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也许慢城的真正实现并不需要欧洲那套充斥着人口限制的不现实评审条件,中国的慢城真正需要的或许是政府对于“城市化”的正确理解和公民自身对于城市本身的正确理解。城市化不是让城市充满大楼和工厂,汽车拥堵并充满被刺激的欲望;而一座缺乏主动性和参与感的城市也是根本不成立的。
BQ = 《北京青年》周刊LI = 李波
BQ:现在我们开始提“慢”,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速度变快了呢?
LI:其实慢是相对于工业化发展快节奏来说的。比如最初我们的餐饮习惯是比较慢的,后来从美国开始流行速食也就是快餐,很多东西都是买一次性的,然后再过渡到工作的节奏以及出行。在这个机器疯狂发展的时代,工业化程度很高以后,我们认为必须要赶上这个节奏,所以我们在通讯上,在出行上,在饮食方便和机器的快同步,各方面我们都想制造一个快的方式。
大概是在二战以后,欧洲城市开始复兴,当他们的经济也变得越来越快以后,大家开始反思,人的生活目的是什么?这些机器是使唤人的还是为人们服务的?假如说社会的发展是一架马车,人是马还是坐在车上的人?机器工业时代人忙碌了以后,会发现实际上自己已经跑到了马车前面去了,自己变成了一个无法逃脱的、被动的、被驾驭的马匹了。
BQ:你个人对慢城有着怎样的理解?
LI:在中国城市化飞速发展的时候,我们来提出“慢”这个概念是相当重要的。但是,慢城不是某些人群特有的选择。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权贵资本主义垄断的趋势,那么谁能慢下来?捡垃圾的人么?工薪阶层慢不下来。而且由于整个城市发展的一些不平衡造成这个城市里的人群极度地工作,极度地赚钱,然后希望把自己赚来的财富用来购买一些生活方式最基本的条件。
我觉得人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边,我们的基本生活条件是不需要我们卖命的工作来换取的。在中国提慢城,如果是太肤浅的话,可能被理解为特权阶级或者说中产以上的人群类似奢侈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安全的环境完全不是一个奢侈的东西,是一个基本的,正常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权利。呼吸干净的空气,居住在没有环境危害的城市等等所有最基本的权利,实际上都是经济发展后的社会里每个人应该享有的最基本的福利,如果我们有了这些,我们的生活才会有质量,才会慢下来。
我想要强调一下,慢城或者说慢的生活方式,不简单是一个快慢的问题。实际上快慢仅仅是一个表面上看到的现象。可以简单地把它总结为生活压力低。那么生活压力低又来自哪里呢?是来自于安全感。那这个安全感又来自哪里呢?安全感来自于我们不会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去一再奋斗。我花五块钱买一瓶牛奶,这个牛奶我预设是安全的,我不用在大脑里边转一个圈说这个牛奶安不安全。父母病了去趟医院我不用担心自己会付不起医药费,就是安全感。这是慢生活,安全感是慢城最基础的一点。
BQ:几年来,慢城逐渐发展起来,很多人就认为慢城就像一个旅游项目,您怎么看待?
LI:是稍微有一点。现在的这个评比,不管是低碳城市、绿色城市、宜居城市,绝大多数都是政府把它当作一个打造城市名片的机会,然后背后都是房地产开发商在支持,而房地产开放发商的理由是他们要推他们的房产,城市漂亮城市美丽,城市的名声好,他们的房地产能卖得高,而有一个好的城市名片对政府来说就是他们的脸面和发展的前景。
这些我觉得都是可以接受的,可以理解的,但是我觉得一个城市是慢还是快,是宜居还是不宜居,这是住在这个城市的人,他们的感受的总和,而不是一个专家评比或者是政府可以扔给老百姓的一个概念。
BQ:那么先从旅游产业着手,让人们充分感受到慢城的这种生活方式,从而将慢城的理念输送给人们,这也是慢城的一个发展形式吧?
