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现代社会,技术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一种决定力量。这种技术决定论在教育过程中的体现也非常清楚。在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生的“四次革命”变革都与技术有关。本文试图从技术在教育中运用和发展的过程,来探讨教育和技术的关系,目的在于使教育下的工作者能应对知识更新和新技术的挑战,并且针对其他问题提出可能性的建议。
关键词: 教育 技术 教育技术化 技术教育化
1.前言
技术关涉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按照埃吕尔的看法:“现代技术已经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整体环境背景,因此,无论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或思想的研究,都将必然会涉及技术,这是不以任何个人和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就教育而言,技术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推动了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体制的重大变革,而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又推动了技术的成热与更新。在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曾发生过的“四次革命”变革都与技术有关。本文试图从技术在教育中运用和发展的过程,来探讨教育和技术的关系,目的在于使教育下的工作者能应对知识更新和新技术的挑战,并且针对其问题提出可能性的建议。
2.教育和技术定义简介
2.1教育的定义
凭借一定的教材、教具,用讲解或提问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这样一种传播过程就是教育。但这种过程不是单纯的因果关系,而是以唤起学生的能动的反作用为目的。从这点上说,现代教育论中的“教”的技术与应用科学的技术不同,它是与扣人心弦的戏剧艺术相近似的。
2.2技术的科学解释
对技术的本质和意义的研究始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曾把技术视为“制作的智慧”。关于技术的最早定义是由近代法国科学家狄德罗(1713-1784)指出的:“技术是为某一目的而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的系统。”现代社会对技术的权威解释来自于加尔布雷斯:“技术是科学和其他有组织的知识在实际任务中的系统应用。”另外又如,“技术就是应用科学知识以可以复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布鲁克斯)“技术旨在对自然或社会的实在进行控制或改造”。(埃罗)
目前网络上认同技术的概念为:它可以指物质,如机器、硬件或器皿,但它也可以包含更广的架构,如系统、组织方法和技巧。技术涵盖了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性事物,是生存和生产工具、设施、装备、语言、数字数据、信息记录等的总和。
我的观点:技术应该是指一切无形和有形的技术,更应该包括一种智慧。即技术=硬件 软件 潜件。
2.3教育技术的涵义
AECT对教育技术的定义(2004)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教育技术有两大领域:研究和符合道德规范实践。
教育技术有双重目的: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
教育技术有三大范畴:创建、使用和管理。
教育技术有两大对象:过程和资源。
教育技术有一个特征:技术性。
3.教育和技术的关系
3.1教育技术化
教育技术化即技术的教育价值实现和彰显。教育技术化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技术的属性、结构、功能和规律等技术因素通过某种方式作用于教育,使教育发生变化并进而转化为教育的本质力量。教育技术化这个说法最早见于钟启泉发表在1984年的《关于教师素质的断想》,其中提到信息革命的浪潮加速着学校教育的“技术化”,之后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人使用,也一直没有给出正式概念。直到2007年由李艺正式提出:教育和技术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双方都会因为对方的作用而产生相应的变化。这里我们把技术作用于教育而使教育发生的变化称为教育技术化。随后颜士刚作了进一步的阐明,他认为:教育技术化是技术与教育在教育活动中相互作用产生的,需要一个特定的过程才能相互融合而呈现出来的状态。因此,它本身既是一个过程也是过程的某阶段之后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教育技术化既可以作“过程”理解,也可以作“状态”理解。“过程”是指技术作用于教育并使教育发生变化的过程,“状态”是指“过程”之后得到的教育所呈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阶段性状态。此外,李祺、李春鹏提出了教育新技术化与新技术化教育,他们把讨论的焦点集中在现代新技术之上。
另外,近代很多人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技术化。这是教育技术化最新的发展倾向。即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在现代技术的冲击下,正在发生悄悄的改变。传统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只是指人文教育,它侧重于人自身的培养、训练,包括人格教育、品德理想教育、艺术教育以及礼仪训练等,注重个人内在精神、思想、气质的培养,关注人性的解放,维护人性的尊严。在这种教育观的作用下,人文教育注重经典文献对学生的影响,它首要的任务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或者说一个精英分子,实施的是一种全面的教育。
