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丰碑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s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导语】
  书院,是我国古代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是集藏书、教学与研究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于宋,废止于清,前后有千余年的历史。从这里走出了一个个学富五车的文化大师,绵延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书院,已成为一座传统中华文化的丰碑。
  【选文一】
  千年庭院
  余秋雨
  岳麓书院存在于世已经足足一千年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世界上最老的高等学府。中国的事,说“老”人家相信,说“高等学府”之类常常要打上一个问号,但这个问号面对岳麓书院完全可以撤销。一千多年来,岳麓书院的教师中集中了大量海内最高水平的教育家,其中包括可称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朱熹、张栻、王阳明,而它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可列出一份让人叹为观止的名单,千年太长,光以清代而论,我们便可随手举出哲学大师王夫之、理财大师陶澍、启蒙思想家魏源、军事家左宗棠、学者政治家曾国藩、外交家郭嵩焘、维新运动领袖唐才常、沈荩,以及教育家杨昌济等等。岳麓书院的正门口骄傲地挂着一副对联:“唯楚有材,于斯为盛”。把它描绘成天下英才最辉煌的荟萃之地,口气甚大,但低头一想,也不能不服气。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
  岳麓书院的教学体制在今天看来还是相当合理的。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山长这个称呼听起来野趣十足,正恰与书院所在的环境相对应,但据我看来,这个称呼还包含着对朝廷级别的不在意,显现着幽默和自在,尽管事实上山长是在道德学问、管理能力、社会背景、朝野声望等方面都非常杰出的人物。他们只想好生管住一座书院,以及满山的春花秋叶、夏风冬月,管住一个独立的世界。名以山长,自谦中透着自傲。在山长的执掌下,书院采取比较自由的教学方法,一般由山长本人或其他教师十天半月讲一次课,其他时间以自学为主,自学中有什么问题随时可向教师咨询,或学生间互相讨论。这样乍一看容易放任自流,实际上书院有明确的学规,课程安排清晰有序,每月有几次严格的考核,此外,学生还必须把自己每日读书的情况记在“功课程簿”上,山长定期亲自抽查。课程内容以经学、史学、文学、文字学(即小学)为主,也要学习应付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和试帖诗,到了清代晚期,则又加入了不少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可以想象,这种极有弹性的教学方式是很能酿造出一种令人心醉的学习气氛的,而这种气氛有时可能比课程本身还能熏陶人、感染人。直到外患内忧十分深重的1840年,冯桂芬还在《重儒官议》中写道:今天下唯书院稍稍有教育人才之意,而省城为最。余所见湖南之岳麓、城南两书院,山长体尊望重,大吏以礼宾之,诸生百许人列屋而居,书声彻户外,皋比之坐,问难无虚日,可谓盛矣!
  这种响彻户外的书声,居然在岳麓山的清溪茂林间回荡了上千年!
  岳麓书院能够延绵千年,除了上述管理操作上的成功外,更重要的是有一种人格力量的贯注。对一个教学和研究机构来说,这种力量便是一种灵魂。一旦散了魂,即便名山再美,学田再多,也成不了大气候。
  教学,说到底,是人类的精神和生命在一种文明层面上的代代递交。这一点,历代岳麓书院的主持者们都是很清楚的。他们所制定的学规、学则、堂训、规条等等几乎都从道德修养出发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提出要求,最终着眼于如何做一个品行端庄的文化人。事实上,他们所讲授的经、史、文学也大多以文化人格的建设为归结,尤其是后来成为岳麓书院学术支柱的宋明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几乎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的一门哲学——文化人格学。因此,山明水秀、书声琅琅的书院,也就成了文化人格的冶炼所。与此相应,在书院之外的哲学家和文化大师们也都非常看重书院的这一功能,在信息传播手段落后的古代,他们想不出有比在书院里向生徒们传道授业更理想的学术弘扬方式了,因此几乎一无例外地企盼着有朝一日能参与这一冶炼工程。书院,把教学、学术研究、文化人格的建设和传递这三者,融合成了一体。
  岳麓书院以它千年的流泽告诉我们,教育是一种世代性的积累,改变民族素质是一种历时久远的磨砺,但这种积累和磨砺是不是都是往前走的呢?如果不是,那么,漫长的岁月不就组接成了一种让人痛心疾首的悲哀?谁能说,历代教育家一辈子又一辈子浇下的心血和汗水,一定能滋养出文明的花朵,则这些花朵又永不凋谢?
