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立福:做课改的推进者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meizhujiul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立福认为,10年课改收获颇丰,感受颇多。既有成功创建的喜悦,也有艰难创建的辛酸。他始终把要做中国教育的“袁隆平”,作为自己的专业愿景,不断激励自己,心怀素质教育信念,追逐着课堂强国的梦想。10年间,他观察研究 6600多节课,指导了上千节课,成功创建了影响全国课改、引领地区课改的60余所新课程有效教学示范校和先锋校。“秉持信念做教育,摒弃浮躁做研究。”这句话是湖南省长沙市红星小学校长对韩立福精神的评价。
  信念·责任·执着
  自2004年以来,韩立福秉持素质教育信仰,坚持不懈地深入基层中小学课堂,与广大校长、教师一起研究:如何创建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符合新课程改革理想的有效教学,创建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指导了河南省漯河高中、山西省太谷二中、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沈阳市浑南一中、江苏省徐州市潘塘中学、山东省济阳县竟业园学校、山东省枣庄市红旗小学、广州市颐和实验学校、河南省洛阳市新城实验小学等60余所学校。在合作研究和创建过程中,韩立福欣喜地发现所有创建成功的学校校长都有共同特征:对素质教育意义认识深刻,对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理解全面,一般都有基于自我实践感悟的个性化教育思想。这些校长坚信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对自己所从事的基础教育事业有真挚追求;对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有高度的一种责任心。在韩立福看来,信仰、责任和执着是新课改成败的关键。
  韩立福把这些校长称为课改先行者,认为他们先行探索课改,为同行者提供有价值的经验。韩立福在与他们共同创建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携手前行,共同成长。韩立福说,每位校长都面对来自社会、家长、同行、教师等落后观念的重大压力和挑战,都走过了不平常的探索之路,留下了课改先行者深深的“足迹”。韩立福和他们共同面对的三大困难,就是教师观念转型、行为转型和学习成长。观念转型瓶颈是指教师课改意识和思想上存在“想不想做”的问题;行为转型是指教师课改行为上存在“想不想做好”的问题;学习成长是指教师在课改实践中“想不想学”的问题。韩立福认为,由于一线教师都是从传统的传递式课堂教学中培养出来,他们最熟悉的、印象最深刻的教学意识、教学思维就是“先教后学”的传递式课堂教学。由于长期从事传递式教学,已经养成了这种行为习惯。每天的教学工作就是备课、讲课和批改作业,然后对付考试,误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学”,其它方式的课堂就不是课堂了。他们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文本知识的“传声筒”和“解读器”,误认为教师职业是不需要学习的职业。所以,在创建过程中,要改变他们的意识和习惯难上加难。在课改过程中,韩立福和校长们通力协作、共同解决了这三大难题,使学校课改得以持续、深入地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片面·保守·消极
  韩立福告诉《教育》旬刊记者,虽然,我国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过了十多年,但是,作为课改研究者,他经常陷入课改忧虑之中。这种忧虑缘于仍有许多人对国家实施课改缺乏认识,有人在怀疑、有人在观望、有人在应付、还有人在反对。“片面、保守和消极是基层教师抵触课改的原因之一”。韩立福说,有时自己也非常惆怅地想,全国何时能够实现彻底的课改?中国的学生何时才能得到解放、实现快乐学习,《纲要》精神什么时候能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韩立福认为,要加快课改进程,就只有依法推进课改。
  韩立福指导课改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着冲突和困惑,有多次痛苦的经历。韩立福、最大的痛苦就是自己满腔热忱指导课改,却不被基层教师理解,甚至产生误解。他曾多次想退下来,不去基层学校指导,只搞理论研究。因为,搞“看不见人的研究”是很难发生冲突和矛盾的。韩立福一想到坐在传统课堂中孩子们,被动、低效、痛苦地学习,就勇气倍增,又毅然绝然地走向基层学校课堂。在他指导实践中,遇到许多有趣而难忘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韩立福说,现在回想起来,这些磨砺都变成了自己成长的财富。
  2007年,天津市一位校长慕名而来,请韩立福去开一个新课程有效教学的专题讲座。讲座结束后,学校书记和校长聚在一起做了简短的私下交流,不料书记显得十分紧张,怕学校要实施新课程有效教学,就立刻决定把他送上火车。“当时我心里很不舒服,难道实施新课程改革就这么可怕吗?”韩立福说,后来学校教科室主任告诉他,书记是怕实施新课程改革,影响学校教学质量。
  2006至2008年间,韩立福一直在指导一所学校的课改。该校科研主任善于学习和思考,对新课程改革有一定的研究,一心想在学校全面推进新课程有效教学。韩立福多次前往学校指导。但是事与愿违,未见成效。后来他才得知,原来是负责教学的副校长是传统教学的忠实捍卫者和执行者,不接受新课程改革。他每次指导过后赶紧“消毒”,要求教师不要相信课改,回归到讲授式教学。
  2006到2009年,韩立福在东北某地区指导一个县的新课程改革,开始进展很快,效果很好,但过了一年就没有什么消息了。后来,当地教育主管领导反馈说:“因为课堂发生变化,学生在课堂‘阳光起来’,引起当地人大部门个别领导的关注。领导说了:教师不讲课,误人子弟的。于是,迫使他们暂停课改进程。”就这样,本来让一个县的孩子们早日受益的课改,非常遗憾地暂停了。
  韩立福通过这些故事总结其失败的原因,并归纳为五个方面:学校成员内部认识不一致;少数教师观念顽固不化;部分教科研人员自我意识过强;部分教师没有继续学习的热情;学校外部因素干扰过多。韩立福认为,这些故事背后都有复杂社会化问题:各阶层教育人员教育观念落后,对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缺乏深刻认识,固守传统观念,成为部分教师恪守传递教学的信仰堡垒;传统教学的线性思维,成为部分教师遵循习惯思维的线性模式;许多领导和教师“老守田园”“涛声依旧”,以捍卫传统教学的“勇士”感到骄傲;在新课程改革的培训中,当有人维护传统教学观念、抨击新课程改革时,就会有人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些掌声无疑暴露出这些教师对传统教学的“迷恋”和难以割舍的特殊“情结”。韩立福认为,各级领导都在“求稳”,政府领导怕教师和家长的意见,学校领导也怕教师、家长和学生不适应。在新教育观念本来不明确的前提下,一旦有了反映,立马拿出“求稳”措施。其结果就是即刻停止新课程教学改革。因为,不实施新课程改革没有人责怪、没有人追究责任。   对话韩立福
  《教育》旬刊: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在哪里?
