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路遥《人生》中高加林的离开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00663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生》中的高加林这一形象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一种审美需求,审美感受,更是一种心灵上的震颤。他与其生活的农村环境发生了异化关系,农村也变成了权利主导并制约一切,这些都迫使高加林不愿意留在农村,他希望到更大的城市去闯荡,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
  关键词:《人生》;高加林;异化
  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有过这样的论述:“当历史要求我们拔脚走向新生活的彼岸时,我们对生活的黄土地是珍惜地告别还是无情地斩断?这是俄罗斯作家拉斯普京的命题,也是我的命题。”[1]《人生》中的高加林选择斩断与黄土地的联系,只渴望到更大的城市中去展现自己。那么,高加林为什么不愿意留在农村?
  一、高加林与生存环境发生异化关系
  高加林自恃是一个知识分子,与父辈们这些地地道道的农民不同了。他曾对父亲说:“你们有你们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我不愿意再像你们一样,就在咱高家村的土里刨挖一生。”[2]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对土地的感情绝不像父亲与德顺老汉那样强烈,相反,经过几年在县城的读书生活,文明的洗礼,他身上的泥土味越来越淡了,再加上高加林爱幻想的性格,他渴求的是火车、飞机、汽车这些文明的象征的东西,他更加不愿意如同村人那样在黄土地上耕耘一辈子,甚至终老于此。在高加林的意识里,多少有点看不起这山乡疙瘩,瞧不上农民这种身份,自从高中毕业做了民办教师他就没有摆正自己与土地的关系,在他的潜意识里,只有离开了土地,到了县城,甚至更大的城市才能实现个人理想。几年的县城生活,使高加林养成了新的生活方式,对农村的生活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自己的某些行为也与农村这个大环境格格不入。比如,他回到农村后,还要坚持刷牙;不会干农活;搞“卫生革命”结果却使得人心惶惶。高加林与农村的这种异化关系,迫使他根本无法在农村扎根,他对文明的向往,他对城市的渴望,使他终有一天会离开农村,到更广大的世界里去奋斗。
  二、权利成为农村的主流意识
  有关《人生》的写作,路遥曾经说过:“这部作品,原来我写的时候,确实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反响。我写农村题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也不是突然想起要写它。这部作品的雏形在我内心酝酿的时间比较长,大概是1979年就想到写这个题材。但总觉得准备不是十分充分,还有许多的问题没有想通,几次动笔就搁了下来。然而不写出来,总觉得那些人物冲击着我,1981年下了狠心把它写了出来。我只想把这段生活尽可能地表现出来。……”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推断当时的社会背景正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社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一切新的事物正在萌芽,而随着改革开放出现的并不仅仅是好的方面,那些阴暗面也随之产生,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各种阴暗也都出来了。在农村,高明楼利用自己的权势卸掉了高加林的民办教师的职位,让自己的儿子当上了教师。面对这一事件,高加林本想找他拼命,却被爹娘阻止了,为什么?因为,高明楼是村长,跟他过不去,以后自己在村里也就没有好日子过了。所谓的“以恶抗恶”,前提是你必须有做“恶”的社会地位,不然,只能处于被压迫中而无奈地接受事实。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被有权势的村长给下了,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的一种风气,即“走后门”。即使在农村,也是有权利的人说了算,这正是社会处于改革期必然会出现的一种漏洞。
  后来,高加林的叔叔从部队转业回来,在县城任劳动局局长,很快就有很多人来巴结。县劳动局副局长马占胜为了亲近高加林叔叔,替高加林开了后门,让他在县里干通讯干事。当他获得了一个“我比这里的年轻人哪一点差?”的机会时,他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走后门所得到的工作,这自然是不对的,但这对于高加林来说是一个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机会,原本他可以走得更顺利,可不幸的是,他损害了别人的既得利益,唯一有权势的叔叔,也断然不肯帮助自己。这从高加林的叔叔对其父亲所说的一段话就可以推断出:“好哥呢,按说,你提出什么要求,我都要尊哩。但这件事你千万不要为难我哟!我任职后,地委和专署领导找我谈了话,说地区劳动局的前任局长就是因为走后门招工太多,民愤很大,才撤换了的……”高加林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当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被下了之后,当他的理想第一次遭受到破灭后,他失落、苦闷,然而也意识到权利的重要性,他心甘情愿地接受通过走后门得来的工作,这不仅是因为自己的民办教师是被有权利的人挤掉了,更是因为他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工作。当钱和权成为了农村甚至是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后,高加林们不得不离开农村,到县城或是更大的城市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因为农村并没有给高加林展现自己的舞台。
  路遥通过高加林的形象深刻地反应了新时期农村甚至是整个社会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揭露了处于改革浪潮中的中国青年与父辈们思想观念方面的变化,以及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变化。高加林离开农村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当我们与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时,我们是待在原地?还是毅然决然地离开?当钱和权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时,我们又该怎么办?
