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还巢

来源 :民间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lig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外的十里长亭,芳草萋萋,一个清秀素雅的少妇牵着女儿的小手,望着夫君远去的背影,目光中一股离愁混合着希望。
  粉妆玉琢的小女孩哭道:“爹爹别走!”少妇蹲下身子掐了掐女儿的小脸:“爹爹去京城参加会试,要是他高中,就能当大官了,我们就有好日子过了!”
  刚刚还是艳阳高照,就说话的工夫,暴雨倾盆而下,少妇忙拉着女儿走进亭子避雨。亭子里有一对中年夫妇,衣衫破旧,满面风尘,脚下放着两个木箱子,箱子上写着“吉庆班”的字样,看样子是走江湖的卖艺人。
  少妇对那两人微笑着点了点头,忽然腹痛如绞,不由得弯下了腰。那卖艺的妇人忙上前搀扶,问道:“这位娘子,你是不是得了急病?”
  少妇摇摇头:“恐怕是我吃坏了肚子!不行了,我得去方便一下,你帮我照看下女儿!”说着不顾瓢泼大雨,跌跌撞撞地冲进了路边的野草堆。
  卖艺的妇人看看小女孩,又望了眼丈夫,两人默契地一点头,一个挑起箱笼,一个抱起小女孩,捂住她的嘴,急匆匆地走进了雨幕之中。
  待那少妇回到亭子里,已是人去亭空,她绝望地哭喊:“燕儿,我的燕儿啊,我可怎么跟你爹交代啊……”
  那卖艺的夫妇拐了小女孩,不敢耽搁,一路急行赶回了租住的小院。小女孩哭闹得累了,便沉沉睡去了。中年男子喜滋滋地说:“看这丫头长得多俊啊,一定能卖个好价钱!”
  正说着就有人在外面喊:“刘老拐在家吗?”刘老拐对他老婆道:“是麻子,去开门!”
  刘氏开了门,麻子一阵风走了进来:“刘老拐,你手里还有没有货?要女孩儿!”刘老拐笑道:“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刚弄来一个,你瞧瞧!”
  麻子一看,皱了下眉头:“长得倒是怪好看的,就是大了点,有五岁了吧?”刘氏忙道:“五岁的孩子能懂啥?保证不会有麻烦。这么俊的丫头,有的是人抢着要!”
  麻子点点头,拿出一锭银子放在炕上,抱起孩子就要走,孩子立刻醒了,望着麻子嘿嘿地乐。麻子吓得立马把小女孩放回炕上:“刘老拐,你他妈的要坑我啊!这丫头两眼发直地傻笑,是个痴呆啊!”说完抓起银子,头也不回地走了。
  刘氏忙抱起小女孩细看,试着问道:“你叫啥名?”小女孩笑道:“我叫燕儿。”
  刘老拐也问:“你今年几岁了?”小女孩还是笑答:“五岁了,八月十五中秋节生的!”
  刘老拐夫妇这才放下心来,心想一定是刚才孩子睡迷糊了,这么伶俐的对答,怎么会是痴傻呢!
  可随后他们就发现自己摊上了个大麻烦,不管谁来买孩子,这燕儿在买主面前都是一副痴傻的模样,把来的买主全吓跑了,不管问她啥,她都是来来回回说那两句话,看来真是个痴呆。
  一来二去,燕儿彻底毁了刘老拐夫妇在“拐子行”的信誉,同行们都知道他们两口子弄了个痴傻儿还想糊弄买主蒙银子,都不理他俩了。
  刘老拐夫妇俩气得要死,把燕儿领到僻静处丢下就走,谁知这燕儿记性特别好,不管把她扔在哪里,她都能找得到回刘老拐家的路!
  刘老拐夫妻不给她开门,她就一直敲打门环,喊着:“我是燕儿!我是燕儿!”刘老拐怕邻居听见,只得开了门把燕儿领进屋里。
  就这么试了好几次,刘老拐见实在甩不掉燕儿,只好暂时先收留着。
  只是刘老拐夫妻的“生意”实在是做不下去了,只好重操旧业,干起了走江湖卖艺的营生。这一年天下大旱,又遭蝗灾,农田颗粒无收,老百姓连饭都没得吃,又哪有钱看卖艺的表演呢?
  这天,走村串镇卖艺的刘老拐夫妇栖身在一座破庙里,望着手中最后半个饼子,欲哭无泪,刚想召唤燕儿来吃,却发现燕儿不见了。
  刘老拐感叹道:“真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啊,连个痴傻儿都知道自己去找活路了,真是枉费咱们养了她一年多!”刘氏含泪道:“这样也好,反正跟着咱们也是饿死,就看她自己的造化了!”
  话还没说完,就见庙门被推开了,燕儿跑了进来,从怀里掏出个烤地瓜,直往刘氏手里塞。刘老拐夫妇一阵惊喜,抱着燕儿哭了起来。
  这时走进来一个中年男人,说:“你们就是这孩子的父母吧?你们这女儿真是孝顺啊,她跪在路边乞讨,我看她实在可怜,给了她一块地瓜,她却不吃,揣起来往这边跑,我就追上来看看。这孩子这么乖巧懂事,相信你们为人也错不了,我主人家正在招工,不如我带你们去试试吧!”
