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求新 以情感人

来源 :阅读与鉴赏(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hy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难,难作文,下笔无言难成文;头儿空,肚儿空,空来空去空对空。”这就是中学生作文的现状。虚情矫饰、瞎编滥造、无病呻吟,是学生写作的通病。为老师作文,为应试作文,唯独将主角——“我”,排斥于作文之外。“我”的思想、感情和个性都在这种编造作文中枯萎了。“我”没了,作文的魂也就丢了。学生完全陷入了迷乱之中,不知不觉间走上了编造作文的歧途。
  《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中学生写作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学生实际的写作情况与标准产生了巨大差距。原因何在?说学生生活面窄在今天来说实在是太牵强。事实上,如今学生头脑中所储存的信息量,比老师毫不逊色(甚至个别学生还要强些)。他们实际上并非“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而是有许多令我们老师意想不到的话要说——成长的烦恼,内心的秘密,人生的困惑……关键是我们做老师的要搭准学生的脉搏,把准学生的心态,善于打开学生的话匣子。鉴于此,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应对症下药,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一、务实。帮助学生克服写作的畏难情绪,鼓励学生写“放胆文”。
  学生写作材料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直接获取材料,即通过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从而认识生活,感悟生活,获取直接的生活材料;另一方面是间接获取材料,这主要来源于书本、报刊杂志、影视、网络等。由此,老师应倡导学生写日记、周记、随笔等,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积累生活素材,以备写作之需。作文时,老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出接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摸得着、写得出的题目、范围,甚至让学生自由写作。同时,老师还应鼓励学生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看法。怎样想,怎样感,笔下就怎样写。要帮助学生整理素材,让学生深入体会到作文与生活的关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现在的问题是老师如何去激发已陷入沉重作业负担的学生们的兴趣。单纯的一周一次写作课显然是杯水车薪。因此,想方设法扩大学生的视野,开展各种口语交际和写作活动,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创新精神,通过评比、开讨论会、演讲、办展览、投寄报刊发表等多样化的途径,把写作活动延伸到课外,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尝到“甜头”,产生写作渴望,就是老师眼前面临的艰巨任务。
  二、求新。帮助学生选择写作的新视角,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创新思维是在学生自由写作中孕育和生发出来的。创新的关键是激活思路。多一条思路就能多一个思维的驿站,每个驿站都可能是一个新的立意。求新,主要应在选材、布局、语言三方面下工夫。
  首先,不落俗套,取材新。
  “文章切忌随人后”,要求文章选材不落俗套,善于翻新。开发创新意识,就是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能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由已知导向未知,发现新事物,发现别人未觉察、不易觉察的东西,并从中求新、求异。一个故事可以有几个不同的结尾,一个材料同样可以有若干不同的写法。古人云“一树梅花千首诗”,就是讲不拘泥旧法,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角度去描述事件,表现人物,反映中心。例如,以“老师”为话题的文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写:
  1.写对老师的第一印象,着重写外貌。字里行间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与热爱。
  2.专一描写老师的眼睛,表现老师对工作的严肃认真及他的和蔼可亲。
  3.摘取老师的生活片段,突出老师的为人和个性。
  4.写师生间的活动,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情感。
  5.写对老师的总体认识,赞扬老师似严父、如慈母。
  学生在写作中,就是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善于从“人人心中有”的素材中,发掘出“他人笔下无”的题材来。
  其次,巧妙布局,情节新。
  结构是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整体设计。它包括文章记叙的顺序、人称的运用、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等的设计,也包括文章的表现体式:分部式、日记体式、书信体式。巧妙安排材料,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欲扬先抑法,为表达某种思想,先把笔锋收一下。这样先收后放,更有力度。如写《我眼中的爸爸》,为表达“爸爸忘我的工作精神”,先写爸爸每日上班仅是看电脑,画画图,再下下井,非常悠闲,借此铺陈爸爸工作的轻松。后写从旁人嘴中听到爸爸工作的重要与辛苦及自己亲眼看到爸爸一日的工作。先收后放,使中心更为突出。
  有些文章,题目内涵较宽,须从多方面表现中心。这些文章往往采用分部式,或用数码标示,或以小标题分节成立。如《×××二三事》、《我们这个组》等。也有些文章为了更好表达情感,调动读者情绪,常采用日记体或书信体式。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冰心的《寄小读者》皆是如此。
  再次,幽默生动,语言新。
  看电视,大家都喜欢诙谐有趣的。同学之中,懂幽默、会调侃的,常常最有“人气”。学生的许多佳作也往往是在无拘无束、幽默自在、指斥方遒间出那么一点点“不正经”中显现出来的。
  新颖的素材需要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记叙中准确地使用动词、形容词,妙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会使文章一下子亮丽起来。如《七根火柴》中写那位战士“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一个“挤”字,写出了无名战士生命垂危时说话的艰难,凸显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又如《紫藤萝瀑布》中“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和阳光互相挑逗”,以“欢笑”、“挑逗”将花瀑拟人成盛装的少女在欢歌笑语,突出花的情趣。
