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心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lul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据说,那天晚上长沙突然下了很大的雨,一天一夜绵延不断。我的家乡没有下雨。我躲在房里玩手机,不知道为什么,玩着玩着,眼泪就掉了下来。
  那是2021年的5月22日,周六。
  我把手机扔在床上,拉开窗帘,对着漆黑一片的天空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一个比一个鞠得慢,一个比一个鞠得深,直至第三个,终于没能直起身来,就这样保持着蜷缩的姿势,任眼泪在地板上汇聚成一摊水渍。
  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哭过了,可这次没能忍得住。
  2
  这天白天,14点21分。
  我站在教室的讲台旁和同学嬉笑说话,有人在我耳边说:“袁隆平走了。”声音很轻,我没有完全听清,只抽空笑着回了句,“谁啊,这么早回家了?”
  同学又重复了一遍,“袁隆平走了,就今天下午。那个种水稻的袁隆平。”
  我呆住了,我终于明白他说了什么,一股巨大的失落感瞬间充斥了我全身,随之化为茫然。
  为什么?怎么会?我傻傻地,缓缓地走回座位,跟旁边的同学说:“袁隆平走了。”他们的表情也瞬间变了。
  我说:“我要抄《心经》,我想送送他。”
  后来那一整节课,我一个字也未听进去。我用红笔,以最虔誠的态度,将《心经》完完整整抄了一节课。
  下课了,教室的大屏幕上播放着袁老的黑白照片,是他在稻田里笑着的模样。我不忍看,转过身去,却见旁边的男生早已泪流满面。我的大脑一片空白,眼睛有些模糊,恍惚中似乎看到一个瘦小的背影,晃晃悠悠地走在田间的小路上,渐行渐远。我想,我一开始并没有问错,他是真的回家了。
  3
  那天,“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也走了,在袁老离开前几分钟。
  是因为天堂太寂寞了吗?
  眼眶干涩,我将推荐头条继续向下翻去,点开每个黑白图标,似在寻找,直到我看到一张漫画图,蓦地顿住。
  那个脸上皱巴巴的老人站在一片金色稻田里,朝我、朝你、朝我们所有人微笑。他乐呵呵地问:“你们吃饱了吗?”
  吃饱了吗?
  饱了饱了,袁爷爷,真的很饱很饱,每顿都是饱的。所以,您别担心啊!
  他笑着挥手,说,“真好,我要走啦,你们都好好的!”
  可是袁爷爷,您的水稻还没来得及长成大树那么高,穗子还没长得像扫帚那样长,您还没来得及坐在禾下乘凉……您怎么能走了呢?
  他只是笑,不讲话。风吹稻花十里香,如同空谷回响。
  我回过神,攥住床单一角,拭去眼角的泪水。
  4
  5月24日,袁隆平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上午10点举行。
  那天的长沙万人空巷,无数人追着灵车跑了一路,呼喊“袁爷爷走好!”花束在整座城里堆叠成海洋,好多人开几个小时车去长沙只为送他最后一程。
  我羡慕他们。可我只能将冲动和压抑封进身体里,更卖力地做自己的事情,按部就班地上学。我怕一不小心,泪水就会涌出来。
  有人说,袁老是等着我们吃完午饭才走的。我相信,因为他是袁隆平嘛。
  想起纪录片里他用带着方言口音的普通话说,“我这个人呐,我痴心得很,认准的路一定要走到底!”
  我笑,可不是,对于吃饭这件事,他痴心到走也要挑个好时候。
  我不知道他是否愿被称作伟人。我只知道,因为有他,因为有他那样的人存在——此生不悔入华夏,生生不息,上下奔腾。
  卞忆楠:江苏省宜兴中学高三(12)班学生
  指导老师:姚勇军
  编辑 木木 691372965@qq.com
其他文献
喜欢雨滴由来已久。我喜欢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季节,观察不同的雨滴。譬如梅花萼下的雨滴,像一盏盏晶莹剔透的小灯笼,昭示着春天的来临,照亮着春天的前程。芭蕉叶上的雨滴,像水晶般透明的复眼,它们环视周遭,洞察幽微,映像宏观大千。透过雨滴,我们看到了春天的万紫千红,夏天的热烈浪漫,秋天的沉静喜悦,冬天的韬光养晦。  我最喜欢夏天的雨滴,硕大饱满,充满张力与活力,落物有声,噼里啪啦,尤似“大珠小珠落玉盘”。
