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与爱

来源 :中学生百科·悦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4516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日子,帮学校小垃圾街的山东大妈卖了几天的杂粮饼。每天傍晚,都有一对父子过来买饼。两个人,一个饼加肠。每次,看我准备要装袋了,父亲就会说:“切成两份,香肠都放在一份里。”然后,接过饼,把没加香肠的那份套在后座儿子的手腕上,把加了香肠的放在儿子手里,说:“趁热吃哩,还饿,再吃那份。”
  其实,这件事很小,或许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遇到过,无非就是父母把好的东西留给儿女吃,自己选择吃剩下的。但这一幕给站在一旁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起了中秋节的一大早,手机的振动声将我从睡梦中叫醒,是班主任发来的短信。她说,今天收到了你父母送来的月饼,非常感谢,请转告他们,也祝愿你们阖家欢乐。我看着短信,怔怔地,眼泪开始不受控地一滴一滴地往下掉。
  小学五年级,有一次父母请当时的任课老师吃饭表示感谢,我本来是不知道的。不料,老师让我父母把我也带来,我便不想知道也知道了。说实话,那是一种极其不真实的感觉。一来我从小对这种能掌控全局的神圣职业一直怀揣着分不清“敬”多一些还是“畏”多一些的敬畏心理,对于突如其来的平起平坐,实在不是吾等小辈可以消受的。二来那时的我已经知道并能熟练运用某个名词兼动词,即“走后门”。我在语文老师给我倒椰汁的时候就开始在夹杂着愤怒的惶恐不安中黯然神伤:作文上的“优”大概都是给我父母看的吧。
  从那之后,我不再参加班干部竞选,不再进行国旗下讲话,不再相信期末成绩单上一切的符号。我真切地厌恶着成人之间一切不尊重孩子的行为,有时在我看来这甚至是一场交易,让我所有的努力有了质疑的可能性,让我感受到的关怀失去了真实的温度,不说我的自尊心因此受挫了,至少我膨胀的虚荣心瞬间萎靡,并从此一蹶不振。
  后来,我依旧没有释然,但习惯了这种约定俗成的“礼节”。考初中,考高中,考前争名额,考后庆功宴,大家欢聚一堂的定格画面仿佛也对其中正举杯大笑的我狠狠地甩了一个耳光,说着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乎,我更加鄙夷父母对老师的态度,讨好?谄媚?我甚至曾在内心暗自用“嘴脸”一词描述过他们打电话给老师时的唯唯诺诺以及在应承着“好的,好的”时的身体习惯性不自然摆动。这和阿Q的奴性在我看来如出一辙。
  直到上了大学,跨过了高考这座独木桥,我想我的父母终于不用再和我的老师打交道了,结果就在开学后的第一个星期,只见过一面的班主任便找到了我,并和我展开了一次深切会谈。我一直装作无心地拨弄着老师请的牛肉面,听老师不停地说,你知道你爸爸有多关心你吗?还没开学就给我打电话问这边住宿条件好不好?开学了就问我你生活得习不习惯?对了,还有你妈妈啊,真的很担心你啊……我听了很多,想出声,刚一张口,就哭了。
  我想起了小学转校选班时,父亲站在展览窗前计算着上个学期哪个班级得到的红旗多的身影。想起了在外地出游的父母询问我想要什么礼物,我说想要一双二十孔马丁靴,他们便跑遍了整个商场,无果后寻找穿着时髦的路人打听鞋子究竟是什么样子在哪可以买到。
  在泪水的肆意宣泄中,我终于意识到这么多年,我一直为“世俗的父母”这一课题在下一个简单自我的结论,却从未研究过起因、探讨过前提。一个朋友和我讲,他想登顶欧洲第二高峰,却遭到了父母的严厉拒绝。他试过各种方式想说服父母但都没有成功,最后也没能去成。他懊恼、愤怒、无奈,而我从一开始不理解其父母为何不支持孩子的勇敢行为,到最后的坦然。是啊,如果我是他们,我也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冒险,不需追逐,健健康康的,就好。
  然而父母不在你身边时,他们只能期望尽可能通过你身边的人让你获得最好的照顾。或许方式笨拙,或许沟通不擅,所以他们才那般小心翼翼地注意措辞,控制表情。
  而我却未曾想过,这世俗的筹码,是爱。
其他文献
1  八月末的小长假,我窝在省图书馆一边故作认真地啃着考证教辅,一边在心里默默盘算着中午吃什么好。肚子饿得咕咕地抗议时,我起座下定决心好好安抚它一番。侧身的刹那,一件熟悉的白蓝POLO衫撞入眼帘——  我的天!还有什么学校的校服能丑得如此显眼,又丑得如此亲切?那必然是我亲爱的母校了!于是我怀着些许幸灾乐祸的心情,一脸怜爱地打量起在我身旁专心做题的小学妹来。  她留着符合校规的学生头,眉毛微锁,双眼
期刊
