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3-138
新课程教学的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实现“三个转变”,即变传统的注人式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讲为让学生主动参与,变单纯的传授知识为知、能、德并重。同時,还要做到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亲自观察,能让学生动手的要亲自动手,能让学生自己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不能包办代替。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上课的着力点是如何“讲”好一节课,如何把知识“讲”明白,而实际上教师的着力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获得知识,这是一个质的不同。
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科学地理思维
美国的教育家彼得克来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障条件。然而,专家提醒,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与学生表面的形式上的参与。
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在新课程教改实验区,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依然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的,学生能准确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师生生动的课堂,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
什么是参与?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就是参与吗?专家的观点是:“应该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同学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的交往状态,思维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的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思考,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应当创设情景,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质疑、交流、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辨论。教师应该给形式时间和权力,然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有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的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生认同教师的观点。
让课堂活起来 学有用的地理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动起来,然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课改试验区的调查发现,有的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有的教师又哄又奖,也只有少数学生动。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后,新的担心又产生了——有的课堂热热闹闹,该讲的没有讲清楚,该听的没有听清楚,纪律难以控制,教学目标难以完成。
教师们反映,课堂开放了,学生活跃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问题。还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的争论感到无所适从,有的置之不理,有的给予的评价一律都是“好”。这样,教师的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
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专家认为,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动要动得有序,不是杂乱无章,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首先要设计好问题,针对不同意见和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抓住学生发育中的问题,及时给予矫正。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时,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
现在的问题是有的课堂无效提问、无效讨论过多,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重复化。有人认为学生反映积极就是主动参与,就是面向全体。表面上看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你说,我说,大家说,热热闹闹一节课,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思维的深度不够,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学生说时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学生做时要边做边思考,关键在于观察、分析、判断。
当然,更多的反映是,现在的课堂比以前“乱”。深入课堂后才发现,正是这种“乱”让人看到了希望。虽然学生把小手举的高高,而且还伴有“我来”“我说”的声音,虽然学生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声音此起彼伏,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耳离开座位,但都始终处于积极地思维之中,这样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课堂实质上是变活了。
研训一体突显校本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新课程实施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农村学校已进入实施新课程的行列,由于农村学校在教育教学设施、教师整体水平、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与城市学校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农村学校实施新课程会遇到更多的困难。那么,农村学校究竟如何走进新课程呢?笔者认为“突显校本,研训一体”是成功的关键。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必然导致课程教学改革。新课程实施,既对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又为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农村学校,环境较为封闭,教学设施较为简陋,教学方法较为落后,教师平时参与教改的机会很少,进行教改的能力较弱。面对新课程,让教师们独自进行教改,很不现实,因此,必须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学校成立以课题为核心,以教师全员参与为基础,以课题实验组为单位的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作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并把教学改革研究与培训结合起来,二者互相促进,全方位的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和教学能力,学校还可以通过校际交流,组织一定范围的教师集体讨论,进一步明确新课程的精髓,实施的难点,明确教改研究课题,通过对教改课题的研究、实验,探寻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法,突破新课程实施中的难关,实现实施新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澄 樊杰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2]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3]《地理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新课程教学的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实现“三个转变”,即变传统的注人式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讲为让学生主动参与,变单纯的传授知识为知、能、德并重。同時,还要做到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亲自观察,能让学生动手的要亲自动手,能让学生自己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不能包办代替。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上课的着力点是如何“讲”好一节课,如何把知识“讲”明白,而实际上教师的着力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获得知识,这是一个质的不同。
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科学地理思维
美国的教育家彼得克来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障条件。然而,专家提醒,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与学生表面的形式上的参与。
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在新课程教改实验区,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依然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的,学生能准确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师生生动的课堂,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
什么是参与?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就是参与吗?专家的观点是:“应该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参与,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同学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的交往状态,思维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的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思考,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那么,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应当创设情景,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质疑、交流、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辨论。教师应该给形式时间和权力,然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有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就会提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的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生认同教师的观点。
让课堂活起来 学有用的地理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动起来,然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课改试验区的调查发现,有的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有的教师又哄又奖,也只有少数学生动。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后,新的担心又产生了——有的课堂热热闹闹,该讲的没有讲清楚,该听的没有听清楚,纪律难以控制,教学目标难以完成。
教师们反映,课堂开放了,学生活跃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问题。还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的争论感到无所适从,有的置之不理,有的给予的评价一律都是“好”。这样,教师的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
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专家认为,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动要动得有序,不是杂乱无章,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首先要设计好问题,针对不同意见和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抓住学生发育中的问题,及时给予矫正。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时,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
现在的问题是有的课堂无效提问、无效讨论过多,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重复化。有人认为学生反映积极就是主动参与,就是面向全体。表面上看学生都参与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你说,我说,大家说,热热闹闹一节课,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思维的深度不够,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没有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学生说时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学生做时要边做边思考,关键在于观察、分析、判断。
当然,更多的反映是,现在的课堂比以前“乱”。深入课堂后才发现,正是这种“乱”让人看到了希望。虽然学生把小手举的高高,而且还伴有“我来”“我说”的声音,虽然学生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声音此起彼伏,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耳离开座位,但都始终处于积极地思维之中,这样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课堂实质上是变活了。
研训一体突显校本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新课程实施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农村学校已进入实施新课程的行列,由于农村学校在教育教学设施、教师整体水平、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与城市学校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农村学校实施新课程会遇到更多的困难。那么,农村学校究竟如何走进新课程呢?笔者认为“突显校本,研训一体”是成功的关键。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必然导致课程教学改革。新课程实施,既对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又为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农村学校,环境较为封闭,教学设施较为简陋,教学方法较为落后,教师平时参与教改的机会很少,进行教改的能力较弱。面对新课程,让教师们独自进行教改,很不现实,因此,必须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学校成立以课题为核心,以教师全员参与为基础,以课题实验组为单位的新课程实施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作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并把教学改革研究与培训结合起来,二者互相促进,全方位的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和教学能力,学校还可以通过校际交流,组织一定范围的教师集体讨论,进一步明确新课程的精髓,实施的难点,明确教改研究课题,通过对教改课题的研究、实验,探寻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法,突破新课程实施中的难关,实现实施新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澄 樊杰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2]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3]《地理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