本世纪初以来,随着科技的强势作用,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发生了改变。这种人文时期充满着浪漫理想精神的思想逐步为科技时代的发展、竞争、生存等观念所替代,因为有竞争,要生存,所以传统的温暖与诗意略显多余,兼以思想的深邃在现实的谋生几乎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因而极具现实功利性的技术就日益显不出了它卓而不凡的地位。正是这样,教育的关注点从人性的发掘让位给了技术的培养,而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也从关心个人的精神、思想、气质等人文性因素,转到了与生存问题休戚相关的技术问题上来。毫无疑问,现在我们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强调的已经不是人的解放与尊严,而是个人劳动技能的培养,其目的也不是培养全面的人才,而是有能力在现代社会立足生存的专门人才。这里,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的转变,并不是由国家某项政策、法令引起的,而是随着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的核心思想的变化而产生的,因此,这种现象的出现,更能从根本上表现出教育的技术化倾向。
3.2技术教育化
技术教育化即是技术的教育价值创造和累积,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主体运用其智慧通过外部力量作用于技术并使教育主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技术之中,技术因之而发生变化。(南京师大李艺)技术教育化的两个主要阶段:租借阶段和自有自为阶段。租借阶段是指教育外部技术的技术教育化,自有自为阶段是指教育内部技术的技术教育化。
3.2.1租借阶段
教育外部的技术能够被“拿来”使用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有教育需求;其二,技术本身要具有能够满足这种教育需求的功能和特性。
案例:新疆建设兵团远程教育系统——手术观摩实验室(邱峰博士)——引用虚拟现实技术。
我的观点:畅想构建科研项目观摩实验室(“拿来”医学中的虚拟现实技术)。
3.2.2自有自为阶段
自为的主体性的根本特点是创造此阶段教育主体不仅会对技术的使用方法、操作程序以及开发原则、依据进行改造,而且会对技术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大幅度的改良。
案例:计算机和互联网介入教育领域以后,相应地出现了许多与之相关的、知识型的新概念——课件、积件、堂件、教育网站、网络远程教育等,并且在课件使用、教学资源库使用、网络远程教育的实施环节等方面已经形成独特的系统化的方法、策略和原则。
4.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技术观。
我们知道,超然于技术之外的人是不可能的,人所以为人,其中一个关键在于他与技术有着复杂的关系:人是技术的发明者,又是技术的使用者;人是技术的传承者,又是技术的选择者;人被技术控制着,又不断试图要超越技术。人只能依赖于技术而存在。教育技术化的过程也是技术及其价值观不断渗透进入教育领域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引起教育形式内容的巨大变化,但教育面向人的发展这一基本诉求没有改变,教育的本质——育人。教育技术虽然是技术,但它却依然姓“教”而不姓“技”。以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教学为例,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发现它常蜕变成一个优秀的满堂灌工具。这里计算机和投影机等作为技术物本身,其工具性的目的已经达到,技术的工具价值得以实现,但技术所负荷的教育价值却没能实现。于是人们纷纷对技术进行指责,并冠之以“技术异化”的罪名。稍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是人在操纵这些设备工具,而技术的升级使得灌输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从以往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虽然技术的使用必然伴随异化,但对异化的消解也是人的责任。如果要问责的话,那么作为主宰的人则是责无旁贷的,绝不可能置身事外。我们需要认真反思:在与技术有关的问题中,有多少是技术本身引起的,又有多少是属于不当使用造成的呢?到底是技术使教育偏离,还是人使教育偏离呢?我想技术也如同弈棋:知其用而得其处者胜,不知其用而置非其处者败。
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技术观,相关的研究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会从技术视角看待教育,正视教育技术化的现实和现象;②正确理解教育技术化,正确看待技术的狭义和广义之分;③正确认识教育技术的本质、价值和异化,以及教育、技术和人三者的关系。这既是教育技术观的基本问题,也是认识和研究教育技术化的根本前提。它们中的大部分虽暂时没有被归入到教育技术观和教育技术化主题的讨论之中,但都是密切相关的。
参考文献:
[1]朱晓江.教育的技术化倾向及其述评.辽宁教育研究,2000,(10).
[2]利求实.教育技术化.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9):9-10.
[3]吴德强.教育技术化的思考.教育研究,2007,(8):136-137.
[4]陈延辉,宫蕾.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技术化.科技资讯,2006,(3):54-55.
[5]颜士刚,李艺.论教育技术化是技术教育价值的实现和彰显.电化教育研究,2007,(12):9-12.
[6]席宁华.需求为先教育为本技术为用.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7):18-20.
