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苗子不许挂遗像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yaozhucewo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年我写过一篇《遗嘱》。遗嘱就是等着上天堂或入地狱的人向活人的最后交代,希望眷属家人、诸亲好友认真执行的。那时我记得是70岁,该作准备了。
  又过了五年,我还没有死。按照外国布尔乔亚们的规矩,每隔几年,老头老太太都得重写遗嘱,直到他们写不动为止。
  首先宣布:那篇遗嘱在我死后仍然有效,希望家属亲友不要有半點违背。
  其次,除了不发讣闻,不念悼词,不买灰盒,不留骨灰,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纪念会、座谈会等等热闹名堂之外,也千万不要在家里悬挂本人遗像。这是为了免得我的仇人看见时心里暗喜:“这家伙毕竟比我先死了!”或者我生前的“债主”来临顿时怏怏不乐:“这家伙还欠我一幅书法,这回让我永远讨不着了,多狠心!”
  甚至还有些爱说闲话的人,对着遗像东一句西一句地各抒己见:“人总是爱掩饰缺点的,苗子生前长得矮,所以死后只挂个半身像,让人看不出他是个矬子。”“干吗穿西装呢?死了还崇洋媚外。”
  如果遗像是干部服(其实近十年来我很少穿干部服,当然用旧底片放大也未尝不可),又有意见:“标准像早都过时了,又不是什么首长,顶多像十多年前报上登过的王洪文。真是猪鼻子插葱———装象。”“胸前挂个毛主席像章才够派。”“人都死了,还眼瞪瞪瞧着我们干吗,你又没有丝毫本领改造世界!”
  《老子》说:“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我平生已深深体会到让人当靶子打的滋味,人都死了,还不图个清静,干吗要挂个遗像在家里任人指东画西呢?
  我之不许挂遗像,还是根据实践经验得来的。我家多年来挂了我岳母的遗像,头两个月,老伴、儿子、孙子辈对着遗像还有点肃然之感;五六个月之后,天天相对,就视若无睹。奶奶再也没有指着外太婆的遗像,教育孙女学习外太婆的种种可敬品德了。还有一天,一位陌生远客在我家吃便饭,指着岳母的遗像对我老伴说:“您这张照片照得真好,就是稍微显老一点。”
  第三,据我奶奶说,我出生的时候并不难产,这说明我来到人间时是痛痛快快的,因此当我告别人间的时候,我也希望痛痛快快。我的意思并不是想“咔嚓”一刀当个烈士,当然这是再“痛快”不过的,但我从没有这种雄心壮志。我只是说,希望我是顺顺当当的,平平安安的,不拖泥带水牵累亲人不得安宁地死,比如说脑溢血、心脏突发症之类几秒钟内就魂归天国,这就最好不过了。当然,出门被汽车碾死也很痛快,不过让满街的人看见我浑身鲜血躺在地上呻吟着的惨状而指手画脚,这首先使我的灵魂受到严重干扰,其次,给世人最后留下一个十分难堪的形象,并且痛快之中偏向于“痛”,这我也不干。
  我想到马克思之死。1883年3月14日午后,他一个人坐在自己的安乐椅上,是“安详而毫无痛苦地长眠”的。恩格斯为此发表过意见:医术也许能使他(马克思)再拖上几年,使他毫无希望地消磨残生而不是立刻死去,以此为医学技术增光。但这绝不是我们的马克思所能忍受的,面对着许多未完成的工作,渴望去完成它而又苦于无能为力,这样活着对他来说会比安然死去痛苦千倍。他常常喜欢讲伊壁鸠鲁说过的一句话:“死亡对于死者并非不幸,对于生者才是不幸。”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位伟大的天才憔悴衰老,消磨残生,去给医学增光,去受他在年富力强时痛骂过的庸人们嘲笑———不能,他的逝世要比这强过千倍!
  啊哈,我找到提倡“安乐死”的经典根据了。
  除此,我的亲人希望多拿几年日见微薄的工资(而不计较比工资多付出十、百倍的医疗公费),或者出于一种浪费感情的“恻隐之心”,在我万一得了全身瘫痪、脑软化,以及其他躺在床上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而拖延至十年八年的病症时,还让我光荣地当个“植物人”,那是一种极端违反无产阶级人道主义、极其残忍卑劣的行为。不!我是人就应当是动物,决不当什么“植物人”!我相信恩格斯的话句句是真理,我不希望科学家们通过我“为医学技术增光”。如有不肖子孙硬要我不死不活去当“植物人”供人观赏,亦如郑板桥说的,“必为厉鬼以击其脑”!
  考虑到当了“植物人”———也就是死人,不会说话了,就趁现在把这个意见载入文字,“是所至嘱”!
