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国创计划”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t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明确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提出大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养更多生力军,是高等教育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迫切要求。
  为了推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实施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国创计划”)。“十一五”期间,教育部在“质量工程”项目中设立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从2007年起支持全国120所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十二五”期间,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教育部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中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800多所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经过八年多的探索,“国创计划”产生了广泛影响,取得了积极效果,对促进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
  一、“国创计划”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国创计划”旨在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创新性科学研究或创业实践的训练。同时,以计划实施为牵引,推动高校改变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改变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
  为达此目的,教育部经与专家组多次研讨,提出计划实施的基本原则:一是兴趣驱动,参与计划的学生要对创新创业有强烈的愿望,对科学研究、创造发明或者自主创业有浓厚兴趣,在自身兴趣驱动下和导师指导下完成项目试验或实践过程。二是自主实践,参与计划的学生要自主探索、自主试验,自主整合并利用资源进行项目研究和项目管理,培养敢想、能做、会做、会说和会写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三是重在过程,参与计划的学生要在“做中学”,综合应用已学的知识,主动探索未知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使知识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能力。规范项目的过程管理,淡化结果的功利指标,不强调论文、获奖数,宽容失败。
  二、“国创计划”实施进展情况
  为有效推动计划实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5号)等文件,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成立专家工作组和计划协作组。2012年3月,教育部成立了“国创计划”专家工作组。专家组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方法研究,指导高校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论证高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方案,指导高校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过程管理,指导高校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等。2013年9月,为指导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教育部组建了“国创计划”协作组,由各省推荐创新创业计划的专家组成。协作组的主要任务是,协助专家组共同指导各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促进各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交流。
  二是发布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指南。结合部分高校组织实施工作的经验,专家组编写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手册》(试行),帮助老师和学生深入了解“国创计划”,为学校、老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计划提供工作指南,指导参与高校有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三是举办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为展示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加强高校之间的经验交流,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交流和展示的平台,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教育部每年联合科技部举办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年会期间开展创新创业项目交流与展示、大学生创业项目推介、优秀项目和论文评选、创新创业工作研讨会等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2014年,第七届年会吸引了来自全国近300所院校、700余名师生代表参与,240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与大会交流。
  四是推动省级计划实施。在“国创计划”的引领下,一些省份也先后开展了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多渠道加大经费投入,推动创新创业支撑平台的建设。目前,共有29个省(市、区)开展了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上海、江苏、辽宁、湖南等省市还组织了区域性的创新年会或创新论坛。
  五是推动高校建立本科生创新训练管理机制。参与高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成立了由主管教学的校领导牵头负责,教务、科研、设备、财务、产业、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参与的校级组织协调机构,将“国创计划”日常管理工作纳入本科生教学管理体系,将基于“国创计划”项目的学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本科生创新训练管理机制。例如,东南大学设立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建章立制和协调全校有关部门工作,对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实施统一的严格管理和提供有效的支撑,各学院(系)还设有相应的管理组织对项目实施进行具体的管理;出台了《东南大学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细则》和《东南大学本科生课外研学学分认定办法》等管理文件。中南大学于2012年将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调整到本科生院,更名为创新与创业教育办公室,负责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和研究生创业教育规划的组织与实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等。
  六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国创计划”参与高校积极整合本科生科研训练资源,构建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体系。高校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建设,突破学科专业界限,优化整合校内资源,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模拟实验室和模拟教学软件建设,促进科研训练资源共享。积极挖掘利用校外资源,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协同共建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园和创新创业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技术、资金、政策、场地和成果孵化等支持。一些高校将“国创计划”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例如,大连理工大学构建了个性化、双渠道(课内渠道、课外渠道)、三结合(学研产结合、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四层次(认识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综合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多模式(课内多样性研究性教学模式、课内多样性研究性实验模式、课外多样性自主创新学习模式)的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扎扎实实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国创计划”的深入实施,计划的吸引力不断增强。目前,共有117所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和710所地方所属高校参与“国创计划”,近8万个国家级项目获得了资助。其中,创新训练项目66765项、创业训练项目9118项、创业实践项目2942项,内容覆盖理、工、农、医、文、法等12个学科门类,投入经费近14亿元,参与学生近22万人。
  三、深入实施“国创计划”的思路和建议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创业就业,是今后一段时间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国创计划”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载体。进一步实施好“国创计划”,我们建议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教育部即将印发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鼓励高校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高校要认真落实文件要求,加强政策和经费保障,以“国创计划”的实施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创业教育带动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促进教学与科研整合、学习与实践结合、研究与创新融合,深入探索创新型、创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是完善三级体系,扩大学生参与范围。完善国家、省、高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让更多学生有机会参与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统筹,建立省级创新创业支撑平台。高校要建立满足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的实践平台和指导教师队伍,为学生参与计划提供条件和指导,不断扩大学生参与计划的覆盖面。
