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未来简史》的那个人从来不用智能手机

来源 :珠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nky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一次,知识界以空前的雄心,全景式地重新叙述人类史,是在十九世纪。工业革命的爆发让学者抱着对科技进步坚定不移的信念,用全新的哲学思想和历史断代方式,塑造自我,告别先人。
  二十一世纪开始的这些年,我们重新看到了这一雄心的回归。它的诱因仍然是科技的突破,尤其是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基因革命可能带来的要素突变,让人们有足够的空间想象未来,并再次重新叙述历史。与上一次不同的是,两百年前的那代人对自己充滿了自信,而这一代人则有着被机器替代的恐惧。
  以色列有一位出生于1976年的学者尤瓦尔·赫拉利,在2012年和2016年相继出版了《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在更长的时空范畴内,对人类演化史进行了自成体系的叙述。
  一
  在宏大叙事中,对一位学者的挑战不是来自专科能力,而是跨学科的知识储备、独特的叙事视角以及对长波段历史的洞察。赫拉利是牛津大学的历史学博士,他以极大的勇气把人类学、生物工程学、政治学和当代科技诸学科融汇一炉,从容地完成了别人不敢启动的巨大工程。在他的著作中,并没有独家的史料披露,但却能带给你“重新发现”的知识乐趣。
  譬如关于人类的起源,在30万年前,人类出现了几支独立繁衍的种族,直立人、智人和尼安德特人。他们的智力水平相当,都学会了用火,其中,尼安德特人最为强壮和不怕寒冷。但是,最终却是智人脱颖而出,灭绝了其他人类物种。
  赫拉利提出了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智人征服地球的原因是什么?他的答案是:认知革命。智人并不是最强壮的,但是他率先拥有了语言,从而学会了团队作战,此外,他们还形成了“讨论虚构事物”的能力,进而诞生信仰和宗教,增强了认同感和凝聚力。
  赫拉利的解释,在历史学界肯定不是一个共识,但是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却充满了现代感,甚至可以用之来解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二
  在《未来简史》一书中,赫拉利由智人出发,提出了一个新的人种概念:“神人”。他认为,几千年来,人类一直面临饥荒、瘟疫和战争这三大生存课题,这些课题在新世纪都呈现消失的趋势。随之发生的新事实是:人类为解决这些危机提出的很多概念其实已经或者正在消亡,比如宗教和国家观念。
  今天的人类又处在了一个新巨变的前夜,“从地球上诞生生命直到今天,生命的演化都遵循着最基本的自然进化法则,所有的生命形态都在有机领域内变动。但是现在,人类第一次有可能改变这一生命模式,进入智能制造和设计的无机领域。”
  那么,新出现的人类共同议题是什么呢?赫拉利将之总结为三项: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人”。
  更进一步,赫拉利对新科技对人类职业现状的挑战给出了惊悚的预言。随着大数据的积累以及计算能力的发展,未来人类可能会越来越多地将自身的决策权让位给无意识的算法,让算法替自己决定该买什么东西,应该接受什么治疗以及应该和谁结婚。人工智能将比绝大多数人更擅长察觉人类的情绪波动,也更会创造艺术。他们可能自身没有任何情感,但却在分析、甚至掌控人类情绪上更胜人类一筹。
  在这种变革中,除了那些从事标准化工作的劳动者之外,甚至连律师、教育、咨询、医生这些人群的工作也很容易被人工智能挤走。最终,他得出的结论是:未来,只有1%的人将完成下一次生物进化,升级成新物种“神人”,而剩下99%的人将彻底沦为无用阶级。
  三
  没有一个历史学家是乐观主义者,赫拉利也不例外。他认为,人类的两难困境是自己造成的,而且迄今未找到解药。“一方面,我们也想打破那些限制金钱和商业流动的社会大坝;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断筑起新的大坝,希望保护社会、宗教和环境免受市场力量的奴役。”在《人类简史》的最后,他不无悲观地写道:拥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险,恐怕莫此为甚。
  尽管对新科技革命深信不疑并充满了巨大的期待,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赫拉利竟从来不用智能手机。在中国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有读者问他:“面对这些挑战和惨淡的未来时,我们,这些普通的民众,到底应该做什么?”
