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之谜藏在这10个地方 (二)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ia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超新星SN 2017CBV
  它是什么?
  死亡恒星的爆炸
  它在哪里?
  距离我们550万光年的NGC 5643星系
  涉及的谜团
  宇宙会有什么样的结局?
  当天文学家的目光穿越浩瀚的宇宙,看到一颗星星死掉了,他会例行公事把它从恒星名单中除去。因为这类事情并不稀罕,在宇宙中每天都发生数百万次。但慢慢地,他们才意识到有些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2017年3月,在例行的夜空巡视中,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大卫·桑德发现了一个异常现象。乍一看,它只是另一种类型的Ia超新星——白矮星过度膨胀之后,接近尾声的一次爆发。
  白矮星是一种非常致密的天体,是恒星燃烧殆尽后剩下的残骸,主要由碳构成。作为恒星的残骸,白矮星内部的物质已经不再进行核聚变。但它通常有个质量极限,超过这个极限,在更强的引力作用下,聚变又会重新点燃,将其内部的碳聚变成更重的元素。
  白矮星通常是双星系统,成对出现,一颗从另一颗上吸食物质。如果吃得太多,那颗“吸血星”就会超过其质量极限,于是相当于一颗失控的热核炸弹,在几秒钟内骤然变得非常耀眼,这就是Ia型超新星爆发。
  正因为超过质量极限才会爆发,而质量极限又是固定的,所以天文学家可以预测出Ia型超新星爆发产生的辐射能量,然后跟它看起来的亮度作对比,就能计算出它和我们的实际距离。这样,Ia型超新星在茫茫宇宙中就充当了一座座“里程碑”,一把把“量天尺”。
  那天夜晚,桑德观察到的SN 2017CBV正是一颗Ia型超新星。但蹊跷的是,随后对它的广泛观测发现,那颗爆炸的白矮星,它的同伴不是另一颗白矮星,而是一颗更大的恒星!当同伴是一颗白矮星时,超新星爆发所发出的光全部来自爆炸的白矮星(另一颗没爆发的白矮星不发光),而其亮度是一个固定值,我们根据地球上測到的亮度,就可以知道它离我们有多远了。但如果同伴是一颗恒星,那么因为距离遥远,爆炸的白矮星(即超新星)的光与恒星的光根本区别不开,我们就无从知道超新星的真实亮度了。这样,它也就无法充当“量天尺”了。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之所以能把Ia型超新星当作“量天尺”来用,是因为以前都认为Ia型超新星爆炸只有一种爆炸形式。现在突然又出现另一种迄今未知的爆发机制,两种不同的Ia型超新星混在一起,又不容易辨别,那么这些“量天尺”的准确性就大打折扣了。
  “量天尺”不可靠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你想象不到的——这撼动了宇宙学的核心!因为这涉及到暗能量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
  1998年,天文学家发现了一组遥远的Ia型超新星,它们比预期的要暗淡,结论是它们比预计的还要遥远。天文学家将这一结果归因于宇宙在加速膨胀。他们将导致宇宙膨胀加速的未知东西,称作“暗能量”。
  迄今没有人知道“暗能量”到底是什么,总的来说,它与引力的性质截然相反。引力把物质聚在一起,暗能量却把它们拉扯开。这意味着,暗能量和引力的较量,决定了宇宙的大小、寿命和最终的结局。如果暗能量足够强大,胜过引力,将导致“大撕裂”的结局。但如果引力取胜,那又会导致 “大崩塌”的结局。
  可是,“暗能量”这个假设,本身是建立在对Ia型超新星信任的基础上的,相信它们可以精确地充当宇宙“量天尺”。要是这个信任基础不存在了,那大家谈了这么多年“暗能量”,都只能算谈鬼了。因发现存在“暗能量”而颁发的诺贝尔奖,也该收缴回去。宇宙中根本不存在任何可与引力相抗衡的力量,所以除了“大崩塌”,也不会有其他结局……这就怪不得像SN 2017CBV这类反常的超新星,要让人皱眉了。
  4、BOSS星系长墙
  它是什么?
  大尺度结构
  它在哪里?
  它蜿蜒在大范围的天区,距离我们平均68亿光年
  涉及的谜团
  我们处在宇宙中一个
  特殊的地方吗?
