乡给父亲烧纸祭奠。2006年,贾平凹回丹凤县城为90岁老姨祝寿回来路过棣花村,又去父亲坟头烧纸时,笔者恰好就在身边。亲眼看着作家将100元面额人民币在阴纸上一下一下地按印,然后将阴纸一张一张焚烧,且不让别人代劳,态度执着而虔诚。而2005年这场祭奠恐怕更有意义。作家用自己的如椽巨笔,撰写了乡土题材的巨著《秦腔》,为家乡人立了一块硕大的“碑”,这块碑首先要告慰的是亲情,祭奠的首先是自己的老父亲。另一特写镜头是,贾平凹在写作重大作品时,往往要在自己书房净手焚香,在自己淘来的大“汉罐”中燃起一柱香,若烟柱直直向上,说明写作顺利。写作《秦腔》也是这样。有人说这是封建迷信思想,我却以为是作家敬畏生命、“天人合一”创作观的展现。
  贾平凹是一个有着伟大的艺术创作良心的作家。他的创作总体特征是举重若轻,言简意丰,寓深刻予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对家乡人生存状态的关注和体察始终是其创作的主旋律。《秦腔·后记》影 视艺术片拍摄者明显对此颇有认识。《秦腔·后记》影视艺术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恐怕还有拍摄中的几个特写镜头,譬如对“脚”的艺术处理,影片中出现了平凹母亲那严缠密裹、蹒跚挪移的三寸小脚,村人在泥泞村道上行进的脚,村人出外打工那依依不舍的腿脚,都富含深义。拍摄者抓拍友情也是颇见匠心。和作家同龄的小时的玩伴,因为长期生活在农村,其精神面貌、生态体征和作家有了天渊之别。拍摄者似乎有点残忍地把这个人径直推到了受众面前。让人不由得想起了迅哥儿和闰土的遭遇。面对着镜头的他,满脸皱纹,老态龙钟,甚至有些痴傻。那眼神,是羡慕,是希冀,抑或是惊奇?神情惶惑,让人无从把握。一个简单的镜头却承载了很多的寓意。拍摄者不回避冲突。有一个镜头让人过目不忘。作家和一身扛干玉米杆的老妪擦肩而过,老妪表情麻木,动作很吃力。这时旁边适时地响起了话外音,“我听说过甚至还亲眼目睹过,一个乡级干部对着县级领导,一个县级干部对着省级领导述职的时候,他们要说尽成绩,连虱子都长了双眼皮;当他们申报款项,却牺牲了还再牺惶,人在喝风屙屁,屁都没个屁味。”作家这话非常形象、准确。人们不禁明白了,原来,作家是在把苦难和痛苦撕裂了给人看。他一个人固然可以帮老妪搬扛玉米秆,然而,启蒙、救赎众多的像老妪一样的家乡人才是有正义感和良知者的真正作为!让人对那些只编政绩不管人民死活的所谓的父母官进行深思。越穷的地方人们越怕官怕管,没有其他出路的商州人只能把“学而优则仕”作为人生信条。官本位一方面为商州人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出路,但另一方面也桎梏了商州思想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如果碰到把权力当作谋取私利手段的政治投机者,商州人困苦的生活就更增加了灾难!2006年震惊全国的商州张改萍卖官案相关人员的被惩处,不难看到作家在这个方面的远见卓识。全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使“农村成了一切社会压力的泄洪地。”“四面八方的风方向不定地吹,农民是一群鸡,羽毛翻皱,脚步趔趄,无所适从,他们无法再守住土地,他们一步一步从土地上出走,虽然他们是土命,把树和草拔起来又抖净了根须上的土在哪儿都是难活。”然而“水里的葫芦压下去了一次就会永远沉在水底吗?”这种强烈的草根意识和民间精神,一直贯穿整部艺术片拍摄始终。这也正是原作者贾平凹伟大的为人民写心的良心的体现。离开了土地的家乡人,有几个人能和作家一样幸运?!从《秦腔·后记》影视艺术片我们可以感觉到,这种伟大的发自内心的同情之中隐隐有一种逃离家乡的负罪和内疚感,更多的则是作家对全体家乡人出路和命运的思考而引发的一种责任和使命感。整个影视艺术片将棣花从前的繁荣和现在衰败进行了对比。从影片我们还可看出,过去棣花作为商关要道,曾经接待过王维、李白等文人骚客的文化胜地,如今已经颓败萧条。村人生活困苦是怵目惊心的。破了一半的铺面房门板、空屋里魔鬼的变种——形象丑陋、长腿花纹的大蜘蛛、村人佝偻着背、出外打工横死者棺材上引灵的“白公鸡”,都给人一种萧杀、恐怖和苍凉的况味。过去棣花人老实本份,与人为善,现在的棣花人抢劫坐牢、吸毒赌博、宗族械斗,甚至投毒的事件时或发生:能人辈出的棣花村,现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嘴角歪斜、中风的老村干部、大小便失禁的上一辈人。人死也抬埋不到坟地里去,人际关系高度紧张,更是对商州缺乏革命的青壮劳力的形象概括。影视艺术片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命题:靠老弱病殘改变不了商州农村落后面貌。那么棣花农村的希望到底在哪里?细心的观众可能忘记不了这样一个长镜头,当作家领着人们在家乡田野里漫溯,拍摄者却突然将镜头对准一个正在玉米杆搭成的简易草棚里玩耍的小孩。小孩走到那,镜头追到那。有论者认为这个镜头是败笔:嘻嘻哈哈的小孩,恶作剧似的拍摄者,完全冲淡了艺术片的沉重主题。我认为应该这样理解,贾平凹写《秦腔》,整个态度是既惶恐又茫然。他也不知道,在并不是所有农村都能“城市化”的时候,自己的家乡——棣花农村一定消灭不了,但它何去何从?希望难道只能在下一辈人(小孩子)身上才能最终验证吗?其实,影视片这个镜头恰好艺术地传达了作家寻觅、求索的矛盾心理,可谓经典。
