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人文交流的现状与未来

来源 :中印对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a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交流作为中印互动的“低政治”领域,比政治、安全等领域的合作更容易推进。
  中印两国互动经历了2014年的“高开低走”,到印度对“一带一路”态度冷漠,在加入核供应国集团(NSG)受阻以及在“穆罕默德军”列入安理会反恐制裁清单问题上与中国龃龉不断,洞朗对峙和达赖喇嘛到访阿鲁纳恰尔邦更是让两国关系降至冰点,再到2018年的“廈门会晤”和“武汉非正式会晤”,两国关系缓慢回温。起落之间,人文交流已然步入到两国关系的突出地位,成为两国目前相列容易推进而且推进最快的领域。
  人文交流呈现四大特点
  目前来说,中印之间人文交流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整体框架,具备了交流范围广、机制化趋势明显、整体框架凸显,以及越来越重视多边化等特点。
  首先,范围不断扩展,交流议题不断更新。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首次访问印度时,中印发表《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而启动的“中国一印度文化交流计划”,突出旅游、青年交流、博物馆交流、文化部级磋商机制建设、中印经典及当代作品互译工程、广播和影视领域合作、印地语和汉语互学七个领域的交流,此后相继开展的媒体、医疗等领域的交流,更进一步扩宽了两国人文交流范围。
  其次,两国人文交流的机制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印智库论坛、中印地方论坛、中印大学校长论坛、中印媒体高峰论坛、中印论坛等的建立,让两国的人文交流渠道以机制化的形式确定下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两国人文交流的稳定和进一步发展。
  再次,经过几年的努力,两国人文交流整体架构逐渐凸显,形成了高层引导、部门协调、机制保障、企业先行,以及民间参与的有机结构。2018年12月21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印度外长斯瓦拉杰共同主持在新德里举行的中国 印度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这不仅是武汉共识的落地,更是将中印人文交流进行阶段总结和未来规划。正如王毅外长在会上所表示的,这一机制将会在中印人文交流中发挥统筹作用,调动各种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推动中印人文交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跨越,取得新发展。
  除此之外,中印双边人文交流多边化特点突出。随着中印两国在金砖国家峰会、上合组织、中印俄三边合作机制等多边机制的互动,多边人文交流也渐入佳境。仅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下,就已经形成金砖青年论坛、金砖国家健康研讨会、金砖国家法律论坛、金砖国家城市化论坛、金砖国家学术论坛等多领域的民间互动桥梁,支撑着两国在各领域更多的人文交流。
  机遇伴随挑战
  随着中印关系的不断改善,以及两国政府对促进两国交流的努力,中印之间人文交流实现了质和量的提升,也逐渐呈现出自觉化的趋势,但是两国人文交流仍面临一系列挑战。
  第一,双向人员交流规模小,相互之间的了解缺乏,双方交流意愿低。2017年,中印双甸交流人数106万人次,其中中国赴印人数仅有24万人次,而中国赴缅甸旅游人数2016年就达到了50万人次,唯独对赴印热青不高。
  第二,长时间在印华人和在华印度人数量都极少,所以两国人民对对方国家风俗、民俗、文化等有深度体验和理解的人并不多,两国民众不能充分哩解对方的行为逻辑,从而导致在中印交流中出现一些自以为是的偏见。2017年在华印度留学生约有20000名,而在印中国留学生仅约2000名。囿于印度严苛的签证政策,能进入印度工作的中国人更是寥寥无几。
  第三,两国媒体特别是印度媒体,为了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发展,会争先报道一些涉及对方的负面新闻,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两国民众的认知。
  第四,中印智库对对方国家关注度不够,交流不足,研究面不够宽,愿意长期坐冷板凳的研究型人才稀缺,田野调查也比较欠缺。随着2016年12月11日启动“中印智库论坛”,两国学者智库开始进行集中交流,这对中印学者间相互了解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目前印度“中国通”和中国“印度通”还相对比较欠缺。
  第五,在印度“受害人”心理和大国情结的影响下,印度民众的负面认知有强化可能。即使在2016年两国高层交往非常紧密的时间里,笔者在亚马逊印度网站上以“China”为关键词搜索,销量排前十五名的有关中国的英文著作中,三本是不同版本的英译孙子兵法,三本是关于1962年中印冲突,四本是关于中印在21世纪的竞争,两本是关于阿里巴巴和马云的,一本是关于中国与巴基斯坦关系的,还有两本是关于战争掌的。由此可管中一窥。
  虽然中印之间的人文交流发展面临着挑战,但是也有很多机遇。2018年中印“武汉共识”中涉及两国人文交流的内容占据很大比例,可见两国高层对此的高度重视。其中关于建立中国一印度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共识在当年12月就已经落地,其速度之快以及定位之高,不仅反映了两国对推进入文交流的意愿之强烈,而且显示了人文交流作为中印互动的“低政治”领域,比政治、安全等领域的合作更容易推进。同时,合抱喜马拉雅而生,中国和印度都是举足轻重的亚洲大国,未来两围在国内发展和地区与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会愈加频繁,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两国之间的了解,推动两国的人文交流。最后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中印同为文明古国,两国在两千多年的文明互学互鉴历史,不仅留下了一段段佳话以传世,而且还留下了珍贵的文学、艺术作品,成为延续千年友谊的肥沃土壤。
其他文献
中国土地制度变革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始终把土地问题放在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位置,尤其重视土地立法及制度建设。在过去70年时间里,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的演进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脉络是一致的,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在改革和创新中不断发展。  土地管理制度的变迁  1949至1952年期间,新中国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的
