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奇断田产案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乾隆年间,湖南宁远县住着一个叫匡诚的人,匡诚没有儿子,为将来养老计,就从当地的陈家收养了一个儿子,取名叫匡学义。但后来,匡诚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匡学礼,就给了匡学义八亩地让他回归了本族。又过了些年,匡学礼患了重病,就送给匡学义八亩地,请他对自己家的事多加关照。后来,匡学礼病故,留下了二百多亩田产。匡学礼的妻子李氏不识字,就让能识文断字的匡学义帮助打理田产,这样前后经过了十七年,在李氏的辛苦努力下,家里的田产又增加了一百多亩。
  
  话说有一天,某人要买李氏的一块田产,恰好匡学义外出了,李氏就找了一个邻居帮着查检地契,结果发现地契上写着“田產是李氏和匡学义一人出资一半购买的”!李氏大为惊讶,这怎么可能呢?匡学义只是帮忙,并没有出钱购买田产啊!她连忙把所有的地契都找出来,结果发现所有的地契都是这么写的。匡学义回来后,李氏便问他这是怎么回事,可匡学义一口咬定所有田产都是两人共同出资购买的。无奈之下,李氏只好以欺诈田产为由将匡学义告到了官府。县令审理了此案,最后认定所有田产确实是两人共有的,因为地契上写得清清楚楚。李氏不服,又不断上告,但各级官府都根据地契上的文字判定田产归李氏及匡学义共同所有。
  乾隆五十二年,宁远知县调走,汪辉祖成为新任宁远知县,这时,李氏又来告状,汪辉祖认真审阅了案卷,判断这的确是一起欺诈田产的案件。汪辉祖是个极为负责任的官员,想为李氏主持公道,帮助李氏把田产夺回来,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有一天,汪辉祖将李氏及匡学义传到堂上,双方各自陈述之后,匡学义要求按照地契上所写认定田产的归属,汪辉祖便依据地契上所记载的证据判田产各自拥有一半。李氏当然不同意,再三哀求汪辉祖分清是非,并在堂上大哭大闹,汪辉祖装出生气的样子将李氏赶了出去。然后,汪辉祖与匡学义开始聊家常,不停地夸匡学义善于经营、治家有方,匡学义也十分得意,便眉飞色舞地讲了起来……汪辉祖看匡学义面露得意之色,就突然问他:“你家现在一共有多少田产?”匡学义回答说:“一共十三亩。”汪辉祖又问一年能收多少粮食,匡学义答说:“可收稻谷三十一石、米十六石。”汪辉祖又问:“听说你家有七口人,都能帮你做活儿吗?”匡学义回答:“不是,只有十八岁的大儿子能帮我做点儿活儿。”汪辉祖又问:“这么说来,你种地所得,交了军粮后,余下的不过十四五石米,你要赡养六口之家,不容易啊!”匡学义说:“是啊,日子过得是清苦一些。”汪辉祖便问:“那么,你哪来的余钱与李氏一起买田产呢?买了那么多田产,即使是出资一半,也是个很大的数目啊!看来,你的钱肯定是偷来的了!”说罢,立即站起身,把事先准备好的历年失窃案的卷宗拿了过来,拍案大怒道:“你老实交代,这些案子是不是你干的!”匡学义吓得大惊失色,跪地叩头说:“大人,我是守法良民,从来没干过偷窃之事啊!”汪辉祖故意愤怒地说:“还敢狡辩!如果没偷盗,你用来购买田产的钱是哪来的?”匡学义吓得面如土色,说:“大人,实不相瞒,买田产的钱全是李氏出的,我只是在地契上作假写成与她‘同买’,想等她过世后与她儿子争田产……”有了匡学义的交代,汪辉祖便重新审理了此案,命人涂掉了地契上匡学义的名字,将所有田产都判归李氏所有。一件十分棘手的案子就这样解决了。
  这是《病榻梦痕录》一书中记载的一个案例。
  选自《启迪与智慧》2017.4
  (段明 图)
其他文献
明朝时期,湖州有一位姓刘的太守。一天,朋友即将远行,刘太守设宴为他饯行。席间,正当大家推杯换盏之际,有人送来一个又大又圆的木瓜。由于平时难得看到这样的水果,大家忍不住争相传递,轮流观赏。  巧的是,当天的客人中有一位是皇帝的侍卫,当木瓜传递到他手中时,他站起来郑重地说:“皇宫中没有这样奇异的珍果,应该把它拿回去献给皇帝才对。”当时,这位侍卫正准备搭船回京城,他说完就捧着木瓜离开了。  侍卫离开之后
期刊
