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除湿邪?学做“古法米饭”

来源 :妇女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stal_zi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法烹制米饭更健康


  原来只有现在的米饭才会让我们吃进去大量的湿气,过去的米饭是真正的熟饭,一点都不湿。
  那么过去的米饭是怎么做的呢?在现代化程度还没有这么高的时候,人们做米饭还都是遵循煮、滤、蒸这3个步骤的,即下锅时,将大米和适量水同入锅中,大火煮沸,滤去米汤,再将大米倒回锅里,改文火蒸熟。
  这是传统的做饭方法,只不过电饭锅和锅炉问世之后,传统蒸米饭之法就渐渐被淘汰了。传统方法做出来的饭里边就不再有湿气了,因为湿气一部分化到米汤里去了,另一部分在文火蒸煮的过程中发散出去了。知道了这个情况真是让我感慨:科技的进步一定带来我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吗?从做米饭这件小事来看——未必啊。
  我到底是怎么找出米饭制作的秘密的呢?还要从有一年我去一个山区开研讨会说起。那里的做饭方法是:把米和大量的水放在锅里煮,煮开后,滤去米汤,再把这些半生不熟的米倒回锅里,用小火慢慢蒸熟,成为真正的熟米饭。这样做出来的米饭吃进嘴里,感觉很蓬松,很香,吃多了肚子也不胀,使我饭量比平时增大了一倍。
  吃过饭之后,我还感觉尿比以前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仔细一琢磨,才想起稻米有利水的功效。喜爱养花的朋友都知道,很多盆栽花草,如果浇水过多,植物的根长时间浸泡在水里,就会腐烂,发出一股酒精味,但是,水稻的根一直浸泡在水里都没有腐烂。为什么?就是因为它能耐水、利水。按照上面的方法做成的米饭,祛除了稻米中的湿气,但仍保留了它的利水功能。这样,它不仅没有湿气,反而能帮助排除体内固有的水湿,真是太妙了!

稍微勤快点,吃饭能除湿


  但有的朋友会说,我家也没有土锅土灶啊,那我只能忍受湿邪入体了?其实,只要我们稍微勤快一点,用现代化的炊具也是可以进行这个“煮、滤、蒸”三步走的操作程序的。
  首先,当把米放到饭煲里的时候,尽量多放一些水,按下煮饭键,在水煮开后,打开饭煲,把多余的水滤出来,然后再继续煮饭,做出来的米饭就大不一样了。滤在一旁的米汤还可以喝,是滋补的佳品。
  有人也许要问,稻米的湿气到了米汤里,喝米汤不是又把湿气喝进体内了?不用担心,湿气溶到水里,就不复存在了。
  如果读者朋友嫌上边的方法比较麻烦、不愿意尝试的话,没关系,还有别的方法,最典型、最简便的一种就是熬粥。把米放在火上长期煎煮,可以逼出其中的湿气。所以喝粥可以温里健脾,因为粥里湿气少。

