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隐娘》:选择诗,而不是政治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ey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正好赶上比较忙的关系,我很晚才去看《聂隐娘》,而之前已经差点儿没被关于这部电影的口水淹死。看过了无数议论之后,我是抱着“每一帧画面都是明信片”“肯定特闷”“剪辑可能太跳”等的预期去看的。对于夸一部电影“画面美轮美奂”,我从来都是心怀警惕的,因为在西方,评论家们如果对一部电影的导演水平没什么好说的,常常会客气地说:摄影特美。这绝不是一个好迹象。而我虽然属于侯孝贤电影的受众,但对于《海上花》,我是不大吃得消的,当时觉得节奏太慢了。但,作为一个从小背唐诗的人,一个对唐朝极有兴趣的人,又对于侯孝贤电影都会好奇的人,我是不可能不去电影院看《聂隐娘》的。
  结果,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故事没什么不清楚的啊!难道是我之前把小说故事以及历史背景搞得太清楚了?


  尤其开头,三下五除二,讲了两个隐娘杀人的场景,讲明白了她已经是杀人高手,但依然心有慈悲。然后师父就更要磨炼她,让她去杀自己的青梅竹马,初恋情人,表兄田季安。她杀还是没杀呢?故事正文就以这个悬念开始,而且就是这么个简单的故事,最后,她选择了背叛师父,不杀,而且远走高飞。
  这么个简单的故事,有什么看不懂呢?或者倒是那些期待复杂的,对于简单已经不习惯了,就像我们这些成人,往往对于童年简单的乐趣失去了享受的能力。还是我们的观众对于讲故事的方式太有一定套路了,必须啰里啰唆讲半天才能明白?
  因为故事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懂的,所以也不觉得闷,无非有些地方比较慢而已,但是也没到邪乎的地步,毕竟我不是能忍受大闷片的人。归根到底,它无非是一部极简主义的电影,讲故事、表现情感,用的都是简略的方式,而已。
  至于画面,的确有很多很美,也有些美到甚至有点俗,虽然这方面我觉得还可以再有特色一点,有些地方稍稍太过主流审美了一点,但还好。
  所以,这部电影既不难懂,也不难看,也不复杂,我还是蛮喜欢的,也是近年所看的电影里,第一部有了想再去看第二遍的欲望的电影。为什么喜欢?这个东西每个人的口味不同,其实是没什么好说的,我本来也没在社交媒体上议论这部电影一句话。但正好闲来无事,就想说几句。
  有些事也许只能对比着说。举个例子,对于很多人迷恋的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我就没那么喜欢,因为我觉得它略造作,很多画面也是很美,但美得有点时尚大片的感觉,都有点摆拍的感觉了。当然王家卫一贯是非常风格化的,《一代宗师》也有很多令人欣赏的地方。有人会说,你觉得《一代宗师》有点造作,《聂隐娘》倒不造作,这有区别吗?对于我来说有,审美的事情、细微的差异,真的是难以言传。我觉得侯孝贤也是拼命剪了大量素材,可能就是尽量把不舒服的东西剪掉,虽然还是有。
  中国的文化传统,一直有两条线:一条是诗的、艺术的;另一条是政治的、人际的。而我与中国传统的联系,一直是前者的。从小背唐诗,我对于唐朝的认识,也完全是诗意的,我可以说是个中国历史盲,连《三国演义》这样的小说都没有完整读完过(倒是因为小时读东周列国的故事,对于先秦史还更熟悉一点)。我觉得从知识结构来说,可能这是一种欠缺,但对于一个女性人格来说,也许是一件好事。沉浸在中国诗的意境里,逃避政治的残酷,造就我之于“我”。
  《聂隐娘》来自唐传奇小说。在简略、奇幻之中,能让人感受到与现实政治的关联以及“且将真事隐去,托以假语村言”的隐秘意味,让考据爱好者有大量的事可以做,弄出无数演义来都是可以的。
  正是唐传奇小说的诠释开放性,形成了它们独特的吸引力,让人浮想联翩。当你把它拍成电影,你可以把它拍成一部唐朝藩镇割据的政治历史剧,你也可以拍成纯武侠奇幻。对于这两种选择,肯定都不是侯孝贤的路数,我觉得他选择的是拍出一首唐诗。一首单纯、天真、耿直、唯美的唐诗,呈现我们读唐诗时感受的气息和意境,从这个角度说,我认为他成功了。还没有哪一部中国电影,让我这个根深蒂固的唐诗爱好者,感受到那种唐朝的气韵。
