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与古会

来源 :书与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n816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得识苏小松先生,缘于其公子苏文轩兄,他和我是同门好友,自2013年我们一起考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师从徐建融先生研究美术史,转瞬已近五年了。事实上,在认识文轩兄之前,我便在一次画展上观摩过小松先生的山水画作。当时,同好宋元的我,便对这路画风有亲近感。随着与文轩兄逐渐熟悉,我才知道这位苏小松先生竟然是我同门师兄弟的父亲。经其介绍,我便有缘拜会小松先生,慢慢得知他少年时曾随花鸟画大家江寒汀先生的高足蕉雨先生学画,之后又考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得到俞子才、应野平等名家亲炙,而当时国画系的学生一届只招收数名。毕业后,小松先生又曾供职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担任在当时极有分量的刊物——《艺苑掇英》的编辑,其间走访了全国各大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得窥唐、宋、元、明、清诸大家的真迹。种种缘分与经历使他有着良好的学画条件,加之天赋与勤奋,无怪其画笔典雅静穆,大有古贤之风。
  小松先生以手宋元风格的山水画知名沪上,其取法广博融洽,既力追古贤,又不薄今人。以我浅见,他的山水画主要根植于宋代李郭、董巨,同时又涉猎五代、两宋的其他大家,还汲取近人张大千、吴湖帆、谢稚柳等人的养分;画高士仕女,则继承了赵孟頫、钱选、唐寅、仇英;于花鸟,既能作宋人工笔一路,又能作八大山人,虚谷一路充满灵性的水墨大写意,称其画笔博洽,面目众多,是亳不夸张的。他的取法立足于宋元山水却又不限于宋元山水,可以说,但凡能自己有所体悟的作品,无论是古人近人,名家小家,他都要作一番探索,将画中的优点汲取出来为己所用。这种博洽显示出他不拘于一家一派的胸襟和眼光,从中也可知他对美术史上各个流派的稔熟与体悟,而这一切应与当年编辑《艺苑掇英》的经历不无关系。
  论画最重笔墨,好的笔墨是山水画家的基本功。细观小松先生的山水作品.用笔圆熟无碍,线条配合物象的形体阴阳而转折起伏,于山体的转折关要处疏疏几笔便能将结构表达清楚,可谓笔不虚设,各尽其用。尤其是他好画李郭一路的雪景寒林,作松针挺劲细长而不疲软,一看便知是多年的功夫所致。对于章法布置,由于常年浸淫宋画的缘故,他好作高崖险谷、重峦叠嶂,三远互用,层次分明;同时,对画面的细节也处理得十分严谨,即便是一条小溪潺潺流下、一条山路盘桓其中也必交代得清清楚楚。尤其值得提的是,他画中的人物、楼阁、桥梁、道路等点景,皆能上下左右互相呼应成趣,给画面带来了生气与活力。在一张白纸上营造出这种可居可游,可望可行的画境,既需要画家精湛的笔墨修养与扎实的造型能力,又需要画家深入生活,纵览真山真水,之后方能放诸笔端,所谓“胸中一段奇”是也。
  更值得钦佩的是,小松先生并不浅显地停留在学习宋人的技法与程式上,而是巧妙地将宋人笔下的种种巧思妙想化来为己所用。翻看《宣和画谱》,不难发现宋代画作常带有明显的主题,如“秋江渔艇”“溪山行旅”“寒林骑驴”等等,其意境的营造、笔墨的挥洒、结构的摆布往往根据这个主题而来,这是宋画的一大特点。在我看来,小松先生的创作往往是反复体味古画的意境与主旨,将古画的主题提炼后形成的。他常将古画中的某个主题变换手法后进行创作,遂成为一张带有新意的作品,如作于乙未年的《蕉阴午憩图》便以了高士于蕉阴下午憩为主题,画面以一座绘以雪景寒林的画屏为中心,给酷暑带来丝清凉。这种处理显然与《勘书图》《重屏会棋图》((销夏图》等古代名作带有紧密的联系,但处理的手法却又不尽相同,正是小松先生的匠心所在,可谓“旧调新弹”。
  除了山水画的创作外.小松先生亦兼长人物、花鸟、畜兽、鳞介、草虫、蔬果。他早年师从花鸟画大家江寒汀的高足蕉雨先生,对江寒汀以及虚谷的画风了若指掌,更能作一笔八大山人的大写意花鸟,这种充满灵性、随机生发的画与其平日严谨的宋人作风大异其趣,显示了其能工能写、能放能收的功夫。同时,他也常留心生活,热衷于描绘生活中的事物,如瓜子、花生,乃至大闸蟹、哈巴狗皆可在他的画笔中见到。于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绘于甲午年的一把《秋庭蚁阵图》扇面,画面以落在庭院中的半只蟹壳为中心,吸引了周围的群蚁,极富生活情趣。蟹壳滑而硬的质感,群蚁熙熙攘攘的排布,传神而贴切,整个画面的情境既人情人理,只十分有趣。而以这种情景入画需要画家平素里便十分注意观察生活,正如以前张大壮先生在菜场中观察带鱼,回来便付诸画笔。就这一点便可知,小松先生是学古而不泥古的,他并没有被禁锢在古画中,不越雷池一步.相反却愿以宋元之筆调写时代之精神、绘生活之情趣。
  赵孟頫曾言:“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即便在今天,此话依然适用。小松先生画中典雅的古意非学能致,这既与其与生俱来的性格相关,又与其典雅静穆的审美追求相关。事实上,身为职业画家小松先生却是一个十足的文人,他谈吐儒雅,于画于书,皆能阐幽发微,发人深思,同时又诙谐幽默,完全没有所谓的名家派头。更难得的是,他一直谦虚地说, “于一个画家而言,最满意的那张永远是明天的那一张”,言下之意,便是永远不满足今日的成就,而真诚期望自己的作品更隽永耐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广博的眼界、竞广的胸襟、丰富的学识滋养着他的画笔。他的作品也必然一如其人,注定是静穆而儒雅的。
