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谯城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综述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jj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总结分析了亳州市谯城区特色农业产业情况发展,包括中药材产业、蔬菜产业、粮食产业、畜牧产业、林果苗木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对谯城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协调机构;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投入构局;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强化科技支撑等。
  关键词:特色农业;产业;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1-0008-03
  亳州市谯城区是农业大区,全区土地面积14.5万hm2,耕地面积12.7万hm2,常年粮食种植面积17.3万hm2,经济作物面积11万hm2。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发展,已形成粮食、中药材、蔬菜、畜牧、林果五大特色农业产业,特色产业呈现明显区域分布,形成一些特色乡镇。
  1 特色产业区域发展现状
  近年来,谯城区通过培育特色产业,进行区域化布局,促进了特色乡镇形成。西北部魏岗、牛集、古井形成畜牧养殖基地,东北部、东部张店、颜集、观堂、沙土、谯东形成蔬菜生产基地,沿涡河十九里、谯东、五马、华佗、十八里、魏岗形成中药材种植基地,南部赵桥、十河、双沟、淝河、大杨、城父、立德、龙扬、古城形成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1.1 中药材产业 2016年,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5.33万hm2,约占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的74%,占安徽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的49%,占全国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的10%。规范化种植面积1.33万hm2。
  中药材主要分布在十八里、十九里、五马、华佗、谯东、牛集、位岗、沙土等镇乡。种植面积最大的是白芍1.47万hm2,其次是牡丹0.87万hm2,白术0.77万hm2,桔梗0.64万hm2,菊花、白芷0.4万hm2左右,花粉、丹参、玄参、知母也在万hm2以上,防风面积在0.03万hm2左右。中药材加工企业137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3家,国家级2家,省级13家,2015年加工量22万t,产值180.7亿元,约占全国1/3。
  1.2 蔬菜产业 2016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4.93万hm2,占全市蔬菜面积的48%。其中设施蔬菜面积2.2万hm2,桔梗、山药、韭菜等特色药食两用养生蔬菜基地0.2万hm2。蔬菜总产量190万t,总产值19.5亿元。较有名气蔬菜有沙土苔干、泥店韭菜、颜集辣椒、观堂大蒜、大杨朝天椒。蔬菜分布以东部相对集中,沙土、张店2个乡镇面积均在4万亩以上。北部的牛集、魏岗、古井、芦庙,南部的淝河、古城、立德发展势头较好;十河镇大周村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牛集、魏岗、立德、城父积极创建了国家级标准园,目前全区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7个、省级3个。谯城区是全省蔬菜生产“十强县”、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015年被全国蔬菜流通协会评为全国首届“十大品牌”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被农业部列入国家蔬菜发展优势产区。
  1.3 糧食产业 近年来,我区以“小麦千斤市”创建和“吨粮市”创建为抓手,狠抓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示范带动全区粮食生产总体水平提高,实现“十二年连丰”。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拥有五德得、瑞福祥、占元、三利、大生等面积加工企业7家,年加工能力300多万t,谯城区大杨粮食产业园建设步伐加快,园区年产值超出65亿元。
  1.4 畜牧业产业 全区2016年生猪存栏47.2万头,出栏99.8万头;牛存栏3.16万头,出栏2.86万头;羊存栏32.64万只,出栏57.6万只;家禽存栏518万只,出栏1386万只。肉蛋奶总产量17.5万t;规模养殖比重83%;畜牧水产总产值达30亿元,其中畜牧产值28.2亿元。牛集、魏岗、张店、古井等乡镇生猪养殖。颜集、张店、城父等乡镇家禽养殖。古城、大杨等乡镇羊养殖。城父、牛集、魏岗等乡镇牛养殖。
  1.5 林果苗木产业 谯城区水果种植面积0.13万hm2左右,有牛集镇的“牛桃群杏”、五马甜桃、十河镇绿叶苗木花卉基地、双沟镇核桃和龙扬镇苏赵梨,赵桥乡溜集、十河镇三里湖、城父镇城父村、芦庙雷庄村等地葡萄采摘也小有名气。
  1.6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 近年来,我区积极鼓励发展新兴产业,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十八里镇成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镇,古井镇吕楼村、五马镇吴小阁村成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区市级以上“一村一品”专业村(镇)达39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12个,市级24个。谯城区被评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縣。
  2 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2.1 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特色产业发展,把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十二五”农民收入倍增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印发谯城区推进南部乡镇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奖扶办法》,每年都出台农业农村工作意见、农业农村工作考核办法、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奖扶办法等文件,明确了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并建立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强化奖惩,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
  2.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先后培训1900人,其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1080人、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100人、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400、电商人才320人。深入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合作社总数发展到3510家,新增市级示范农民合作社20家,省级3家。大力培育家庭农场,总数发展到410家,新增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0家,省级4家。加强土地流转信息发布平台和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促进全区土地流转,目前全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65万hm2,占全区耕地面积的52.2%。全区6.67hm2以上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33万hm2,涉及大户236户,其中粮食种植占75%。   2.3 加强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全区加强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进行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每年组织210多名农技人员开展包村联户服务,每个农技人员包1个村、联系10个科技示范户,面对面开展技术指导,提高农业科技服务到位率。实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项目,引导发展农机、农资、植保、信息、营销等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目前全区共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113家、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230个,促进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社会化服务。
