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高中小说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_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将“语言建构与运用”列于首位,并指出:“能将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情境中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起着基础的作用,好比一座高楼大厦的地基。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字词句方面都经过了反复的修改,在语言运用方面很见艺术力。以往的《祝福》课例,教学重点过多地放在了四要素的赏析上,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分析四要素的基礎上,引导学生品味文字。笔者现以《祝福》第五课时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包括以下两方面:第一,在第一到第四课时,笔者引导学生理解《祝福》的四要素以及标题;第二,学生在学习本课的前一个晚上,仔细研读原文,在语言赏析方面尝试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
   二、全班学生提出问题
   在正式上课时,学生把预习环节想到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学生共提出了7个典型的问题:
   1.“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剩”字?
   2.第3段的雪花这么美,为什么“我”却觉得雪花将鲁镇乱得一团糟?
   3.作者为什么两次很莫名其妙和突兀地提出:“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4.祥林嫂在整篇文章中只笑过两次,如何理解祥林嫂的两次“笑”?
   5.祥林嫂为何四次重复“我真傻,真的”?人们各有什么反应?如何理解背后的深刻内涵?
   6.面对柳妈,祥林嫂为何“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7.如何理解最后一段?如何理解“我”“懒散而且舒适”?
   三、小组合作交流以及分享
   全班学生提出了7个典型问题,笔者让每个合作小组探讨研究一个问题,在探讨结束后选出中心发言人进行发言分享。
   组一针对第一个问题进行了发言。
   生1:老师曾经在诗歌鉴赏中和我们谈过“炼字类”的答题思路,思路是“解释 画面 感情”。我想,这个“剩”字也是属于“炼字类”,可以借用这个思路。我认为“剩”是被剩下,被遗留,被遗弃的意思,带有强烈的被动意味,而不是主动留下来、待下来。被谁遗弃呢?从上文来看,自然是被四爷遗留在这里,因为四爷和我谈话总不投机。从画面来看,主要意象有“百无聊赖的我”、“寂寞单调”的书房,渲染了一种无聊失望的氛围。
   师:生1能够结合“炼字类”的答题思路去回答,很好。
   组二针对第二个问题进行了发言。
   生2:老师曾经说过小说的四要素是相互联系的。首先,这句是环境描写,起到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结合上文“祝福”的情景来看,交代了鲁镇封建迷信的社会环境,渲染了一种迷信愚昧的氛围;从人物形象来看,我是一个接受过最新观念的知识分子,烘托了我的百无聊赖、对这种氛围感到压抑、烦躁却又无法改变的心理;从情节来看,照应了上文我被四爷剩在书房里的郁闷,照应了朋友们一律忙着“祝福”没空搭理我的无聊,照应了我无聊得仔细观看女人们准备“福礼”,也照应了我昨天遇到祥林嫂的不安;从主题来看,更好地揭示了封建鬼神观念吃人的本质。
   师:生2能够结合“小说的四要素”的答题思路去回答,分别从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情节、主题去思考,很值得大家去借鉴。
   组三针对第三个问题进行了发言。
   生3:从社会环境看,我与鲁镇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从次要人物来看,我与鲁四老爷话不投机,与几个本家以及朋友也没有什么话可说,与鲁家的女人也无话可说,与鲁镇的人们有着很深的隔膜;从情节上来看,昨天遇到祥林嫂的事情使我感到不安,我想逃避这种不安;从主题来讲,作者严肃反思和批判了那个时代的启蒙知识分子,作为时代的精英,本应有责任改变社会,但是我却彷徨、迷茫、软弱、逃避、推卸责任、自我开解。
