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4计划与2085计划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2084计划》


  《2084计划》继续了王居延作品中一贯的反乌托邦语境,如副标题“奶牛、碉堡与无名地景”所指,包括了一张有奶牛的图像,一张有碉堡的图像以及没有指向性的废墟、海景和山景。这个系列并不展现线性叙事,取而代之的是王居延作品中一如既往的受难氛围和纪念碑式的庞大且富有隐喻的地景。

关于《2085计划》


  俯视作为一种观看方式似乎总是夹杂某种权力语境。如果要把荷兰画家希罗尼穆师·博斯(Hieronymus Bosch)的《人间天堂》后面的创世纪图像和二战诺曼底登陆的航拍档案强加出某种关联,那恐怕就会形成一种自上而下观看的权利与控制。王居延的《2085计划》就建构于俯视与权利观看的含混中。
  《2085计划》借鉴了西班牙画家戈雅的“黑绘画”中的质感与色彩以及中国上世纪60年代革命风景绘画构成(如中国水墨艺术家张凭1964年创作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数码拼贴生成四连组图。而作品中高3米,宽7米的尺寸又有意靠近壁画的视觉体系(如北京地铁西直门站的公共壁画《长江东去》)。《2085计划》的名称,几乎没有叙事指引,而王居延更多在乎观众与作品的遭遇。


  《2084计划》和《2085计划》这两个作品有何关联?什么时候开始的?是否都已完成?
  《2085计划》是2015年年底开始的,做的很快,2017年年初就大概做完了。其间也在做《2084计划》,虽说看上去他们没什么关系。这两个系列都完成了。
  这两个作品名字怎么来的?有什么寓意?似乎和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有关?
  《2084计划》和《2085计划》是我对1984一百年之后地景的一个(猜想式的)建构。《1984》虽然是一个二战后的猜想,但这个猜想至今有效而且贴切,所以2015年后我觉得新的系列应该涉猎《1984》或者说奥威尔式(Orwellian)的命题。
  你的创作一直与山水或说地景有关,为什么会对这样的主题感兴趣?这两个作品和之前的《现观》系列、《受难地景与含混的第二种状态》有什么异同?
  我本能的喜欢景观,不知道为什么。虽然我崇拜伦勃朗、莱涅克·迪克斯特拉(Rineke Dijkstra)等肖像艺术家,但我从无制作肖像作品的意愿。我个人觉得《现观》和《受难地景与含混的第二种状态》是对相对次要(命题意味上的)的地景,而《2084计划》和《2085计划》更具符号化,氛围和命题上的符号。
  这两个作品依然是数字制作吗?可否具体谈谈一些创作上的细节,怎么选景,怎么定色调,怎么制作,等等。
  所有的系列都是数字影像。《2085计划》是很多局部拼接的结果,《2084计划》在云南、西北、法国南部和英国牛津都有取景。这两个系列和《现观》类似,也是纹理质感很强的图像。
  我更偏向单色的图像。在做《现观》的时候我受到戈雅黑绘画的影响,图像有些泛黄。这两年的系列连微微的黄色也没有,仅是单色。黑白灰有一种原始的力量感,我喜欢略微原始的东西。
  你曾说过:“在《现观》之后,我就不太想解释作品—与其在文本上大做文章,我倒更希望在图式上能有所创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 感觉你原先的作品会强调符号化的表达,并深受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影响,似乎是一种当代艺术的流行策略,而这两个作品你会更想在审美上有所突破?
  我并不反感文本式的作品,可是我见证了一个文本式摄影流行的一个过程。2012年我进入伦敦传媒学院摄影专业,那年追求“前卫”的同学还在做录像。可到2013年亚当·布鲁姆伯格&奥利弗·查那林(Adam Broomberg and Oliver Chanarin)出版《圣经》(Holy Bible)并在我的学院做了演讲之后,几乎所有同学都开始做档案和文本式的作品。我很喜欢这两位艺术家,不管是人还是作品。但是我身处的学院环境中有大量对他们低劣无趣的模仿,让我下意识地反对这个趋势。我没有任何策略,我也不喜欢趋势和进入某种趋势的范式中。
  这两个作品你都有借用中国山水画的图式,《2084计划》你运用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团扇图式,《2085计划》你运用了中国上世纪60年代革命风景画的壁画图式,这种对山水画图式的挪用一直有人在做,你为何借鉴这两种绘画图式?你也曾提到《2084计划》和《2085计划》这个作品“有些传统画意摄影的意味,也有相对图式上的创新”,可否具体谈谈当代摄影中的画意意味,和传统画意摄影有何不同(或说有何超越)?图式上的创新体现在哪?
  这两个系列有类似于中国山水画的方面,但并没有刻意倚靠山水画式的图示。
  很多图像都可以有画意意味,比如杰夫·沃尔(Jeff Wall)和安德烈斯·古斯基(Andreas Gursky)的作品,但这不代表这些摄影师是画意摄影师。我所提的图示上的创新是比起之前《现观》系列的创新,2084和2085的制作比《现观》系列复杂不少,但也许这算不上创新。


