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教师发展路径探析

来源 :中国电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4006804680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职业教育正处在大发展、大改革时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在教育领域内的广泛应用,职业教育教师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人们逐渐开始思考:未来职业学校是否还存在?职业教育教师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怎么去适应新时代职教改革与发展?在此背景下,该文结合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详细分析了人工智能对职业教育和教师发展的影响,着重从提高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素养、提升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领导力、提升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创新力、提升促进学生心理与情感发展的感染力四个方面探讨职业教师的发展策略,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工智能;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在“阿尔法狗”打败世界冠军、围棋职业棋手李世石之后,人们把2016年称为“人工智能元年”,人工智能时代随之而来。如今在云计算、大数据及智能算法等技术的催化下,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汹涌而来,诸如智能语音交互、自然语言处理、机器视觉、自动驾驶等,使机器变得像人一样具有感知力、判断力、进化力。我们不难发现智能机器人已经在很多领域取代了人类的工作,既包括重复性、低创造性的体力劳动,也包括复杂的脑力劳动。智能机器既可以完成汽车和手机生产厂内90%的工作,也可以在智慧物流中心安全、高效、快捷地进行包裹的入库、搬运、分拣和出库,还可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棉花地里完成棉花的采摘和分拣工作,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和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最近,牛津大学的弗雷和奥斯本联合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就业的未来》,报告系统分析了不同职业在未来二十年被淘汰的概率,其中打字员、服务员、收银员、银行职员、导游、快递员等职业极有可能被智能机器取代,被淘汰率达90%以上,而音乐家、科学家、理疗师、建筑师等职业则很难被取代,被淘汰率小于5%,教师几乎不可能被取代,被淘汰率仅0.4%[1]。这些被取代率低的职业的共性是需要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復杂沟通能力及情感陪伴能力。但是如果某职业具有重复性、机械性、简单化的特点,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被机器取代的危险。教师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通过情感交流来塑造美好的人格,因此被取代的概率较低,但我们仍需时刻警惕人工智能给教师职业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如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研制出一款新型机器人替代助教为学生上课。虽然教师完全被取代的概率较低,但事实上,已经有部分教学工作被人工智能替代。尽管人工智能不会取代教师,但最关键的是不用或不会用人工智能的教师注定会被未来社会淘汰。
  同样,人工智能也深深影响着职业教育的生态环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最有效的途径。新发展阶段,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机遇和挑战,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教师作为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参与者,要提前思考在人工智能时代和职业教育大改革两个背景下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应对之策。

二、人工智能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冲击


  教育是人类最古老的活动之一,学校一直是完成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最重要的组织形式,这类实体化的学校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教育形态应运而生,它将打破传统学校封闭的办学体制,突破校园原有的物理边界,给现在的教育造成很大的冲击。
  网络课堂、虚拟现实的不断发展正在挑战制度化的实体教育。我们可以在学习古代建筑的时候,让学生置身在虚拟的故宫里进行学习,感受来自故宫宏伟的建筑之美。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们的学习空间将从实体的教室变成虚拟的网络空间,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自全世界任何地方的人都可以处在同一个虚拟空间进行学习。2013年在美国加州创办的密涅瓦大学,就是一所全球化体验的开放式大学。他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没有校园和教室,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线上学习。据统计全球现有700所大学提供上千门课程用于网上学习,每年大约有5000万人通过互联网来学习这些课程[2]。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线上课程,打破传统教育形式对教学场地、上课时间的限制,同时更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在线教育内容的不断充实以及质量的不断提升,线上教育必将以辅助教学的形式成为实体学校常态化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育是一种制度化、标准化的教育,而人工智能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它的教育模式、方法和内容。