  整个宇宙学都是建立在我们没有任何特殊之处的观念基础上的:就所处的位置来说,太阳系不过是宇宙中一个很普通的恒星系统,地球也不过是一颗普通的行星,造物主并没有把人类安置在宇宙中一个特别的位置。
  这个观点可以追溯到哥白尼那个伟大的发现:并不是太阳绕着我们转,而是我们在绕着太阳转。这样一下子,我们就从造物的中心位置上掉了下来。
  从那时起,人们越来越清楚了,地球、太阳都不过是宇宙中普通的一分子。哥白尼的发现也已变成了“哥白尼原理”:一般而言,宇宙中没有任何地方是特殊的,一切看起来都一样。我们当前建立在广义相对论基础上的宇宙模型也深深依赖这个假设。
  哥白尼原理的核心是尺度的概念。不妨把宇宙想象成一群人。近距离看,你可以看到每个人的都拥有不同的个性、癖好,但把镜头拉远,个性特征模糊了,你所看到的只是一群没有差别的人。
  还可以再做一个比喻。在房间地面随机撒了一碗豌豆。我们知道,每一粒豆都由分子组成,分子又是由原子,原子又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从小于豌豆的尺度看,存在着一层层的等级结构。但到了豌豆这一尺度,等级消失了,并没有出现比豌豆更大的结构(当然,如果把豌豆盛在碗里,然后一口口碗放置在地上,那么与“一粒豌豆”相比,“一碗豌豆”又是更大的结构)。我们看到的是,豌豆均匀分布在地面上。所以从豌豆这个尺度,可以认为物质是均匀分布的。
  同样道理,在较小的尺度上,宇宙看起来非常独特,由恒星、星系和星系团组成,但到了一定的尺度(一般是大约10亿光年),这些差异消失了。物质在整个宇宙看起来是均匀分布的。
  但近年来,对这一观点的各种挑战不断出现。也许最大的挑战是发现于2016年的BOSS星系长墙。该“墙”是由成千上万个星系组成的,绵延长达10亿光年的一个巨型丝状结构。
  包括我们银河系在内的室女座超星系团,似乎也隶属于一个叫“拉尼亚凯亚超星系团”的更大型结构。这个大型超星系团是在2014年完成划界的,它在天空中横跨5亿光年。同一年,我们还在天空中发现了一个巨型空洞,直径达20亿光年。
  总而言之,我们可能占据了宇宙中一个相当不寻常的位置,处在一个巨大的超星系团和另一个巨大的宇宙空洞之间。这样的场景“配置”,在宇宙中可能是比较罕见的。
  关于宇宙物质是否分布均匀这一问题,目前也还没有定论。如果今后不断有比BOSS星系墙更大的结构出现,那么均匀性假说就岌岌可危了。
  而且巨型结构的存在,可能迫使我们放弃把时空设想成均匀的,这一来,对宇宙当前年龄的估计也要改变。目前对宇宙膨胀速率的测量,存在两种相互竞争的方法。一种是根据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计算的,因为这种辐射原先是高能光子,波长很短,后来随着宇宙膨胀被拉长了,所以它的拉长跟宇宙膨胀速率有关;另一种则根据超新星亮度随宇宙膨胀的衰减程度来计算的。过去,因为两种计算办法的精度都不够高,它们之间的差异似乎还在容许范围之内,但现在,随着精度的提高,差异已经超出了允许范围。究竟哪一个算得更准确,天文学家根本无从判断。也许巨型结构物的存在,是造成这一分歧的原因。如果得到证实,那么,这将进一步肯定了宇宙物质分布的非均匀性,从而也更加肯定了我们在宇宙中所处位置的特殊性。
其他文献
人类对能源总是充满了渴望,这一点从各种各样的超级英雄电影中就可以看出。从钢铁侠战衣的冷核聚变反应堆,到电影《黑豹》中的振金战衣,再到电影《海王》中的无限能源等,高智能社会总是与能源联系在一起。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文明的发展,我们对能源的需求也将飞速增长。为了向更高级的文明跃进,人类最终将不满足于地球上的能源而向太阳求助。  1959年,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就设想了一种围绕太阳的人造天体——戴森球
期刊
大地剧烈震动,大量的灰、沙和蒸汽等直冲云霄,巨大的蘑菇云像核爆一樣——这是菲律宾吕宋岛上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时的场景,它还向平流层注入了大约2000万吨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形成的硫酸盐颗粒反射了太阳光,使地球冷却了大约0.5℃。这一现象引发了研究人员的思考:我们是否能用类似的人工手段来缓解全球变暖现象?  经过多年研究之后,科学家们希望今年启动世界上第一个调“暗”太阳的项目。他们会选用对臭氧层影响较小
期刊