  电影情节把小说中与政治关联的部分消减到最弱,比如最大的改动是师父让隐娘去刺杀田季安,而不是原来的从魏博去,然后改投府的情节。期待看宫斗剧的、期待看历史剧的,难免都会失望。
  这个改动其实就是把故事更加个人化了,就是讲一个女人的选择,这个选择的故事其实蛮现代的,现代的女人也能理解。这个选择里有几重冲突,一个是一个女人练成了无敌刺客,能否斩断旧情变成真无情?一个是塑造自己的师父能否背叛?这样的剧情摆脱了现实政治的情节,更多了存在主义的意味。聂隐娘本来是个正常的小姑娘,她成为一个顶级女刺客不是她自己的选择,是被选择的命运。但是,在这部电影里,她完成了自己对于命运的主宰。她反抗了师父,也远离了旧情,出走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们每一个人在这样的命运里会作何选择呢?这个故事对于当代中国观众来说太简单了,我们好像不太愿意想这些简单的但充满哲学意味的道德选择。而侯孝贤在讲这个简单的故事的时候,更迷恋于过程中的鸟鸣树动、云走水来,它更接近于唐诗那种讲故事的方式,更偏重于故事中的意境、情绪,而非事件。这也是我们可能喜欢读《长恨歌》,但是其实把《长恨歌》拍成一个写实的电影其实很难被人接受的原因。


  表演方面,也是被人称为扑克脸的收敛,但我觉得都挺符合情境。舒淇特别适合这个角色,以前老认为老戏骨倪大红在电影里老带点话剧味儿,这个电影里全没有了,整个造型特别像《韩熙载夜宴图》里的主人。看欧洲电影,稍微熟悉一点艺术史的人,常常会看出哪些镜头的布光画面来自哪些名画的感觉,所以看到《聂隐娘》这种地方觉得特别值得鼓励。还有一个印象深的细节,倒是隐娘的母亲,雍容的贵妇,在与聂父对话的那场戏中,袖着手的姿态,完全靠姿态和手的位置就传递了人物的状态。也许观众看着闷,我却觉得特别有意思。
  影片最为人诟病的是台词,历史剧到底该用什么样的台词?通过聂隐娘的确会引起人的一番探讨。《聂隐娘》的台词选择以文言为主,夹杂白话,可能也是想与电影非常lean,极简的叙事风格一致,但关键古人是不是口语就这样说话?用更口语化同样也简单的台词可以不可以?总之这样的台词又造成了一重观影障碍,很多看不懂的人可能跟这台词因素也有关系,我以为大可不必设置这层障碍。
  至于舞美,我特别欣赏侯孝贤将房间内容搭在外景中,设置多重屏障的方式,因为据记载唐朝时的房子是很通风、很通透的,常常是在房间中设置屏风、幕帘等来挡风御寒,甚至靠床上的屏风来挡风。这个气氛是出来了,当然对于拍唐朝的电影而言,这个投资可以想象服装道具的品质还是难以苛求,但总的来说我觉得大体方向是对了,要知道我们看的多数那个时代的电影是跟那个时代的味道一点关系都没有的。总的来说,唐代的奢华不是我们今日很容易设定的土豪奢,我们看唐代的绘画,颜色其实都很大气、很现代,风格也是简约大气,而且有西域色彩,相对于今人想象的堆砌其实是不一样的,所以舞美简单一些,少些堆砌也许倒是好的。
  总之,《聂隐娘》可能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但它依然是一部大师之作,是有品格的东西,不管怎样,品质在诸多中国电影之上,更不要说这些年各种平庸之作了。它也是本年度我唯一看了以后还想再看一遍的电影。
其他文献
那一年,初三,我与姐姐同在九(2)班,与另外两对姐弟构成班里的三组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在同班的组合,政治老师在班里公开猜测家里好吃的都给了我,因为姐姐瘦,我呢,政治老师的说法是吃得“肉肉”的……  那一年,中考后,我与姐姐考入同一所高中,姐姐在(110)班,我在(111)班。一度被同一办公室里我们不同的或是相同的老师发现,这俩同姓同辈不同名的同学竟然是亲姐妹,数学都很棒,还被我们都不认识的老师在我们都
期刊
每天早晨起床后,当我走到窗边,拉开厚厚的窗帘,推开窗子呼吸着凉凉的空气,这些“小小”的石膏摆件仿佛在向我问好,于是崭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学过画画的朋友都知道,这些石膏像是素描绘画的基础和敲门砖。小时候学画,面对一幅有限的画纸,在脑子里安排画面布局,紧张、兴奋、纠结,不断酝酿着各种情绪;那时的“我”就像一名在大海中航行的水手,沉浸在这种“从无到有”的气氛中,快乐成长。  而多年后的今天,刚刚有了自
