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育儿焦虑面面观
现象1
2011年9月,新秦调查在全国范围内对890位受访者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2.25%的受访者认为,和上一辈相比育儿的压力“增加”。在30.67%认为“没啥变化”的受访者和17.08%认为“减小”的受访者中,多是24岁以下的女性。另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热衷付费开发孩子潜能的会员里,60%是本科以上学历,家庭月收入过万,年龄在25岁到35岁之间的都市白领。同时,不仅是我国,美国的年轻父母们也表现出了和社会进步南辕北辙的焦虑感。“根据纽约一个非营利组织最近的抽样数据,大概有78%的年轻父母认为,现在育儿比以前困难得多,仅有4%的人觉得更轻松。”子女数量的减少,让父母们经不起一点无论是健康还是安全方面的风险。不断丰富的育儿理论和流派,又在扰乱着既有的常识。以上因素与连轴播放极端信息的传媒网络结合,更加大了父母的担忧。
现象 2
幼儿园托儿费:2000元;饭费:400元;杂费:20元;学钢琴费:600元;学轮滑费:200元;学国画费:120元……这是一张4岁孩子花销账目清单,月总计达7830元。而据“上海年轻夫妇家庭育儿现状、需求及儿童社会福利政策调查报告”对上海2000户家庭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显示,2010年上海家庭每年养育一个0至3岁儿童的直接费用平均为32719.5元,养育一个4至6岁孩子的直接费用平均为31943元。
家长谈
家长们都在焦虑(想想妈)
“现在大都只有一个孩子,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呢?我们做父母的要考虑的事情可多了:孩子上幼儿园了,要给她选个好园;放假了,要给她报各种特长班、补习班……有时也想自己岂不一辈子都要生活在焦虑当中吗?可是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发狠地往前赶,我们怎么敢放慢脚步呢?人生来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起步慢了,以后还追得上人家吗?可以说,焦虑与爱心同在,焦虑与责任同行。在这一点上,再怎么开通、精明的家长也不例外。”
应对焦虑要心平气和(真真妈)
“做妈妈的,哪个没有焦虑过呢?没有焦虑过就不是好妈妈。”说起焦虑,真真妈深有感触,但她终于克服了自己的焦虑,“育儿书可以看,但千万不要教条,每个孩子的发展阶段都不一样。千万不要有别的妈妈都胜过你的想法。妈妈们千差万别,只要心平气和地爱孩子,大家都一样。”
“如果家长太紧张,孩子会受影响,即使你认为自己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克制了自己的焦虑,但实际上还是会第一时间传递给孩子。克服焦虑,要顺其自然。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最忌功利心理。”
信心影响焦虑与否(淘淘爸)
“淘淘两岁多才说话,大动作和社会交往都不行,那时候我整夜看着他入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看了一些心理方面的书才明白,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父母的问题。”
“你对孩子有信心,会胜过你对孩子的焦虑。”他说,“要知道什么对孩子最重要,知道什么是现阶段最重要的,我对我的孩子有信心,我对自己有信心,我不和别人比,我追求自己能达到的目标,孩子的改变是我需要长期付出努力的,现在,我对孩子很满意。”
无需为成长数据焦虑(乐洋爸)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且各方面的发育会受到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同年龄段的孩子发育会有差别。育儿书刊上列出的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发展水平,只是研究人员经过对大量样本的研究、观察与测定得出的平均值,仅仅是个参考数值,并非每个孩子的发育都会严格遵循这个数据。作为父母应该用一种比较放松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的发育状况,一旦孩子的发育比参考值超前,没必要沾沾自喜;比参考值落后,也无需忧心忡忡。”
专家说
何为育儿焦虑
育儿焦虑是家长意识中一个非常典型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因子,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生长发育、行为举止、衣着外貌、性格脾气、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方面的一系列紧张不安和过分敏感上,它与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关注密切相关。其表现是:孩子一有“风吹草动”,爸爸妈妈便会“草木皆兵”,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诚惶诚恐,担心孩子发展不良落后于人。由于总在担心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情绪过于焦虑,久而久之,导致食欲减退、睡眠不良、神经过敏、心中不踏实、凡事容易紧张,形成了育儿焦虑的恶性循环。这不仅伤害了家长的身心健康,同时,这种不良情绪还会传染给孩子,使其出现抑郁、暴躁、不合群等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适度的育儿焦虑能够加强亲子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信心,鼓励他取得成就。但如果育儿焦虑过于强烈,则易引发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导致孩子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力的匮乏,或是家长因孩子不能满足自己过高的期望而对孩子感到失望和否定。