  韩立福:“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这是梁启超先生对国人的呼吁和期盼。他这句话给我们重大启示:如果国家要强盛,那么青少年就必须智慧和强壮。用现在的话语来解释,“智慧和强壮”就意味着具有“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那么,这种情感、智慧和能力在哪里培养呢?毫无疑问,主要在课堂里培养,尤其是中小学课堂更为重要。是在传递型课堂里培养?还是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建构型课堂里培养?这是我们需要共同探讨的历史性课题。
  《教育》旬刊:您认为要搞课程改革需要做些什么?
  韩立福:我多年从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对课堂教学有特殊的情怀和深刻的认识:今日课堂即明日国家,未来国家就是现在课堂的集合;课堂是青少年成长的素质“胚胎”,青少年一代的智慧、素质和能力主要是在课堂里培养,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青少年一代;有什么样的青少年,未来就有什么样的国家。我认为强国先强课,只有课堂强,才能国家强。所以,我们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领导都要进一步提升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程度,都要提高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高度,才能够坚定素质教育信念,积极践行中小学课改。
  《教育》旬刊:对于一些具体的教育工作者,面对下一步课改还应该怎么做?
  韩立福:我国从2001年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次教育变革中,大多数校长、教师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然而,始终有部分校长、教师、传统名师、教研员等捍卫自己多年形成的传统教学观念,轻视、拒绝、阻扰和回避课改。成为课程改革、课堂改革的阻力和障碍,大大减缓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大家都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但是作为当代一名教师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想着自己现在“省事”,不知将来国家会“费事”。似乎看起来,一两位教师不课改无所谓,其实不然,俗话说“蚂蚁虽小能够吞噬大象”。一所学校有几个教师不改革,100所学校就有几百位不改革,将影响的的是几千学生的素质成长和能力培养。
  课改是一项“良心”工程,国家积极倡导素质教育,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中小学校长积极落实。如果能够让所有领导、校长、教师真正行动起来,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事业会像“高铁”一样会飞速发展起来。
其他文献
两会期间,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利用微博发表了大量教育观点.像王旭明这样的教育行业专家学者还有很多.他们中的很多人虽然不是两会代表委员,但是长期从事教育行业工作或研究
研究背景:   呼吸困难是急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引起呼吸困难的病因繁多,以心源性和肺源性呼吸困难最为常见,但两者由于在症状及体征上缺乏特异性,常需通过传统检查来鉴别,如血气
2012年9月1日,深圳市福田区众孚小学开学典礼上,特别安排学生代表给校园清洁卫士们献上感恩之花。众孚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的这一做法,如今有了教育部《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纲要》的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  文明礼仪教育有了政策支撑  福田区众孚小学安排学生给清洁工献花,这是校长杜文莉的创意。这个创意源于她多年前偶然听到的一次对话。当时,看到几个调皮的孩子随手将零食和垃圾扔在校园内,一位清洁工劝诫了几句后,不
1月11日,河南郑州一家幼儿园举行了一场隆重的“集体婚礼”。婚礼有主婚人,孩子们穿着礼服互相承诺,小“新郎”要给小“新娘”戴戒指,他们的爸爸妈妈也在婚礼现场见证……有教育界人士以此为例指出,过家家不是早恋,不仅在幼儿园,在小学、中学也是一样的道理。  一场大人组织的游戏  当天下午,郑州这家幼儿园里婚礼正式开始,《婚礼进行曲》响起,小“新郎”牵着小“新娘”的手,依次走上台。老师和家长代表担任主婚人
跨膜丝氨酸蛋白酶基因2(Transmembrane-serineproteasegene2,TMPRSS2)与成红细胞特异性转化基因(Erythroblasttransformation-specific,ETS)家族(ERG,ETV1及ETV4)存在融合表现,是
电视经济新闻曾经红火一时,成为所有电视台的“标配”。然而,在以收视率考核为标志的电视“市场化”大潮中,大多数的经济新闻节目却逐步销声匿迹或者改头换面。本文以天津电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德星小学前身为“三立小学”。学校的“三立”精神提出,始于1906年钟荣光先生(原岭南大学第一任校长,即现中山大学),具体内容为“立德、立行、立言”。具
研究背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相关蛋白1(insulin-like growth-factor binding protein-related protein 1, IGFBPrP1)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可溶性分泌蛋白,导师刘立新已有
采用匹配光纤光栅解调的方法 ,对光纤光栅振动传感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采用本实验中振动传感器的结构 ,在低频范围内是可行的 . The method of matched FBG demo
摘 要:本文从消费文化的研究视角出发,对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电视节目作为文化产品不仅是符号信息的载体,同时其自身也接受着消费社会中消费文化的规制。每个节目中都显现出生产技术、社会文化价值、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和制约;每一个节目的存续与消失的背后是受众选择、经济利益与政治权力交织作用的结果。本文尝试结合消费文化的发展考察评论节目的发展变迁,以期更好地把握评论节目的特征及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