期刊
一开始这家店的名字就让我有点儿犯糊涂,我把朋友说的“汪爹爹的一米铺”听成了“汪爹爹的米铺”,据说这家店的卤味很正宗、很扎实,做卤味的是汪婆婆。所以我理解的是这样一家店,老公是卖米的,老婆卖卤味。去之前搜一下大众点评是常识,出来的却是“汪婆婆卤味和烤虾”,彻底没汪爹爹什么事儿了。这个疑惑在我从北新桥B出口出来往左一望就豁然开朗。那一排小平房,最醒目的是黄色招牌上的黑插画,画着一个做菜的婆婆和一个爹爹
期刊
拥有177年历史的法国手工艺品牌爱马仕累积到如今给人们带来的并不是简单的一件奢侈品而已,它是品牌一直在倡导的高品质生活——这便是来到“爱马仕之家”的感受。时间飞逝, 在刚刚过去的9月17日我们已经为坐落于淮海中路的全球第五座“爱马仕之家”举办一周年庆典奇幻丝舞派对。去年9月续巴黎,历经纽约、东京、首尔的梦想之家后的第五家上海“爱马仕之家”的开幕,是爱马仕在中国奠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家”本就是一种
期刊
威士忌是一个被大家所熟知的酒的品类,即使未曾尝过,可能也对其浓烈的风味有所耳闻。单一麦芽威士忌作为威士忌中特立独行的一支,对于并非饕餮酒客的我们来说,较为陌生,最多听到身边某个格调略高的懂酒的朋友说过。那么单一麦芽威士忌到底怎样特别?制作工艺又有什么特殊之处?想要了解它的我们又该如何下手?或许“麦圈”可以给我们答案。“麦圈”是一个专门为单一麦芽威士忌爱好者搭建的交流平台,同时也为很多想要了解单一麦
期刊
北京的胡同最让人着迷的地方就是一种浓浓的社区感。走在那些老北京人居住的巷子里,不论是路边把玩核桃还是晒太阳的老人,抑或是骑车经过定要打声招呼的街坊邻里,胡同里的居民都彼此相识,抬头不见低头见地酝酿出了一种自然的社区体系和社交传统。来了亲戚串门就让家里的小孩儿去旁边的小卖铺拎几瓶啤酒,厨房里断了油盐酱醋就去对面邻居家救个急。这种亲近的社区生态如今还少有保留,无奈大多随着胡同的消失或商业化改造尘封于往
期刊
抵达“观品”的路径有两种:一是从雍和宫桥往南走,有太阳的日子,躲过雍和宫那片琉璃瓦的焦灼,向右转就是如今已经满是餐厅酒吧、设计小店的五道营胡同,胡同口像雍和宫大街一样没有树,那么观品橱窗里的盆景会是你在这条胡同看到的第一株植物,从雍和宫到这家小店步行绝不会超过10分钟。但是有些人宁愿选择另一条要多花半个小时甚至半天的路。  从国子监街靠近安定门那一头的牌坊走进来,头顶上就有了胡同里的绿荫,路过不起
期刊
秋初,Small Is Beautiful——一场以小尺幅作品为主的展览在毗邻上海衡山坊的一间会所中悄然开场。展览汇集了包括韩家泉、张恩利、潘小荣等23位艺术家,多元的作品形式涵盖了油画、摄影,以及其他纸上作品。主办方为展览主题特意挑选了尺幅在1米以内的作品,以最“小”的创作形式,企图发掘每位艺术家最直接、最真实的创作风格。  限制尺幅是艺术展览中常见的要求,然而,根据康定斯基的观点,艺术源于内在
期刊
我的心爱小物是一件窝心的礼物——一条普通而特殊的手链。普通在于它不昂贵、材质随处可见,设计也很简单;特殊在于它的心形小吊坠,还有赠我礼物之人。  就如吊坠上的“Best Friends”所示,送我手链的是我认识了十年之久的好朋友。我的好朋友有好几个,但她是最了解我的一位。在大部分时候我是很多人的迷途灯塔,而在我偶尔内心脆弱的时候,她就是我话不用多说的知心姐姐般的心灵导师。三年多前她便出国读书了,我
期刊
小h的东西不是产品,而是作品。但是如果要继续下去,Pascale很清楚她必须有产品,必须有可以消费的产品、能出售的产品,不能每件都是心爱的作品,都留在家里。  “我明白这一点,” Pascale说,“我们需要有收入,因为爱马仕也不可能永远无休止地资助我们。”她叹了口气,“但是我真的不喜欢大机构,也不是很想去做商业化的事情。” 她想了想说,“或许,他们可以派个人来做商业的事情,而我只负责研发作品和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