传统教育是工业社会时期大规模的标准化生产所决定的。这样的教育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完全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缺什么,老师就教给他什么知识。这种形式的教学方式经济高效,但有其天然的局限性,往往是以磨平学生个体的兴趣、才智的棱角为代价。目前,这种一对多的粗放式教育方式被大部分学校所采用[3]。然而正如个性化消费越来越成为潮流,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化产品会越来越不值钱。这意味着教育要从标准化发展转向个性化发展,这一点对职业教育尤其重要,学生生源、类型、层次种类较多,职业院校如何开展个性化、适合的职业教育是个永恒的课题。人工智能新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渗透应用,使得这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可能。我们不是看学生缺什么就教他什么,而是要看学生现在有什么、要什么?然后教师帮忙发掘出来。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全方位、全过程的数据进行精准化的采集,并根据这些数据有效地为学生的成长“画像”和分析,实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高职业院校对不同生源、层次、类别学生的精准化服务水平。奇点大学的创始人彼得·戴曼迪斯说过:未来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可能不是来自学校,而是来自人工智能,它能按照学生个人喜好和特点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教育[4]。   我们可以看到,现代职业教育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革与变化:职业教育不再是孤立的教育,它与中职、普高以及本科之间是相互融通的;不再是单纯由传统的实体学校和企业完成,而是传统实体教育和数字化或网络学习相融合的混合学习模式,既要坚持教师对教学进程引领、指导、监控的主导地位,又要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5];学习时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时间,学习场所也不必一定要在教室,而是基于各种智能终端设备所联系的互联网;不再局限于统一的标准化课程,而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自主选择课程;不再局限于既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而是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学习进程;不再局限于现实的课堂环境,而是基于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更加接近真实的虚拟学习环境。

三、人工智能对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的冲击


  首先,人工智能不仅继承了传统计算机“旺盛的精力”和超强的记忆力,还展示出强大的感知力、判断力和进化力。2016年,IBM正式宣布人工智能机器人“沃森”进军教育界,成为了“沃森老师”。据部分使用学校反馈,“沃森”助教通过线上平台为学生输出知识及答疑解惑明显比人类助教回复更全面、更迅速,它们的信息存储和处理能力远远超过人类的大脑,所能输出的知识也是包罗万象的。人工智能时代,需要重复做的事情(如生成试卷、批改作业)、需要大量信息收集与处理的事情(如分析教师教学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等会被人工智能替代[6]。当这些重复的、缺乏创造性的教学工作被孜孜不倦的人工智能所取代时,职业教育教师应该思考未来怎么办?办什么?
  其次,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并不总是积极的。智能化的教育技术虽然使我们的教学环境变得更好了,教学的设施设备变得更先进了,教学的资源变得更丰富了,但是对于教育技术的过度关注,同时也使得教育本质逐渐趋于淡化和虚化,教育逐渐变得空心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地发展,人类真正需要担心的不是机器像人一样,而是人变得像机器一样思考和做事[7]。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要求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作为一项必备的职业技能强制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甚至仅把教学环境的智慧化、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和教学资源的电子化等当成目的,而忽视了教育过程中对情感、审美、同情心、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复杂沟通等能力的培养,教师将会在这样的教育中逐渐迷失人性,变得越来越像机器。过度的教育技术化不仅没有充分重视教师角色的主体性,反而对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产生显著的负面效应,弱化了教师人格内涵对育人的作用,削弱了作为教师的教育目标[8]。
  再次,如果人工智能技术深度介入教育,可能会造成教育过程的教育性减损,同时使教师出现精神危机。尽管人工智能在部分工作中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例如自动出题和阅卷、获取收集学生信息、精准推送学习资源、分析评测学习效果等。但人工智能还存在很多方面的弱点,主要体现在“人性的缺失”,比如长于收敛性思维而缺乏发散性思维,缺乏复杂沟通的能力,缺乏同情心、好奇心等情感,缺乏综合能力,无法像人脑一样一脑万用[9]。“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加德纳总结归纳了人类的八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體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10],人工智能缺乏情感和自我意识,难以理解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尤其是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们与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在自我认知与管理、学习与沟通能力、情感与心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他们的优点就是动手能力强、好奇心强,人工智能是完全无法唤醒学生的心灵和塑造学生的人格的。因此职业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不能完全或简单地依靠人工智能。