  你高中后就去了英国伦敦传媒学院读摄影专业,在一篇访谈中,你谈到学院学习“以生拉硬拽的、粗鲁迅速的方式训练我们进入所谓的‘艺术家工作状态’和所谓的‘當代艺术的语境’”,一方面可能会让艺术家很快与国际的艺术潮流接轨,走向市场,但这种方式是否会容易让艺术家变得程式化、市场化,而抹杀一些艺术家的灵性和直觉?你怎么看这样的学院摄影教育?
  英国艺术学院(至少我的学院)的好和不好在于它没有教育,但有训练。学院训练你自己教育自己。我不清楚现在的“国际艺术潮流”是什么,所以无从判断接轨没接轨,但是我不反对你说的程式化,我的很多校友做的东西都差不多。我有些反感我的学院,有一种年轻艺术家群居的感觉,大家互相讨论批评作品,像是进行一场无谓的心理咨询,但我也必须承认这个过程训练了我,让我能更好地进入一个所谓的艺术家身份,至于这个训练有没有意义,我自己觉得有。艺术家的直觉是抹杀不了的,英国艺术学院最好的一点就是尊重个人的直觉。
  你的作品中营造着一种受难气氛,充满着沉重感和诗意性,这些你是否有受到哪些因素的启示?
  戈雅的黑绘画(Black Painting)对我有影响,那种质感也影响了我对照片的制作。我也喜欢严培明的绘画,他在2011年的一个采访里说他的景观是受难地景。采访是法语的,英语字幕写的是Tormented Landscape,意为受难的风景。


  你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概念?它和西方的风景有何不同?这两种审美传统对你有怎样的影响?在《2084计划》和《2085计划》中有怎样的体现?
  中国山水对氛围的渲染和西画对细节的描绘确实不太一样,但是我觉得没必要刻意对比。
  你有喜欢的山水画家吗?
  我喜欢北宋的郭熙、范宽。还有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我希望他的景观绘画也可以算作山水且能和中国山水一起展览。
  中国古代传统在你的思想体系里有多重要?你认为这些历史遗产对今天的文化会有意义吗?您觉得艺术家在其中担当怎样的角色?同传统对话的过程中,是否意在构建自身的当代性,如果是,这是如何体现的?
  中国古代传统对于我更像是一种常识上的意义,我不认为我的作品里蕴含中国传统思想,但是我并不否认《2085计划》有类似山水绘画的成分。古斯基曾说过:“图像比我们更有智慧,图像里永远有更多我们捕捉不到的东西。” 我认为“历史遗产”有很多东西不止是遗产,有很当代的成分在里面,我不会考虑所谓当代性的问题,艺术家如果老要思考是否当代或者传统,他们一定活得很累。