  参考文献:
  [1]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
  [2] 路遥.路遥文集(一)[M].陕西人民出版,1993:162.
其他文献
《黑色地图》是北岛后期代表作之一。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是一般人的人生历程:归乡、记忆、告别。诗人通过“黑色”与“地图”,“泉水和蜜制药丸”与“夜的话语”,“彩虹”与‘
期刊
摘 要:《小团圆》是张爱玲写于1975年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叙述了在新旧文化的交替中,众多人物离散、残缺的生活与命运,而在小说文本中又多处出现了对二美三美的“大团圆”的叙述,但作家却把小说命名为“小团圆”,这不仅是对“大团圆”的嘲讽,也是作家在经历过离散、放逐之后,在彼岸世界与家族在隐秘的心灵世界中的一种“团圆”,而在此意义上的“小团圆”,正是作家想要建构不被大的背景、文化、叙事所淹没的个人叙事话
随着经济模式与社会的转型转型,市场经济也带来了文学的转型。本文试图从刘震云小说与市场运作下影视改编之后文学观嬗变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文学如何发展提出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摘 要:艺术家的审美心理是一个复杂的建构过程,其相应的审美意识也一样。而两性审美意识之间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在我们当代作家的作品中有着很明显的表现。在当代众多女作家的小说——审美文本背后,潜藏着当代女性作家独特的审美心理,我们通过对其审美心理建构的分析,就可以看出当代女性作家审美心理的特征。  关键词:女性意识;女性审美心理  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女性的地位无论是在社会中还是家庭中还是审美活动中,
摘 要:余秀华的诗歌中写出了现代人特有的现代性。现代性就是人对于世界、自身的一种体认,它是瞬息万变的,是游移不定的,是拒斥稳固的。余秀华诗歌中表现出的现代性因素,正是诗人作为一个现代人处在现代社会所表达出的认识。以关键词的方式来撷取余秀华诗歌中的各个片段,论述她的诗歌中体现现代性的因素,有助于理解余秀华的诗歌魅力。  关键词:余秀华;现代性;困惑;焦虑;伤痛  一、余秀华诗歌中的现代性因素之一:困
摘 要:陈白尘的作品与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他的历史剧作品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现实鲜明的影子。他的创作中流露着浓烈革命精神,其作品语言质朴,结构完整,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带有强烈的倾向性,他描写的正面人物具有反对压迫、反对强权的特点。本文从三个阶段论述陈白尘在创作路上的探索,每个阶段分别找了相应代表作分析。  关键词:历史剧;创作历程;陈白尘  一  第一阶段,陈白尘写作借古人之口讲自己的话。《汾河
市场需要怎样的文学声音?80后作家又是怎样与市场碰撞的?而结果又是怎样的?本文从接受学的角度,根据已有的问卷调查,对不同年龄层次和身份背景的阅读群体在面向80后作家作品的了解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