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教材的处理运用能力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rrej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秀的教师和平庸的教师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优秀教师常把复杂的内容教得非常简单,平庸的教师把简单的内容教得非常复杂。这其中的原因,有理念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对教材研究深度存在差距,处理运用教材的能力有别。教材是许多专家和优秀教师长期理论研究成果和教学智慧的结晶。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教师教学的依托,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依据,因此,教师应当认真研读教材,做到“用教材教教”,而不是“教教材”。那么如何提高教材的处理运用能力呢?
  1 研读教材,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存在这样的现象:①不管是原来的教材还是新教材都带有某种一厢情愿的人为设定。例如:现用的新教材每个知识板块在每个年级的教材都有安排,这样知识不系统、学生又遗忘较快,造成了知识断链的现象,加大了温故知新的难度。再如,情境图过多冲淡了学生思维,练习题设计过少等;②教材使用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便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这就决定一些反映时代的内容不可能及时地被收集进教材;③教材内容的呈现不能“穷尽”。教材由于受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的形成过程动态地展现给学生。例如:统计中的数据、几何知识中的计算公式及运算定律等,教材呈现的只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这样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④在教材中,素材的选择是个“例子”。在使用教材时我们可以看到教材编写者非常注重数学素材的遴选。事实上,数学知识可供选用的素材是多样的,教材选编的只是许多素材中的一个。由于不同地域的学生的生活现实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同一本教材不可能同时符合所有学生的生活现实的。
  由此可见,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虽然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材内容,但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有所选择加工,合理组织。在素材的遴选上,最好选择学生身边所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例,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恰当设问,赋予教学内容探索性。
  目前的课堂上,大部分课堂还存在教师提问题针对性不强或过细、过窄,缺乏思维含量,缺乏对智慧的挑战,解放了学生的口,却限制了学生的脑。因此,为了落实新课标,我们在处理教材时,要变“小步子”为“大步走”,提供给学生的问题要体现探索性,给学生留有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如:方程解应用题教学片断:
  师:今年春季,校园新栽了一些树。(课件出示)①银杏树20棵;②杨树69棵。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在教师启发下学生回答,课件演示。①杨树的棵数比银杏树的3倍多9棵;②杨树的棵数比银杏树的4倍少11棵。师:现在有了4条信息,能不能选取其中两条,提出一个问题?反馈,课件出示:①学校今年栽银杏树20棵,杨树的棵数比银杏树的3倍多9棵。学校今年栽杨树多少棵?②学校今年栽银杏树20棵,杨树的棵数比银杏树的4倍少11棵。学校今年栽杨树多少棵?③学校今年栽杨树69棵,杨树的棵数比银杏树的3倍多9棵,学校今年栽银杏树多少棵?④学校今年栽杨树69棵,杨树的棵数比银杏树的4倍少11棵,学校今年栽银杏树多少棵?师:同学们提出了4个问题,前两个问题会解答吗?试试看。学生解答。师:第三个问题想试一试吗?请列式解答,学生尝试。师:谁来说说?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同的算法。
  上面片断,教师体现了用教材的理念,改变了教材的呈现方式,学生从情境出发,通过构造题目和分类,比较和整理,讨论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在解决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过程中,获取了知识。
  好的问题既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答案,又能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样的问题可探究、能探究。
  3 拉长空间,凸显教学内容的过程性
  学生学习数学不是被动的吸取知识、记忆、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积极主动“再创造”过程,学生只有参与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所获得的体验才是刻骨铭心的,所获得的知识才是真知识。如何将作为思维结果的教学内容看作思维过程的材料,把“现成”的数学变成“活动的”,学生自己重新建构的数学,是新课标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如:圆锥体积教学。
  3.1 创设问题情境。师:下面是一根圆柱体木头,张师傅想用它做一个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60厘米的圆锥。张师傅应该怎样做?
  60厘米
  20厘米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经过小组交流,总结:①截取5厘米长的圆柱形木头;②找出圆柱一个底面的中心;③沿着这个中心点和圆柱另一底面削去边缘部分。(辅以计算机媒体演示)。
  3.2 猜测估计,建立联系。师:请你估计一下,这个做成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60厘米的圆锥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并说出估计的理由 ,讨论后归纳。
  3.3 实验得出结论。①操作。学生根据已经准备好的材料(等底等高的、等底不等高的、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若干个,沙子及实验盒等)以小组为单位验证假设。(材料可提前分组准备)②讨论。交流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论:一个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③运用公式,抽象归纳公式;④尝试解答例题,巩固练习。
  现行教材“圆锥的体积”一节,提供的思维素材可以分成两个部分:①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②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上面的教学片断则扩充为五个环节,1~3环节主要体现了思维的外感过程,即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活动,从外部获取思维材料信息,并进行初步加工,形成结构。最后的环节是思维的再现外化,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心智技能,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这样改造教材,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积公式,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猜想实践的能力。
  4 重组教材,体现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旧教材是过分地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而现在的教材很多内容又缺乏系统性。按照系统论原理,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对教材适当重组,整体呈现,更有利于学生探索。如:“正、反比例意义”教学:①教师结合学习实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相关联的量之后出示正反比例两个表格让学生填表;②填表后,师出示自主探究提纲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a.找一找:表中有相关联的量吗?如果有是哪两种?b.想一想:一种量发生变化,另一种量是怎样随着变化的?c.算一算:计算相对应的每组数,你有什么发现?师生讨论、交流;③师:生活中也有许多在正、反比例的量,只要我们注意观察,仔细分析,你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比如,马上就要下课了,老师要求同学们有秩序地走出教室。具体要求是每次出去比上一次多2名同学,第一次出去了2人,第二次出去了4人,第三次出去了6人,那么,出去的人数和次数成什么比例?学生回答后。师:同学们走出教室后排队做操,如果全班96人,站2排,每排48人;站3排,每排32人;站4排,每排24人,你们说每排的人数和排数成什么比例?