  最后,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应用到职业教育领域的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难以主动适应信息技术革命和职教改革发展的需要。第一,职业院校的教师主要来自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他们大都是非师范生、非信息技术类毕业生和非教育学毕业生,缺少现代职教体系理论,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还不高,缺少企业工作经历;第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各种应用层出不穷,职业教育教师无法及时学习与掌握,很难做到以“人工智能+”来升级传统专业。第三,大部分职业教育教师离真正“双师型”的要求还有差距。职业教育的使命就是要培养适应时代和行业企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人工智能最先进的设备、技术、工艺基本上都在企业一线,不在学校,职业教育教师并没有真正的企业实践经历,更谈不上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等。

四、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思路探析


  (一)提高人工智能时代的核心素养
  1.数据素养
  人工智能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大数据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三大基石之一,两者相辅相成。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数据量已经达到了井喷的状态。据2018年11月由希捷赞助,IDC发布的《数据时代2025》报告显示,到2025年,全球每年产生的数据将达到175ZB,如果刻录成DVD,那么DVD叠加起来的高度可以绕地球222圈[11]。既然大数据时代朝我们扑面而来,职业教育教师就必须具有数据素养——即在数据采集、组织和管理、处理和分析、共享与协同创新方面的能力[12]。它让我们能够从汹涌流入的信息洪流中找到工作与教育的意义。让教师能够将无价值的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知识,从而促进教学决策,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自身专业发展。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很多关键领域都无法实现突破,主要原因便是缺乏高质量的数据。庞大的数据用处甚微,除非我们能够通过筛选和数据分析来找到这些庞大数据之间的关联性,而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数据中通过建立模型,采用特定的算法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隐藏于海量数据中的重要有规律的信息。作为全球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发现男性顾客在购买婴儿纸尿裤时,往往会顺便买几瓶啤酒,于是尝试将啤酒和纸尿裤摆放在一起。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纸尿裤和啤酒的销量都大幅增加了,看似毫无关联的东西,却能产生如此奇妙的化学反应。   现在大数据已经普遍应用到各行各业,职业教育教师也应当具有数据素养与思维,应当对数据要有敏锐感知和洞察力,能够有效地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辅助决策。要将大数据与专业教学相融合,更新专业标准和课程大纲,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当然,中国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更需要这种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职业教育教师要主动针对不同类型、层次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多方面实时采集数据,覆盖其高职前、高职中、高职后(本科或就业)三个阶段完整的教育链,再对照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对策,进一步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让每个职教学生有更好的出彩机会。
  2.科技素养
  人工智能时代,充斥着各种软件和硬件。通常人们都能知道如何使用他们,但是却不一定了解其背后的工作原理。如果人们要更好地、更深入地使用这些新的技能,那么就离不开科技素养的养成与提升。一百年前工厂的工人需要学会使用机械设备并了解其基本结构,而现在智能时代的人们更需要了解数学模型、计算机语言、大数据等计算机与互联网相关知识及基本原理。这样我们才能够最大效用地利用软件和硬件,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力量来实现和创造[13]。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平均月收入最高的行业,它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教师群体要力所能及地掌握相应的知识体系,才能帮助学生掌握胜任未来世界工作的必要技能。职业教育教师科技素养高了,才能主动自觉地将科技元素应用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当中去,才能培养出既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又能紧跟技术发展潮流的新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教师的科技素养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我们要有危机意识和本领恐慌,要有内生动力和自我提升的意识,这是由其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决定的。职业教育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不断地积累,通过学习、培训和深入企业一线实践等多种形式主动拥抱新一代信息技术,掌握新科技在行业企业中发展和应用的状况。当然也要掌握一些编程技术,现在很多国家正准备将编程内容渗透到中学的课本当中。强生公司的高管格林说过:“编程对于人们的重要意义就如同几十年前的数学一样”。编程是我们跟计算机或者智能设备沟通的一个基础,也是我们在未来世界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职业教育教师也要意识到时间的紧迫性,是时候做出改变了。如今,编程在中小学的普及已经使得编程更加自主化,许多为那些缺乏数理思维的人使用的编程工具应运而生,开发软件的过程也在发生着变化,从需要掌握语法及使用字符串命令到只需要掌握编程的逻辑,从而解放了人们写程序代码的双手,使得编程简单化、智能化,能够使更多人易编程、想编程。