LI:这样理解也可以,记得有个旅游景点在宏村,那是一个江南水乡,非常漂亮而且很宜居的一个城市,但是后来就是因为旅游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然后他们大力发展旅游业,游客去当地旅游,打扰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打扰了当地人的宁静,当地人甚至把大粪抹在自己家的门上拒绝游客参观。因为游客太多,很多游客就是完全没有被邀请,在别人家门紧闭的情况下都会推门而入,到别人家里面说:“哦,你们的院子好漂亮”,“我们照个像啊”就是这种事情发生得太频繁以致当地人已经受不了了。
我觉得任何一个城市,要想推广慢城,首先是自己城市的居民的慢城,其次才是别人的慢城。如果自己城市的人变成一个别人慢生活的陪伴,或者变成别人慢生活的一个服务者,那我觉得这个城市的慢生活是不可持续的。
丽江作为一个古城,基本上是放弃了当地人的慢城,把当地的人挪到了一个新城里边,然后将这个像迪士尼一样打造的慢城让给了旅游者。所以这个城市实际上是一个大旅店。所以去丽江的人,需要明白自己去那个城里而不是去看当地人的生活,不是去体验当地文化,只是在体验一种打造出来的令人暂时放松的一种产品。那也是一种慢生活,是专门为旅游者准备的慢生活。
BQ:您觉得中国会慢么?
LI:印度的圣人甘地曾经说过一句话:世界一定能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但是世界满足不了每个人的贪欲。如果把一个人的不满足心态放大到整个社会,我们整个社会还是处于一种不充足,这样是非常恐慌的。
但是我想,随着我们的财富越来越多,我们城市的人都变得特别理性了,我们也将开始思考这样的东西。在中国,当城市的主人真正有驾驭感、参与感以后,我们需要回归理性,我们需要想多少算多,多少算少。现在我们整个城市,整个社会就是广告啊,商业啊,甚至有的时候我觉得这比欧洲、比美国还厉害,但把消费刺激到最大是不会消除社会的恐慌、传统的遗失、道德的沦丧、环境的破坏这些问题的。
我曾经在国外的一个镇上开会,开会的地方是一个荒郊野外的度假区,我的相机没有电了,需要买电池,然后有一个志愿者帮助我,她说有两个选择,一个是5公里外的小商店,另一个是30公里以外的大连锁店。我选择就近的小商店,她特别地感谢我。后来我知道在那个村庄有很多祖辈留下来的小店,这些小店是城镇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并提供村民就业机会。这些小店对他们来说非常的重要。大的连锁店一旦充斥小镇,他们的价格、劳动力都比不过这些连锁店,他们这个城市的商店就会被打垮,而后这些小店就会关门。小店关门以后最大的一个坏处就是整个城镇变成一个死城一样,没有就业,那么年轻人便只能离开,老人又没地方去,因为所有的店都关了,所以这个城市就会越走越差。他们小镇已经抵制连锁店好多年了,号召大家宁可贵一点我们也要在自己的小店里面买东西,要让他们能够存在。
所以我觉得这才是慢生活。这就是我所强调的,城市的主人有一种驾驭并参与的强烈感受,他们知道做这些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是为了城镇的生活而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买了便宜的东西。而现在,我们整个的“现代城市化”是以“大店化”为一种消费现代化的标志的,但是其实这些东西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太多了。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城市生活要慢下来是需要我们的城市的消费者或者城市的主人开始集体的学会智慧的思考、理性的思考,这个过程我想就是慢城提倡运动的最终极的智慧。
TIPS
2012
城市蓝皮书:
中国城市发展面临十大挑战
2012年8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发布《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5》。蓝皮书指出,中国目前还处于初级的准城市型社会阶段。面对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城市时代的悄然到来,中国的城市发展面临包括城市安全、社会分化等一系列问题的严峻挑战。
蓝皮书称,传统的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外延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现有城市在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环境质量、公共服务、社会和谐与安全等方面还难以适应城市时代的要求,亟待加快发展转型和空间重构。总体上看,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挑战之一,高资源消耗模式难以持续。
挑战之二,环境生态压力日渐加大。
挑战之三:城市经济持续动力不足。
挑战之四:城市规划建设特色缺失。
挑战之五:城市管理矛盾丛生。
挑战之六:城市公共服务相对滞后。
挑战之七:交通拥堵问题愈演愈烈。
挑战之八:城市居民亚健康问题突出。
挑战之九:城市社会呈现分化迹象。
挑战之十:城市安全问题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