[7]如影.用技术去改进教育.第四届教育技术学博士论坛综述,2008,(11):5-7.
[8]王永奎.智慧让技术在应用中增值.信息技术教育,2008,(1):26-27.
关键词: 教育 技术 教育技术化 技术教育化
1.前言
技术关涉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按照埃吕尔的看法:“现代技术已经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整体环境背景,因此,无论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或思想的研究,都将必然会涉及技术,这是不以任何个人和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就教育而言,技术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推动了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体制的重大变革,而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又推动了技术的成热与更新。在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曾发生过的“四次革命”变革都与技术有关。本文试图从技术在教育中运用和发展的过程,来探讨教育和技术的关系,目的在于使教育下的工作者能应对知识更新和新技术的挑战,并且针对其问题提出可能性的建议。
2.教育和技术定义简介
2.1教育的定义
凭借一定的教材、教具,用讲解或提问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这样一种传播过程就是教育。但这种过程不是单纯的因果关系,而是以唤起学生的能动的反作用为目的。从这点上说,现代教育论中的“教”的技术与应用科学的技术不同,它是与扣人心弦的戏剧艺术相近似的。
2.2技术的科学解释
对技术的本质和意义的研究始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曾把技术视为“制作的智慧”。关于技术的最早定义是由近代法国科学家狄德罗(1713-1784)指出的:“技术是为某一目的而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的系统。”现代社会对技术的权威解释来自于加尔布雷斯:“技术是科学和其他有组织的知识在实际任务中的系统应用。”另外又如,“技术就是应用科学知识以可以复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布鲁克斯)“技术旨在对自然或社会的实在进行控制或改造”。(埃罗)
目前网络上认同技术的概念为:它可以指物质,如机器、硬件或器皿,但它也可以包含更广的架构,如系统、组织方法和技巧。技术涵盖了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性事物,是生存和生产工具、设施、装备、语言、数字数据、信息记录等的总和。
我的观点:技术应该是指一切无形和有形的技术,更应该包括一种智慧。即技术=硬件 软件 潜件。
2.3教育技术的涵义
AECT对教育技术的定义(2004)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教育技术有两大领域:研究和符合道德规范实践。
教育技术有双重目的: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
教育技术有三大范畴:创建、使用和管理。
教育技术有两大对象:过程和资源。
教育技术有一个特征:技术性。
3.教育和技术的关系
3.1教育技术化
教育技术化即技术的教育价值实现和彰显。教育技术化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技术的属性、结构、功能和规律等技术因素通过某种方式作用于教育,使教育发生变化并进而转化为教育的本质力量。教育技术化这个说法最早见于钟启泉发表在1984年的《关于教师素质的断想》,其中提到信息革命的浪潮加速着学校教育的“技术化”,之后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人使用,也一直没有给出正式概念。直到2007年由李艺正式提出:教育和技术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双方都会因为对方的作用而产生相应的变化。这里我们把技术作用于教育而使教育发生的变化称为教育技术化。随后颜士刚作了进一步的阐明,他认为:教育技术化是技术与教育在教育活动中相互作用产生的,需要一个特定的过程才能相互融合而呈现出来的状态。因此,它本身既是一个过程也是过程的某阶段之后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教育技术化既可以作“过程”理解,也可以作“状态”理解。“过程”是指技术作用于教育并使教育发生变化的过程,“状态”是指“过程”之后得到的教育所呈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阶段性状态。此外,李祺、李春鹏提出了教育新技术化与新技术化教育,他们把讨论的焦点集中在现代新技术之上。
另外,近代很多人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技术化。这是教育技术化最新的发展倾向。即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在现代技术的冲击下,正在发生悄悄的改变。传统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只是指人文教育,它侧重于人自身的培养、训练,包括人格教育、品德理想教育、艺术教育以及礼仪训练等,注重个人内在精神、思想、气质的培养,关注人性的解放,维护人性的尊严。在这种教育观的作用下,人文教育注重经典文献对学生的影响,它首要的任务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或者说一个精英分子,实施的是一种全面的教育。
