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闲的流逝与浮躁的霸道——《安乐居》简评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学术界对汪曾祺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品的审美价值上,而较少关注其文化内涵,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老北京酒客的习惯与新时期商品经济下酒客们吃喝的不同特点,表现老北京安闲文化的流逝,体会作者对于安闲的老北京文化的惋惜之情。
  【关键词】:安乐居;老北京文化;安闲;惋惜
  汪曾祺的许多小说读起来像是一篇篇抻长了的散文,是诗化的小说。其实读完《安乐居》就有这种感觉,不注重情节,不注重故事,作者注重的是内在的情感表达。
  《安乐居》对于很多读者而言,初读之后记住的就是作者写了各种酒客不同的喝酒的习惯,但随着解读的深入,会发现作者通过讲述酒客不变的喝酒习惯到最后的改变,以及热闹的《安乐居》被农贸中心所取代,作者不仅是描写北京人的吃与喝的特点,其实也向我们传达了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一种安闲平淡的老北京文化正在被浮躁的文化所取代。
  小说向我们展示了“老北京人”市民文化的特点,这个特点包含了他们玩的特点,喝与吃的特点及生活态度。安乐居的酒客都是喜欢养鸟的,但是他们养的并非是名鸟,他们不像那些以养鸟为生活中第一大事的行家,照他们的话说就是“瞎玩”。把鸟一挂,他们就蹲在地下说话,也有自己带个马扎来坐着的。可见这些人并不是真的要养鸟,而是一种生活的兴致所在。这种生活的兴致还体现在他们的吃与喝上。他们不追求喝的酒是好酒,不追求吃的是最好的,但是一定要喝出兴致,慢慢品味。小说中说:北京人喝酒都是分好几个层次的,安乐居的“酒座”大都是属于一毛三的层次,即最低层次。他们有时也喝二锅头,但对二锅头颇有意见,觉得还不如一毛三的。一毛三的他们喝“服”了,觉得喝起来顺。喝酒的习惯是他们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安乐居的这些酒客大都是一些普通市民或者是某些匠人及手艺人,他们自然喝不起好酒,但是一毛三的酒喝惯了,自然也要喝出他们的兴致。这些老北京人喝酒也都是有节制,很少有人喝过量,也喝得很斯文,没有喝了酒胡咧咧的。不管是慢性子的老吕还是急脾气的老聂或者是吃酒格人的上海老头。这些人都爱喝酒,喝酒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的兴致所在,但是他们不贪酒,因为酒中有他们的生活。酒客们吃起来也是很有讲究的,吃兔头的时候,先掰哪,后掰哪,没有抓起来乱啃的,吃的非常干净,一絲肉都不剩下。酒客们对于吃的讲究可以看出他们节俭的习惯。他们这种喝酒与吃肉的习惯是在长期的节俭朴素的生活中形成的,所以“有节制”和细细品味是很重要的,吃与喝在他们波澜不惊、平淡的生活中成为了一丝点缀,这不仅仅是味蕾的满足,更是对于平淡生活的品味。
  吃喝玩的特点处处体现着酒客们的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当然也是作者的一种生活态度。古代有陶渊明式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田园生活,现在有安乐居的“怡然自得的酒客们闲适的生活”。作者曾说“人活着就得有点兴致”。酒客们的兴致就在于吃和喝。这种喝酒与吃的讲究与兴致就是老北京文化及其熏染之下的老北京人的文化人格,无论世事的环境怎样变化,始终不要忘记于平淡中慢慢品味生活。
  老北京酒客们吃喝玩的习惯除了表现出老北京人平淡安闲的生活方式和老北京文化,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一去不复返的安闲生活的惋惜怀念之情。“老北京人”身上所具有市民阶层的文化品格已经被商品经济所冲淡,商品经济下的浮躁的文化已经席卷而来,并且不可阻挡。小说中说,一块喝酒的,常发一点感慨:“那会儿,兔头,五分钱一个,还带俩耳朵”老吕说:那是多会儿?说那个没用,有兔头,就不错。可以看出这种变化早就已经潜移默化的开始。酒客们一开始是怀念曾经,但是最后已经适应这种新的变化了。