  他回答说:“你应当少接收一些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赫拉利坚持每天花两小时冥想,在他看来,“智能用于解决问题,意识用于感知事物,如痛苦、快乐、爱与恨,这两者并存于哺乳动物。而无意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可能很快就会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赫拉利的著作广受全球年轻读者的欢迎,他在中国北京Xworld的演讲会有120万人在线收看。但是也有严肃的媒体不以为然,《经济学人》杂志就公开嘲讽他的书肤浅且耸人听闻。
  不过,赫拉利刚刚四十出头,这对于一位历史学家而言,实在是太年轻了,似乎对此早有心理准备。他写道:“人工智能的技术毫无疑问会改变我们的世界,但是我们未来的社会究竟怎样,有很多选择不是完全由技术来决定的,一切都悬而未决。”
  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喜欢他预想的这个世界,那么,就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它。
其他文献
2020庚子年,注定是不凡的一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国人面对病毒时的顽强不屈;也见证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医务工作者迅速集结,驰援湖北时的奋不顾身;还见证全民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对抗病魔的团结与坚定。我们的心情随新冠肺炎疫情变化而起伏,各行各业陆续加入与病毒对抗的队伍。珠海涌现出一批不同年龄阶段的创作者,他们发挥各自所长,纷纷用画笔、文字创作,记录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的点点滴滴。面对新冠肺炎疫
期刊
珠海的黄钟木(Tabebuia chrysantha)开花了。近日许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一种黄色的花刷屏,其树身大约四五米高,直立的树干,一般树冠长势对称,圆形如伞,花多叶少,往往只看到满树由花组成,十分亮眼。但大多数人并不称这树为黄钟木,而是叫它:黄花风铃木。黄钟木别名黄花风铃木,也有毛风铃、巴西风铃木、伊蓓树等名。  上网一查,不止是珠海,广州、深圳、湛江、北海、南宁等地,也都纷纷传出黄钟木开花的
期刊
2月1日,一封手写感谢信送到了星乐度·露营小镇工作人员的手里,“感谢你们热情周到的服务!感谢你们给我们如家人般温暖!”字里行间,情真意切,满含感激之情。写下这封信的陈先生来自湖北武汉,1月底滞留珠海期间,入住横琴星乐度·露营小镇,在这里,他积极配合政府做好隔离检查、留置观察。他感慨道,“本来觉得滞留在这,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一开始心情挺低落的。但这里环境很棒,星乐度的服务真的让我们感到出乎意料的温暖
期刊
2020年3月13日清晨5点,1158箱口罩在完成了通宵达旦的紧急盘点归类、标签粘贴后,从华发商都开始出库搬运上车,最终在早上8点半之前送达珠海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物资仓库。华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葛志红和她的团队,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是珠海市疫情发生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物资捐赠,由华发集团海外医用物资采购小组,克服重重挑战与难关,“蚂蚁搬家”式地多批筹措并运送回国。  作为华发集团对外捐赠的主平台,华发
期刊
从在新疆白桦林里奔跑的姑娘成长为国内最早一批攀岩运动员,卸下攀岩装备又华丽转身成为一名职业律师,闲暇之余还担任团队中的“瑜伽大师”……林芳似乎永远都清楚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清醒地活着”是她漫漫人生路上最好的原动力。  在林芳看来,明确目标,向终点前进,成功就不会太远。她始终保持着精力充沛的状态,对事业专注又专业。利落的短发,朴实简单的衣着,是林芳平日里最常见的打扮,在生活上舒适又自由,内心丰
期刊
洪鹤桥头堡 点睛金湾心  鹏瑞·金玥湾占据洪鹤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延长线)桥头堡,无缝连接港澳琴,一桥通港珠澳,坐拥珠海机场、紧邻高栏港的“双港”,毗邻广佛江珠城轨,掌控湾区“大动脉”,一天畅游珠三角。金湾航空新城超百亿城市高端配套,集商业、商务办公、文化娱乐等六大中心为一体,接轨繁华生活。  世界海岸线 三景一桥头排席位  能在一条海岸线上,无缝承接港澳琴的地段绝对不可多得,而在如此城市核心地段
期刊
“企业公民”( Corporate Citizen)這一概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波士顿学院给出的定义是,指一个公司将社会基本价值与日常商业实践、运作和政策相整合的行为方式。广而言之,“企业公民”被用来描述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行为,且企业的成功与社会的健康和福利密切相关,最终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发展共赢。  华发在与珠海相伴成长40年的历程中,早已将企业公民责任融入血脉,在推动城市发展的过
期刊
有人说,年夜饭是中国人一年之中吃得“最久”“最慢”“最精细”的一顿饭,将一年的酸甜苦辣熬制成悠长的回味,将生活的五味杂陈发酵为来年的种种希冀,将一家人的喜怒哀乐幻化为在外游子乡愁的思念……任何以“最”为前缀的形容词都无法概括这顿饭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性。  一月新年,时间归零。一年又一年,365天不断流淌,我们身处亲切可感的生活中,感受着悄然发生的变化,以及年意的脉动。  1957年2月3日出版的《
期刊
2019年12月23号,近70年历史的辉山乳业摘牌,曾经的辽宁首富杨凯轰然倒下。这两年首富爆雷格外多。成功的路径各有不同,爆雷的套路却大致相似。平日夸张,多元化就是为了圈钱,周期上升时做最赚钱的行业,借最多的钱,一个接一个追风口,沉不下心来做强一件实事。  一  曾经的辽宁首富杨凯,爆雷是突袭式的,崩溃是断崖式的。  2016年12月,做空机构浑水(Muddy Waters)连发两份辉山乳业的做空
期刊
“大家好,我是布达拉宫的讲解员,欢迎跟我一起游布达拉宫。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就是雪城,雪是藏文里面‘下方’的意思,专指山上城堡正下方的村镇……”  在讲解声中,最先出现在观众面前的画面是宏伟的布达拉宫全景,它矗立在千里外的雪域高原上,却通过手机屏幕与正身处天南地北的观众相连。这是布达拉宫自诞生起1388年以来首度进行官方直播。对许多人来说,也是这座久闻其名但又遥远神秘的宫殿首次揭开面纱。随着镜头的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