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有底线,上无禁区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camel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缜及其名著《神灭论》,人们大都听说过。在中国式教育体系里,学生只要记住他是南北朝时一位无神论思想家,就足以应付考试中的那道填空题了。但读书向来别具只眼的钱锺书先生,却在《管锥编》里令人震惊地证实,主张“神灭论”的范缜,还同时支持“有鬼论”。他由此提醒我们,“谈者(将范缜)牵合之于‘无神论’”未免轻率。英国大诗人弥尔顿写过一本《论出版自由》的小册子,奠定了他在人类追求言論自由史上的不朽地位。鉴于出版自由常与宗教信仰自由并列,人们或许以为,致力于拓展人类言论边界的大诗人,也会为宗教信仰自由呐喊助阵——实情却并非如此。身为新教徒的弥尔顿,在宗教领域毫不宽容,他“甚至主张查禁罗马天主教或任何非基督教的宗教读物”。《我反对》是一本介绍美国最高法院著名异议的书,读后不难发现,那些在信仰、理念、知识、智慧、道德等方面最为接近,因而也最可能在重大法律问题上达成共识的大法官,观点却¾¬常势如水火,甚而发展到竞相指责对方是“自由之敌”。
  言论自由的认知前提是:认识出现偏差是人的本性,那些被我们视为错误的观点,很可能包含了真理,而我们自以为正确无比的观点,说不定只是愚蠢的偏见。因此,真正的言论自由,应该像爱护鲜花那样保护那些疑似毒草的观点。由于人们总是倾向于铲除毒草,在实际执行中,保护毒草较之爱护鲜花,往往更为迫切,也更能展示我辈捍卫言论自由的力度和诚意。
  在最近方舟子质疑韩寒的公共讨论中,个别为韩寒辩护的学者,不断告诫我们留意“言论自由的边界”。这话对吗?要说对,大概也只相当于称范缜为“无神论者”,乍听相当有理,细思却蛮不是那么回事。
  言论自由即使存在边界,也肯定不同于一道严禁逾越的国境线。一部言论自由史,实际上也是人类不断突破已有言论边界的历史。当我们谈论言论自由时,也在无可回避地表白自己的态度。态度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会判若两端。考察美国人的言论自由史,我们发现,言论自由之所以在20世纪得到空前拓展,部分Ô¬因在于,那些性喜以敲钟人姿态警告他人留意“言论自由的边界”的家伙,越来越不成气候,而相反的态度正日益深入人心。
  有家《好色客》杂志,曾虚构各路名人初尝禁果的¾¬历,令诸多公众人物大为难堪,杂志因此被告上法庭。这事儿落在念念不忘敲响言论警钟的学者眼里,难免被夸饰成针对名人名誉权的极大伤害,反观那位总是更担心言论空间受到压缩的斯卡利亚大法官,则睿智地回应道:“说实话,如果政治漫»¬不把一个政治人物描绘成妓院里弹钢琴的,我还觉得奇怪呢。”可见,老是强调“边界”的学者未必犯下了某种学术过错,他与别人的分歧缘于瞩目的方向,顺着他缉毒警官般的眼光,言论自由的光亮只会日益暗µ¬,最终弱化为一灯如豆。相反的眼光是这样的:哪怕那位大法官更加厌恶《好色客》的做法(实情也是如此),他也不愿削弱对方的言论空间。言论自由的核心价值,往往不是体现在对正确思想的支持上,而恰恰体现在对那些“该死观点”的包容上。真理需要空间,让错误言论得到生存的土壤,也就同时让真理得到了生长空间。就此而言,那些在涉及名人名誉时惯于夸大其词并擅长把自己弄成好汉模样的学者,已¾¬走向了反面。哪怕他把自己的忠勇形象峨然到关云长的程度,也难保他的观点不会向麦城走去。
  充分的言论自由,注定会导致泥沙俱下,它并没有向我们预告一个艳阳天。相反,决意捍卫言论自由,就等于同时承诺,我们打算与风暴一起成长。当美国杰出的大法官布兰代斯先生认定“对恶意与危险言论的矫治措施是发表更多的言论”时,他不仅向每一位公民发出了召唤,也对言论自由本身表达了信心:无论言论自由会带来何等令人沮丧的问题,更加坚定地捍卫它,最终都会使每一个人、使我们的文明共同体深深受益。
  一个可悲的对照是,当我们的个别学者忙于为公众人物韩寒可能的名誉受损大表痛心时(他不惜为韩寒量身定制一个“疑似公众人物”的可笑观念,甚至不惜大幅篡改“私权”的属性及适用范围),美国大法官布伦南(“沙利文诉《纽约时报》案”的伟大意见书,就是他写下的)早在1967年的“《时代周刊》诉希尔案”的多数意见书里,就已把思想拓展到如下境界——他强调,即使是普通公民,对于自己偶或的名誉受损,最好也能µ¬然处之,理由是:“不同程度的曝光自己,是文明共同体中个人生活的必然伴生品。在一个特别注重言论与出版自由价值的社会中,被曝光的风险成了必不可少的生活的一部分。”
  言论自由,下有底线,上无禁区。对于诽谤、辱骂等严重侵犯公民权益的行为,我们必须坚定地加以唾弃,那些有违“政治正确”(如种族歧视)的言论发布者,也需受到相应处罚,这就是底线。但在底线之上,态度截然不同,布伦南大法官强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该不受阻°¬、富有活力和广泛公开。”那些把自己弄成一座言论气象站,整天忙于发布各类言论预警的敲钟人学者,对照之下,恐怕连布伦南的背影都看不到了。明人不做暗事,我批评的是萧瀚先生。
  方舟子针对韩寒的质疑,正是一件具有公共属性的话题,其中是非,只有在“不受阻°¬、富有活力和广泛公开”的讨论下,才有望澄清。
  
  (作者系文化学者、作家)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2年第4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他文献
1933年上,陈寅恪给傅斯年写信力荐一位青年:此君“言归国后不欲教授哲学,而欲研究史学,弟以为如此则北大史学系能聘之最佳。张君为清华近年学生品学俱佳者中之第一人,弟尝谓庚子赔款之成绩,或即在此一人之身也……”陈公一代巨擘,何等严谨苛责之人,竟如此举荐,足见此青年之了得。  盛赞张荫麟的,陈寅恪不是第一个,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  前此十年,陈寅恪在清华国学院的同事梁启超就已领教过这小子的气派了。有天