其他文献
我生病以后,以前不叫我“姐”的人现在见了我也恭敬地叫我“萍姐”。我认为它充分体现出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哈哈。  很多人明明是知道我生病了才给我打电话的,却支吾半天,顾左右而言他。急了我就突然来一句:“你就安慰我一句能死啊!”往往把对方吓一跳。谁让我是直性子,打不了哑谜呢!  最近患侧手臂突然疼了起来,上举时好像里边的筋被牵拉得很厉害。打电话给主治医生,说可能是静脉炎。我觉得不像,决定去医院。5点半就
期刊
时间是个有趣的过程,你永远不知道它会怎样改变你。  比方說,曾经不喜欢的食物、不喜欢的酒、不喜欢的书或不喜欢的人,后来有一天,却喜欢上了。  曾经觉得不好喝的酒,或许是当时还没有到好的年份,或许是那时候还不懂得它的好。它就像你买回来的一本书,随手翻了几页,觉得不好看,搁在一边。若干年后,你无意中再拿起来看,却“惊为天人”,恨自己当时错过了这么好的一本书。其实,你并没有错过。这就像两个人的相遇,没有
期刊
有一位画家说,齐白石的画,为什么画得那么好?而且年纪越大画得越好?因为他越到晚年,对生活就越依恋,也越爱惜身边的一切。  “他晚年的画,既有像是第一次看到红色辣椒的感觉,又有像是最后再看一眼的不舍之情。”  这样的描述,深动我心。  仿佛有点明白,那些红辣椒、大白菜、小鱼小虾,本也平平常常,经常面目无光,但为什么在大师的画作里,却可以变得令人迷恋,价值连城?因为,大师笔下,画的不只是万物的表象,他
期刊
在陕西省略阳县徐家坪敬老院,69岁的王仁勇和79岁的张桂兰是让其他老人羨慕的两口子。结婚之后,他们相依相伴,恩恩爱爱。  王仁勇说,没有想到,他们会因为一个碗走在一起!  “她送我一个碗,碗沿上印有‘知福福常在,随缘缘自来’两行字,我就觉得她对我有意思,在暗示我,我就慢慢靠近她。”在徐家坪敬老院104室类似标准间的宿舍里,王仁勇指着老伴张桂兰,大笑着说,他和老伴的“红娘”是一个碗,说完习惯性地挠挠
期刊
眼前的这个大男孩,瘦瘦小小的身躯似乎要被埋没在轮椅中,随时都可能跌倒似的。他的身高才1.4米,体重只有二十公斤左右。但只要他一说话,无比坚定的语气和洪亮有力的声音便会感染每一个人。  这个生下来就患有世界性罕见疾病———成骨不全症的大男孩叫刘大铭,今年19岁。很早以前,就有医生预言他活不过两岁。  2011年,在苏州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上,刘大铭以一首感人肺腑的诗作《灵魂行者》轰动了姑苏城
期刊
有一位大实业家,叫松永安左卫门,已经九十高龄。我们不曾谋面,我只是在一本杂志上读过他的访谈和谈话笔记。他的见解是那么充满青春活力,令人吃惊,我深受感动。其中有一段话特别令人难忘,他说长寿的一大好处,就是比他年長和让他讨厌的家伙都死了。我想,这话不是俗人可以脱口而出的。一般人无非说因为年长者、同龄人、好友都相继去世,让人伤感之类而已。可他不说这话,这种强悍的神经让人折服,让人感觉更好。
期刊
我的小外孙考上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小,需要有人接送。于是,我退休后“再就业”,给外孙当了司机。在此后六年的时间里,每天上下学接送,所有校外活动用车,都由我负责。  学校门口社交忙  我是一个非常敬业的司机,每天早早起来,围着我那辆别克君威转悠:看看胎压足不足、玻璃干净不干净、灯光好不好,踩踩刹车灵不灵。等我一切准备就绪,小外孙也从楼上下来了。待他上车后,我就开车上路,他也开始上课:拿出复读机学外语。
期刊
“文革”后期,我随中央美术学院下放石家庄部队劳动三年,曾经到火葬场搬过一次骨灰。  那是一布袋一布袋的东西。运回场地,堆起来有两层楼高,像一座小金字塔。我们种了很多水稻,这东西很肥田,种出的稻谷颗粒又大又油。大家吃过自己种出的稻米两年。  我们这个世界是个很实际的世界。人死了之后愿意送火葬场的,家人取回来的骨灰只是一小包圣洁珍重的纪念品,不是全部。你要那么多干什么?都运回来你往哪里放?  所以我自
期刊
一边开车,一边听着那首熟悉的电影插曲《远航》,眼眶禁不住湿润了。这些年来,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长长短短的“远航”了。如今我又将赴日,开始我距离最短但时间最长的一次远航。当作出决定时,心中突然升腾起一种以往从未有过的深深的牵挂和歉疚,眼前却还是父母的那一句“放心去吧”。  当我即将远行,看着病痛缠身、日渐衰老的双亲,突然特别怀念他们以往当家做主的英姿以及那辛苦并快乐着的笑容。时光不会倒流,父母都已经年
期刊
“上有老,下有小”,人们一直是作为沉重的话题在说。  如果摒弃“上有老,下有小”消极的因素,“上有老,下有小”就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  上有老,老的在,就像有堵墙,可以倚着靠着;上有老,老的在,犹如后背燃着一团火,有股暖流;上有老,老的在,觉得自己还没长大,永远是爸爸妈妈的孩子。  惜乎!一旦父母离去,这才感觉少了倚少了靠,后背凉飕飕的。  下有小,搂着抱着牵着,眼见他(她)一天天长大,心头甜滋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