期刊
中国能否成为制造业强国不仅将推动中国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的支柱,也将为世界提供独一无二的机遇。  作为一项宏伟的行动计劃,“中国制造2025”在中国政府当下的政策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它旨在继续书写中国经济发展的传奇,推动中国跨过中等收入阶段,迈入富裕国家之列。该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提升中国在全球制造价值链上的地位,最终在此过程中摆脱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制造2025”
期刊
一旦出现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我们需要听取专家的建议,而不是听信流言蜚语,要采取基于事实,而不是源于恐惧的措施。  病毒不分国界,不会因国籍而区别对待任何人,只要条件允许就可以传播。因此,疫情之下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国际公共卫生威胁,需要全世界通力合作,共同解决。希望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正在采取的全面措施能很快控制住疫情。但身处一个高度城市化、互联互通、国际旅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
期刊
在经济新常态下,正在经历结构调整的中国经济如果想保持对世界经济的良性影响,还需要二者之间建立更多良性互动,坚持互利共荣,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断奋斗。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第一次提及“新常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代表着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作为中国高层对中国当下经济形势的清醒判断和重要定义,对宏观经
期刊
不确定性增多的世界经济形势向中印国内改革施加了外部压力,促使两国进一步激发国内经济潜力,积极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推动双边及区域合作与开放。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十亿人口级别的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格局中居于重要地位。中印两国虽然发展道路不尽相同,但都实现了稳定、发展与繁荣。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印度也有望在2019年超过英法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中印两国的同时复兴为实现亚洲世纪提供了
期刊
中印人文交流热潮势不可挡,互联互通拉近中印交流的时空,喜马拉雅山的天堑挡不住中印交流的热情。  寒冬的新德里,气温创近年新低,但中印人文交流的“热度”不断上升。2018年12月,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在新德里隆重举行,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印度外长斯瓦拉杰共同主持。作为2018年落实领导人武汉会晤共识的收官之作,此次会议掀起了中印人文交流的热潮。  首先是级别高。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在武汉亲
期刊
就各自庞大的电影市场和观影人群而言,双方的合作足以改变世界电影版图,前景可期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我国与印度同属文明古国、人口大国,都有漫长的被殖民历史,目前又同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在地理、历史、经济、文化上具有许多共性,两国之间有很好的互鉴基础。同时,作为接壤的邻国,两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享有得天独厚的近便条件。因此,中印两国之间经济、文化上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由来已久
期刊
只有双方打开心结,用信任代替猜忌,以对话管控分歧,靠合作开创未来,中印关系才能充满希望和向前的动力。  作为两大东方文明古国,21世纪以来,中印已发展成为十亿以上人口级别的新兴经济体和具有战略自主性的重要国家,成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两支重要力量,成为推动亚洲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  当前,世界格局正经历深刻演变,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突出两国和平、稳定
期刊
了解了越来越多外国游客看不到的细节,也就越发对中国有了家的感觉。  初到中国,我背着背包,在一个月的时间里穿越了大江南北。在回印度的途中,一想到我可能不会再来中国了,就感到很失落。在香港转机时,我闷闷不乐地坐在候机大厅,一张张地滑着手机里的照片:北京、桂林、成都、黄山……我多想在中国多待待,哪怕就稍微多待一阵子,不做游人,做个普通的居民。  或许不抱希望的时候,世界总是能给人带来惊喜,也可能是因为
期刊
自疫情爆发以来,中国一直坚持务实、透明原则,并与世界卫生组织开展积极合作。  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为遏制病毒向全球传播,中国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数据共享、信息通报、公民撤离等方面开展了密切合作。中国在疫情信息上的公开透明和防控措施上的果断有力,受到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的高度评价,他表示,中国政府采取了非凡的措施来阻止病例输出,同时称赞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共同阻止病毒全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