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邪逐煞“石敢当”

来源 :神州民俗·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h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文明发端于对石头的运用。
  在原始社会里,石头的功用真是非同一般。它既可以打制石刀、石斧、石锄、石铲、石碾,也可以修造石屋、石墓、石城,还可以研磨成粉,配制各种药剂。由于石头在原始先民们的生产、生活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为此,考古学家便将这一时期命名为“石器时代”。
  石头的功用真是非同一般!
  作为一个有科学头脑的现代人,每当我们在历史博物馆里漫游阅览时,看到石头在人类文明史上曾写下了那么光华四射的一页,尚且会感慨万千,为之而折服,更无论古人会对它崇拜的五体投地了。
  石头崇拜是一种自然拜物教,它已具备宗教信仰的基本要素。在世界和我国各地,石头崇拜反映的风俗均有所不同。例如彝族的石头崇拜主要表现在生育风俗中,每年二月祭龙以后,由两个已婚五子的男性,各抱一块象征一公一母两个石神的椭圆形石头,绕树转圈;其他男青年便朝这两个人身上泼水,以此祈求食神保佑他们生儿育女。又如羌族的石头崇拜则是表现在信仰风俗中,据传说,羌族的祖先曾有过一次大流亡,其中之一支,因为得到神灵所附白石的启示而获胜,使羌族得以安居,故此,白石被视作神的象征。而至于汉民族的石头崇拜,则主要反映在建筑民俗中,这就是风水巫术之一的“灵石镇宅法。”
  灵石镇宅民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北周庾信《小园赋》里就说:“镇宅神以薶石,厌山精而照镜。”意思是要镇定宅神,使其常护左右,就必须于造屋时埋石为祭。又据《通俗编·居处》引《墨庄漫录》,谓得唐代大历五年“石敢当”刻石,可见此俗古已有之。
  在民间,最简便、最常用的“灵石镇宅法”是设立“石敢当”(又称“泰山石敢当”)。石敢当,亦名“泰山石敢当”、“石将军”、“石神”等,四川人则叫“吞口”,是普见于阳宅风水中的一种长方形的石碑,多数刻有“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字样,也有不刻字的。风水“理论”认为住宅门户不宜直对道路街巷、桥梁庙宇或三叉路口等直冲处,倘若立一块石敢当,便可起到驱逐邪煞的作用,故此物常在街衢巷口、桥道要冲、城门渡口等处及住宅大门边外墙边设置,亦有嵌进建筑物的,上刻“石敢当”三字(或“泰山石敢当”五字),以此象征镇压不详,“敢当”无敌。
  关于石敢当的来历,有很多不同的传说。“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石敢当的用意从最初的压不祥,辟邪发展到驱风、防水、辟邪、止煞、消灾等多种功效。宋代出土的唐大历五年(770年)的石敢当上刻有“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昌”等文字,可以看出当时石敢当的作用。
  目前关于“石敢当”来源的说法大致有三种:一是五代勇士说相传五代时有一名大力士,名“石敢当”,因在战争护主战死,为了纪念,所以设立石敢当。
  二是泰山石说:相传古代认为东岳泰山之石具有独特的灵性和神力,因此泰山石敢当是一种灵石崇拜。传说汉朝时汉武帝登泰山,带回四块泰山石,置未央宫的四角以辟邪。泰山被认为有保佑国家的神功,因此泰山的石头就被认为有保佑家庭的神灵。后来泰山石被人格化,姓石名敢当,又称石将军,后来还发展出了雕刻有人像的石敢当!
  三是泰山神说:相传泰山有“主治生死,百鬼主帅也”之称,而汉族民间有一种传说是,石敢当是泰山神的部下神将,以勇猛闻名。
  不管是石,人,神,“石敢当”最后都承载了人们辟邪求安的心理诉求,而且在不断的流传过程中,还衍生出不同的形式。比如,唐代以后还流行一种可在室内悬挂的绘有“东岳真形图”的秘符。此图勾绘出了泰山山脉的形状和走向,与现在用等高线表示的泰山图大致不差多少。
  不过,“石敢当”主要适用于镇压道路冲射。至于非道路性的冲射,则采用刻写着其他字样的灵石予以镇压。
  依风水书讲法,镌刻和竖立石敢当的时间和方法,也有法术性质的讲究,“凡凿石敢当,须择冬至日后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此十日,乃龙、虎日,用之吉。至除夕夜用生肉三片祭之,新正寅时立于门首,莫与外人见。凡有巷道来冲者,用此石敢当”(《鲁班经》)。或许,我们可以把石敢当看作是大石镇宅习俗的一种衍化形态。
  有人认为刻立石敢当在景观组织上有点景,变景和识景三项实用意义:它可以“激发出观者的敬畏情感,使前方空间具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魅力而牵人前往”,是谓点景;它可以引起“一种空间变化,表示空间性质、方向的转换”,是谓变景;此外,它又是一种标志,“透过石敢当可以看出地方特色,不同地区的石敢当具有明显的差异”(何晓昕《风水探源》,东南大学版)。
  整理/曹媛(摘自《中国风水文化》、《风水趣谈》等书)
其他文献
陈汉军旗单鼓舞是满族陈汉军旗人在祭祀活动时使用的一种特殊民俗舞蹈,原生本色,粗犷豪放,察玛们唱的神歌更是古朴空灵,意境神秘,是汉军旗传统文化的珍贵遗存。可以实事求是地说,汉军旗祭祀活动很大程度上有取乐于神、娱人娱神、人神同乐的成分,特别是今天,更与其原始意义渐行渐远,举办烧香仪式的人家不亚于过大年,会招七邻八村的人来争相观看,热闹非凡。然而,汉军旗烧香祭祀文化原本不是太平盛世的产物,我们历史的、客
期刊