  这中年男人名叫冯贵,是本地第一富户冯家的管家,虽然时逢灾年,但冯家几代家业,除了田地,还在城里经营着十几处大买卖。这灾荒对冯家影响不大,为了扩充生意,还要招工,饿着肚子到他家谋饭碗的人几乎挤破头。
  冯老爷听了管家的讲述,点点头,说可见他们也是诚信善良之人,就留下了刘老拐夫妇在他家做工。刘老拐暗叫一声惭愧:自己一个人贩子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在这大荒之年能找到个饭碗,还真是多亏了燕儿这孩子啊!
  时光飞逝,一晃十年过去了,刘老拐因为勤恳能干,已经当上了冯府的二管家。
  这天冯贵找来刘老拐,说起一件事儿:别看这冯老爷家大业大,可有一件事儿不顺心,就是膝下无子,求医问药了这么多年,都不见成效,看来是命中注定。
  冯老爷也认命了,决定收养一个男孩儿继承家业。他已经通过中间人联系上了一个卖家,说有一个父母双亡的孤儿,大约两三岁的年纪,他叔叔家孩子多,实在养不起,想找一户好人家收养。
  冯贵给了刘老拐一个地址和两张银票,让他去把孩子领来。刘老拐以前是干这行的,心想亲叔叔养不起侄儿这种鬼话应该都是人贩子编的,孩子八成就是被拐来的。
  不过他也不想多事,就按照地址找了去,一见面两人都很惊讶,原来那“亲叔叔”就是刘老拐的旧相识麻子!
  麻子感叹道:“十年不见,想不到你都成了大户人家的二管家了,可怜我还在干这行,整天担惊受怕的,真是同人不同命啊!”
  刘老拐只想尽快完成任务,他把银票给了麻子,麻子从里屋抱出个小男孩儿,一边还说:“这孩子还不到三岁,刚刚记事儿,保证不会有麻烦!”   刘老拐不想跟麻子多说,抱着孩子匆匆回了冯府。冯老爷见这孩子白净俊俏,特别喜爱,就让刘氏负责照顾,还让燕儿陪着玩。
  这天刘氏看见燕儿拿着一只金锁,就问她是从哪儿拿来的。燕儿说是给小少爷洗澡时摘下来的,忘了给他戴回去。刘氏拿过金锁一看,顿时脸色大变。
  刘氏回到屋里,问刘老拐,那男孩儿是不是看着有些眼熟?刘老拐点点头,说他也觉得在哪里见过似的。刘氏拿出金锁,刘老拐看了就是一惊,他从柜子里拿出另一只金锁,两只锁几乎一样,只不过他拿出的上面雕刻着一只云中飞燕,而刘氏手中那个,是云中飞着一只大鹏!
  刘老拐一拍大腿:“对啊,这男孩儿长得特别像当年的燕儿啊!”
  刘氏忙让丈夫小点声,两人都惊疑不定:难道这男孩儿是燕儿的亲弟弟?这户人家咋这么倒霉,两个孩子都被拐了,这也太巧了吧!
  刘氏道:“虽然这些年我已经把燕儿当成了亲闺女,但总觉得对不起她的父母。当年咱们悄悄去那个村里打听过,但那户人家男主人金榜题名当了官,已经举家搬走上任去了,咱们这才死了心。如今这孩子要真是燕儿的弟弟,咱们得想办法让他们亲人重聚啊。当年要不是燕儿,咱们估计早就饿死了,哪有现在的好日子。”
  刘老拐点点头:“我明天就去找麻子!”
  第二天,刘老拐找来麻子,说要请他喝酒叙叙旧。两人来到酒楼,刘老拐特地要了个包间,方便套麻子的话。
  麻子喝醉了,吐露了实情:这男孩儿竟是邻县县令云晋大人的儿子。原来这云晋一到任,就大力打击人口买卖,抓了不少人贩子判了重刑。人贩子恨死了这个云县令,就合谋绑架了他的儿子云鹏,进行报复。后来云晋手下的捕头查到了他们的窝点,来了个一锅端。混乱中,只有麻子抱着云鹏逃了出来。麻子逃到了这里,已经身无分文,只得联系以前认识的中间人,要把云鹏卖了筹点钱。
  麻子醉醺醺地说:“这小子真是天生的好命,亲爹是县令大人,被卖了都要到地主家当少爷。便宜云晋了,给他儿子找了个好人家!”
  刘老拐回家把情况跟刘氏说了,两口子一合计,得让燕儿和云鹏回到父母身边,尽管他们十分舍不得。刘老拐去见冯老爷,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说明白了,冯老爷才知道男孩儿是邻县县令大人的公子,忙让刘老拐去找云晋,要把孩子还回去。
  刘老拐来到邻县县衙,找到云府,说自己有小少爷的消息,家丁连忙禀报了主人。刘老拐进了内院一看,云夫人双眼通红,看来这些日子因为担心儿子没少流泪。刘老拐忙拿出了云鹏的金锁,云夫人惊喜道:“这是鹏儿的,我家孩子都有一个,上面雕刻着象征他们名字的图案!”