  3.人文素养
  在人工智能时代,人文素养相比较信息素养、科技素养是最重要的核心素养,即使是未来机器人时代,最重要的还是人,电脑永远代替不了人脑。人文素养为人们提供了社会环境,给予了人们与他人沟通协作,追求真、善、美进而实现自由和全面的发展的能力。它包括建立在传统素质教育之上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包括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等。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14]。职业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对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和灵魂的启迪。职业教育教師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学生,职业教育要回归人性,避免学生成为知识和技能的奴隶,被禁锢在牢笼中而无法自拔。教师要引导职业类学生积极探索、努力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真正让职业教育回归职业教育的本质。
  (1)保持人性:我们过去讲人性的时候,把重点放在人与动物的区别上;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现在说到人性,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人工智能时代,始终不能忘记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人格的完善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职业教育还要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目前,尽管已经有很多工作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我们仍需与人类一起生活和互动,即使在一个完全网络化的空间里,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最重要的。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存在的价值是那些机器永远无法取代的,如本能、道德、审美、同情心、好奇心、想象力等人类所特有的品质。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便是继承和发展人的这些品质,实现人的价值,这样才能使学校和教师在未来与人工智能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人的价值射出了教育的价值,教育在塑造健全人格、实现人生价值及发展人性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显得尤为突出。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现代职教体系也越来越完善,职业院校的生源结构越来越复杂,有普通高中生、职业高中生,还有社会人员、退役军人和农民工,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还有外国留学生,因此职业教育教师更需要加强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源、不同地区人性的研究,不断提升培养人性化的能力,必须具备乐观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完备的系统性思维、敏锐的批判性思维、典雅的艺术鉴赏能力,强大的沟通表达能力,才能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从理念层面提升对人性需求、对人文艺术的感悟、对情感表达的理解,从而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积极的影响。职业教育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要把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标准和出发点。
  (2)理解多样性:理解多样性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个人需要独特性在人工智能时代生存和获得成功,未来的社会也依赖于许许多多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我们只有通过尊重和包容不同性格与身份的人,才能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创新意识,助力他们成为未来社会无法取代的人。如今,移动互联网让人类比历史任何时候都要联系紧密,没人能够置身于这个千姿百态的世界之外。人类的多样性并没有分裂我们,相反,它是叹为观止的美丽和力量的源泉。社会多元化的群体比同质群体更具创新性,对于教育来说同样如此。不同国家、种族、民族、信仰的学生能够给课堂带来独特的经验、优势和想法,能够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通过让学生沉浸在多样性之中,以丰富他们的思想,拓宽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建立起对世界、对未来的正确认知,建立起有价值的人文素养。职业教育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区域文化、产业文化、专业文化、传统文化、劳动文化的研究理解与学习应用,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更要将各种文化与人才培养过程相结合,做到处处、时时文化育人,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其他文献
