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后传承”越早越主动

来源 :家族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atde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具箱
  问题:峥嵘半生,当你不得考虑自己晚年生活,不得不为传承问题作为规划时,以下三种情形,请作出选择:
  A.有心有力,能对自己生前后事做安徘和选择
  B.有心无力,瘫痪在床,眼看儿女争权,家业混乱
  c撒手而去,未作安排,任儿女自行解决
  三个选项,选A的前提是正视自己的年老,转身,主动做好”身后传承”的安乔,但此时财富拥有者旁们可能会需要一些财富传承工具来协助自己完成计划。遗嘱、信托、保险、家办公分室……哪种工具可能帮上忙?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避谈生死,作为生意人的企业家更是普遍选择“大吉大利”的做法。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家都已经在积极地做着“身前传承”,比如,培养子女接班家族企业,为子女创业鼎力出资,为家人购买大额人寿保险,提前将名下房产、股权过户到后代名下等等。他们做这些事情时都认为是“大吉大利”,而谈及进行系统的“身后传承”方案设计时,便觉得不吉利,觉得安排身后事应该到垂垂老矣时才需要。殊不知,“身后传承”跟年龄没有关系,它更多与“最大限度地节省家族财富传承成本”紧密相关。
  在中伦律师事务所资深合伙人龚乐凡看来,国内高净值人群在身后财富传承上存在的一个凸显共性问题是:“创富”不能等,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抓住一切投资机会,期望赚取更多的财富留给后代; “守富”可以等,意识到重要,但在落地上没有紧迫感且不愿意支付成本,总觉得还可以投机性地“观望”,直到错过了时间节点。在乎成本、嫌投资回报不够高,最终丧失的将是自己所有的家产和东山再起的能力。“免费的往往是最贵的。”龚乐凡说。
  在“身后事”的具体规划上,龚乐凡的切身感受是:高净值人士往往简单地运用了某个单一工具就以为“万事大吉”。比如找律师或公证员设立了遗嘱就做好了财富安排,买了保险就可以让财富安全“高枕无忧”。实际上,单单能在中国本土运作的财富传承工具就至少有二十余种。而且不同的财产类型,比如公司股权、知识产权、房地产、古董字画、金融资产、网络资产等等,再加上其它散布在境内外的财产,会使其财富传承所面对的因素更复杂,绝对不是单一工具能通盘解决的。“一个高质量的传承方案需要通过家族信托、保险、基金等不同工具的功能搭配來实现,而前提是要找到可委托的‘总设计师’——一家独立、专业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同时高净值家庭必须先如实申报自己所有财产与负债,由专业机构调查与评估后设计综合性的整体方案,科学高效地进行筹划。”龚乐凡指出,“身后传承”筹划是一件耗时费力的事情,首先要运用好最基本的工具,例如遗嘱。然后要娴熟运用保险、信托(境内和境外)、公司架构、移民和税务筹划等工具,综合进行家族的财富规划。
  “我们碰到最常见的案例就是企业股权的传承。在海外的公司,股权装入信托,在架构设计、税务安排等方面较为简单易行,因此也比较常见。而境内的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股份要置入信托,则面临高昂的税负以及证监会对信托的限制问题。境内的房产如果要置入信托,房产过户所触发的金额不菲的各种税负也让人望而却步。”龚乐凡举例,如果在有限责任公司转变为股份有限公司之前,就能搭建一个家族持股平台,那么在未来如果创始人去世,股权传承纷争的不确定性就会降到最低,也有助于公司股权架构的长期稳定。另外,家族企业也可以考虑搭建跨境的安全合规架构,“这种做法必须注意的是要满足国内商务部、外管局的审核规定,确保合乎中国以及境外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在龚乐凡看来,越是有企业希望传承的高净值人士,“尽早规划”的紧迫性越强。龚乐凡指出,我们所处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中,政策环境也在不断变动之中,假如未来房产税、赠与税、遗产税等开征,再作相关的筹划必定会带来更高的成本。另一方面,高净值人士自身及所拥有的财富(包括企业)也处于变动的风险之中,错过了一些时点,往往不可逆转,直接意味着财富的损失。“所以,传承规划的关键之一,就是时间管理与时点把控,越早开始越主动。最健康的时候做筹划,无疑是成本最低的时间点。”龚乐凡说。
其他文献
我们大都只知道祖父母辈的亲人。加上我们的孩子,我们可能也只了解四代人。但是,有些家族可以将其历史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举例来说,西尔维亚·布朗( Sylvia Brown)就是资助布朗大学( Brown University)的家族的第11代传人。阿莱西亚一安蒂诺里( Alessia Antinori)则是意大利一个酿酒家族的第26代传人,该家族的公司以其姓氏命名。  对这些家族来说,他们的紧密关系