  《秦腔·后记》影视艺术片的拍摄者、贾平凹文学艺术馆馆长木南先生是笔者的好朋友。近年来,木南先生追随平凹先生左右,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作家生活一手资料,用句形象的话说,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不动产”。木南是一个很有眼光和品味的人。在作家刚开始创作《秦腔》前,他就有意识的地拍摄和搜集了棣花村的大批珍贵影象资料。“他的木南文化传播公司成立了专门的摄制小组,长时间蹲守棣花;用镜头纪录当地的节庆习俗和婚丧娶嫁,一年四季全程纪录。三年间,木南在棣花拍的照片有三万多张,录像带有二百多盘。香港凤凰卫视和CCTV-1的《东方时空》来西安拍摄平凹的专题片,其中许多素材和线索都来自木南的劳动成果。”木南是“闲时置办忙时用。”正因为积累丰厚,因此,在拍摄《秦腔·后记》影视艺术片时他主要用了自己影象素材库里的资料,个别镜头才予以补拍。《秦腔·后记》影视艺术片中有几个镜头需要给大家交待。一个是当平凹说到棣花人英武,喜欢舞刀弄枪练闯王拳,镜头里就出现了一个小伙子,真的在雪地里翻跟头,挺像模像样,和作家的叙述刚好吻合。其实,这是木南在梂花村拍素材时,偶然碰到的一个暍醉酒的小伙子在那发酒疯,木南觉得好玩,就拍下来了:镜头里那只令人毛骨悚然的花脚大蜘蛛,也是木南很早就拍下的:影片中说到棣花商店石台阶上半吊着的蛇蜕,影片中就出现了一条正在蜿蜒穿行的蛇。据木南讲,这条蛇真是棣花的蛇,毒性很大,当时拍摄还挺惊险。《秦腔·后记》影视艺术片一次制作了一万张,现在已经所剩无几。再版计划已经提上了日程。这在当下疲软的音像市场的确是一个奇迹。
  《秦腔·后记》影视艺术片的价值很明显。据笔者所知,本片拍摄前贾平凹不提倡,也不配合。可是在看了进行初步影像处理的毛片后,贾平凹被深深打动了。不仅欣然支持,而且亲自担任该片主要演员。片中的群众演员均出自棣花村家乡人。本着对家乡人民的热爱,贾平凹用第一人称视角,借助讲故事手段将棣花街历史、现状娓娓道来。这种作家“在场”参与剧本展演使影视艺术片有了现场感、亲历性、可信性。为自己的作品亲自担任主角,对贾平凹来说是第二次(《废都》中的埙乐是第一次)。事实证明,这种尝试是成功的信《秦腔·后记》影视艺术片的成功拍摄,适应了视觉消费文化时代的需要。众所周知,当今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和视角消费时代。而中国当代文艺创作是一种什么情况呢?据统计,每年中国有1000多部长篇小说出版。好看、好读、节省时间已经成为衡量作品好坏的一个重要尺度。人们已经对那些林林总总的大部头小说文本产生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审美疲劳。贾平凹是一个始终在求新、变化之中创作的作家,他的宏阔的写作视野、深厚的写作功底使他往往走在时代的前列,他的作品创作一定程度上将许多评论家远远甩在了后边。2005《秦腔》作品推出时,就有许多人反映看不懂。诚如贾平凹所说:“我的《秦腔》写的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这种密实的流年式的叙写,农村人或在农村生活过的人能进入,城里人能进入吗?陕西人能进入,外省人能进入吗?”其实,作家大可不必忧虑。《秦腔·后记》影视艺术片无疑为国内外读者解读乡土题材史诗性作品《秦腔》提供了一条简捷的路径,创造了一个传统写作文本与现代化影视传播艺术相融为一的优秀范例。
其他文献
[摘要]以《穿prada的女魔头》为文化心理分析的案例,结合麦克卢汉的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对于时尚的观点,通过解读这部电影中所呈现的心理冲突矛盾,来反思流行在当下多元文化情境中,大众对于流行的认知以及心理迁移中所产生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冲突。  [关键词]流行 媒介 文化心理    一、解读电影中的心理冲突    《穿prada的女魔头》在2007年2月中国公映以来,掀起了一股对于时尚产
摘要 尽管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更多的是睿智冷静,而王小波的作品处处充满着激愤与怪异,但远在欧洲大陆的昆德拉与王小波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昆德拉与王小波作品及个人气质中共有的反讽与诗意兼具的风格是源于都有相似的历史遭遇,都面临过价值的崩溃,都体验着怀疑、失望、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在小说也面临危机的时代,仍然葆有的作为人类美好体验的牧歌诗情也正是他们作品中主人公生存的最为强大的动力之一,也是小说想象力的动力
