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展,课堂教学中走进多种先进的教学设备。要想让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为教学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并运用好启发。启和发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启在“点子”上,这样才能发在“根子”上。所谓“点子”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根子”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技能素质。启发式教学的标志是:一看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否能调协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积极性;二看设计的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根据现行的新教材,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背景介绍,“情境式”引入课题
教学中每一个概念的产生、每一个法则的规定都有丰富的知识背景,舍弃这些背景,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和法则,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上课一开始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寻找知识的情境,使学生处于“愤”和“悱”的状态,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境式”引入课题的方法很多,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演示情境、活动情境、类比情境、归纳情境、悬念情境等。比如讲“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常常讲的高斯小时侯计算1+2+3+……+100的故事,故事既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蕴涵了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思路,这种故事情境引入课题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以问题为教学出发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发生过程
多年来,在课堂上,我主要运用以问题为出发点、以解题为中心的方式进行教学,因为教师讲课首先要让学生动起脑子来,在学生获得一定信息后,促使学生进行信息加工。对数学来说,有一句话叫“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可以说好的问题是一节数学课的关键。问题可以是学生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以数学问题为载体,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针对新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教师可设计一系列相互联系、逐次加深的问题,构成“问题系列”,通过学生各种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特别是思维活动的深入开展,主动获得每个问题的解答,从而引导学生的认识活动逐步加深,不断以已有的知识同化新知识,完成从已知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转化。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能取得好的效果。长期坚持,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三、回顾反思,通过总结提炼数学思想
启发式教学要求启发到位,充分暴露知识的发生过程,其中包括数学思想的提炼概括过程。数学思想总是蕴藏在各种具体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之中,它是知识的结晶。数学思想不仅对学生系统地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具有指导意义,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大有好处。启发式教学中要注意对知识的回顾、反思,对所有方法的概括、提炼,挖掘其中的数学思想,并用数学思想指导数学教学实践。
四、启发常用的语言
让我们在学习者的位置上来看,他们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他们想提出的是这样一些问题:“这是什么?”“那是怎样一种情况?”“我想应该是这样的,怎么说呢?”“下一步该怎么办呢?”……我们以此为模型,来帮助深思而迷惑不解的学生提出问题吧。“你发现了什么?”“你联想到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认为怎样?”“你得到了什么结论?”“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如果减少一个条件,你看如何?”“你向另外一面看看怎样?”……以此来鼓励、启发,促使学生思维的深入。当然,启发不一定光靠语言,有时无声胜有声,一个手势动作,一个符号,一个图像、图片,或一段演示等,都可以用来启迪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应当大力提倡教师将启发式教学思想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广大数学教师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应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启发式的内涵、基本要求和关键等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掌握启发式的内部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数学教学的实践。
一、重视背景介绍,“情境式”引入课题
教学中每一个概念的产生、每一个法则的规定都有丰富的知识背景,舍弃这些背景,直接抛给学生一连串的概念和法则,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上课一开始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寻找知识的情境,使学生处于“愤”和“悱”的状态,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境式”引入课题的方法很多,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演示情境、活动情境、类比情境、归纳情境、悬念情境等。比如讲“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常常讲的高斯小时侯计算1+2+3+……+100的故事,故事既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蕴涵了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思路,这种故事情境引入课题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以问题为教学出发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发生过程
多年来,在课堂上,我主要运用以问题为出发点、以解题为中心的方式进行教学,因为教师讲课首先要让学生动起脑子来,在学生获得一定信息后,促使学生进行信息加工。对数学来说,有一句话叫“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可以说好的问题是一节数学课的关键。问题可以是学生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以数学问题为载体,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针对新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教师可设计一系列相互联系、逐次加深的问题,构成“问题系列”,通过学生各种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特别是思维活动的深入开展,主动获得每个问题的解答,从而引导学生的认识活动逐步加深,不断以已有的知识同化新知识,完成从已知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转化。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能取得好的效果。长期坚持,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三、回顾反思,通过总结提炼数学思想
启发式教学要求启发到位,充分暴露知识的发生过程,其中包括数学思想的提炼概括过程。数学思想总是蕴藏在各种具体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之中,它是知识的结晶。数学思想不仅对学生系统地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具有指导意义,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大有好处。启发式教学中要注意对知识的回顾、反思,对所有方法的概括、提炼,挖掘其中的数学思想,并用数学思想指导数学教学实践。
四、启发常用的语言
让我们在学习者的位置上来看,他们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他们想提出的是这样一些问题:“这是什么?”“那是怎样一种情况?”“我想应该是这样的,怎么说呢?”“下一步该怎么办呢?”……我们以此为模型,来帮助深思而迷惑不解的学生提出问题吧。“你发现了什么?”“你联想到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你认为怎样?”“你得到了什么结论?”“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如果减少一个条件,你看如何?”“你向另外一面看看怎样?”……以此来鼓励、启发,促使学生思维的深入。当然,启发不一定光靠语言,有时无声胜有声,一个手势动作,一个符号,一个图像、图片,或一段演示等,都可以用来启迪学生的思维。
总之,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应当大力提倡教师将启发式教学思想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广大数学教师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应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对启发式的内涵、基本要求和关键等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掌握启发式的内部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数学教学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