  正反比例意义的教学,现行教材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是先教正比例,再教反比例,最后进行对比练习,这样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探索活动的开展。上面的教学对教材进行重组,主体教学内容由正、反比例各一个例题组成。例题的呈现形式也进行了改变。总之,将正、反比例放在同一节课对比教学,更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挑战性和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学生整体感知,利于建构。
  5 解读教材,提升处理运用教材能力
  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教材,经过不同教师的处理,教学效果截然不同,究其原因,教学理念不同,钻研教材程度不同。要想实现“用教材教”的理念,就要先“入”教材,再“出”教材。没有对教材的“深入”,也就没有对教材的“浅出”。而深度的解读教材才能提升处理运用教材的能力。那么,如何去研读教材呢?一般模式:①全册概述:首先,全册内容及所属领域;其次,全册教材重难点;②单元详解:首先,单元内容简析:a.本单元在本册中地位;b.本单元细化后的学习目标;c.本单元教学重难点;其次,针对本单元每个知识点(或每课)的主要教学策略运用情况详解。
  教材对教学的影响,不是束缚,而是“引领”。从广义上讲,教师即教材。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素材、改造素材、乃至于创造新的素材。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育不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更是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许多年来,中学生的教育问题一直为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所关注。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家庭教育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尤其是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状况更不乐观。笔者结合所在地区农村高中的情况,分析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解决当前农村高中生家庭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 农村高中生 家庭教育 问题 对策  农村普
期刊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学生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就能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
期刊
【摘 要】 在国际一体化日趋明显的当今社会,英语口语的流利运用是二十一世纪高层次人才成功的条件和前提,是人才素质的一种体现,是素质教育开展有效与否的一个重要反映途径。我们在帮助学生掌握和养成学习使用英语的良好习惯时,在口语教学过程中需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开口讲英语,激发他们讲英语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提高口语的积极性。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口语教学 有效策略  口语,毫无疑问,
期刊
【摘 要】 亲历新课程改革已七年,七年中我们经历了课改的迷茫期、教学状态的低效阶段,伴随实践中研究、研究中学习、学习中反思、反思中进步的主旋律,慢慢地,我们有了教学的抓手,发现了教学中问题并找到了教学研究的切入点,那就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几年来我们在研究和积淀本土改革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地做着尝试与探索,我们也欣喜地收获着课堂教学的实效。关注学生更多的从教师方面我们将课堂教学有效性操作层面的几
期刊
题目:烧杯中装有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已知该溶液中含H2SO4的质量为9.8g。某同学为测定该混合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向烧杯中逐渐加入10%的NaOH溶液,得到沉淀的质量记录如下:  ①得到沉淀的总质量为g,该混合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为g。  ②参加反应的NaOH溶液的总质量是多少克?(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上面题目是近期中考复习中,学生考过的一道计算题。查卷发现②小题的做法所有学生思维一边
期刊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及英语教材深度的加大,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尤其是厌倦英语写作,写作水平每况愈下。然而,写是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既是教学手段,更是教学目的。面对此种情况,那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呢?本文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分析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关键词】 写作兴趣 写作方法 操练 写作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
期刊
【摘 要】 初中数学教育,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育,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在我国青少年大都在学校接受学科教育,学科教育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具有教育性。无论是教给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或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科教学都可以进行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学数学教育,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育,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
期刊
【摘 要】 《英语(新目标)》采用任务型语言模式,融会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为一体,形成了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力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获得情感体验和调整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自己的立场,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要灵活多样,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等等。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新目标 教学 方法
期刊
【摘 要】 当今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叫“心态决定命运”。虽有些偏颇,但道出了个人心理对于人生的重要影响。对中学生而言,语文学习心理与语文学习成功有何关系,中学生该有着怎样的语文学习心理,我做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 语文学习 心里研究  1 学习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有如下几方面:①上课时注意力分散,不认真听讲,对教师提问不思考,甚至不带书本,有时伏案休息,有时做小动作,
期刊
【摘 要】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主要培养工矿企业分析岗位的中级分析人员,针对分析专业职业教育的特点,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本文记载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的改革尝试,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CBE教学模式,主要从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法这五个方面进行改革,为企业培养出专业知识够用、操作技能高、有敬业精神、操作规范的深受企业欢迎的中职学生。通过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