【摘要】河南淮阳泥泥狗伴随着宗教祭祀和古老的民俗而诞生民间艺术,造型古朴、粗犷,表现出一种神秘凝重的气氛,颇有远古彩陶的风韵,给人强烈的神秘感,被称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真图腾”。创作特点强调“不似而似”以黑色垫底,周身施以五彩纹饰,色彩艳丽。对今天丰富完善传统文化体系,指导现代艺术设计及美术创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诃】民问彩塑淮阳泥狗狗活化石写意    河南省地处中原,这里土地肥沃,幅
[摘要] 通过对比小说《画皮》和电影《画皮》中共有的三个人物,即王生、王生之妻和女鬼(妖),探究电影《画皮》对小说《画皮》中人物性格典型性的突破,可以看出陈嘉上独特的电影创作理念及体现在电影中的对爱和人性的思考。  [关键词] 《画皮》人物性格 突破 爱人性    电影和文学作为艺术的不同类型,有着不同的艺术特性和思维规律。但是,电影和文学同为叙事艺术,则必然存在着某种难以割舍的关系。许多
摘要 D.H.劳伦斯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他的女性观也引起了诸多争议。通过对《恋爱中的女人》中两个女性雕像进行解析,可以发现劳伦斯的菲勒斯意识和对现代女性的偏见,以及他希望现代女性回归传统、回归家庭的思想。  关键词 《恋爱中的女人》 雕像 现代女性    中外劳伦斯研究者一直关注D.H.劳伦斯作品中塑造的众多现代女性形象,并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分析来探察劳伦斯的女性观。一些女权主义者对劳伦
[摘要]将王家卫电影作为一个叙述文本,从叙述学、结构主义、电影美学视角对王家卫电影来进行考查,其时空处理方式显示出突出的个人性,首先把时空当作叙述对象,赋予时空更多的哲学意味,这使得时空的处理显示出两个层次,一个属于内层,一个属于外层,内层和外层却不相互剥离,把叙述对象和电影语言带来的直观感受融合为一体。  [关键词]主观时间 客观时间 叙述学    王家卫电影可以被称为怀旧电影。几乎所有影片都
[摘要] 《看上去很美》运用了一种真实的镜头和表现方式,晦涩地再现了那个时代人们身上所披戴的枷锁,大量的全景和对话场面,发掘了幼儿园在社会规则控制下的集体生活场景和孩子崇尚自由的心灵世界,尤其是小主人公方枪枪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方枪枪究竟是谁?是你?是我?是思想启蒙痛恨教条的学生?是初识社会磕磕碰碰的菜鸟?是一个看不惯世界却又身不由己的人?是最初的梦想和幸福的理想主义者?  [关键词] 方枪枪
摘要 胡琴以自身特有的表现方式揭示了影视画面所不能表达的深层感情,展现了影视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具有多方位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 影视 影视音乐 胡琴    影视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从农村到城市、从孩童到老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影视音乐作为影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有机整体,人们可以通过影视音乐去感受影视艺术的真谛,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早已习惯把音乐听觉形象与画面视觉
摘要 作为一部在奥运期间上映的小成本制作,“山寨版”电影《十全九美》凭借独特的营销策略成为票房黑马。虽然此剧情节苍白、思想深度匮乏,但仍深受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此种现象的产生虽然为小成本制作的电影构建了一片光明的前景,但看似繁荣的背后却反映出年轻一代观影素质的下降。电影作为负有教化意义的一门艺术,应当走出恶俗搞怪的怪圈,真正担负起电影应该担负的责任。  关键词 《十全九美》 小成本制作 山寨版
摘要 电视剧《苍茫天山》涉及民族关系、家园的指认,“大家”与“小家”的选择等问题,复杂而精彩,《苍茫天山》高度浓缩的内容,精湛的艺术表现带给我们美感的同时也留给我们极走思考的空间。中华民族有良好的传统,每当民族存亡、国家危急的生死关头,总会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人物抛头颅洒热血,但是在和平的年代里,爱国该怎么去做呢?当“小家”与“大家”发生冲突时该如何取舍呢?电视剧带给我们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