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糖尿病病人的不同人生轨迹

来源 :健身气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chen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傍晚在广场带领大家习练健身气功完毕后,刘芳琴阿姨走到我身边关切地过问起我堂哥的病情。当我告诉她堂哥早在一个月前就去世了,刘姨连连惋惜道:年纪轻轻的,就是不听人说!可惜!可怜!
  刘姨与堂哥都是糖尿病患者,她比我的堂哥患病还早好些年。刘姨今年68岁,一生很是坎坷。丈夫去世早,刘姨一直没有再组建家庭。相依为命的儿子十几年前考取大学后因家中凑不够学费而服毒自杀,刘姨后来抱养的女儿现在正在读高中。刘姨没有田地,母女俩的日常开支只能靠低保与刘姨平时打零工挣钱维持。常言道:马瘦毛长,人穷志短。但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幸,刘姨并不觉得低人一等,她总是脸上带着笑,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人生。由于刘姨思路清晰,说话能紧跟时代,所以时常出现在县电视台的新闻报道上,成为政府部门扶贫救助的典型代表来宣传。
  不仅如此,刘姨更明白健康的重要性。十多年前刘姨就开始来广场锻炼身体,除特殊天气外几乎一天也不耽误。有的雨雪天,刘姨也要打着伞来广场走几圈。家里距离广场近十里路远,刘姨一直是步行来去;直到去年她才专门买了一辆电动车作为自己锻炼的代步工具。最初来广场锻炼,刘姨什么活动都愿意参与学习,广场舞、柔力球、太极拳……样样她都不落人后,各个活动场点都能看到刘姨活跃的身影。自从五年前学练健身气功以后,刘姨的兴趣开始变得专一起来。健身气功的习练使刘姨的生活更有规律,也更有利于控制其糖尿病病情的发展。刘姨每天按时吃饭、服药、休息,早晚都要来到广场习练一个小时左右的健身气功功法。遇到不好的天气,刘姨就在自己家里随音乐习练健身气功。刘姨对打麻将赌博这类耗费时间、金钱、精力的活动从不参与,她把习练健身气功当成自己一天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对于健身气功·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与八段锦的功法动作,刘姨都是烂熟于心。习练起健身气功,刘姨就忘记了身外的一切,全身心地融入到健身气功的独特魅力之中。刘姨遵照老师所讲的功法要领,认认真真地来做好每一个动作。她不仅能把每个动作做到位,也理解各个动作所调养的脏腑对象。因此,刘姨除了自己认真习练健身气功外,还给初学者手把手地传授功法,讲解功法的习练要领与防治疾患,并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谈习练健身气功的种种好处。“健身气功让我战胜了疾病!”这是刘姨常常对广场锻炼的同仁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堂哥是四年前患上糖尿病的。堂哥的生活也不完美:妻子离家出走十多年,他既当爹又当娘,还要照顾八十多岁的老父亲。堂哥正当壮年,又有手艺,家里购置了各种农用机器,除了供自己家使用外,还经常出外帮他人干活挣钱。堂哥还购置了一套桌椅板凳、锅碗瓢盆作为周围村落红白喜丧事租赁;买了十几头猪羊养在圈中……堂哥很是勤快,他从来不缺钱花,每年都有十多万元的收入支出。也许是男人更不容易面对家庭变故的缘故吧,堂哥就是不能好好经营家庭。家中东西随处摆放,四间大房却让人没有落脚的地方。因为不常在家,圈里的猪羊都是皮包骨头。堂哥将一家人的吃饭基本上交给了街面的饭馆老板,自己在家做饭也是一顿做几顿吃,不能保证每顿饭菜新鲜可口。
