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htni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得富有成效且充满诗意。与之相反,质量低下的数学问题情境不但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且还会严重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经过思考与实践,笔者认为,创设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我们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几个要求:
  
  一、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出于课堂教学的需要
  
  问题情境不是课堂教学的摆设,也不是教师为了赶时髦的课堂点缀。就一堂数学课中某个特定的问题情境而言,设置它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了更好地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所以,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之前,我们教师必须首先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这一课堂教学环节真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吗?事实上,不考虑课堂教学的需要与否,盲目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不但无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且还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紧扣课堂教学内容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任何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都应该围绕“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这一根本目标来进行。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要创设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我们教师就必须紧扣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来进行。否则,不管是多花哨的问题情境,对数学课堂教学来说,都是多余的。
  
  三、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契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基于自身的经验基础来建构新知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我们教师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包括生活经验和学习新内容的经验)基础,考虑自己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经验基础是否契合。事实上,一个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也必定是基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而创设的。
  
  四、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能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情境是形成数学问题的土壤,是引发探究活动和数学思考的源泉。所以,对于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我们不仅要把它当成“敲门砖”,还要充分考虑它对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作用。请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人教版《两位数减一位数》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请看图(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数学下册20页),谁能提出些什么问题?
  生:树上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还剩几只?
  师:谁能告诉老师,还有几只?
  生:17-8=9,还有9只。
  师:谁还有不同意见?
  生:老师,树上只有7只小鸟。
  师:哦,7只?你怎么知道只有7只的?
  生:我一只一只数出来的。
  师(看书后):是啊,我数了一下,是7只小鸟,是不是你们刚才算错了?
  (生七嘴八舌,都说17-8=9只,没错。)
  师(一脸迷惑):这是怎么回事呢?
  沉默片刻后。
  生:有几只小鸟被树叶遮住了。
  师:哦,我明白了,原来有些小鸟藏在树叶里面了,应该是9只。谁还能提出一个问题?
  生:树上有9只小鸟,我只看见了7只,有几只没看见?
  师:那你说说还有几只没看见?
  生:2只。
  师:你真能干,连藏在树中的小鸟也被你找出来了。
  生A:老师,我还能提问题:河边有7棵树,我只看见了1棵,还有几棵没看见?7-1=6,还有6棵没看见。
  生B:有6座山,我只看见了3座,还有几座没看见。6-3=3,还有3座。
  生C:我有8支铅笔,现在还剩2支,用了几支?8-2=6,用了6支。
  ……
  师:你们真聪明,看不见的东西也能把它算出来。
  【反思】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笔者认为,一个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情境,就应当像这样,不仅蕴含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而且预设了这样一种矛盾:这个矛盾,凸现了学生原有认知方式的不足和新认知方式的作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巨大力量,从而使学生实现对原有认知方式的不断反思和超越!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进行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随心所欲,而应该从课堂教学的需要出发,紧扣课堂教学内容,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考虑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作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具有生命力,才能使我们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真正成为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其他文献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展,课堂教学中走进多种先进的教学设备。要想让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为教学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并运用好启发。启和发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启在“点子”上,这样才能发在“根子”上。所谓“点子”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根子”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技能素质。启发式教学的标志是:一看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否能调协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积极性;二看设计
期刊
祖国的未来离不开茁壮成长中的幼儿,为能更好地发展祖国的未来,必须要求幼儿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注重丰富幼儿知识的今天,我们也应该注重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我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在音乐带来的宽松氛围中,让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现他们内心的感受。正是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这份积极愉悦的心情,使幼儿有可能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同时也为幼儿间的交往提供了机会。  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
期刊
课程不仅是一个学术性的概念,更是一个实践性的范畴。对于具体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小学教师来说,课程是最真接、最重要的育人载体。有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育人取向,有什么样的课程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育人价值观,建立全新的课程观念,探索富有创造性的课程改革之路,是我们面临的必修课。    一、课程的改革应建立课程新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定义也不断出现。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新课程观念
期刊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反映在学生主动参与和进步与发展的程度,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教学已由单纯传授知识与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潜在个性的挖掘与开发、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有效”理念    有效教学是师生交往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
期刊
探索性学习也称师生互动式探究性学习,其基本做法是:师生互动,以教材为主,走向未知;教师与学生平等合作、相互作用,共同研究教材;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示范者,又是一名学习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教材这座桥梁,走向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探求更博大的未知世界。这种模式侧重知识的运用,要求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探索性学习”为例,探讨和揭示了语文教学中“探索性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期刊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个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假若把地球看作一个正球体,同时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线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的昼半球与夜半球的面积应相等,也就是说,晨昏圈应为一个圆(切面应通过地心),并始终与太阳光线相垂直。  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随着
期刊
布卢姆认为,要使每个学生对所学学科都能达到掌握的水平,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那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标准课堂教学情境和假设。这就是要求我们当老师的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要打破小学语文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所谓“分层推进,分类指导”就是在目标教学中实行目标分类、学生分层。目标分类即把目标分为达纲目标和发展目标。达纲目标是教学大纲规定要达的目标,又可分为基层目标和高层目标。发展目标即提高目标,它是高于
期刊
在新课标理念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本文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新课标下教育理念的认识和体会。    一、培养学生“数学有用”的意识    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运用愉快教学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一个让学生愉快学习的优美环境    环境对学生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作用,对青少年个性的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行为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的,学校、班级要根据教育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加工和设置优良而美化的环境,这不仅是精神文明的
期刊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悄悄地发生改变。语文课堂逐渐“活”了起来,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多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多了……然而,有的课堂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却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课堂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一、过分强调自主而疏忽了引导    语文课程标准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