阮籍大概是“竹林七贤”里活得最憋屈的一个。  他不像山涛般温和,仕途亨通,官至三公;也不像嵇康般激烈,直言自己“非汤武而薄周孔”,抚琴一曲,慷慨赴死。  阮籍只能是阮籍,一个司马氏高压统治下的文人缩影。他活在放荡与惊恐的夹缝间,出世不是真出世,洒脱到底是假洒脱。  有如他在《咏怀》中写道:“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揭开阮籍放纵的面具。这恐怕才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人们对阮籍的评价,总离不开“狷
期刊
火印,就是在马的身上做一个记号,以标明是谁家的马。  曹文轩老师笔下,拥有这样一个火印的马,叫雪儿,是一匹中国马,只可惜它被日军抢去,烙上了一个日本的印。  本书就是围绕着这匹马开始的,和它有关的人,有关的事,有关的情,在曹文轩的笔下一一蔓延开。  人物  曹文轩说:《火印》选择的路数是写战争,但更在于写战争中的人。  坡娃  小说中的主人公坡娃是一个生在野狐峪长在野狐峪的放羊娃。他是个在草原长大
期刊
方便面大概是加工食品中最受瞩目的一种。它食用方便,味道尚可,深受不便或者懒得做饭的人群喜爱。不过,很多营养专家对它嗤之以鼻,把它归为典型的“垃圾食品”。各种谣言也流传甚广,比如“吃碗方便面身体要花23天解毒”就堪称是“经典名谣”。  据说这一两年中国的方便面行业开始疲软,于是在方便面行业的努力下,又有专家开始“为方便面正名”,宣称方便面“比手工餐食、摊点安全”“在营养易消化方面不比馒头汉堡差”。这
期刊
我进播音室的时候,一眼看到正在语调轻盈得如同羽毛一样播一篇美文稿子的龙小丹。  我站在门口,看着一缕晨光映在她的脸上,略略婴儿肥的脸上毛绒绒的,的确,女孩子的脸可爱得像某种小动物,长长的睫毛一闪一闪,嘴唇轻轻张开,合上,世界都很安静。  龙小丹很快关掉手边的麦,合上手里的稿纸,脸上没了刚刚念美文时的娴静光彩,嘴微微地嘟着,满脸地不高兴。我觉得她的不高兴是因为我——我是来代替她的。  我代替龙小丹,
期刊
从前,我并不是一个热爱运动的人。我喜欢待在自己所构建的小世界里,欢乐或者忧伤,忙碌或者慵懒,就习惯那样安静地待着,仿佛这样就能拥有一切,仿佛这就是所谓的生活。  至于说跑步,在我曾经的认知里,算得上是最令人讨厌的运动了吧。它让人疲惫不堪,甚至是狼狈不堪,且枯燥到没有任何乐趣可言。所以在我的主观臆测里,觉得人从本质上讲都是不会主动去跑步的,至少内心的原始欲望不会像有些跑者所描述的那样强烈。  了解我
期刊
@负二  心理学里面有个分支叫作“旅游心理学”。这门课在我读的那所大学的心理学专业是没有的,只在旅游管理专业里开,因为上的人太少,后来开放成全校选修课。为了混学分,我糊里糊涂地选了,只去听过一节课,就是最后一节课,其实主要目的是去考试的。我还记得选择题第一道题就是“旅游有何心理学意义”——答案是“提升自我评价”和“找回自尊”。  @汪凌凡  旅行的意义之于我:让我明白,原来自己认为必定是正确的东西
期刊
对于人类姓名的起源,没做过研究,感觉老祖宗创立姓名的最初意图,只不过是用来区分“你、我、他”,有了姓名之后,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就有了特定的符号,就不容易混淆了。但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进步,本来只具有符号功能的姓名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含义,形成了一种文化、一种学问,而且,这种符号还与人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当然,所谓姓名决定人的命运,纯属扯淡,不过是江湖骗子敛财的把戏而已,实在当不得真。然而,在现
期刊
有言道:母亲是苦吟的诗人,孩子是她最精彩的一首诗。亦有人说:母爱是人间的一首歌,责备是低音,呵护是高音,牵挂和思念是母爱的主旋律。而这或许是我名字的由来,她说:心之所系,情之所牵。便是如此,我是她一生的牵挂,她是我永远的依靠。  也许是因为我的全力仰视,造就了她的伟岸。小时候,她是我崇拜的对象,她的手似乎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小到纸花,大到衣服,样样都会。如今,我却将我的秘密妥善地交给日记本来保管,不
期刊
很多年后,我没有留下一张照片,没有留下一句祝福的话,甚至没有一件纪念品,但我还是能够清晰地想起:在景德镇的七月炙热的阳光下灼烧的痛感;交错在荒草里的铁轨;几个人围起来都不能抱住的粗大樟树;还有一张张幻影般的青春脸庞,凛冽地擦肩而过。  这些离我过去许久的时光,恍然会觉得若是以其他的形式铭记,就有点不真实,那些记忆就好像对自己不那么重要了。相反,只有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慢慢留在你心上的东西,才是真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