  三是规范项目管理,加强质量监控。按照专家组制定的工作指南,规范项目的过程管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对计划参与高校进行指导、监督和工作评价。计划参与高校要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办法,规范项目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实施过程,提高计划实施的质量和水平。
  四是注重科教结合,强化教学科研互动。引导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园区,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鼓励高校将研究训练融入教学过程,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促进科研资源向本科生开放。鼓励教师把学科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把有助于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的科研课题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将项目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促进教学科研互动。
  五是推进产学合作,争取多方支持。与企业联合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金,由企业制定并发布项目指南,让学生参与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项目,产生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成果。推动社会组织、公益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鼓励高校向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推荐优秀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六是加强工作交流,促进经验分享。持续举行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交流成功经验、推介优秀项目。支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省内相关高校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展示和交流活动,分享成功经验,探讨共性问题。支持相近省份联合组织创新创业学术年会、创新创业研讨会、创新创业项目展示交流会等平台,使参与计划的高校和师生能有更多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努力通过“国创计划”的深入实施,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
  [责任编辑:夏鲁惠]
其他文献
摘 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研究与探索的核心。浙江万里学院近年来以研究性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专业综合改革为载体,面向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致力于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科学方法。本文以浙江万里学院围绕“应用能力目标定位,重构三层次课程体系,以亲近产业为目标重组教学内容,以学习兴趣为核心改革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分析了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系设计原则、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
期刊
摘 要:本研究以北京大学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多维度反映北大教师的教学现状。研究发现,北大教师教学总体现状良好,在性别和教龄上呈现教学水平的显著差异;学历与职称不是影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显著因素。教学态度、教学投入时间与教学学术水平呈现正相关;教学生态对教学现状与教师发展影响重大。研究建议,应对制度进行改革和设计,构建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教学改革应坚持多元化的理念;追求卓越的教与学是大学之根本,“以学
期刊
摘 要:“U-G-S”教师教育新模式是依托“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建设平台,在“融合的教师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师范大学主导、地方政府协调、中小学校积极参与”的优秀师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对于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促进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整合教师教育优质资源、合作开展教育课题研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成效,对于提升学校办学特色、创新教师教育体系、深化教师教育主体合作、转变教师教育者成长范式、引领教师教育
期刊
摘 要:案例教学方法是法学教育的重要方法,对法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已成学界共识,因此更重要的是探讨如何开展案例教学。以经济法学为例,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类型化案例的搜集与裁判思路矛盾的展开以发现与提出问题,通过系列案例的积累与变迁展示法律条文解释的发展与制度创新的规律,通过中外案例的比较阅读与研究加深对制度原理和中国特色的理解。当然,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如学生精力的投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例,分析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总结了对国际化人才标准与特质的认识,提出了包括全球化思维、多语言能力、专业知识技能、背景经历、精神动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抗挫力、三角校正能力、民族文化定力在内的标准和能力框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实践,提出了未来重点探讨的原则性问题。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标准  一、国际化人才的内涵和
期刊
摘 要:创业教育是培养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的教育。英国高校通过务实的创业实践课程、创业项目及专业化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创业人才。我国创业教育应以发掘学生的兴趣与潜质,激发其成就事业的欲望并指导、帮助其做好实现创业理想的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储备为目标,以创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创业教育实践项目为载体,通过课程引导、活动指导、资信诱导、教师辅导,为学生提供立体式创业教育支持。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
期刊
摘 要: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地质工程专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将其由原涵盖工程地质、勘察工程等近10个专业的引导性专业调整为仅涵盖工程地质和岩土钻掘工程的基本专业,使得该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发生大的变化。为进一步厘清地质工程专业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配合地质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的开展,本文介绍了地质工程专业的历史沿革、办学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分析了目
期刊
摘 要:新形势下对本科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越来越高。复旦大学化学系针对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以促进学生探索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物理化学实验;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研究性实验  一、目前物理化学实验面临的问题  一直以来,复旦大学化学系有着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优良传统。20世纪70年代末,由复旦大学等14所学校合作编写的《物理化学实验》教材在国内广受好评,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开放课程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本文结合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要求,阐述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无机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同时针对课程建设不断完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共建共享;MOOC  一、开放课程与大学传统教学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化、信息化的浪潮正深
期刊
摘 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数学(双学位)实验班创立于2003年。该实验班创办之初就明确了经济学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即培养同时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数量分析方法和先进分析工具,既立足国内,熟悉国情,又有全球化视野,具有厚重感,能自由游走在中西两个文化平台,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并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经济学大师的后备人才。十年间实验班逐步确立了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