(陈国鹏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擅长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
焦虑过度弊端多
教育焦虑现象的心理源头与追求教育上获得充分发展的心理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家长的出发点是重视教育,愿意为孩子的教育事业倾心投入,这都属于积极方面。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过分的教育焦虑现象更多地是带来不利的影响,分析如下:
偏离教育的使命与价值
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尽可能地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良好个性的最佳成长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而家长普遍的教育焦虑现象会导致方向的偏差,过分注重于教育的短期成效或功利指标,违背了教育意义的核心所在。
孩子发展过程遭受扭曲
家长无所不用其极地对孩子实行最好的培养,这一模式的严重后果,就是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处于焦虑的情绪状态下,很容易将这种不良情绪传染给孩子,孩子会出现抑郁、暴躁、不合群等问题,久而久之不仅家长无所适从,孩子也会茫然若失。
家庭教育投入膨胀,教育效益低下
教育需求以如此速度扩张,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随处可见的补习学校、兴趣班,纷繁复杂的辅导书籍材料……家长参与了太多孩子的生活,亲自参与教学,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陪读、指导作业,督促孩子“多学、多练、多记、多考”等等,如此巨大的教育投入获得相应成效的概率又有多大?这不失为一项浪费。
(曹中平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专家对策
家长对孩子的关注是社会和家长的进步,但是缺乏指导的关注和焦虑本身对孩子的发展而言可能比家长所焦虑的事情更为有害。家长如何才能在科学理性的范围内关注孩子的发展呢?怎样才能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和成长指导呢?下面尝试着给焦虑中的家长朋友一些建议作为参考。
理性地对待和追逐优质公共教育资源
应该说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对孩子的发展而言,毫无疑问是极为有利的。但是当目前的公共优质教育资源(也就是各种名校)相对短缺且无法立刻得以改变的现状下,家长如何调整自己的教育焦虑心态呢?
一是不能杀鸡取卵,背离教育规律。如有些家长为了进攻名校,在幼儿阶段就开始采取应试的方法,对孩子进行知识灌输和能力强化,甚至以牺牲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为代价,致使很多孩子还没有正式上学就开始厌学。这样做,即使进入所谓的名校也不能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因为从小对孩子进行的掠夺式的灌输和训练已经把孩子本能的、探索求知的胃口给败坏了。这样的家长不太可能长远地思考孩子的发展问题。他们可能抱有的观念是“不论什么方法,进了名校再说、再调整”,他们以为孩子是块橡皮泥,可以任意由成人揉搓捻捏。其实不然,从幼儿期形成的学习感觉将会延续终身。急功近利、拔苗助 长的训练只能让孩子的思维过早地程式化,这是“反教育”和“反成长”的。
二是协调积极的力量帮助孩子形成最合适的发展路径。在为孩子获取优质公共教育资源的过程中,为了刺激孩子努力学习,很多家长采取的不是向上的、正面的、积极的教育方式,而是抱着“请将不如激将”的思维。他们在给孩子强调进入名校的重要性后,还常常在孩子学习过程中人为地制造恐慌心理或者线性的、单向的因果关系。如“你上不了A小学,只能进入B小学,那你就完了,因为B小学很少能进入重点中学,进入不了重点中学,你就不要指望进入好的大学,你就不会找到好的工作,这辈子就毁了!”这一连串滴水不漏的因果关系看似毫无问题,但却暗含着家长狭隘的成功观和不正确的教育发展观,极易导致孩子形成失败者的心态。
其实孩子的人生发展有很多可能,教育的成功不是实现发展的唯一可能,而是促进孩子把握人生,形成各种可能的人生发展路径。像那些过分迷信名校而焦虑的家长,把孩子的发展完全推给学校的取向,反映出家长夸大了学校教育的功能,也同时放弃了家庭育人的主动性和作用。
科学地学习和提升家庭教育的知识与能力
每个孩子都蕴含着不同的发展潜能,具有不同个性的独特个体;每位父母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且受教育的历史和成长的历程均不同;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氛围和结构。这些不同都决定了家庭教育具有各自的个性和特殊性,简单地模仿或生搬硬套别家的家庭教育个案,甚至试图寻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不仅不能缓解家长的育儿焦虑,反而会增加家长的焦虑感并削弱他们的教育效能感。
因为教育孩子再也不是凭着直觉就能一帆风顺,或者简单地效仿就能让孩子自然地获得经验与成长的。父母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就必须不断学习。只有处于学习状态的父母才能不固执、不妄为、不推卸责任,才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也才能有足够的自信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那么,怎么学习呢?