  自从两个孩子先后应征入伍,家里剩下父子二人后,堂哥在家里呆的时间就更少了。大多数夜晚他都要开着四轮车到镇上,不是打麻将赌博就是请一帮哥们吃饭喝酒。即使在自己家里,他也思谋着各种各样挣钱的门道,没有一天能睡够四个小时的。堂哥这种饥一顿饱一顿、完全没有规律的生活终于让糖尿病找上了自己。当堂哥觉得自己突然间饭量大增、喝水次数增多,身体却很快消瘦,一米九十的他体重由原来80公斤突降到68公斤的时候,很少上医院看病的堂哥被医生告知患上了糖尿病。
  患上糖尿病的堂哥,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病情的严重性。在县城医院住院治疗一周,血糖时降时升,效果很不明显。堂哥开始不耐烦起来,整夜整夜的不睡觉,抱怨医院条件不好,抱怨医生医术不行,吵着嚷着要出院。我劝堂哥不要着急回家,先在县城疗养一段时间,按时吃饭、作息、服药,早晚跟着我习练健身气功,以期望让他远离以前不良的生活方式。为了让堂哥思想转变,我还专门请刘姨来医院给他现身说法做工作——刘姨就是这样认识堂哥的。然而堂哥是决计不同意留下来,他丢不下自己地里的庄稼,丢不下可以租赁的帐篷,丢不下圈里养着的猪羊,丢不下这样那样的事情。对于健身气功,堂哥更是抱着不屑一顾的态度,觉得健身气功就是故弄玄虚,至于可以防治疾病更是奇谈怪论——真是无知者无畏呀!堂哥绝对不相信糖尿病会让一个人丧命!对于堂哥这种性格的人,医生与亲戚们拗不过他,谁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去沟通说服,只能随他的意愿让他提前出院。出院那天,主治大夫特别叮嘱堂哥,回家后必须保证科学的作息、按时服药以控制病情发展。
  堂哥一回到农村,又很快恢复到以前的生活状态中:吃饭作息没有固定时间;药物是想起来就吃,想不起来几天都不会服用;一有空就钻进麻将馆没日没夜的赌博……等到堂哥再次因下肢发肿溃烂、昏倒在麻将桌前而被送进医院时,他的生命就进入了最后的时光。后来的日子,不同意截肢的堂哥只有在家中整整躺了一年多时间,慢慢耗尽他的生命——药物已经不能够控制他的病情持续发展!最终堂哥还是丢下了年迈的老父亲与两个还未成年的儿子,丢下了许许多多需要料理的事情。
  堂哥去世时,刚刚度过了他54岁的生日。
其他文献
巢湖石,产于安徽省巢湖市银屏(银屏山)、半汤(力峙山)以及散兵等地,因其具有太湖石的特点,早期曾被称作“银屏太湖石”。    巢湖石是碳酸盐岩受地质作用形成的多种造型石的总称。从外观上看,与太湖石极为相似,但它除具有太湖石的造型奇巧和“瘦、皱、透、漏”等共性外,还具有以下五大特点:  其一、化石附着极为丰富。在巢湖石上常附有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精美的化石本身也是一种观赏石,与玲珑剔透的巢湖石融为一
期刊
[摘要]  中国古代青铜镜的铸制技术,自战国至唐代始终采用的是传统范铸法技术。所谓范铸法,是指用模制范、在范腔中铸器的方法。其模是用泥料制成,阴干后经焙烧成为陶质模;其范亦是用泥料在陶模上夯制出的泥范,需阴干后经焙烧成为陶质范。古代的青铜,一般是Cu-Sn-Pb三元合金。因铜镜合金的含锡量大多在20%以上,因此这种合金被称为高锡青铜。  采用古代青铜范铸技术铸制高锡青铜镜,其工艺流程为制模、夯制泥
期刊
藏品简介:高44.5cm口径25.6cm底径26直口微内敛,丰肩,鼓腹下收,足底露胎,底心一圈凹入,内釉白釉,上书“大明嘉靖年制”双圈楷书款。器外壁满绘青花缠枝莲托寿字纹。青花蓝中含紫, 鲜艳夺目。
期刊