  (选自《千年庭院》 ,有删节)
  [解 读]文章介绍了岳麓书院的建树、管理体制、对人格的影响。文章寓历史于长谈里,融文化于美文中,笔下沧桑尽显,文中情感奔突。读之,让你感,让你悟,让你唏嘘,让你沉思,让你扼腕长叹,让你潸然泪下,让你热血沸腾,文化历史大散文有此境界者,当今文坛惟有余秋雨!
  【选文二】
  寂寞书院冷
  叶文玲
  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嵩阳书院。
  驻足流连时,相识恨迟的感慨油然而生。
  这处在我是第一次见识的所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齐名的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
  书院和寂寞,本是绝不相称的对立词,可是,寂寞于书院,在特定的时代和情境中,仿佛是注定的宿命。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是名贯中外的中华四大名山之一;如今年轻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脚下的名刹少林寺,一场电影教少林寺跻身为全国旅游点之最;《牧羊女》的歌声至今绵绵不衰,李连杰因为少林寺而成为武林和影坛双杰,投身商海引起的商业效应也为别的从商者望尘莫及。
  同样位于嵩山怀抱中的书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
  我无法得知书院的当年规模,但见它选择在这样一处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见开辟者的一番苦心的。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学问的高深,还是比拟攀登的艰难?门前门后那早已湮没却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院里那两棵历时千年几人抱不过来的汉柏“大将军”和“二将军”,都增加着它无以言喻的苍凉。   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传道解惑所立下的功德,也应为所有的受惠者铭记不忘。
  我在那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间徘徊,诚如我在《嵩山古柏》中所叙,这两棵古树是我平生所见最具生命象征的老树,它虬枝盘曲,清气自流,越时千余年而依旧岁岁华生翠叶,遭大雷击劈而临绝不毙!当在书院流连良久后,我更觉得它们的存在,就是书院的天然见证和最佳伴侣,它们已到龙钟之年却巍然挺拔的身躯,它们多皴而苍黑的树纹叶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动具象。
  书院的现址只剩下了前后两进的小小屋舍。是否是当年院舍自然也难考究。历尽风霜,几经浩劫,价值连城的国宝文物尚且荡然无存,何况这几近湮没的书院?因此,空落的院舍中,诸如什么先贤手译文书宝卷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我依然钦佩那些想到要标识它尊奉它的有识之士,钦佩努力设法恢复它的旧迹的人们,他们毕竟想到在热热闹闹的少林寺高处,还有这处对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
  世上事也许就这样: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发新鲜的刺激和感触。我也如是。越对照少林寺的热闹,我越为这书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滋味——在我流连的个把小时中,几乎没有第二茬游人光顾此地。
  我在想,假如改一个字——将书院的“书”改为“寺”;假如将这张讲案换成几尊红头赤面的什么菩萨大佛,这儿肯定香火袅袅,游人不绝,门票高昂,收入丰盈。管理员或主持者肯定也会成为如今的小康人物。而与此相应的,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的教学精神,却就真的从此湮没无闻,而烛火阑珊中,再也无人记得嵩山深处曾经有过这么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阳书院。
  看来,寂寞和清冷果真是书院和做学问者的宿命。
  话又说回来,与其向热闹得不伦不类亵渎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宁可见它继续清冷下去。因为,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载过光荣的使命,至少贮留了我们对它的怀念和思考,至少拥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雅胸襟,至少还拥有“尽收城廓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旷达。
  (选自《中华百年百篇经典散文》,有删节)
  [解 读]五岳中的深林一隅,成全了意料之外的孤寞。作为华夏文明传承、交流的驿站——书院,究竟应占据民族魂魄中何样的位置?我想这是无须言喻的。