  这些老北京人是安乐居的常客,安乐居已经这样持续了很多年,但是今天却变了,原先安闲平淡的生活也已经流逝不见。小说中说: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挨着安乐林,而且每天的酒客都是那些固定的酒客,读者不难推测出,安乐居这个小酒馆并非居于闹市之中,这就与后面安乐居后面的消失形成了对照。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在一九八六年七月,人们很容易想到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受商品经济的影响,中国的社会乃至个人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连安乐居这个比较幽癖的小酒馆都已变成了贸易中心,曾经的各有特色,各有原则的酒客也变了。老王的两个酒友都变成了万元户,老王也开始喝五星二锅头了,他们喝酒的地方也不再是安乐居。曾经的生活方式以及闲适平淡的生活就这样被商品经济所冲淡。作者前文花大量的篇幅写酒客们的对于酒的习惯,吃的习惯,生活的习惯,表现出作者对于这种生活兴致的赞赏认可的态度。像安乐居这样一个小酒馆,生活惬意有趣,它包容了来自于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但是和谐有趣味,同时展示着独特的“老北京文化”。这种“老北京文化”即溶于他们几十年来的工作中,也溶于他们生活中吃穿住行及语言中。但是就是这样浓厚的“老北京文化”却也不能抵抗商品经济的冲击。
  安乐居来了三个小伙子,他们穿着另类有品牌,冲着兔头来,自己带着青啤和“万宝路”。但是他们不懂酒不懂吃,桌子上一堆碎骨頭,咬了一口的包子,一盘没动过的包子,他们仅仅追求品牌和名头,但是却不会“品”,对于吃没有兴致对于喝没有兴致。他们奔着兔头而来,却丝毫品不出兔头真正的美味。这些人不过是商品经济下的新生儿,他们的吃穿住行以及生活方式代表了在商品经济影响下的新都市浮躁文化,这些人追求的是好的物质生活,但是却不能品味生活的真正乐趣。在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到“老北京文化“的一点影子,“老北京文化”已经渐渐被新都市文化所取代,这种都市文化的变迁其实是在所难免的,时代总是前进的,商品经济席卷而来必然带来的是新的都市文化,所以这种消失变化是必然的。但是作者只讲这种变化,并没有展开论述,个人觉得一方面符合汪曾祺的行文风格,一方面也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因为汪曾祺的作品一向侧重“平淡”的表达感情,他没有声嘶力竭的怒吼,于“平淡”的描写中让读者体会这种老北京的乡俗民风和人情世态,于“平淡”中思考这种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的老北京生活和老北京文化的变迁。
  《安乐居》借众多不同的酒客们吃与喝及玩的特点表达了对于曾经的“老北京式”文化品格的怀念之情。汪曾祺先生很多的文章都写到了吃与喝,但是有的时候吃与喝是主要描写的,有的时候是作为一条线索,比如《黄油烙饼》等文章,但是都借吃与喝表达了一定的主题意义。个人觉得汪曾祺先生的行文在风格上都是质朴淡然的风格,看似是对于以往生活片段的截取,却主题多元,意义深远,在商业文明、市场经济冲淡“人情味”的今天更值得读者欣赏探析。
  参考文献:
  [1]汪曾祺,《大淖记事.受戒》[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姜娜娜(1992—),女,籍贯:山东省潍坊市,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学历: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一个被鲁迅盛赞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萧红,她的作品和她的生活一样如烟花般绚烂却注定了昙花一现。她的作品充满了童真的纯良、女性的慈悲以及对故乡的眷恋,她是一个谜,传奇如她,我们总试图将她看得深切,可是走近她我们会发现她只是一个渴望温暖怀抱而不得、一个希冀平凡爱恋却不能、一个企盼人性温暖而失落的小女人。她的家庭背景、个人性格及生活境遇让她身在生活的洼地却逐渐站到道德与情感的高地,更多
期刊
【摘要】:口号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诗体,从宋代开始就有其对起源、内涵、特征等方面的研究。但是这时,口号诗还没有引起学者们足够的重视,对口号诗的研究尚显薄弱。近年来,口号诗重新进入学者们的视野,并对其进行专题研究,有力的推动口号诗研究的深入发展。下面,本文对历来口号诗的研究进行整理,对其研究成果予以述评。  【关键词】:口号诗;研究成果;述评  口号诗,即不用起草、随口吟成的诗歌。它在