  2.4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谯城区积极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建立完善区、乡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强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目前全区“三品”认证品种137个,其中无公害76个,绿色46个,有机15个,认证面积达5.33万hm2;推广新技术、新设施15项,引进新品种65个;蔬菜样品抽检合格率达99.8%;积极开展“瘦肉精”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强畜禽养殖投入品和畜产品检测;开展农资打假和专项治理工作,净化了农资市场,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辖区内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2.5 培育龙头建基地,增强农业结构调整后劲 大力培育省市级龙头企业,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实力。目前全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3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27家,市级103家;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20家,2016年总产值达407亿,位居皖北22县区第1位;全区年产值超亿元企业56家,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企业9家,年产值突破10亿元的企业4家;全区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企业完成加工产值58亿元,增长l8.1%;中药产业园年产值预计达190亿元;大杨粮食产业园初步形成粮油、农牧产品精深加工密集区,年产值达65亿元。
  2.6 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通过加快十河、十八里、张店、大杨等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己初步建成产业发展区、加工功能区、休闲观光区、新村社区“四位一体”的十八里现代综合示范区;大杨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顺利通过省级年度考核验收。积极创建国家级整建制现代农业示范区。谯城现代中药产业园评为国家首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大杨粮食产业园区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古井产业园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亳州市首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加园区落户谯城区。制定了《安徽亳州现代生态农业中药材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出台《关于促进安徽亳州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补助政策》,加快省级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中药材产业示范县创建步伐。2016年成功创建25个市级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3 存在问题
  3.1 农业结构调整中中药材产业主导地位不够突出 基层干部和农户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不到位,引导和推进过程中没有注重发展中药材;只对补贴标准高的苗木花卉热情大、发展积极性高;耕地红线意识不强,大多是凭感觉、顾眼前,缺乏长远规划,风险意识较差,一哄而上的跟风现象比较普遍。如在2015年种植结构调整中,不少乡镇选择发展果桑、黄梨、油橄榄、桂花树和苗木等种植,对市场前景、種植技术等了解不透,盲目进行规模连片种植。
  3.2 龙头企业带动性不强 中药材、粮食加工企业虽然数量较多,但多为中小型初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精深加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带动辐射能力不强;果蔬产业、畜牧产业缺乏深加工企业。另外,缺乏大型、超大型龙头企业。国内、省内知名品牌较少。企业与基地、基地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也不紧密。
  3.3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农田水、电、井、渠、沟、路等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有的地方管理不到位,毁损严重,使用效率不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同时农村环境污染状况依然存在,高毒高残留农药仍有使用。我区没有建立中药材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不能及时有效系统地指导农户开展规范化标准化生产,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3.4 农业从业者整体素质不高 随着劳务经济的发展,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农民大多文化水平偏低,缺乏专业技能,思想比较保守,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依然采取传统的粗放经营,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3.5 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严重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的随意丢弃对大气和水环境造成了较大污染;二是中药材原料初加工导致的阶段性大气污染问题较为严重;三是养殖业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任务艰巨。
  3.6 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不大 各鄉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区外资金规模化发展中药材、蔬菜、果树、苗木花卉的较少。目前引进的多为本地大户开展结构调整,有些还没有正式注册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影响农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
  4 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协调机制 牢固树立“培育龙头企业就是培育市场主体,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切实将特色产业培育纳入各级各部门的重要工作日程。成立谯城区特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确保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的统一协调。涉及多部门协调的问题和重大问题,召集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协调解决,实行“一个产业、一名区级领导主抓、一套工作专班、一个产业规划、一个年度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一年一考核兑现”的“六个一”工作机制。
  4.2 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坚持“多轮驱动”,向上多争取、向外多引进、向内多挖潜、多渠道筹措、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积极发挥国家财政性投资的引导作用,进步加大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的力度。区财政要逐年增加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资金额度,确保区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做好特色产业开发项目规划和项目推介,吸引区外资金投资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民营资本以独资、合资、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使民营资本成为农业产业化开发的投资主体。   4.3 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强化科技支撑 通过政府行为,引导、培育和激励农业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逐步建立起“企业主动、政府推动、科技服务体系联动”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积极引导农业企业组织创办科研开发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加速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速度,提高产品质量,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科技学术交流、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提供场所。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实施以农业生物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业新品种选育技术、农业循环利用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开发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专项。依托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围绕加快现有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适应现代农业区域化布局的要求,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应用。