  那老态汉柏和巍巍雄岳,时刻在诉说当年风华正茂时的所见所闻,只欠知音。时间久了,鲜有听者,期待不再,遗憾不再,他们只是互相倾听、互道珍重罢了。
  当狂风席卷我们的心灵城池时,不少弥足珍贵之物是需要我们竭力呵护的,如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与温情。
  【选文三】
  海南东坡书院感怀
  钱汉东
  苏东坡是我最仰慕的古代文人之一。海南儋州有个东坡书院,我一直想去那里参观。曾几度去海南,但均因随团而无法成行。日前我们几位好友结伴去三亚,终于有机会去东坡书院一睹其风貌。
  东坡书院远在儋州,从三亚往北大约300多公里。一早出发,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谁知下了高速,那路就崎岖不平了。一路颠簸,几经周折,当眼前出现东坡书院长长的白色围墙时,已是中午12点多了。
  东坡书院坐北朝南,门匾“东坡书院”四字,为清代举人张绩所题。院内古林繁茂,群芳竞秀,亭台楼榭,鸟语花香。迎面的一池清水波光粼粼,睡莲点点,池塘上的石板桥直通载酒亭。载酒亭绿瓦重檐,典雅精致,高悬的横匾上刻有“鱼鸟亲人”几个字,意为东坡远谪海岛,唯鱼鸟是他的亲人。
  载酒堂是苏公讲学、会友之地,也是书院的主体建筑。书院大殿立有苏公与儿苏过及好友黎子云的塑像。绍圣四年,东坡抵儋不久,便与州官张中同访乡绅黎家,交往甚欢,有诗云:“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黎子云为方便东坡讲学和聚客,不顾家境清寒,与众友生提出为东坡“醵钱作屋”。东坡感其盛情,欣然同意,取《汉书·扬雄传》中“载酒肴从游学”典故,命此屋为“载酒堂”。
  载酒堂两侧,刻有名人郭沫若、邓拓、田汉等题咏的石碑13座。后面墙上有两幅石刻,右为明代名儒宋濂所题,左为明代画家唐寅所画的《坡仙笠屐图》,画面上的苏东坡头戴竹笠,脚穿木屐,高卷裤管,在村路上顶雨急归。东坡书院大门左边立有苏轼书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均为东坡被贬迁之处,但都成为苏公建功立业之地。
  书院的西园是花圃,东坡铜像高高耸立,绿荫环抱。清瘦而儒雅的东坡手握书卷,脚踏芒鞋,目光望向远方。仰望东坡铜像,心中升腾着深深的敬意。苏公是一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受到后世文人的追捧。他的才艺和人格完美统一,他忠君爱国,满怀抱负,谨守儒教,关注民生,无论到哪里都做出一番让后人赞赏的业绩。尽管他内心充满着悲痛,“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凄凉”,他也有士大夫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心理,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但他的伟大正在于能身处逆境,不断地自我修正,随遇而安,表现出常人难以忍受的坚毅。
  东园有一口千年古井,我们轻轻地提起一桶井水,用清澈甘甜的水洗洗手拍拍脸,欲沾点苏公的文气。古井是我在书院见到的唯一古物。书院内还设有东坡生平事迹和才艺展览馆,供游人参观凭吊。苏公在儋州的时间并不长,才短短3年。他在儋州传播中原文化,劝导民族团结,崇尚科学,施药救民,传授先进耕作方法,办学授业,造就了一批学人才俊。海南历史上第一位进士符确为苏轼培养的得意弟子。仅宋代,海南就产生了12位进士,“蛮荒之地”放射出文明的礼花。
  热情的东坡书院朋友执意邀我题字,面对伟大的苏东坡,我有点慌张,这是典型的班门弄斧啊!然盛情难却,我题写了“千古人杰,万世流芳”八个大字,并写下一段感言:“甲午岁末,余访东坡居士贬迁儋州故地,了却多年心愿。苏公道德文章,独步天下,世人仰慕。在朝廷为民众争利,居江湖替社稷分忧,乃士大夫之表率矣。应东坡书院之邀而题。甲午腊月,诸暨学人钱汉东谨记。”表达了我对苏公的敬仰。
  “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苏公那让海南父老乡亲感动千年的诗句,一直在我耳边回响。是啊,大道至简,一个心怀百姓的人,百姓不会忘记他。尽管东坡书院远在儋州,但我们愿意千里迢迢前来瞻仰之。
  (选自《新民晚报》)
  [解 读]本文除描写书院古朴秀雅景色与古今名士诗画、题咏、碑刻等人文胜迹外,尤贵在对“人生几度凄凉”“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的东坡居士“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进行叙述,从而对在贬迁之地“黄州惠州儋州”建立不凡功业的东坡表达了无限景仰之情。作者应书院之邀题写的八个大字和感言,堪称全篇的点睛之笔。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阳市柏林庄中心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主题导语】  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让我们沿着历史的长河溯流而上,去找寻那些坚贞不屈的灵魂,去追寻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精神源泉。  【选文一】  祭屈原文  李铁城  屈原先生,明天是您的忌日。  2282年前,你受奸佞小人的排挤谗害
