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课情景引入

来源 :科学教育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me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物理课引入环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教师匠心独运,在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物理课的引入环节中成功地渗透以下七个因子中的一、两个因子,教学就会有成效。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情境 引入环节 七个因子 成效
  
  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必要的环节,也是教学全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这一环节设计得好坏,对实现课堂教学整体结构的优化起重要的作用。总结二十多年来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大凡比较好的引入环节,一般都渗透有借景性、趣味性、感染性、启发性、知识性、贴近性、参与性和评价性等七个因子,下面分别谈谈这七个因子在初中物理课引入环节中的运用。
  1.借景性
  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其情感体验是不大相同的。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物理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作为物理课的引入环节,能够达到创设良好环境的目的。例如,“长度的测量”这一课题,内容很枯燥,如果上课伊始要求学生用毫米刻度尺量自己课本的宽度和一页纸的厚度,并要求同学相互核对测量结果,同学们发现每个人测量都不一样。这样引入新课,使“平淡”的课题变得比较生动,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2.趣味性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物理的前提。如果教师用促人深省的发问,用妙趣横生的游戏,用引人入胜的故事,用简单明了的实验作为物理课的引入环节,不仅能满足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他们将以一种轻松的心境和浓厚的兴趣学习新课。例如,在“摩擦”的教学中,让两个力气差不多的学生上台做一个“夺瓶”的游戏,教师先让其中一位同学抓住较细的瓶颈,另一位同学抓住较粗的瓶身,然后互相拉夺,看谁获胜。接着教师让获胜者将手在肥皂水中浸一下再夺,看能否再获胜?为什么?这样引入新课,有活泼的形式,有紧张的情节,有逼真的表演,有热烈的场面,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匀兴趣。
  3.启发性
  运用启发性因子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可以借助观察和实验、讨论和讲述某一现象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借助设疑来启发学生思考;可以设置悬念,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可以借助师生对话,通过获取反馈信息,为学生矫正思路等。
  4.知识性
  知识是思维操作的工具。知、情是相通的,有所知才能有所感,有所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些课题所含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时存在一定的距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设计含有知识性的引入环节。例如,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学生从日常经验出发往往认为“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先做一个用力推小车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开始学生看到:用力推小车,小车就运动,不用力推,小车就不运动这一现象。继而教师停止用力推车,学生发现车子仍然在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才慢慢地停下来。当这一事实出现时,教师可紧追一个“为什么”?当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发现经验的看法不对时,就会产生探究新规律的强烈欲望。设计渗透知识性因子的引入环节,一定要服从于、服务于新的教学内容。
  5.贴近性
  主要指新课引入环节中选用的材料,应是切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应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例如,盖棉被为什么觉得暖和?冰块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为什么会产生高山反应?刻丝钳口上为什么刻有花纹?1度电是什么意思?等等。因为选用的材料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他们感到亲切,这有助于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
  6.参与性
  这里所说的“参与性”,既指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直接参与新课引入活动,又指学生在教学的具体进程中,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引入环节更完善和更有实效。设计渗透参与性因子的引入环节,关键是要确立“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并教育学生增强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7.评价性
  在物理课的引入环节中,渗透评价性因子是很需要的。教师对学生所作的正确、恰当的评价,能激发起学生愉快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求知欲望。评价的方法很多,可以用语言进行简单评价,也可以用表情和手势示意评价,还可以用启发式或示范性的讲解来评价,不仅可以用鼓励、表扬的方法,必要时也可以用检查、批评的方法来评价,关键在于正确、恰当,在于公平地对待学生。
  初中物理课引入环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教师匠心独运,在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物理课的引入环节中成功地渗透上述七个因子中的一、两个因子,教学就会有成效。在具体实施引入环节的设计时,应该适应本课题既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教材、教师特点出发,设计出合适的引入新课的形式,使引入环节既有热烈的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在热烈中沉静下来进行思考。
其他文献
【摘要】我以“预习检测为突破口”,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效课堂方面做了积极尝试。采用多种形式的课堂预习和预习检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日益增强,课堂气氛变得越来越好,更多的学生愿意参与课堂教学。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们一步一步去做就行了。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变得会学,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超市”。  【关键词】英语教学 课堂预习 预习检
期刊
【摘要】高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养成独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相比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即原始性的科学发现和原始性的技术发明,
期刊
【摘要】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我根据近三十年的高、初中数学教学经验认为:必须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数学机智教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改进方法 提高效果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
期刊
【摘要】心理环境作为一种“潜在课程”,其在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使幼儿学习积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个性健全,品行端正,适应良好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①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环境;②幼儿积极和谐的社会性发展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环境;③幼儿健全个性的形成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环境。对创设健康心理环境的思考:①教师的整体素质、教育行为是创设健康心理环境的重要前提;②师生、同伴关系是创设健
期刊
【摘要】地理教学改革,教师角色需要发生一些变化。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将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其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途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关键词】地理教学 探究性提问 探究性讨论 探究式演示    多年来,主导和控制我国中小学生课堂教学是一种被人概括为“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几乎成为大多数教学管理者和教师们的思维定势,极大束缚
期刊
【摘要】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而语言则是赖以完成这个任务的最重要的工具。教师的语言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威信度和教学效果,因为语言是心灵的窗口。  【关键词】讲好普通话 表达准确 语言优美    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而语言则是赖以完成这个任务的最重要的工具。教师的语言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威信度和教学效果,因为语言是心灵的窗口。  教师要帮助学
期刊
【摘要】现代社会要求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高中地理课程,建构主义的理念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建构主义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社会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高中地理课程。《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
期刊
【摘要】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也是一个育人的过程。只有教师倾注热情与耐心,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  【关键词】写字 热情 耐心 习惯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也是一个育人的过程。郭沫若同志说得好:“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书法家,总得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对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
期刊
【摘要】实现有效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重心前移”注重的是课堂之外的准备和积累。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在对教材、学生、自己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方式,明确的重心,才能达到课堂上的高效,真正打破以往陈旧的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活跃、轻松、丰富、人文起来。  【关键词】目标激励 对症下药 有效备课 以点带面    一年前,刚送走一届毕业班的我下到初二年级,接下了08(11)班的数
期刊
【摘要】在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背景下,现代教学媒体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结合学科特点,主要阐述了多媒体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的不同环节、内容、对象上的运用技巧,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 思想品德 技巧    科技的发展使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日益突出,尤其是在思想品德课体现出的超强感染力、启发诱导功能等更令人瞩目,它动静结合的画面、容量丰富的材料等让不易理解的社会现象或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