中国有句老话,叫“长兄如父”,《水浒传》里的武松,就是如此对待兄长武大郎的。武大郎遇害后,武松在伸冤未果的情况下,手刃仇人,把潘金莲和西门庆都给杀了。武松身为山东阳谷县的都头,算是国家执法人员,按说执法犯法,罪加一等,但武松偏偏就被轻判了,反而是给潘金莲和西门庆拉皮条的王婆被凌迟处死。  分析武松的行为,可以说是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作案。他当着街坊邻居的面把嫂嫂给杀了,又跑到酒楼把西门庆给砍了。
期刊
民國成立后,改历便是头等大事。以前的官定历书,除了日期、节气外,还有“宜祭祀、会亲友”等迷信内容。中央观象台首任台长高鲁编制新历时,便将这些东西一概废除。可这遭遇了一些大人物的反对,反弹最大的便是张作霖。刀头舔血的经历,使张大帅深为迷信。  1927年春天,步履维艰的高鲁投奔了南京国民政府,而此时北京政府的实际掌权人已是张作霖。他通过大元帅府发布命令,要求历书重新印上所谓的神煞、宜忌等内容。由于军
期刊
建安县要在吉阳街五里亭那个地方建造一座祭祀祖师的祖师堂,建造祖师堂资金是道人郑法海游走四方化募而来的。资金凑足后,他便雇请了江西临川手艺高超的木匠萧重、王远、易俊、阮乾等二十余人,在原来一座破旧寺庙旁的亭子搭起了临时住处,坐镇监督、指挥建造祖师堂。时至寒冬十二月,出外经商、做买卖的人,也都陆陆续续地赶回家过年。在这些回家的人当中,有三个姓廖的崇仁人。一个叫廖明,一个叫廖彰,是嫡親两兄弟;另一个是廖
期刊
前秦时,冀州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一位老妈妈正在路上行走,突然遭到一个强盗抢劫。老妈妈追不上强盗,只能大喊:“强盗抢我钱了!抓强盗,抓强盗!”  一位路人听见呼喊声,拔腿朝强盗追去。追上之后,一把逮住强盗,让其交出抢劫的钱。  强盗不但不交钱,反诬这个见义勇为之士是强盗。  当时,天色已晚,黑乎乎的,老妈妈分辨不清见义勇为者与强盗谁是谁,只好把二人都送到官府。  当时,冀州的行政长官叫苻融,
期刊
怪树底下出命案    清乾隆年间,河南扶沟县下了百年罕见的大暴雨,县内的桥被冲断了好几座,丁知县为此忙得是焦头烂额。这天,丁知县的父亲丁财主慌慌张张地跑了过来。原来丁知县家的后园内长有一棵千年怪树,没人认识,浑身上下全是鼓起的包。昨晚怪树下发生了一起命案,死者是家里女佣吴嫂的丈夫张进财。  丁知县立即带领衙役来到了自家的院子里。吴嫂哽咽着说,丈夫张进财外出做了五年药材生意,昨天刚回来,不料半夜却被
期刊
15岁那年,米芾跟村里的一个私塾老先生学习写字。老先生见米芾天赋平平,学习三年,仍然毫无长进,怕他败坏自己的名声,于是把他赶出私塾。  米芾从村里人口中得知,有一个进京赶考的秀才,将要从家乡路过,他写的字相当漂亮,很多人都仰慕他。  一直渴望在书法上有所建树的米芾,站在进村的路口,一连等了十几天,秀才终于来了。  米芾客客气气地向秀才表明自己的意图,愿意拜他为师。  秀才说:“看你人还不错,我愿意
期刊
曹保顺在赊店福寿街开了一个小门店,专营麻绳生意。  那时,做生意大量流通的是铜钱,为了携带和数钱方便,人们就把这些中间有方孔的钱用细麻绳穿成串。因为铜钱要经常搬运,穿钱的麻绳很容易磨断,需要经常更换。曹保顺看准这一商机,做起了这个本小利薄的买卖。  搓麻绳的原料是胡麻。这年,南阳一带大旱,胡麻几乎绝收,曹保顺跑遍方圆几十里,只收了一点点。眼看库存的胡麻就要用完,夫妇俩愁得唉声叹气。  这天夜里,忽
期刊
北宋初年,新任知府冯瓒刚刚到达梓州任上,就出了一件大事。时值后蜀政权刚被北宋攻灭不久,后蜀残余的一个叫上官进的军将,纠集三千多个亡命之徒,乘着夜晚,前来攻打梓州城。  上官进对手下人讲:“如果攻进城去,要钱有钱,要女人有女人,你们随便抢,随便拿。”又说:“现在是夜晚,天亮之前,我们一定要攻进去。等天亮时,他们的援兵到了,我们早就撤走了。”  匪兵们一阵欢呼,他们相信,很快就能攻进城去。  冯瓒和手
期刊
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刚刚平定太平天国不久的左宗棠,接到一纸任命:继任陕甘总督。  原来,同治皇帝即位以来,陕西、宁夏等地趁着太平天国和捻军势力渗入,爆发了大规模的叛乱。平叛工作一直不乐观,叛乱势力如燎原星火,难以扑灭。危急关头下,同治皇帝想到了湘军统领左宗棠。  久经沙场的左宗棠在西征路上频奏凯歌,很快就镇压了包括陕西镇靖诸堡在内的大片叛乱势力。多次大败清兵的镇靖地方武装头目董福祥,被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