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语文;主体地位;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21-0144-01
以往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教师为主导,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导致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力,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1.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使得不同的学生获得相应进步,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不同的学生,由于其生长环境、遗传基因等不同,其能力素养具有相应的差异性,与此同时每个学生也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存在的差异,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发挥他们的长处,补齐短板,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可贵的沉默》这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能力差异,为学生设置问题,包括基本问题和重难点问题,基本问题:认识本课的生字;读懂课文资料,学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述的方法。重点问题:理解孩子们情绪的变化,懂得关心别人。难点问题:体会沉默的可贵。能力较强的学生应完成所有的基本问题和重难点问题,而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完成基本问题即可。这样不会让学生感到困难,而且会加强学不同学生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
想要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必须要有强烈的学习欲望,需要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得学习变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应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平等的对待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在课堂上,教师不能过于严肃,要微笑的面对学生,加上一点幽默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放松下来,更好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丑小鸭》、《三个儿子》等,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文章不同的角色,这种方式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学生很容易进入情境,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接下来的学习当中,学生学习更加的积极、主动。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实物以及图片等,营造教学氛围,使得教学更加的直观、生动。
3.开展更多自主交流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应由学生自主开展学习,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共同提升。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交流的机会,特别是部分学生害怕与他人交流,不敢回答问题,这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不利影响。首先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应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学生才能具有自主交流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可以说说自己读过文章的感悟,也可以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新知识,还可以提出自己疑问等等,对于表达好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和奖励,提升学生自主交流表达的能力。
4.注重学生的自主评价,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强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也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除了教师评价,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使得学生能夠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长处和优势,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能够及时的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得学生产生积极情绪。教师在评价时,可以经常说一些鼓励性语言,例如,“你真棒!”、“说的很好”等等。与此同时教师应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尝试成功,学生具备有成功体验,在学习上会表现的更加的积极、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另外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评价中,学生可以互相进行评价或者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使得教学评价更加的有效、全面。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莉娜.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
[2]刘海明.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落实学生主体地位[J].中国校外教育,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