  文贵求新。新即“特点”,新即“个性”。一篇佳作,可以表现“特点”、挥洒“个性”的地方很多。或长于选材,或奇于布局,或妙在语言。只要同学们在作文时,找准一个突破口,作文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以情感人。帮助学生提炼写作情感,鼓励学生抒发真情。
  文章对读者的吸引力,来自作者心灵的坦诚。情感在作文活动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学生情绪高低,直接影响着作文的水平。老师应千方百计地去激发他们的热情,把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认真写作的态度放在重要地位。
  作文贵在情真。真挚的感情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杨振宁的《邓稼先》。文章如果过于雕饰,反而会让人感到虚假。
  教学中,我常常在日记、周记中看到好的作品,可就是这样一些学生,也经常不愿意写作文。原因何在?写日记、周记自由,写作文不自由。日记、周记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爱好去抒写,思想是裸露的,情感是真挚的,字里行间跳动着一个个鲜活的“我”。“我”在日记、周记中自由翱翔,抒发真情实感,显示“我”的心路历程。而这一切是在作文中很难看到的。这就要求老师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问题,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压力,抒写真情实感。批改作文时,借鉴日记、周记,爱护学生,关心学生,以表扬激励为主,尤其对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更应肯定,以此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找回作文的灵魂——“我”。
其他文献
①世上有好多地方,到过一次就不想再去;唯有一处,我去了不仅依然向往,而且岁月愈久,迷恋愈深。它就是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中的那一片胡杨林。  ②八月的南疆,难躲热浪。为品赏胡杨,我们奔波在一望无涯的戈壁滩上。(1)熊熊燃烧的烈日将大漠当成硕大无朋的锅,金黄的沙砾成了锅中热炒的花生,“毕毕剥剥”的声响不时爆起。  ③遥遥望见塔里木河畔的胡杨林,眼眸便倏的一亮:在无休无止的干旱瘦瘠、无
期刊
莲,清雅美丽的化身;莲,真淳纯洁的象征。莲在百花中是可敬的君子,莲在红尘中更是清纯的高士。卞毓方以古莲象征一位爱国的老人;杨德盛以爱莲表达对真纯美丽、清雅高洁的向往;唐宋元携午荷融入宁静致远的佳境;江子让荷花绽放坚强、乐观的生命光彩。请细品下面几篇美文,让我们共同陶醉在清丽真纯的世界中吧!    古莲新韵  卞毓方    本文的记叙方法是倒叙。先从荷花盛开、先生点数写起。然后以时间先后为线索,回顾
期刊
2005年中考已尘埃落定,本文拟从今年河北省语文试卷的试题特点、与2004年相比试题的变化和今后复习的重点三方面作一点儿分析和说明。    一、试题特点    今年试卷的结构和试题数量及各部分的分值都没有变化,试卷内容更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考查。诗词默写部分增加了对诗句的理解运用的题型,文言文部分试题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而课外阅读部分的文章则选择了以“了解自然”、“共创和谐社会”为主题的
期刊
这是一篇关于军事问题的小品文,刊载于西班牙《起义报》(2004年10月12日)。本文的最大特色是寓庄于谐。对于全球瞩目的美伊战争这样一个极其严肃的军事问题,作者将其巧妙地放在一个看似轻松随意的对话之中,而对话的主角竟然是一个年仅8岁的稚童。  毫无疑问,8岁的孩子没有成人的圆滑世故,所提问题当然无丝毫的个人成见。面对孩子的提问,“父亲”千方百计回避问题的真相,所答捉襟见肘。入侵伊拉克,是因为“那里
期刊
[背景]2001年10月5日,正值美国著名的耶鲁大学300年校庆,乔治·布什、比尔·克林顿、希拉里等一大批社会名流出席了盛典。第22任校长理查德·莱温致辞,前后不足一分钟,汉译内容仅163字(不含标点)。  [回放]“今天,我们不要只说耶鲁的历史上出了五位美国总统,包括近几十年来接踵入主白宫的老布什、克林顿和小布什;也不要只说耶鲁是造就首席执行官最多的大学摇篮。我们更应该记住,耶鲁的毕业生中有三位
期刊
本文以细节刻画和巧妙的构思,使母爱这一古老的主题再一次焕发出炫目的光彩。  第一,细节描写。文章先以“头发凌乱地贴在前额上”、“半张着嘴”、“盯着考场”这些细节来写母亲痴痴地守望。一个“贴”字写其流汗之多,而流汗如此之多,头发如此凌乱,还有“半张着嘴”这一定格的形象,正告诉人们她早已心飞考场。然后以“母亲神情肃然的脸上挤出比初冬的冰还薄的微笑”,写母亲对家长们劝她到树阴下的回应。一个“挤”字,写出
期刊
此枇杷不是彼琵琶    明代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作礼品送去。并且遣人先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罢,深感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待实物一到,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鲜嫩的枇杷。知县笑了笑,提笔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首诗:  枇杷不是此琵琶,  只恨当年识字差。  若使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管尽开花。  
期刊
泥土     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泥土    黄淮  老是把自己当作泥土,  就时时有被践踏的痛苦。     还是把自己当成珍珠吧,  便时时有被发现的幸福。    小诗是最讲究真实和独特的,写法上也是贵凝练而忌散乱,重含蓄而忌浅露。上面两首小诗篇幅虽短,容量却大,它的内涵是丰富的,意味是隽永的,充
期刊
古典诗词中,“可怜”一词出现的频率很高,仅唐宋诗词中就有一千多处。“可怜”在现代汉语中的主要意思是“值得怜悯”。那么古典诗词中的“可怜”是否都作“怜悯”解呢?其实,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有不同的含义。下面,我们对“可怜”的语境意义进行一下探讨。    一、当诗词表现同情、哀惋等情感时,“可怜”可释为“怜悯”    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人用“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
期刊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一次,我去听一位小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然后让一名学生上台来做。  3×9=(27)  4×9=(36)  5×9=(45)  6×9=(54)  7×9=(62)  当这名学生写完最后一题的答案“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他错了,最后一道题答错了……”  我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