   师:生3也结合了“小说的四要素”的答题思路去回答,分别从社会环境、次要人物、情节、主题去思考,这是打开小说文本解读大门的金钥匙。
   组四针对第四个问题进行了发言。
   生4:老师最爱教育心理学,平时也和我们讲过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第一次笑,是在第一次来到鲁镇的年底,虽然她很操劳,但是她却反而满足,有了笑影,是因为鲁镇的人们承认了她的价值,满足了尊重的需要。第二次笑,是柳妈说祥林嫂“自己肯了”的时候。祥林嫂为何而笑?想必是回忆起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幸福生活,男人肯干活,阿毛又可爱,满足了爱和归属感的需要。
   师:生4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解析了祥林嫂的笑,很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与见解。
   组五针对第五个问题进行了发言。
   生5:每次开头都是“我真傻,真的”,表现了祥林嫂深深的自责、愧疚和痛心。她自责自己常识有限,阿毛听话又可爱,拿着一个小篮子盛了一篮豆自己玩,然后却连五脏都被狼吃光了,可爱的阿毛手上还拿着篮子……这是一个多么悲惨凄凉的故事,怪不得祥林嫂只是呜咽,说不出一句话来。
   生5:第一次和第二次,四婶和周围人们微薄的同情还给到了祥林嫂些许的安慰,让她稍微找到了一些宣泄的渠道,得以宣泄难以压抑的失子之痛。但第三次,周围人们对祥林嫂的表情还有说的那一句话,是整篇文章里面让我最愤怒以及气愤的!面对祥林嫂的不幸和失去可爱儿子的最大的悲痛,人们居然还似笑非笑地先问她,“阿毛如果还在,不也这么大了么”?鲁镇的人们毫无同情心,居然集体如此地麻木不仁和冷漠、冷血!把自己的庸俗的快乐建立在祥林嫂最大的悲痛上面!把祥林嫂的丧子之痛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
   生5:第四次的“我真傻”,还没说完就被柳妈不耐烦地打断了。狼吃阿毛已经够惨了,更惨的是周围人们的冷漠!祥林嫂是坚强的,失去儿子并没有完全从精神上打败她,但是人们连她宣泄自责悲痛情绪的唯一渠道也扼杀和嘲笑了,才是杀死祥林嫂精神的真正原因!难怪后来祥林嫂只是整天不说一句话!把所有的悲痛藏在心里!    师:生5分析了祥林嫂的自责心理。令人感到痛心的,不只是阿毛的死去,更重要的是,周围人们的麻木和冷漠。
   组六针对第六个问题进行了发言。
   生6:柳妈盯着祥林嫂的额角看,在柳妈看来,这个额角是不忠贞的象征,是耻辱的象征,恐怕祥林嫂自己也是深受这种封建礼教的毒害而不自知,自己也觉得很局促了,所以为了躲避柳妈的这种眼光,就选择了逃避,装作看雪花,掩饰自己不安的情绪。
   师:要回答出这个问题,要知道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时人们的社会观念。还要分析出柳妈的封建迷信的人物形象,分析出祥林嫂在当时环境下的心理,要把自己当初是祥林嫂。
   组七针对第七个问题进行了发言。
   生7:老师和我们说过,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对文章语言的理解离不开对主题的理解,而这篇《祝福》的主题却是多元的。文学类文本的探究本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思维过程是正确的就可以了。我认为,文章的主题是批判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这里“我”的“懒散而且舒适”其实是反语,其实是表达了我对祥林嫂死去的愤怒!更好地揭示了主題。
   生8:我认为,文章的主题是反思并批判了启蒙知识分子的彷徨、迷茫、软弱、逃避、推卸责任、自我开解。因此这里的“懒散而且舒适”应该是我的真实感受。通过描写整篇文章里最具同情心的我也在“祝福”中变得麻木不仁,体现了作者对启蒙知识分子的反思以及批判。
   师:经典复杂的作品,主题往往是多元的。只要同学们论点明确,论据典型充足,论证符合逻辑,就可以了。
   四、布置作业
   假如你有一部哆啦A梦的时光机,可以让你穿越时空,去到《祝福》的世界里;那么你会选择在她生命历程的哪个阶段救她?为什么?怎么救?