  刘老拐接口道:“那你们是不是还有一个女儿叫云燕?”云晋大惊:“你怎么知道的?你到底是什么人?”刘老拐又拿出燕儿的金锁跪了下来:“大人、夫人,这都是我们两口子造的孽啊!”
  云夫人抢过金锁一看,连连呼喊:“这果然是燕儿的!我认出来了,你就是当年避雨亭中的那个卖艺人!”刘老拐悔恨地把这些年来的经历说了个清清楚楚,云晋决定立刻带夫人去冯府接回儿女!
  一行人来到冯府,却见冯府已经乱作一团。原来冯老爷越想这事儿越觉得可气,命冯贵带人抓住了麻子,狠揍一顿后勒令他交出了那两张银票,并把他关在柴房,想等县令云大人来了以后直接送官。
  谁知麻子狗急跳墙,磨断捆绑的绳子逃出了柴房,并挟持了云鹏为人质,虽然家丁们围住了麻子,但怕伤了云县令的公子,谁也不敢上前捉拿!
  刘老拐带云晋和云夫人回到冯府时,双方正僵持不下。刘老拐劝麻子悬崖勒马,麻子大骂他坑害朋友,没有好下场。
  这时燕儿赶了过来,看见平日里一起玩的小少爷被人抓住了,扑过去跟麻子抢夺。麻子威胁要杀了云鹏,但他这话唬不住燕儿,因为燕儿是个痴呆,不懂这些,只知道要把孩子抢过来。麻子怒极,举起匕首就要来个同归于尽,推搡争抢中,燕儿被一刀刺中。
  刘老拐一见燕儿受了伤,顿时急红了眼,扑上去跟麻子拼命,最后他身中数刀才终于夺下了匕首。这时家丁和捕快们一拥而上,抓住了麻子,救下了云鹏。
  刘老拐和燕儿都倒在了地上,冯老爷连忙命人请来本地最好的大夫,大夫经过全力施救,终于保住了两人的性命。
  刘老拐和燕儿伤好了以后,云晋和夫人要接燕儿回家,但她怎么也不肯离开刘老拐夫妇。
  云晋就和冯老爷商量,想让刘老拐夫妇一起跟着回云府。冯老爷见燕儿和刘老拐夫妇难舍难分的样子,就同意了。
  飘零了十年的燕子,终于飞回了自己的家。
其他文献
“文化遗产日”与传统文化教育  据新华社报道,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今年的6月11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今年遗产日的主题定为“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最实在、最具体、最直接、最真实的体现,学校作为文化传承最重要的场所,在文化传承中起着关键的作用。2014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民国时期是中国服饰风俗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环境转变下,四川女性服饰风俗在这一时期亦发生流变。本文就民国初四川女性服饰风俗演变的历史背景做一简单研究
发展农村群众文化,首先要整合资源,使农村的“送文化”和“种文化”真正结合起来,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其次要进行群众文化建设,就必须充分利用多种空间,
走进原州区王永红文化大院,你以为自己走进了一家设施齐全的文化单位,抑或是一家小型博物馆,一座画廊。在相距不过5米的两处院落里,分别有1200多平方米的演出场地,卡拉OK室、书画室、刺绣室、图书室、非遗陈列馆等场所一应俱全,收集各类古旧农具400余件,文革图片图书300余件、书法美术作品200余幅,置办乐器10多种20余件。大院的主人是位精神矍铄年逾古稀的老人。一说起自己创办的文化大院,王永红老人就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成长的经历中,总有一些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总有一些真情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些经典让我们点燃梦想,总有一些品格让我们提升自我……善于关注生活,发现美好,体验美感,让我们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请你以“品读_____”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自选角度,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  写作点拨  品读是一种观赏,伴着分析与概括。它是欣赏,是认
六盘山曾经以毛泽东的一首《清平乐·六盘山》遐迩闻名,今天,位于六盘山腹地的隆德县杨氏泥塑、魏氏砖雕、高台马社火名气大造,宛如六盘山下山花儿争奇斗艳,竞相开放。  杨氏泥塑后继有人  杨氏泥塑是隆德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发展至今已相传六代,历经180多年的历史。提起杨氏泥塑,人们就能一口气说出好多个杨氏泥塑传承人:第四代传人88岁高龄的杨栖鹤,第五代传承人杨成年、杨佳年,第六代传承人杨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通过加强文化建设,用繁荣文化来引领和助推林区的发展。笔者在此就如何加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生态文化建设,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林语堂对人生各阶段的懂与不懂的理解与感悟,不仅引
出于爱好的原因,从小就喜欢看电影,一些经典台词总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回味无穷。但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首席执行官》中那位中方负责人所说的“低头靠勇气,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