本世纪初以来,随着科技的强势作用,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发生了改变。这种人文时期充满着浪漫理想精神的思想逐步为科技时代的发展、竞争、生存等观念所替代,因为有竞争,要生存,所以传统的温暖与诗意略显多余,兼以思想的深邃在现实的谋生几乎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因而极具现实功利性的技术就日益显不出了它卓而不凡的地位。正是这样,教育的关注点从人性的发掘让位给了技术的培养,而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也从关心个人的精神、思想、气质等人文性因素,转到了与生存问题休戚相关的技术问题上来。毫无疑问,现在我们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强调的已经不是人的解放与尊严,而是个人劳动技能的培养,其目的也不是培养全面的人才,而是有能力在现代社会立足生存的专门人才。这里,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的转变,并不是由国家某项政策、法令引起的,而是随着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的核心思想的变化而产生的,因此,这种现象的出现,更能从根本上表现出教育的技术化倾向。
3.2技术教育化
技术教育化即是技术的教育价值创造和累积,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主体运用其智慧通过外部力量作用于技术并使教育主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于技术之中,技术因之而发生变化。(南京师大李艺)技术教育化的两个主要阶段:租借阶段和自有自为阶段。租借阶段是指教育外部技术的技术教育化,自有自为阶段是指教育内部技术的技术教育化。
3.2.1租借阶段
教育外部的技术能够被“拿来”使用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有教育需求;其二,技术本身要具有能够满足这种教育需求的功能和特性。
案例:新疆建设兵团远程教育系统——手术观摩实验室(邱峰博士)——引用虚拟现实技术。
我的观点:畅想构建科研项目观摩实验室(“拿来”医学中的虚拟现实技术)。
3.2.2自有自为阶段
自为的主体性的根本特点是创造此阶段教育主体不仅会对技术的使用方法、操作程序以及开发原则、依据进行改造,而且会对技术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大幅度的改良。
案例:计算机和互联网介入教育领域以后,相应地出现了许多与之相关的、知识型的新概念——课件、积件、堂件、教育网站、网络远程教育等,并且在课件使用、教学资源库使用、网络远程教育的实施环节等方面已经形成独特的系统化的方法、策略和原则。
4.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技术观。
我们知道,超然于技术之外的人是不可能的,人所以为人,其中一个关键在于他与技术有着复杂的关系:人是技术的发明者,又是技术的使用者;人是技术的传承者,又是技术的选择者;人被技术控制着,又不断试图要超越技术。人只能依赖于技术而存在。教育技术化的过程也是技术及其价值观不断渗透进入教育领域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引起教育形式内容的巨大变化,但教育面向人的发展这一基本诉求没有改变,教育的本质——育人。教育技术虽然是技术,但它却依然姓“教”而不姓“技”。以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教学为例,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发现它常蜕变成一个优秀的满堂灌工具。这里计算机和投影机等作为技术物本身,其工具性的目的已经达到,技术的工具价值得以实现,但技术所负荷的教育价值却没能实现。于是人们纷纷对技术进行指责,并冠之以“技术异化”的罪名。稍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是人在操纵这些设备工具,而技术的升级使得灌输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从以往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电灌”。虽然技术的使用必然伴随异化,但对异化的消解也是人的责任。如果要问责的话,那么作为主宰的人则是责无旁贷的,绝不可能置身事外。我们需要认真反思:在与技术有关的问题中,有多少是技术本身引起的,又有多少是属于不当使用造成的呢?到底是技术使教育偏离,还是人使教育偏离呢?我想技术也如同弈棋:知其用而得其处者胜,不知其用而置非其处者败。
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技术观,相关的研究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会从技术视角看待教育,正视教育技术化的现实和现象;②正确理解教育技术化,正确看待技术的狭义和广义之分;③正确认识教育技术的本质、价值和异化,以及教育、技术和人三者的关系。这既是教育技术观的基本问题,也是认识和研究教育技术化的根本前提。它们中的大部分虽暂时没有被归入到教育技术观和教育技术化主题的讨论之中,但都是密切相关的。
参考文献:
[1]朱晓江.教育的技术化倾向及其述评.辽宁教育研究,2000,(10).
[2]利求实.教育技术化.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9):9-10.
[3]吴德强.教育技术化的思考.教育研究,2007,(8):136-137.
[4]陈延辉,宫蕾.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技术化.科技资讯,2006,(3):54-55.
[5]颜士刚,李艺.论教育技术化是技术教育价值的实现和彰显.电化教育研究,2007,(12):9-12.
[6]席宁华.需求为先教育为本技术为用.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7):18-20.
[7]如影.用技术去改进教育.第四届教育技术学博士论坛综述,2008,(11):5-7.
[8]王永奎.智慧让技术在应用中增值.信息技术教育,2008,(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