现在已少有人穿家做的布鞋了,因此人们对纳鞋底也渐渐陌生了。  上世纪60年代,正是实行供给制时期,好象一直是服装、日用品等物资奇缺,家家生活差不多,都不富裕,穿新衣服、新鞋子对于一般人来说都是在春节的时候。而新鞋的样式也不多,除了解放胶鞋、反毛皮鞋(当时人们那样称谓),更多的是家做的布鞋。  那时,几乎家家会做布鞋。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妇人,长年累月地做着针线活,做出的布鞋美观耐穿。春节前,给全家
期刊
中国人对神明一直怀有崇敬之情,很多人在世的时候德行高尚,死后逐渐被人传为神明,一直供奉并在民间沿袭下来。今天列举的这6位,都是在广东广为人知并崇拜的神明,北方人信仰的较少,甚至有些都没听说过。  天后  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民间称天后为“妈祖”,她是航运女神。城乡海河,随处都建有天后庙。从清代到民国时期,每年三月二十三被定为天后的正诞日。广州最具规模的天后庙,在市西兰胡里,抗战时毁于火
期刊
绵远河俗称绵水,源于九顶山南麓,她轻吟在山谷,途经城市,流入沱江,汇入长江,奔向大海。绵水之滨翠竹丛生,绵水之源的城市被称为绵竹。正可谓“绵水养绵竹,绵竹生绵纸,绵纸出绵画”,绵画就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绵竹年画源于北宋,明末清初繁盛。现在,绵竹有专职画师1000余人,学年画成为中小学课程内容,并于2002年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画作远销欧美等50多个国家或地区。绵竹年画已成为四
期刊
宋朝诗人黄庭坚的《过土山寨》诗云:“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诗中“银丝”说的就是线面。  线面是福州民间传统食品,以精面粉为原料,辅以精盐、薯粉、食油、鸡蛋等,调匀拌搅后,手工拉制晒干而成,面条细如丝线,所以叫“线面”,亦称“长面”、“索面”。  传说:九天玄女传手艺  关于福州线面,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王母娘娘寿诞,其心爱的女儿九天玄女为了祝贺母寿,
期刊
“小巷庙会”即浓缩版的“广府庙会”,沿袭“广府庙会”的传统,重在进社区、近距离向街坊展现广府民间民俗文化。2016年2月24日下午,在广州市大塘街秉政社区文化广场,众街坊相聚迎来越秀区民协具体承办的第二届广府“小巷庙会”。  在这次小巷庙会上,除醒狮、歌舞、咏春拳及广东音乐演奏及猜灯谜、宫灯展示、鉴宝与现场挥毫,还由广府民间工艺大师李定宁、罗昭亮、梁秀玲、许恩福及他们的传承人带来各自的代表作走近街
期刊
日常生活中时常会接触到各类成语、俗语,但这些成语、俗语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常见、甚至在地图上找不到坐标的地方。“不越雷池”,“雷池”在哪?“阳关道”为啥是大道?“东海”“南山”在哪里?  “雷池”曾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常言道:“不越雷池一步”,本指原地坚守,不要越过雷池地界,引申为做事不超过一定界限。“雷池”究竟在哪里?  据史书记载,雷池由雷水积地而成。古雷水从今湖北省黄梅县东流,经今安徽宿松县
期刊
我国很多地方,将立春称为“打春”,原以为这不过是一句俗语,是一个地方方言。翻开古籍一看并非如此,原来在古代的迎春活动中,本身就有“打春”这一项,而且还是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  从周代开始,人们就把立春作为一个重要节日了。立春这天,上至朝廷天子,下至府县官员,都要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礼记·月令》记载:“天子率公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后汉书·礼仪志》上也说:“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
期刊
立体艺术叹观止,传至今朝更精妍  三汇彩亭数百年,艺人加工代代传  热闹场景真壮观,红男绿女人如沸  三月十八亭子会,四方客人莅三汇  该诗将“三汇彩亭”表演时间,艺术魅力,热闹场景等细悉描述,笔者近日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汇彩亭会代表性传承人王安大(1934年8月生)先生及弟子,听他给我们讲述“三汇彩亭”的前世今生。  渠县三汇彩亭会(民间叫亭子会)距今己有300多年历史,在全国都属独一无
期刊
湖南省会同县连山、团河、高椅一带,至今流行着一种人扮牛打架的舞蹈,这种舞蹈是当地的人们祈求农作物丰收或庆祝农作物丰收的原生态图腾舞蹈,在中国南方的农耕文化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特点,观赏过会同斗牛舞表演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会同斗牛舞是极为特别的神农炎帝文化的组成部分。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会同的一部分文化工作者对斗牛舞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整理,如今,会同斗牛舞不仅纳入湖南省民间舞蹈集成,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