长期以来,火星这颗辽阔又荒凉的红色星球,总在夜空中散发出光芒,吸引着人类去征服它。假如有一天,人类真的能征服火星,并且成功在火星上繁衍生息的话,火星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它真的是人类的“乌托邦”吗?  其实不然,火星上不可能是一片祥和。当人口激增到一定数量,他们之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比如情侣之间的感情纠葛;除此之外,那时的火星得到了经济上的发展,他们也会发生许多金钱交易……当感情和金钱交易等出现
期刊
当我们登上高山远眺,极目雄伟的群山和峡谷,心中一定会产生“山河壮美”的感受,并惊叹于造化的神工。  如果追根溯源,这些地表的壮丽景观其实都是拜地球的板块构造运动所赐。它也是造成今日地震、火山爆发的主因。此外,生命所必需的元素,也是通过板块运动才从地球内部逸出的。因此板块运动的历史,牵涉到地球原始生命最早出现的历史。  板块运动如此重要,但这一过程始于何时,却没有人确切地知道。  这一过程显然不可能
期刊
老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熟悉的人可以通过眼睛认出彼此,可见眼睛在五官中是非常重要而独特的存在。动漫中也常喜欢通过眼睛来展示超能力,《西游记》的火眼金睛,可以一眼看穿妖魔鬼怪;《火影忍者》的白眼,具有透视和远距离视物的能力;《刀语》的见稽古之眼更是逆天,世界上的所有东西,只要亲眼看过一遍,便可完全了然于心并且熟练使用。  艺术作品中的超能力眼睛实在太多了,如果我们能获得其中一种能力会怎么样呢?我
期刊
“无冕之王,大师之师”  在物理学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们大都获得过物理学界的最高荣誉——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也有少数物理学巨匠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德国理论物理学家阿诺尔德·索末菲算得上其中最了不起的一位。  索末菲的了不起体现在两个方面——“无冕之王”和“大师之师”。  索末菲之所以被称为“无冕之王”,是因为他崇高的学术地位。作为量子力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索末菲是可以与普朗克、爱因斯坦
期刊
在海洋“全网寻毒”  2003年上映的电影《海底总动员》用丰富的想象和高超的3D技术(靠人两眼的视觉差产生的立体视觉效果),让我们感受了一个奇妙的海底世界,摇曳的水草、缤纷的珊瑚丛、可爱的小丑鱼、跳舞的水母、活泼的小海马、凶狠的大白鲨等让我们目不暇接,海洋中的动植物的丰富程度丝毫不逊色于陆地。可是事实上,海洋中最多的并不是这些动植物,甚至不是细菌,而是——病毒!海洋病毒的数量远远超过陆地。  海洋
期刊
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组成,海洋的面积占了整个地表的70%左右。海洋的水与地球上的生命息息相关。  但其实,地球表面的深处也潜伏着一片海洋,这是一个秘密的水世界。那么我们是怎么知道它的存在的呢?这要从一颗颗钻石开始说起。  不过,这里提到的钻石是带有杂质的钻石。在珠宝行业,这些钻石一文不值,但对地质学家们来说,这些钻石却非常重要。  来自地球内部的信使  我们每天看到和接触到的地表只是地球的一小部分
期刊
1939年,以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为首的法西斯同盟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  在二战中,战争的罪魁祸首——德国,为了获得胜利开始研制世界上威力最大的热武器——原子弹,获悉这个消息后,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授权实施了“曼哈顿计划”,希望抢在德国之前造出原子弹,以免
期刊
“理性”的发展永远向前,不可能后退  一、理智或理性A(即科学技术——广义生产力)是永远向前发展的,既不会停止,也不会倒退  因为科学技术知识是“积累性”的知识,不同于社会制度(这是可以“倒退的”),也不同于物质财富(这是可以破坏的),知识是永远积累的,只要人类存在就不能停止发展或倒退。一旦人类学会了炼铁就再也不会倒退回到石器时代去;一旦学会了制造飞机、汽车就再也不会回到骡马时代去;一旦发现了原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