明初由饮茶而兴盛起来的紫砂文化,从一开始便由其发展的三条轨迹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一、作为优秀茶具品种,紫砂壶伴随茶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紫砂文化。二、紫砂发展历史是历代的工匠与艺人在紫砂造型工艺和装饰手法上精益求精,不断完善的过程。三、历代文人出于个人喜好,指导工匠开发适于文人使用的新壶款,或题诗作画,或亲自捉刀镌刻,大大提升了紫砂壶的文化品位。紫砂壶能够摆脱民间惯用器皿而独立成为紫砂文化,其中文
期刊
寿山石雕是中国民间传统石雕的一朵奇葩,它作为可供欣赏、珍藏的手工艺品,要求从艺者能以“工”求“艺”、“工”“艺”结合,即在材质美的基础上,达到手工美和造型美的完美结合。  黄宝庆的《道家始祖——老子》,便属此类寿山石雕之经典。它仅高11.5厘米,通体为灰冻石,而其匠心独运之处,在于作者凭藉石材顶端居中呈玉质透明的暖黄色与大面积的冷灰色构成对比而相映成趣,把一位大智者的奇人奇相演绎得满目生辉。  这
期刊
“九龙”玉雕屏风是迄今中国玉雕史令人叹为观止的一部杰作。  此品为中国岫岩黄玉,耗时两年半制成,高为1.45米,长为2.61米,厚为0.12(含座)米,重约1吨(用6吨料制成),玉屏风浮雕画面约为4平方米,净雕画面为2.54平方米。  该艺术品雕刻工艺精湛,凸起部分高达8厘米之多,腾龙活灵活现,尽显生龙霸气,问衬祥云自然而流畅,尽显吉祥与神秘。整个艺术品充满祥和富贵又不失流动之美,实属难得之艺术大
期刊
(续上期)  四、意息互导形相伴  意念与呼吸相互诱导运使是此阶段的重点操作,但必须谨记在前期训练基础上身体动作应自然相随而伴。  “静息”,就是指对气息的控制与调节,具体而言则是指平静呼吸,使气息平静安宁。在健身气功的习练过程中,气息的调整往往被认为是气功练习中的一个小核心,在某种意义上,它不亚于调心。因此,我国古籍中就有“吐纳”之说,古人也多推崇从调息人手达到三调合一。练习健身气功,逐步实现“
期刊
芙蓉,是莲荷之别名。莲荷又称荷花。莲荷全身是宝,实用价值异常广泛,其根是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藕为“灵根”,具有补中益气,祛淤生新之作用;莲花入药,其花瓣具有清热、祛湿、止血之功能;花心儿具有固肾涩精之疗效;莲蒂有助于清暑利尿;莲梗能通气、宽胸;莲子有助于清心、益肺、补脾、滋肾;青绿色的莲子心儿有助于清热、安神、强心、降血压;新鲜荷叶,性平,味苦,能解暑、清热,尚能煎汤代茶喝;干荷叶能开胃助
期刊
中国文化的生命观是强调万物均由自然产生,生命有生死,但有延续,其生命观是“火尽薪传、生生不息”,所以在《黄帝内经》中提出“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在此理论下,《黄帝内经》中认为健康就是人体的内环境、人体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为此,中医提出了“治未病”的养生观,《黄帝内经》将养生置于《素问》之首,在《宝命全形论》等篇中进一步将养生升化为“善待生命”的价值需要,也就是中医学生命观和养生观中
期刊
本文通过对十七世纪髡残绘画思想的梳理,认为爱国情怀、以“识”为体的绘画本体论思想是髡残绘画取得卓越成就的观念基础,虽然其中也有文人自娱思想和游戏笔墨的成分。研究髡残的绘画思想不仅对于重新评价十七世纪南京地区的绘画成就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反思二十世纪的绘画成就、二十一世纪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也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髡残(1612—约1674),字介邱、石豁、号白秃、电住道人,俗姓刘,湖南武陵(今常德)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