家长学习家庭教育首先需要对自身的个性和教育价值观有个清晰的认识。俗话说:自知者明。家长教育孩子的心态、方式方法和习惯通常是自身受教育史的延续和反照,现在的父母是曾经的孩子,没有对自我的了解就不可能有理性的家庭教育反思。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父母在学习别人的经验时常常困惑为什么自己做不到的原因之一了。
家长需要具备儿童发展的基本知识。这是知彼的需要,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所困惑的孩子问题常常不是孩子成长的障碍性问题,而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问题,也就是发展性的问题。它是父母对不适应孩子发展所产生的心理落差的困惑。因此,父母要想避免教育孩子的焦虑感,让自己拥有一双看懂孩子的慧眼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其实,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原则和技能最基本的要求是家长不能失去自我。再成功的案例,再带有普适性的原则,再有效的技能,家长在学习时都需要和自己的孩子及家庭实际相结合,使之符合科学的育儿价值观。
家长要对孩子、对家庭教育充满信心
目前只要谈到社会问题,教育就会当然地接受批判,家长也会被推到风口浪尖,似乎所有的社会问题或教育问题,作为孩子教育的“第一任教师和终身教师”的家长就有推不开的无限责任。这样的社会焦虑情绪让不少家长处于战战兢兢和惶恐之中,教育孩子的自信也大打折扣。因为要求一个不自信的焦虑家长能够理性从容地组织家庭生活,并引导儿童健康成长无异于缘木求鱼。
其实家长大可不必紧张和焦虑,以爱为主旋律的家庭教育不是简单地把孩子看成一张白纸,也无须担心任何一笔涂错孩子就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孩子其实是一颗蕴含着极大生命力的种子,只要不被急功近利地揠苗助长,家长甚至可以“从容”地尝试和犯错,进而探寻和守护孩子生命成长的规律,享受“亲子共成长”的喜悦。
(殷飞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 江苏省心理学会家庭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小贴士:
放宽心,尊重孩子发展的轨迹,顺其自然。
尽管不是育儿专家,你也会成为优秀父母
家长要学会放松
现象1
2011年9月,新秦调查在全国范围内对890位受访者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2.25%的受访者认为,和上一辈相比育儿的压力“增加”。在30.67%认为“没啥变化”的受访者和17.08%认为“减小”的受访者中,多是24岁以下的女性。另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热衷付费开发孩子潜能的会员里,60%是本科以上学历,家庭月收入过万,年龄在25岁到35岁之间的都市白领。同时,不仅是我国,美国的年轻父母们也表现出了和社会进步南辕北辙的焦虑感。“根据纽约一个非营利组织最近的抽样数据,大概有78%的年轻父母认为,现在育儿比以前困难得多,仅有4%的人觉得更轻松。”子女数量的减少,让父母们经不起一点无论是健康还是安全方面的风险。不断丰富的育儿理论和流派,又在扰乱着既有的常识。以上因素与连轴播放极端信息的传媒网络结合,更加大了父母的担忧。
现象 2
幼儿园托儿费:2000元;饭费:400元;杂费:20元;学钢琴费:600元;学轮滑费:200元;学国画费:120元……这是一张4岁孩子花销账目清单,月总计达7830元。而据“上海年轻夫妇家庭育儿现状、需求及儿童社会福利政策调查报告”对上海2000户家庭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显示,2010年上海家庭每年养育一个0至3岁儿童的直接费用平均为32719.5元,养育一个4至6岁孩子的直接费用平均为31943元。
家长谈
家长们都在焦虑(想想妈)
“现在大都只有一个孩子,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呢?我们做父母的要考虑的事情可多了:孩子上幼儿园了,要给她选个好园;放假了,要给她报各种特长班、补习班……有时也想自己岂不一辈子都要生活在焦虑当中吗?可是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发狠地往前赶,我们怎么敢放慢脚步呢?人生来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起步慢了,以后还追得上人家吗?可以说,焦虑与爱心同在,焦虑与责任同行。在这一点上,再怎么开通、精明的家长也不例外。”
应对焦虑要心平气和(真真妈)
“做妈妈的,哪个没有焦虑过呢?没有焦虑过就不是好妈妈。”说起焦虑,真真妈深有感触,但她终于克服了自己的焦虑,“育儿书可以看,但千万不要教条,每个孩子的发展阶段都不一样。千万不要有别的妈妈都胜过你的想法。妈妈们千差万别,只要心平气和地爱孩子,大家都一样。”
“如果家长太紧张,孩子会受影响,即使你认为自己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克制了自己的焦虑,但实际上还是会第一时间传递给孩子。克服焦虑,要顺其自然。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最忌功利心理。”
信心影响焦虑与否(淘淘爸)
“淘淘两岁多才说话,大动作和社会交往都不行,那时候我整夜看着他入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看了一些心理方面的书才明白,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父母的问题。”