期刊
国家和国际体系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两者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近代以前,中国是区域性国际体系的中心国家。近代以后,国际体系出现整体化和全球化趋势,将所有国家纳入其中。因此,从根本上说,中国近代以来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探讨中国千年外交与国际体系的关系,总结应对国际体系问题的经验和教训,无疑有助于丰富我们的外交思维,增强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影响力和在制定国际秩序方面的话语权,从
期刊
“大部制”改革遇到“官僚制顽症”    我国改革起步的上世纪80年代初,在推行?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已大力推行了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起步甚至比?改更早。邓小平早在1981年1月就说过:“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30多年下来,政府上下推行了好几轮以“精简机构”为内容的改革,2007年中共十七大更提出“大部制”的改革目标,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大幅压缩,改革的雷声一直很大。  不能说改革没有取得成效,但
期刊
2012年是投票箱在世界政治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一年。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统计,本年度全球有近1/3的国家和地区举行选举,影响世界53% 的人口和50%的GDP。特别地,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的四个要进行选举或换届,这将对国际事务产生重要影响,而一系列经历了“阿拉伯之春”的国家也将要把它们对民主的期望付诸实践。  大选年的世界,充满了改变和挑战。2012年,是世界民众对本国前途和命运进
期刊
好几年前,我已写了一篇有关赤子之心的文稿,由于触及时事过多,唯恐招惹一些不必要的猜疑,所以迟迟没有发表。但寒假稍得清闲,随便?阅《傅雷家书》,发现他们父子两人早就以“赤子之心”自勉,情真意切,动人心弦,遂不禁旧调重弹,略抒胸臆。  早在1955年初,傅雷给傅聪的信,便谆谆教诲:“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
期刊
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塑造英雄人物的使命。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无产阶级文学要“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主张革命文学作品要描写新人形象,要有“火一般的热情”。  毛泽东早在发表于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就指出:“‘大后方’的读者,不需要从革命根据地的作家听那些早已听厌了的老故事,他们希望革命根据地的作家告诉他们新的
期刊
众所周知,一国的政策导向主要取决于该国的核心利益、政治体制及国家安全战略、国家发展战略,这些因素是一国政策导向的常数。常数之外,还有变数。政权更迭或国家领导人的变动,就是变数中的主要因素。有时这一变数是随机发生的,往往在该国政策导向的变化中起着直接的乃至突如其来的影响。基于此,若干国家政权更迭或国家领导人变动,紧紧吸引了全球民众的眼球,各大国政府有关部门对此亦予以密切注视,不敢掉以轻心。  201
期刊
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西迪布宰德县的警察们恐怕绝没想到,他们对26岁失业青年、水果小贩巴济济的一次粗暴“纠违”,竟给全球政治版图带来至今方兴未艾的巨变,一个又一个威权政体在这场巨变中或摇摇欲坠,或土崩瓦解。一系列强人政权倒台后,留下的是政治权威的废墟。有观察家看到了自由民主的曙光,但现实情况却更加复杂。面对2012年的选举,中东和阿拉伯国家的威权转型将面临考验。  威权的转型注定是艰难的,
期刊
苏联剧变过去20年了,它无疑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这不只意味着一个超级大国的崩溃,不单标志着战后长达半个世纪的东西方“冷战”与苏美两极世界格局的结束,更重要的是意味着长达近70年之久的苏联社会主义与战后一大批东欧国家社会主义试验的失败。这一事件比巴黎公社失败所包含的内容与提供的教训要丰富、深刻得多。我国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很多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有价值的思想和建
期刊
《文人的骨气和底气》这本书并非哪个人的著作,而是一本合集。所选文字均出自《同舟共进》。多年以来,《同舟共进》作为杂志中的翘楚,针砭时弊、以史为鉴、秉笔直书,赢得了大批读者的认同。这份劳动,自然也为杂志自身获取了不小的荣誉。  《文人的骨气和底气》一书,一个巨大的特色就是名人写名人。或者说,是今人写前人——今天的几个书生(我一直以为书生一词是对有识见者的褒奖),比如傅国涌、王开林、散木等人,断断续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