期刊
艺术的传承,源于术赖于心  收藏于我是一种缘分。自幼时起,深受外祖父的影响,我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书法,其后又接触了国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发觉得“身教对晚辈的影响是沁入骨髓的,难以言表”。用现在流行的说法:这是一份“精神的传承”。  1999年,因为爱好佛教文化的缘故,我常常去藏区游历。和藏人接触多了,神秘感渐渐褪去,而无论何时何地的“清净”却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去感受体验,特别享受。我收藏的
期刊
《道德经》与修身  修身是人拥有健康身体、成功事业、幸福家庭的基础,每个人都离不开修身。《道德经》中的修身是以道为根本,指导人们过一种“合道”的生活方式,即合乎规律的生活。这个规律包括生理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三个方面。  就如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样,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完成相应的事项,青少年求学求知,之后创立事业、建立家庭,走出自我中心;从小家庭夫妇两人的和谐相处、再到一个家族或者企业的和睦
期刊
修习先王之道,凝练儒者精髓  第一次给商界的朋友讲课大约是十年前,是在清华大学的一个“总裁班”上讲“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讲完课班长开车送我去机场,路上他说:老师,以前我以为自己经商,又爱看书,还戴副眼镜,我就是儒商,还时常以此自许。听完课,我才知道什么叫儒商,自己做得还差的远呀!  那次课是讲儒商,那是一个让男人敬、女人爱的形象,儒商的高明之处是能够在逐利的商场上不断修养自己,成就智慧和品德
期刊
老子不怕非豁达,我心敬畏是升华  又是清明节,郊游踏青,追怀故人,也勾起一些平时不曾细想的人生母题,人为什么不能长生不死?现代医学为何无法抵达永生的境地?在财富和技术飙升的今天,难道就没有超越生死的解决方案吗?  永生社区的畅想  这些年来,危重医学的ICU生存境遇、器官移植技术、再生医学、克隆技术、低温技术、电子技术与人工智能各显神通,各种高技术应对不老不死的解决方案可谓捷报频传,衰败器官的修复
期刊
2014年姥爷去世,我在医院陪伴他度过了最后一周。  那是北京301医院的创伤单元八人病房。之前因为托了许多关系,一个月前第一次入院姥爷住在单人病房里。可是第二次入院条件却大不如前了,姥爷在最后时刻就连咳痰都吃力,我们一次一次地按铃,护士来了把吸痰器深入到他的喉咙里,拼命地往外吸,姥爷表情痛苦,不停地摆手。  我很难想象一个在青年时期曾经徒步随军进入西南、西藏,每天急行军60公里,晚上还点煤油灯写
期刊
入殓、骨灰盒、死亡体验,你的避讳却是他们的日常  是还没走出校门的入殓师,他是家族从事骨灰盒设计30年的设计师,他是浮沉商海后开始思考死亡的体验馆创始人,在这些日日与死亡打交道的人眼中,生死到底什么?  江涵 就读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学院  区别:他们是冷的硬的,我们是热的软的  “对于遗体,在我眼中,我觉得他们跟我们唯一的区别就是,我们是热的,是软的,他们是冷的,是硬的。”江涵初中毕业后因
期刊
我这回是辞路来了,以后不再来了  所谓辞路,简单地说,就是鄂西山区的老人们在生前自己身体力行地举行一场“人生告别仪式”。在自觉来日不多的时候,他们会选择一个恰当的时间走访自己的亲朋好友,借此为自己和他们做一次正式的生前道别。辞路是对生前事的追述,对生后事的嘱托、交代,这样的形式对当地人来讲,着实是一场人生中最庄重的行程。  在偏远的山区,一些事情的延续是凭借世代相传并不依靠法律、书面合约,许多经验
期刊
我在2003年3月访问上海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参访了上海市宝兴殡仪馆,上海市宝兴殡仪馆始建于光绪34年(1908年)。我隔着窗户观看室内的葬礼,当事家族的一个人发现了我并邀请我参加葬礼。葬礼现场只有二三十人,仪式本身也略显简单,我排在哀悼队伍最后,跟着大家围绕灵柩走一圈,表示对逝者的哀悼。简单的仪式之后,负责葬礼的相关工作人员便开始将灵柩从仪式现场运往火葬场。显然,这场葬礼与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葬
期刊
亲临生死的48天  人生但愿無遗憾,而面对生死,总是万般不舍,如同谈了一场28年的爱情,其中的炽热、平淡、深情、温馨,随灵魂的远去变得毫无意义。当我捧着骨灰盒将最挚爱的亲人入葬,内心的悲伤难以描摹,看着周围的人哭成了泪人,我和兄弟们站成一排,敬礼、鞠躬,向老前辈致敬。而这位老前辈是我的父亲。  究竟死亡是什么样子的呢?死亡是我握着父亲的手,看着他的心率慢慢降低,直到归零,整整两个小时,我紧紧握着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