“你对孩子有信心,会胜过你对孩子的焦虑。”他说,“要知道什么对孩子最重要,知道什么是现阶段最重要的,我对我的孩子有信心,我对自己有信心,我不和别人比,我追求自己能达到的目标,孩子的改变是我需要长期付出努力的,现在,我对孩子很满意。”
无需为成长数据焦虑(乐洋爸)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且各方面的发育会受到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同年龄段的孩子发育会有差别。育儿书刊上列出的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发展水平,只是研究人员经过对大量样本的研究、观察与测定得出的平均值,仅仅是个参考数值,并非每个孩子的发育都会严格遵循这个数据。作为父母应该用一种比较放松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的发育状况,一旦孩子的发育比参考值超前,没必要沾沾自喜;比参考值落后,也无需忧心忡忡。”
专家说
何为育儿焦虑
育儿焦虑是家长意识中一个非常典型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因子,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生长发育、行为举止、衣着外貌、性格脾气、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方面的一系列紧张不安和过分敏感上,它与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关注密切相关。其表现是:孩子一有“风吹草动”,爸爸妈妈便会“草木皆兵”,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诚惶诚恐,担心孩子发展不良落后于人。由于总在担心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情绪过于焦虑,久而久之,导致食欲减退、睡眠不良、神经过敏、心中不踏实、凡事容易紧张,形成了育儿焦虑的恶性循环。这不仅伤害了家长的身心健康,同时,这种不良情绪还会传染给孩子,使其出现抑郁、暴躁、不合群等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适度的育儿焦虑能够加强亲子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信心,鼓励他取得成就。但如果育儿焦虑过于强烈,则易引发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导致孩子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力的匮乏,或是家长因孩子不能满足自己过高的期望而对孩子感到失望和否定。
(陈国鹏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擅长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
焦虑过度弊端多
教育焦虑现象的心理源头与追求教育上获得充分发展的心理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家长的出发点是重视教育,愿意为孩子的教育事业倾心投入,这都属于积极方面。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过分的教育焦虑现象更多地是带来不利的影响,分析如下:
偏离教育的使命与价值
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尽可能地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良好个性的最佳成长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而家长普遍的教育焦虑现象会导致方向的偏差,过分注重于教育的短期成效或功利指标,违背了教育意义的核心所在。
孩子发展过程遭受扭曲
家长无所不用其极地对孩子实行最好的培养,这一模式的严重后果,就是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处于焦虑的情绪状态下,很容易将这种不良情绪传染给孩子,孩子会出现抑郁、暴躁、不合群等问题,久而久之不仅家长无所适从,孩子也会茫然若失。
家庭教育投入膨胀,教育效益低下
教育需求以如此速度扩张,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随处可见的补习学校、兴趣班,纷繁复杂的辅导书籍材料……家长参与了太多孩子的生活,亲自参与教学,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陪读、指导作业,督促孩子“多学、多练、多记、多考”等等,如此巨大的教育投入获得相应成效的概率又有多大?这不失为一项浪费。
(曹中平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专家对策
家长对孩子的关注是社会和家长的进步,但是缺乏指导的关注和焦虑本身对孩子的发展而言可能比家长所焦虑的事情更为有害。家长如何才能在科学理性的范围内关注孩子的发展呢?怎样才能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和成长指导呢?下面尝试着给焦虑中的家长朋友一些建议作为参考。
理性地对待和追逐优质公共教育资源
应该说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对孩子的发展而言,毫无疑问是极为有利的。但是当目前的公共优质教育资源(也就是各种名校)相对短缺且无法立刻得以改变的现状下,家长如何调整自己的教育焦虑心态呢?
