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骶裂孔硬膜外前间隙置管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5例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kua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经骶裂孔硬膜外前间隙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取俯卧位经骶裂孔硬膜外前间隙由导管注入溶有胶原酶的生理盐水6ml。
  结果:治疗75例,经三个月以上随访,优良66例(88.8%),可7例(9.2%),差2例(2.7%)。
  体会:经骶裂孔硬膜外前间隙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关键词:骶裂孔硬膜外前间隙腰椎间盘胶原酶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086-01
  我院自2006年以来,采用骶裂孔硬膜外前间隙置管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75例,男45例,女30例,年龄25-75岁。病程3个月-5年。病例选择:有明确的症状、体征,经CT、MRI确诊,并经保守治疗效果差。适应症:经临床病史、体征,CT和或MRI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周围型或中央型)。禁忌症:非椎间盘突出所致腰椎间管狭窄或神经根管狭窄,突出的椎间盘严重钙化,马尾神经综合症,脊髓肿瘤,糖尿病,有药物过敏史或兼精神病神经症及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孕妇、14岁以下儿童不适合使用。
  1.2术前准备。术前1天检测血、尿、便常规出凝血时间、血沉、心电图、肝、肾功能以了解全身状况。术前30分钟用5%GS500ml建立静脉通路,并推注地塞米松5mg,防止过敏反应。
  1.3治疗方法:病人侧卧位或俯卧位,俯卧位将腹下垫8-10cm厚软枕以利导管进入前间隙,常规消炎皮肤,铺上白巾单,用7#短针头与皮肤呈直角进针,先做一皮丘,当针头穿过骶尾韧带时有明显落空感,推麻醉液将阻力小,可做为进入骶管腔内的标志。用18#斜面穿刺针,斜面缺口对骶骨前壁由皮丘处刺入,针干先与皮肤成直角直刺至骨膜后,针干向尾椎方向倾斜,与皮肤成15°-30°角,向上刺入3-6cm。进针深度不应超过髂后上棘连线平面。然后针蒂接注射器回吸无脑脊液及血,注空气无阻力,即进入骶腔。用连续硬膜外导管内放置铜丝(铜丝尖端必须与导管尖端一致),计算好置管长度,向上置入。约L5S1处约12-14cm,L4-5约16-18cm,退出导针,拔出导丝,再回吸无脑脊液及血液。即可准备注药,先注入2%利多卡因2-4ml,观察10-15分钟,察试麻醉平面,如麻醉平面没有上移至脐,即可注药,先注得宝松1ml+维生素B121000mg,半小时后观察病人的疼痛症状均有所减轻或消失,然后取胶原酶2400U(上海乔源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溶入6ml生理盐水中,经导管注入。共用时约1小时,注毕拔管,观察30分钟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后送病人回病房。
  1.4术后处理:中央型突出病人取俯卧位,侧后型突出病人取患侧向下45°半俯卧位6小时,相对卧床休息1周,并给予抗菌药物滴注3天。1周后让病人带腰围适量下床活动。同时进行腰背肌锻炼。
  1.5治疗结果:经过3个多月以上随访改良的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疼痛消失,无运动功能障碍,恢复正常工作和活动;良:偶有疼痛能工作;可:有些改善,时有疼痛能工作;差:有神经受压表现需进一步手术治疗。结果优51例,良15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88%。
  2讨论
  鉴于退变的椎间盘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主要成份是胶原组织以及木瓜蛋白酶的毒性反应。1969年Sussman首先报告了应用胶原酶溶解椎间盘髓核的结果。因胶原酶是一种良种溶解胶原蛋白的酶,而不损伤其它蛋白质。1981年后胶原酶盘内注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十多年,盘外注射在国内发展较快,并开辟了多种注射途径。如:①腰椎间孔注射法;②经后入路硬膜外前间隙穿刺注射法;③经侧隐窝穿刺注射法;④硬膜外腔后间隙置管注射法。以上方法有的需要在CT或C型臂X光机下操作,有时进针部位易刺伤神经根或硬膜囊,相对而言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而经骶管裂孔置管硬脊膜前间隙盘外注射法有以下优点:①骶裂孔为人体硬膜外腔最下段,穿刺针进入骶骨韧带通过弧形管道即达到宽敞的骶腔,是进入硬膜外腔的最佳入路,虽然到达腰部前间隙需12-18cm,但是导管是直线沿椎体后像和硬脊膜之间向上行走,导管内钢丝不会与硬脊膜成直角,穿刺针只要不超过髂后上棘连成水平,不改刺破脊膜,所以安全可靠。②药物易聚集于椎间盘突出部位,而较好地发现溶解作用。③注射胶原酶之前经导管注入的得宝松与局麻药混合液具有抗炎、镇痛,可减轻充血,抑制炎症浸润及渗出,营养神经,增加神经对致病因素的抵抗能力,临床症状得到好转和缓解。④应用本方法对中央型及周围型间盘突出的病人更有效。⑤应用2400u胶原酶较一般治疗量虽增多一倍,却未见副作用增加。本组病例有较高的优良率可能与此有一定的关系。⑥笔者认为此方法操作容易、安全,并且临床疗效并不逊于其他的注射方法。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口服补液盐(ORS)联合静脉输液治疗小儿腹泻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笔者将多年治疗小儿腹泻病36例资料进行总结。  结果:36例患者均给予内服中药及静脉补液相结合的方法联合治疗,显性26例,有效7例,有效率97%。  结论:治疗目标:小儿腹泻引起的脱水大约90%是属于轻~中度脱水,最适宜采用ORS口服补液治疗,ORS对高渗、低渗及等渗脱水均适用,因为在轻~中度脱水时肾功能正常,可自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封闭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骨科创伤感染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1年4月收治的35例诊断为骨科创伤感染的患者,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清创,采用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敷料对创面进行覆盖,持续进行吸引器治疗一周,更换敷料后进行游离植皮,与35例常规换药组进行疗效对比。  