其他文献
谢月眉(1904-1998},宇卷若,因出生千农历中秋.故以“月眉”为名,江苏常州人。自幼喜习绘事。生性平淡娴静。家中排行第四.在谢家四姐妹中排行第三,是著名词人,江南才子谢玉岑的三妹,书画大家和鉴定家谢稚柳先生的三姐.终身未嫁.后长期随二弟谢稚柳定居上海。精于工笔设色花鸟.所作花鸟。上追宋元,下匹恽南田,秀逸脱俗,笔墨精妙。  谢月届是一位几乎全凭天赋和自学成名的画家。她传承宋元画风。借鉴恽派画
期刊
人们初次接触吕凤子的艺术,感觉总是十分微妙。那些夸张拖曳的书体、莫可名状的题款,抑或是隐晦艰涩的佛经书法,佝偻的长者、丰润的仕女的绘画,构成了宛如镜花水月一般高处不胜寒的视觉体验。然而这位求学于世纪之交,成名于民国初年,历经战火与运动,厌于人事却三次毁家办学,名低实高的大师却翻开了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一页,亦是见证了现代中国画曲折演进的缩影。  故针对吕凤子的百年大展,其策划的意义,应
期刊
袁晓岑出生于贵州,幼时即开始自学绘画。他1936年来到昆明,从此定居在这里。1938年他举行了第一次个人画展,正式步入画坛,从那时直至2008年逝世,除了“文革”初期受到严重冲击的前几年,他一直勤于创作。在长达七十年的艺术生涯里,袁晓岑在中国画,雕塑上均取得极高成就。在中国画的创作领域,他以写意孔雀蜚声海内外,实际除了孔雀,他还注重挖掘其他云南地方题材如犀鸟、芭蕉等,是最早将云南热带动植物题材纳入
期刊
日本古原宏伸编著的《董其昌的书画》(二玄社出版)一书中,有一幅《烟江叠嶂图》卷,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上海博物馆藏有一幅董其昌的同名图卷,經过比较,两卷的质地、尺寸、构图、题识基本一致。究竟孰真孰伪,或倶真倶伪,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上海博物馆所藏图卷(以下简称“上本”)为绢本,水墨画,纵30.5厘米,横156.4厘米,卷首有董其昌楷书录苏轼题王定国所藏王诜《烟江叠嶂图》长诗:  书王定国
期刊
王诜,字晋卿,太原人。生卒年史无记载,台湾学者翁同文在《王诜生平考略》中考证其为“一〇四八年生,一一〇四至一一二二年卒”,笔者在《王诜生卒年新考》一文中则进一步将其精确为“一〇五一年生,卒于一一一四年后至一一一七年八月前”。他是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之后,神宗熙宁二年(一〇六九)尚公主,为驸马都尉,历官定州观察使、开国公、赠昭化军节度使,谥荣安,是一名真正的贵族士大夫。  《东坡集》《画史》《豫章黄先
期刊
吴昌硕先生是一代又一代才俊中的佼佼者,安吉这块丰厚的文化土壤上孕育了吴昌硕独特的艺术禀赋和艺术性格。吴昌硕离开故乡以后,四处游访,艰难行径,开阔了他的眼界和胸怀,他在诗、书、画、印各方面绽放出非凡的艺术才华,最后定居于上海,独树风格。最终成为后海派开山代表,近現代承前启后的艺术巨匠。  20世纪初是中国画本体自觉的阶段,吴昌硕以雄强的文化精神、美学追求.开创了全新的艺术境界,被誉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
期刊
苏轼(一三〇七——一一〇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一〇五七)进士,曾任凤翔府签判、密州知州、湖州知州、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诗歌题材广泛,清新雄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自如豪放,为
期刊
颜真卿(七〇八—七八四,一作七〇九—七八五),宇清臣,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省)人。官亚原太守,历迁刑部尚书,太子太师,赠司徒,封鲁国公,谥文忠。唐代书家。少孤贫,乏纸笔,以黄土扫墙学书。晚以篆意融入真書,字有金石气,独辟蹊径,一改初唐士人风靡二王之积习,雄健豪放,后世书家多以为可与羲,献旧体抗衡。是继王书法后的又一高峰。他的传世书迹极多,《颜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传世墨迹有《祭侄文稿》
期刊
葛兆光先生曾言研究近代史的益处:“一是未经开发的文献还相当多,左右采撷不仅本身就是乐趣,可以多所发现更是让人常常有自豪感:二是近代思想、社会与学术演变的头绪复杂,传统、现代、来方、西方在这里交汇,而越是复杂的历史,解释的空间就越大;三是这段历史一头连着悠久的古代,一头连着自己生活的当代,历史的回忆和想象、当代的观察和体验,都可能在这里参与历史的制作和解释。”葛先生所言确实有其道理,近现代美术的文献
期刊
2017年11月,上海市嘉定博物馆举办了“风雅练川——嘉定明清书画展”,不少珍贵的馆藏文物首次与观众见面,其中明代程嘉燧的画《摹叔明山水图轴》,排在展示的前列,颇为引入瞩目。作为“嘉定四先生”之一的他,祖籍并不在嘉定,但他与嘉定的关系可谓渊远流长。程嘉燧(1565-1643),字孟阳,号松圆、偈庵,又号“松圆老人”,晚年皈依佛教,释名“海能”,明代书画家、诗人。程嘉燧的祖籍是南直隶徽州歙县长翰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