期刊
【写作训练要点】  一、掌握抓住事物特征,找准象征物与被象征物相似点的咏物抒情的表现方法。  二、学会咏物时分清层次,分门别类,层层深入的写法。  【写作阶梯教室】  很多优秀的文章都是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我们也不妨学学此种手法。那么,何谓象征手法呢?简单说来,象征手法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来寄寓或表现人们的某种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方法。  象征手法总是根据事物
期刊
爱美之人,大都懂得装扮自己,生活中就有“三分长相,七分打扮”的说法,作文也是如此。别具一格的创新“构思”,能使精心包装的考场作文彰显“亮人眼眸”的魅力。对于考场议论文写作而言,我们要想方设法扮靓文章的结构,即不但要达到文章结构严谨、完整的基本要求,还要追求文章结构的新颖、独特、巧妙,从而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获得更高的分数。  妙用“一线串珠”,通过标题句、中心句、特色句串联全文,扮靓文章结构,是考
期刊
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
期刊
2015年只有北京卷出了命题作文,其余各省出的都是材料作文。面对材料作文,考生大多会写议论文,今年高考作文的答卷依然以“议论性文体”为主,数量在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其实文质兼美的记叙文更容易脱颖而出,更易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那么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记叙文呢?以下笔者将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独享一方天地  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一方天地,就像周树人笔下的鲁镇,萧红的呼兰河,
期刊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鲁迅的名篇《阿Q正传》最为典型;而他的弟弟周作人曾说,阿Q的原型,都来自他们故乡绍兴,或是同乡,或是远亲。
期刊
记叙类文章(含记叙性散文、小小说、故事新编等)的构思要力求新巧,只有新巧,才能引人品读。新巧不是故弄玄虚,而是选用一种最恰当的形式表现文章的立意。下面介绍四种记叙类作文构思的方法,以期为广大中学生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横向剪辑法  中学生的日常生活看起来比较刻板、平淡,似乎很难写出“超级震撼”之作,但如果能从经历过的日常生活中、阅读过的书报杂志中、体味过的点滴感悟中,机智地“抓拍”几个特定镜头,
期刊
【技法指津】  《文赋》中有言:“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意思是说,在关键、紧要处用上一句或几句精辟的话,就会成为一篇文章的警句。这里所说的精辟的话往往是考生写作常用的名言警句素材,其可以是古诗词、名人名言,亦可以是典故、谚语、俗语等等,那么高考作文如何运用这些名言警句素材,最终达到立“片言”而成一篇之“警策”呢?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立片言而居要——居于题目  用名言警句做题目,可使
期刊
漫画是借助夸张变形、设喻比拟、虚实隐现、对照比较、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描绘人或物的形象,借以反映现实,针砭时弊,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与警示的一种图画。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现实感、生活感,富有一定的讽刺性、批评性、幽默性的图画,漫画一般取材于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人们陈腐狭隘的思想意识与荒诞偏颇的行为举止。在人们日渐认识到图画材料作文具有激发学生关注现实、辩证思考、重视人文素养的自觉性的
期刊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离不开个性化的细节描写。传神的细节描写,能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  在实际写作中,中学生作文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个现象,即文章虽有主题和素材,但是写得很空洞,描写不具体、抒情不细腻。尤其是在人物的刻画上,还流于大众化、脸谱化的现象,缺乏个性。这样的文章,读之,寡淡无味,如同嚼蜡,自然不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