其他文献
日前,一则关于宗庆后欲将权杖移交给24岁的独生女儿宗馥莉的消息甚嚣尘上。虽然宗庆后后来明确表示女儿能否接班,还有待观察,但民企女二代掌门人上位的趋势似乎已不可阻挡。   早前,宗申动力股权变更后,公司董事长左宗申之女——出生于1982年的左颖成为其实际控制人,其持有宗申动力控股股东重庆宗申高速艇开发有限公司50%股权,为该公司法定代表人。  11月发布的2006胡润富豪榜再次将刘永好之女刘畅推上女
期刊
在老西安城里,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祭祀的行当老祖,都有自己的传说。在传说里,这些行当老祖都是神、都是仙,大家共同生活在美丽如画的西安老城。在无以数计的业缘神话里有几则关于“藻露堂”来历的传说。  年终岁初,我依着老西安城里最流行的一种版本,对有着380年历史的藻露堂药房进行了一回深入细致的考稽。    盛极一时的五味十字  讲藻露堂,必然先要讲五味什字地名的来历。依着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先有藻露堂、复
期刊
从万明坚到李开复,从周险峰到何经华,“反水”或者叫“叛变”主导着一幕幕商战的硝烟    现代人把换工作称之为“跳槽”。把跳到竞争对手那里叫“反水”。  不知什么时候起,业界开始了一场跳槽比赛,看谁的惊险一跃更有力度,影响力更大,更能引起观者的的惊呼与诧异……  从万明坚率TCL旧部20多人“反水”——加盟长虹开始,这种业界为之惊心的跳槽比赛就拉开了序幕,到现在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2004年4月,
期刊
就像洄游的鱼类,无论游走到多么遥远的水域,在繁殖之时总要回溯到出生的地方;一种本土文化无论如何开放地接受外来影响,待到需要进行自身的文化创造之时,必然以各种方式向自己的传统寻求滋养。因此,向传统的回溯是文化领域里常谈常新的话题,摄影也不例外。  伴随着19世纪中期西方人以坚船利炮敲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刚刚发明的摄影术也随之传入。 但是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摄影才开始在中国普及,并寻找自己的文化方向
期刊
“影像见证新时代 聚焦扶贫决胜期”2018年汇报展在京举办  10月17日,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协、中国民协在中国文艺家之家举办了“影像见证新时代 聚焦扶贫决胜期——2018—2020大型影像跨界驻点调研创作工程”2018年汇报展示展览活动。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前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中国摄协主席李舸,国务院扶贫办有关部门负责人,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和
期刊
两位不懂法的商人,陈文敏落户杭州,游昌胜落户上海,为了品牌利益之争,斗了3年多,厮杀得天昏地暗,损兵折将几千万元。    两位不懂法的商人,陈文敏落户杭州,游昌胜落户上海,为了利,斗了3年多,厮杀得天昏地暗,损兵折将几千万元,惊动了杭州工商局、浙江省工商局、国家工商总局、上海第二中级法院、上海高级法院、北京中级法院、北京高级法院、最高法院,还动用了海口市公安局警察千里迢迢到上海来抓人……最后,在法
期刊
梦露/门罗  时间:2018.10.19 - 11.20 地点:北京·尚巴美术馆  门罗(Monroe),作为一个来自苏格兰高地的姓氏,在不同语境下被中文翻译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带有强烈性别化的汉字:梦露/门罗,分别指向美国好莱坞明星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和美国第五任总统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这间接回应了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
期刊
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轶清提出的“2006年浙商十大悬念”,第一大悬念就是:“第一代接力棒交给谁?”他在这一悬念中提出了浙商面临着“交接班”危机。杨秩清为了更好地引导民营企业正确处理交接班问题,他还用“两个儿子”作比喻。到底民营企业如何应对交接班危机,正确对待他们的“两个儿子”?记者特赴浙江对杨秩清进行了专访。  记者:您提出的浙商“两个儿子”的比喻,可以说是浙商企业交接班的真实写照。我们一些企业明
期刊
一  近日一张照片又火了,是央视播放的一则新闻被人截了图。图中一位头戴耳机的参会者聚精会神读着的会议手册被“拿反了”,于是被网友讽刺为“倒看如流”。一些网友分析“会议手册封面装订错了”,另一部分则猜测是“刚刚拿起来,还没来得及翻正”。不过,事实并非如此。  其实,倘若我们多一秒钟的耐心,把这张截图稍微放大一些,就能看见手册另一面的英文版本是正的。但在如瀑布般飞流直下的“照片流”中,似乎没有多少人愿
期刊
茅理翔最近在忙着一件事,那就是办一所专为家族企业培养接班人的学校,这是茅理翔把方太集团的经营管理权交接给他儿子后,准备用毕生精力来办的一件事,他把这件事定为他整个人生旅途中的第三次创业。  “我之所以要办这么个学校,是因为我们这一代创业者大多从七八十年代开始创业,现在大都到了60岁左右,都到了交接班的年龄,我费有很大力气算是交接了,但我的一些同行们有许多却没有我这么幸运,他们的接力棒没有合适的人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