期刊
不知为什么,小时候一心想逃离的乡村,现在竟是我们时时牵挂、常常相聚的所在。只要有假期,大家必聚,平时隔三岔五也总能找个由头回家聚聚。今年端午节放假前两天,大家就互约时间。端午节当天一大早,弟弟就打来电话,催我们快起床,早点出发。  到家时,哥哥嫂子在堂屋里包饺子,漏筛里包好的饺子一圈一圈的,个个咧着嘴。父亲正往灶膛里添着柴,大锅里红烧肉香味四溢,母亲在煤气灶上炒螺蛳,一派忙碌。弟弟看着说,还是在家
期刊
二姐越来越像个诗人,尽管她一字不識。  一次,我们来到一个红绿灯前,那是二姐第一次遭遇红绿灯。我们的方向亮起了红灯,我停了下来,另外一个路人也停住了。二姐扭头看了看,继续往前行,好在这时没有车辆通行。事后,我问她为什么不停下来。她说:你们都停下来让我走,我为什么要停下来?连那个不认识的人都那么懂礼貌。我又好气又好笑,给她普及了一点交通常识。  那天,二姐把她家的小黑带了过来。她要出一趟远门,晚上不
期刊
五六岁的时候,父亲教我认识了200多个汉字,还把他用过的第一册语文教材送给了我。母亲找出哥哥用旧了的蓝粗布书包,仔细地缝上了两个新补丁,又帮我把语文课本里的粉笔末儿抖搂干净,装进书包里。  我如获至宝。跟着父亲去学校的时候,他的学生在教室里大声地读书,我坐在门槛上,捧着书小声地咕哝。跟着母亲下地干活的时候,我背着书包,坐在细瘦的田埂上,读书给花听。碰到不认识的字,就飞快地跑到母亲身边求教。哥哥在大
期刊
母亲从没念过书,她一生仅认得一个字,那就是父亲的姓氏“王”字。  那天下班,我把新收到的样刊带回家,母亲刚好也在。于是,我翻开书,找到我写父亲的那页指给母亲看,篇首有编辑设计的图案,半棵光秃秃的杨树萧瑟在寒风里,旁边画着一个低着头弓着背的枯瘦的中年男人。我拿手指点住图案对母亲说:“这配图代表父亲只活了半辈子,和他一生的艰难困苦。”母亲“哦”了一声,把书拿了过去。我便钻进厨房做晚饭去了。  待我把饭
期刊
1  一座石桥横跨小河两岸,清亮的河水在桥下哗哗地流淌,像顽皮的孩子扑腾着浅浅的浪花。扎西村主任把车停在坝子上,我随他下了车。这是在海拔3600米的四川甘孜州色达县杨各乡,一个叫上甲斗村的高原藏寨。  走在桥上,暖暖的阳光荡漾在水面上。这条小河的水面并不宽,却很长很长,像一条蜿蜒曲折的狭径。它从高高的雪山上流下来,在三面青山的夹缝中奔突,像一匹烈性的野马觅路跃越,流过宽阔的河谷和原野,傍依村舍田畴
期刊
肉的本义指供食用的动物肉。“今天买点肉吃。”都是指猪肉,这是词义的缩小。  小时候走亲戚基本都是为了吃点好的,特别要吃肉,俗话说:走亲戚不吃肉,不如在家受。当然“受”有受苦受罪的意思。如果你在亲戚家过一段时间,基本模式是:第一天吃好的,最后准备回家那天,亲戚去街上买点肉,因为小孩回家,家长都会问:在亲戚家吃什么呀。最后一顿吃肉,小孩回家都能记得。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们村两个男孩,小亮和小刚,都
期刊
水乡的春     惊蛰的雷,贴着河面滚过;春分的雨,擦着屋檐泼来。沉睡了一冬的水乡,眨了眨惺忪的睡眼,伸了伸慵懒的腰肢,依然蜷缩着不肯起身。  天渐敞亮,院子里的樟树上,传来斑鸠浑厚的歌喉,“咕咕——咕”。几只早起的麻雀,叽叽喳喳,腾上跳下,欢欣雀跃。鸟鸣驱散了睡意,于是,水乡渐渐醒来了。  池塘里,清澈恬静的水,透示着宁谧祥和,犹如一汪深邃的眼神;小河中,蜿蜒碧幽的水,泛出莹莹绿意,恰似柔滑绸缎
期刊
地球,刚刚摆脱了夏天的束缚。  又奉上了秋凉,农作物稀释成晨雾的梦想。  在秋天,扬帆起航,成熟之日慢慢到来。  農夫的希望,点燃丰收的喜悦,跳动不止。  开着小汽车的小伙子们,超车的喇叭按个不停。  骑电动车的妇女们,在去集市的路上,  洒下一串又一串铃声。  硕果上,带着农民的笑容,  用汗水换来功劳,采摘快乐。  喇叭花,用喜悦来填补心灵空缺。  赞颂飞扬的秋风,西去西去,划过凉爽。  拾起
期刊
不知道耳背的父亲是怎么做到的  每次我在夜色中醉醺醺回家  刚要举手敲门  灯就“啪”地亮了  母亲的腰疼病又犯了  她已经习惯了扶着墙走路  扶着墙上佝偻的影子  我承认我是一个容易败露的笨贼  再怎么踮手踮脚  乡愁和咳嗽总是压不住  几只麻雀  一边偷吃着箩筐里的稻谷  一边偷看坐在躺椅上打盹的父亲  怕吓到它们  父亲紧紧地抱住那根竹竿  邻居的小黑狗又在大门口探头了  它不像我拖着大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