   该题的设计目的不仅在于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而且更在于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新课标》指出:“根据情境和对象,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要拯救祥林嫂,就少不了根据祥林嫂的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谈话以及认知治疗,这就锻炼了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
   五、结语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分析四要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文字。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在教学中要依据学情开展恰当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
   陈红霞,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由于高中语文课程中没有完善而深入的写字标准实践机制,制约了高中文字指导工作目标的有效落实。而规范及时的指导的缺乏,也导致高中阶段学生在写字速度、笔画顺序、执笔姿势等方面均存在较多无意识错误认知。再加上校外环境中经常出现汉字不规范书写情况,进一步破坏了高中生写字规范生态。因此,以汉字美为切入点,对高中生写字指导技巧进行适当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美在笔尖流淌——高中生写字现状   现阶段
文言文向来是初中生最不喜欢的一部分,大多数人对文言文持有的观点有两种,一种是无用论,一种是枯燥论。前者认为文言文不仅看不懂,更没有什么用处,在生活中完全用不上;持有第二种观点的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知识通常感觉乏味、乏趣、乏力,学起来不仅耗时间,还很费力,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应对考试。学生之所以出现如此心理,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之时未帮助学生消除畏难心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感受不到文言文学习的快乐,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历来对朦胧诗解读的维度很多,笔者重点选择两个方面,并借助三位知名作家来阐释朦胧诗的艺术技巧和时代主题。   首先,是朦胧诗的灵魂“意象”,朦胧诗既借用西方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又以改造过的中国传统意象作为诗歌主要语言,并以诗人独特的思想感情的逻辑对诗歌意象进行“蒙太奇”
统编本语文教材中“名著导读”与“教读”“自读”组成了阅读教学的三驾马车,确立了整本书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也掀起了整本书阅读研究的热潮。整本书阅读对语文教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教师对此缺乏清醒认识,因此此类研究多数停留在教师如何实施课内导读的层面,其实质还是着眼于教师“如何教”,没有充分关注学生“读什么”“如何读”“读得怎样”。教学的起点是真正了解学生的已知与未知[1]。因此为了全面掌握学
就语文教学活动而言,写作与阅读是其重点内容,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知识素养,使得学生不断累积语文素材,为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提供保障。根据以往阅读教学实践来看,阅读可以分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种,课内阅读能够培养学生兴趣,课外阅读拓展学生阅读范围,进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名著导读教学作为课外阅读的主要实践方式,以教材为基点,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加深学生的阅读深度
语文情意教学目标是语文课程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别于知识、技能、方法等目标,更多地与思想情感、审美价值、文化精神等挂钩。语文情意教学目标虽然重要,但在教学设计中,其存在表述不清和评价不明的问题。为此,我们拟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来进行语文情意教学目标的表述与评价设计,以期有所启示。   一、语文情意教学目标的价值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施行,语文教育教学
《周亚夫军细柳》是王敏芳老师在2018年《“浙派名师”第十六届“名校·名师·名课”初中语文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上执教的优秀课例。精准的定位,精心的设计,精巧的结构,精细的研读,让听课者大为折服,拍手称赞。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大的教学影响,是因为王老师为大家展示了这一类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架构,包括文本解读的思路,教学设计的抓手。一个阶段以来,关于文言文教学中“文”和“言”关系的处理问题,专家们振振有词,而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取向,就是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对生活事物的思考中感受语文的价值,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领略生活的百态与百味。虽然说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有着很明显的应试指向,但作为人文性极强的学科之一,哪怕是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还是可以看到教师在努力寻找着生活与语文的关系,而语文教学也就因此而变得多姿多彩起来。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出了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两个要素,
《壶口瀑布》是一篇描写壶口瀑布情状和态势的游记散文,热情歌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全文大量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联想等表现手法,写出瀑布的声响、形状及伟力,给人震撼。作者在寫景同时注入丰富的情感,由身边的壶口瀑布感受到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联想到人们历尽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这篇散文,可以带领学生从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入手,鼓励学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领会课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壶口瀑
深度学习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倡导单元学习。它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和情境素材,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学科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进行学习评价,环环紧扣,使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以具体落实。为更好地开展深度学习,笔者以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在了解小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