一是不能杀鸡取卵,背离教育规律。如有些家长为了进攻名校,在幼儿阶段就开始采取应试的方法,对孩子进行知识灌输和能力强化,甚至以牺牲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为代价,致使很多孩子还没有正式上学就开始厌学。这样做,即使进入所谓的名校也不能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因为从小对孩子进行的掠夺式的灌输和训练已经把孩子本能的、探索求知的胃口给败坏了。这样的家长不太可能长远地思考孩子的发展问题。他们可能抱有的观念是“不论什么方法,进了名校再说、再调整”,他们以为孩子是块橡皮泥,可以任意由成人揉搓捻捏。其实不然,从幼儿期形成的学习感觉将会延续终身。急功近利、拔苗助 长的训练只能让孩子的思维过早地程式化,这是“反教育”和“反成长”的。
二是协调积极的力量帮助孩子形成最合适的发展路径。在为孩子获取优质公共教育资源的过程中,为了刺激孩子努力学习,很多家长采取的不是向上的、正面的、积极的教育方式,而是抱着“请将不如激将”的思维。他们在给孩子强调进入名校的重要性后,还常常在孩子学习过程中人为地制造恐慌心理或者线性的、单向的因果关系。如“你上不了A小学,只能进入B小学,那你就完了,因为B小学很少能进入重点中学,进入不了重点中学,你就不要指望进入好的大学,你就不会找到好的工作,这辈子就毁了!”这一连串滴水不漏的因果关系看似毫无问题,但却暗含着家长狭隘的成功观和不正确的教育发展观,极易导致孩子形成失败者的心态。
其实孩子的人生发展有很多可能,教育的成功不是实现发展的唯一可能,而是促进孩子把握人生,形成各种可能的人生发展路径。像那些过分迷信名校而焦虑的家长,把孩子的发展完全推给学校的取向,反映出家长夸大了学校教育的功能,也同时放弃了家庭育人的主动性和作用。
科学地学习和提升家庭教育的知识与能力
每个孩子都蕴含着不同的发展潜能,具有不同个性的独特个体;每位父母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且受教育的历史和成长的历程均不同;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氛围和结构。这些不同都决定了家庭教育具有各自的个性和特殊性,简单地模仿或生搬硬套别家的家庭教育个案,甚至试图寻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不仅不能缓解家长的育儿焦虑,反而会增加家长的焦虑感并削弱他们的教育效能感。
因为教育孩子再也不是凭着直觉就能一帆风顺,或者简单地效仿就能让孩子自然地获得经验与成长的。父母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就必须不断学习。只有处于学习状态的父母才能不固执、不妄为、不推卸责任,才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也才能有足够的自信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那么,怎么学习呢?
家长学习家庭教育首先需要对自身的个性和教育价值观有个清晰的认识。俗话说:自知者明。家长教育孩子的心态、方式方法和习惯通常是自身受教育史的延续和反照,现在的父母是曾经的孩子,没有对自我的了解就不可能有理性的家庭教育反思。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父母在学习别人的经验时常常困惑为什么自己做不到的原因之一了。
家长需要具备儿童发展的基本知识。这是知彼的需要,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所困惑的孩子问题常常不是孩子成长的障碍性问题,而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问题,也就是发展性的问题。它是父母对不适应孩子发展所产生的心理落差的困惑。因此,父母要想避免教育孩子的焦虑感,让自己拥有一双看懂孩子的慧眼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其实,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原则和技能最基本的要求是家长不能失去自我。再成功的案例,再带有普适性的原则,再有效的技能,家长在学习时都需要和自己的孩子及家庭实际相结合,使之符合科学的育儿价值观。
家长要对孩子、对家庭教育充满信心
目前只要谈到社会问题,教育就会当然地接受批判,家长也会被推到风口浪尖,似乎所有的社会问题或教育问题,作为孩子教育的“第一任教师和终身教师”的家长就有推不开的无限责任。这样的社会焦虑情绪让不少家长处于战战兢兢和惶恐之中,教育孩子的自信也大打折扣。因为要求一个不自信的焦虑家长能够理性从容地组织家庭生活,并引导儿童健康成长无异于缘木求鱼。
其实家长大可不必紧张和焦虑,以爱为主旋律的家庭教育不是简单地把孩子看成一张白纸,也无须担心任何一笔涂错孩子就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孩子其实是一颗蕴含着极大生命力的种子,只要不被急功近利地揠苗助长,家长甚至可以“从容”地尝试和犯错,进而探寻和守护孩子生命成长的规律,享受“亲子共成长”的喜悦。
(殷飞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 江苏省心理学会家庭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小贴士:
放宽心,尊重孩子发展的轨迹,顺其自然。
尽管不是育儿专家,你也会成为优秀父母
家长要学会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