结果:35例患者通过治疗,植皮后创面一次性愈合3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大肠息肉临床表现、结肠内镜表现与病理类型的特点。  方法:对107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大肠息肉患者中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但是便血相对较常见;病理类型中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最高,可达8.5%。  结论:大肠息肉的临床、内镜和病理均有一定的特点可以依据,临床医生应该仔细摸索分析掌握其特点,排除其危险因素,才能有效降低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大肠息
期刊
摘要:目的:浅谈妇科手术后的感染与预防。  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来本院就诊的妇科手术患者360例,回顾性分析妇科术后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对预防妇科手术后感染的措施进行总结。  结果:共计发生院内感染12例,感染率为3.33%。  结论:在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的同时注重合理使用抗生素将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妇科手术院内感染预防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异丙酚静脉注射在人工流产中的应用,通过实际的观察和对比,表明了异丙酚优于其他麻醉药剂的特点,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异丙酚静脉麻醉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异丙酚人工流产麻醉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076-01  人工流产作为未能成功避孕的一种补救手段,是一种常见的手术,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人工流产手术不存在危险性,
期刊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以神经症状为首发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临床病例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提高诊断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之间接收诊治的12例TTP患者情况,对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研究。  结果:以神经系统为首发症状的TTP患者在早期诊断中被认为是病毒性脑炎、流行性出血热以及脑血管疾病,诊断中发现患者血小板数量在疾病的发展中不断减少,头部CT扫描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路径在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中的效果,以供参考。  方法:将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接受无痛性消化内镜诊疗的135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成A、B组。A组按常规诊疗流程,B组实施临床路径。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和满意度的差异性。  结果: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发现,B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诊疗工作满意度发现,B组明显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钢丝在髌骨粉碎性骨折中的环扎位置,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临床效果。  方法:对96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实施用钢丝环扎内固定,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20周,功能恢复优良率达94%。  结论:正确领会张力带原理,钢丝位置不能过浅,不要把钢丝置于不抗拉力的粉碎骨骼中。严重粉碎性髌骨骨折应非张力加张力联合固定。  关键词:髌
期刊
摘要:我科自2009年08月至2012年08月试用易菲莎霜治疗湿疹类皮肤病100例,临床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易菲莎霜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临床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077-02  我科自2009年08月至2012年08月试用易菲莎霜治疗湿疹类皮肤病100例,临床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术后镇痛并发皮肤红肿及感觉异常的病因及防治手段。  方法:将100例硬膜外阻滞麻醉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Ⅰ组为观察组,在硬膜外麻醉术后,持续硬膜外给药法镇痛;Ⅱ组为对照组,在硬膜外麻醉术后拔除硬膜外导管后不作镇痛。  结果:Ⅰ组发现了3例皮肤并发症,Ⅱ组未发现该并发症和运动功能受损现象。  结论:硬膜外给药可能是造成化学性神经损害的主要原因,应在临床上引起充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