再说说锅巴、馍片和面包干


  除了古法做米饭、熬粥,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吃上熟饭呢?我看过这样一个有关中医的事例,让我深受启发。
  有一位老中医,每年春节都要回农村的老家探亲。回去以后三乡五里的街坊邻居,有个头痛脑热、不舒服的,都请这位老先生来看病。
  其中一个小孩是长期的胃病,从他七八岁开始老先生就一直给他治,小孩吃老先生的药很有效,连着治了两三年,但一直不能根治。到第四年的时候,这个小孩没有像往年一样来治病。老先生对这个小孩印象很深,于是问周围的人:“那个小孩怎么今年没过来,胃病好了吗?”旁人告诉他说小孩的胃病好了。老先生问怎么好的,旁边的人都说不知道。
  老先生知道这个小孩的病很难缠,不会轻而易举就好了,就说:“你们把他给我找来,我问问他到底是怎么好的。”
  邻居把这个小孩找来了。见面之后,老先生发现小孩面色红润,没有了往年的晦暗之色,给他把了把脉,脉象平和,果然好了。老先生问:“每年吃药都没去病根,怎么今年就彻底好了呢?”
  “您不知道,我有一个远房亲戚,他看我吃完您开的药之后,胃还疼,他就让我吃一种药,吃完后我的胃舒服极了。”小孩说。
  老先生心里奇怪了:“他让你吃的什么药呢?”
  小孩嘿嘿一笑,说:“我告诉您,其实它不是药。”
  老先生更奇怪了:“那是什么呢?”
  小孩做了个鬼脸,说:“他让我吃的是干馒头片!把馒头切成一片一片放到炉子上,烤成干馒头片天天吃,我吃了一段时间就好了。”
  老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是,逢人就说,小孩的亲戚才是真正的良医啊。
  这个干馒头片治好胃病的事例让我深受启发。锅巴、干馒头片、干面包片,这三种都是很简单的食物,也都是对除湿非常有效的食物。
  中医里有一个理论,叫“焦香者入脾”,认为焦香的东西有燥湿、化湿的功效。临床上,我遇到患者有湿邪的时候,就会告诉他要尽量减少米饭的摄入量,尤其是湿症比较严重的患者,要尽量多吃一些面食或者锅巴,这样对缓解体内湿邪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我说的锅巴不是超市里卖的那种小零食,而是在蒸米饭时,米饭底部和锅相接处,形成的焦焦的那一层。
  干馒头片、面包干也有同样的功效。干馒头片不是时间长风干了的馒头片,而是把馒头切成片,放在炉子上烤干的。而香脆的面包干则可以在超市和面包房购买到。在日常生活养生保健中,锅巴、干馒头片、面包干就是焦香入脾、健脾化湿的最好的药。
其他文献
[摘 要]预测阅读单元对学生的阅读方向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这需要教师在单元教学中树立起整体的目标意识和整体教学观,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且注重阅读策略的迁移运用等,从而把预测单元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阅读教学;预测单元;关注整体;层层递进;迁移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8-00
[摘要]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意境优美、内涵深刻,适合诵读,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由于古诗文字凝练,讲究平仄、押韵,给学生的学习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而巧用多媒体技术,能激起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突破理解上的难点,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领悟和体验古诗蕴含的情感,同时还能拓展课外的学习之路。这样,使学生自觉地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关键词]古诗教学;学习兴
[摘 要]复习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面对无趣、无序、无效的复习窘况,教师应设法消除学生的复习倦怠,让其主动复习;引领学生整合梳理,温故而知新;通过有序的检测评讲,让学生查漏补缺。这样就能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复习教学;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4-0067-02  复习是语文学习中不可
[摘 要] 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交流过程中需要关注人性,实现对人类文化的传播,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性应做到:自主查找资料,优化课堂引入;设置思考问题,促进小组讨论;进行角色扮演,增加知识渗透。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人文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75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摘 要]统编教材采取双线编排体系,在强化人文精神渗透的同时,注重语文要素的落实。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一课时,教师通过与教材对话,扣准“明”“暗”要素;通过与要素对话,设计“统”“分”活动;通过与活动对话,彰显“师”“生”地位。这样教学,将语文要素落实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助力课堂的精彩生成。  [关键词]统编教材;语文要素;活动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学生自
[摘 要]诗文配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種教学资源。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色彩鲜艳、生动形象的画面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将语文教学与绘画相结合,引领学生借画面感知背景,借画面理解内容,借画面发挥想象,借画面感受形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审美品质的发展,从而优化教学途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画结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23
[摘 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接受学习,它是一种在自我监控下的学习,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重视方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放手自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独立性;相机引导,调动学生自主
[摘 要]古诗词是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强化诵读、注重想象、展开仿写等三个方面入手,让学生在诵读中思考、在想象中感悟、在仿写中内化,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诵读;想象;仿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4-0035-01  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是
11月初的北方,是一个尴尬的时节,说是秋天,已经几分料峭,说是冬天,冰天雪地尚未来临,乍冷时节人体最不抗冻,不如窝在书吧手作课堂学女红,享受编织小乐趣。    编织,年纪轻的想到妈妈的温暖,年龄大些的谁没有给初恋男朋友织一条围巾的美好记忆呢?  我们这一次的手作主题:彩虹钩织大披肩。很复古的一款三角大披肩,网上流传的“贵妇人”就是“她”。  选了撞色花线,无论走森系风路线的姑娘,还是优雅分子,都会
[摘 要]阅读教学中要创设语言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产生联想,将目光投向自然和生活;要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把品读美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感悟生命的美好。以《鸟的天堂》教学为例,本着本单元四时景物皆成趣的人文主题,以及语文要素“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紧紧扣住“看不清”与“看清”这两个抓手,教学时带领学生行走在字里行间,联系生活细读品悟,进入文本内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