期刊
【摘要】:青年作家张悦然的新长篇《茧》一经问世,在文学界引起了不小的热议。评论中多是研究作家进入历史叙事的方式与个人话语的表达等,而对小说的主题研究则相应的缺乏,文章从小说的忏悔与救赎主题出发,通过小说里第二代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忏悔与救赎主题  【关键词】:《茧》;忏悔与救赎;主题  忏悔与救赎是两个紧密相关的词汇。简言之,有救赎存在,也必定因有忏悔的心理。两者的区别仅在于,前者是一种
期刊
【摘要】: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出现第一次高潮之后,出于历史的、社会的、时代的和个人的原因,巴金四十年代的小说创作虽然在思想领域得到了纵深的开拓,但在艺术技巧方面却进步较缓,甚至鲜有实质性的突破,最终致使巴金四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在全面革新的探索之路上囿于艺术性的滞后而不免留下一些遗珠之憾。  【关键词】: 巴金;四十年代;艺术技巧;《憩园》  一  如果说《家》写的是激进青年的抗争史,那么《憩园》关怀的
期刊
《隐秘花园》巧妙地从少年的视角叙事,将青春期大胆、幼稚、好奇地心理通过简洁明快又惟妙惟肖的对话、细致入微的白描刻画的淋漓尽致,使“我”这一叙述者形象鲜活,有力地推动了情节发展。作者以隐秘花园中的灵异事件制造情节冲突和悬念,赋予江南水乡的幽暗、神秘色彩,使情节一波三折,具有很強的可读性。  这篇作品肌理细腻,语言质朴、清新、简洁,似畅达而实丰厚,在清新通俗的对话和白描中,将苏州文化的美丽、精致、神秘
期刊
【摘要】:七八十年代之交以王蒙为代表的对“意识流小说”的探索导致了八九十年代文学最初的空间化倾向。这些小说对时间序列进行了切割,现实的时间结构内化为人物的心理与意识。尽管这种“意识流”有别于西方的意识流小说,但其矛头直指“十七年”时期以来小说创作背后的“进步性”时间意识,从而实现了对政治性时间框架的突围。  (一)中国式的“意识流”  “意识流”是西方视觉文化下的产物。匈牙利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拉兹
期刊
【摘要】:我们每个人都至少读过一两篇海明威的小说,海明威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但是生活中的海明威的性格乖张,非常暴戾。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和父母的关系紧张,先后结过四次婚,没有对孩子尽过责任,把他自己和朋友、恩师的关系都搞的非常糟糕。他的的成就和缺点都离不开他自恋人格障碍。  【关键词】:海明威;伟大;小说家;暴戾;糟糕  自恋一词源于希腊神话。但是作为心理学术
期刊
【摘要】:本文以福楼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借助于文本细读,对作品当中体现出的死亡意识进行全面的探讨,并通过对于艾玛、查理·包法利等人物形象的深入剖析来解读《包法利夫人》中死亡意识的现代性以及其死亡书写所具有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死亡意识;艾玛;现代性  一 引言  作为19世纪法国文坛巨匠福楼拜的成名之作,《包法利夫人》这篇小说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法
期刊
在中国文学史上,老庄和孔孟思想及其一系列基础的理论范畴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至今仍保有强大生命力。儒道两家在成为古代文学思想渊源起点的同时,也受到了后世儒生、道生的广泛传承。本文旨在探讨儒道两派文论对后世的渗透和影响及发现儒道两家在思想体系上的交叉和区别。  一.儒学思想体系及其传承  儒家的文艺思想是以“诗教”为核心,故强调诗乐的教化功能,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文学的社会作用。《论语·子路》
期刊
今夜,你是上帝撒下的火种  红的发亮  從风开始起火  滚瓜烂熟射入皑皑雪山  深蓝色的蚕丝被  从此走进  一张康乃馨的床  零点的钟声  敲打火种里的雪花  今夜,你是上帝撒下的火種  红的发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