视听技术是大众传播技术的早期形式,其发明及应用带领世界走进了大众传播时代.作为美国教育技术的发端,视听教育贯穿于整个20世纪,为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经历了运动式发展到冷静、落幕的过程.不过,视听技术很好地融入了后来发明的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中(虽然也还独立存在),因此回顾这段历史对未来仍具现实意义.美国20世纪视听教育的期望影响和现实影响之间有着显著的反差:每种视听技术的诞生都会引发商家、政府、研究者等的关注与推行,期望对教育产生变革性影响,但视听教育仅停留在实验阶段或小范围应用状态.探索其背后的原因对
摘要:学习技术(CTCL)范式下的研究致力于探索技术促进学习。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关注重点从“概念转变”转向“认知发展”,并采用“认知起点”表征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关系,通过分析该关系探讨技术如何实现认知发展、有效促进学习。该文围绕学习技术(CTCL)范式下的研究展开,首先介紹该范式下有关认知发展的研究源起、研究历程和研究进展。其次,介绍该范式下个性化学习的研究案例,解析基于认知发展的个性化学习的内涵
近年来,在双职工家庭的增加及教育减负呼声的双重叠加之下,“三点半之困”成为困扰学生及家长的教育难题,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课后服务是治理该难题的重要举措.已有研究对课后服务理论及实践有关问题进行论述,但仍缺乏针对学生满意度的调查分析.该文基于全国6省12市32县(区)的实地调查,对学生的课后服务满意度进行探究,结果发现:学生对课后服务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学生个体因素如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健康水平能显著影响其满意度,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父亲及自我教育期望、学校质量均能显著正向影响其满意度,主动参与的学生满意度
通过选取T校J班的48名学生作为样本,以思政课课堂为观察情境,记录他们的课堂行为,以J班思政课任课教师X老师为访谈对象,运用扎根理论进行分析,旨在探析学生失范行为背后的群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高职生失范行为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方法.以群体特征及行为成因为维度,绘制高职生思政课课堂失范行为特征理论框架图,分析高职生与网络时代的紧密联系,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剖析微时代网络文化与思政课堂的育人效力,发挥载体合力,协同作用,以期对其他研究具有借鉴作用,对提高高职生思想道德素养有所帮助.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树人的路径之一就是“以文化人”,而培养“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则是外国语言文化教育首要的教学目标.我国当下一些学校结合校本特色和区域特色,在外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相关课程的混合式教育模式的探索.该文立足广府文化的岭南文化课程采用“平台在线学习+线下面授”的混合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实验,通过线下教育为主、线上教育为辅的混合式教育,多门课程交叉进行岭南文化的教育,使学生较快掌握了岭南文化知识,深入了解了岭南文化的核心价值,不仅“坐而论道”,并且“起身行道”,从而坚定了文化自信
ITU recently published the standard of Technical Framework for Shared Machine Learning System, which was developed with the great efforts made by Ant Group, China Unicom and Zhijiang Laboratory.rnOn the basis of Ant Group\'s technology, the standard def
期刊
The symposium on copyright protection of national standards was organized recently by China Quality and Standards Publishing & Media Co., Ltd. in Beijing to enhance the copyright protection of national standards and facilitate orderly promotion and applic
期刊
The three-day 16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lympiad closed on August 26, where nine Chinese students won three gold medals. A total of 120 students from six countries including China, South Korea, Kenya, Rwanda, Indonesia and Singapore participated in the
期刊
摘要:“教育治理”与“教育治理现代化”先后进入我国教育发展话语系统,成为理论热点和实践焦点,但二者各有不同的内涵和功能,后者被添附“现代化”的规范表述不仅意味着技术和物质层面的发达,其实质在于整个教育治理系统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耦合,这就形成了教育治理的传统与现代两个面向。从“教育治理”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话语变迁,彰显出从“多元治理”到“功能适当化”的教育治理主体异质化、从“简政放权”到“放管
好奇心和想象力要从娃娃抓起,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新视点.科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为核心,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为导向的跨学科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科幻教育是好奇心和想象力培育的重要抓手,具有四大核心理念: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为导向,课程内容以科学“大概念”为逻辑基础和教学设计的依据,课程实施倡导富有想象力的思想实验,课程评价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发展性评价.该文以科幻教育为例梳理了当下好奇心和想象力培育的主要模式,提出了将科幻教育和创客教育、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