  4.4 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 突出培育重点,选择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科技示范户等为重点培育对象,分类型、分产业、分季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制定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结合各示范区基地科技示范、带头推广的发展性质,注重农业管理人才、农业科技研发人才、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加强人才培养投入,制定适合特色发展的人才工作奖励措施、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人才引进、人才开发、人才培养和人才奖励;定期进行农业科技培训、交流、指导、服务,保障全区农业科技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定期、免費对种植大户、合作社等进行科技培训。
  4.5 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調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疫情疫病防治及农业信息化建设;探索与高等职业院校建立长期培训基地,抓好农民就业创业服务;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加快发展“三农”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开拓农村市场,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工程,为农村提供科技兴农服务;实施农业物联网工程,大力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着力解决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遇到的有关用地、用电、用水、税收、信贷、财政扶持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4.6 加速土地流转,促进特色农业规模经营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土地入股、土地转包、土地转让、土地置换或土地租赁等形式,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民在自愿前提下,采取“互换并地”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也可根据农民意愿,统一连片整理耕地,将土地折股量化、确权到户,经营所得收益按股分配;还可以引导农民以承包地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组织,通过自营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责编:徐焕斗)
其他文献
摘 要:该文概述了广德县水稻生产及水稻种子市场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强市场监管,确保用种安全;加强培训引导,规范市场秩序;扩大示范范围,促进新品种推广等。  关键词:水稻种子市场;现状;对策建议;广德县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013-02  1 概况  广德县地处安徽省东南部,隶属宣城市,毗邻江苏、浙
摘 要:为了筛选适宜宣城市的高产、稳产、优质的早籼新品种,于2016年4月在宣城市天湖镇水稻基地进行了10个水稻品种比较试验,观察各品种在整个发育时期的主要农艺性状、抗逆性和产量等。结果表明:陵两优89穗粒并重,株型适中,无明显缺点,可在宣城市推广种植。  关键词:早籼品种;比较试验;宣城市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1-0034-03  1
摘 要:以大麦新品种苏垦啤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密度处理对苏垦啤1号大麦茎蘖成穗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大麦产量的提高,11月中旬播种(平均气温8.6℃),以 525万/hm2种植密度产量最高。  关键词:啤酒大麦;密度;茎蘖动态;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20-0058-2  Effects of Diffe
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是食品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该课程对学生食品分析检测岗位专项能力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主要从教学内容整合、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
摘 要:在香榧生产中,由于其生长慢、始果迟的特性,普遍存在早期多年无产量,收益迟、投资期长的问题,已成为制约香榧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该文根据香榧具有树冠扩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产量、增加产量的特点,提出了计划密植栽培模式,并制定了相应技术标准。  关键词:香榧;计划密植;栽培模式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23-0051-02  香榧是一种珍贵
摘 要:当前,土地管理存在两个主要矛盾,一是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大量废弃的矛盾,二是建设用地的增加和耕地保护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中的关键就是如何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该文运用博弈论的方法,以中央、地方和农户三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农户在宅基地退出、退出后用途中的博弈行为和收益情况。在理性假设前提下,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地方政
摘 要:南召县粮食作物面积下降,经济作物面积上升,种植业经过不断调整,初步形成了几个独具特色、地域优势明显的生产区域。该文阐述了南召县种植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南召县;种植业;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9-0145-04  1 南召縣种植业发展现状  南召县位于
摘 要:两优8098是安徽华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Y8-2S与优质抗倒伏恢复系R1098配组育成的两系中籼杂交水稻新组合。2013年和2014年参加安徽省中籼区域试验,产量分别为9.00t/hm2和9.41t/hm2,分别比对照增产5.32%和8.02%,米质各项指标均达到部标3级米标准,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稻区推广种植,2016年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文详细介绍了两优8098的选育
摘 要:该文就如何处理好GDP高速增长与就业问题之间日益严峻的问题,收集了从2005—2014年10a间的统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并且运用统计分析法、设立计量经济模型等方式,深入研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就业总量、三大产业所占的GDP比重以及各产业的就业数量、国内生产总值与经济活动人口之间的关系。集中反映出近年来就业人数的增长幅度与GDP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口数量;计量经济模型;
孟加拉国Mirsarai 150MW双燃料电站项目位于孟加拉吉大港市西北侧约56km处的海边滩地之上,站址处受到潮汐、风暴潮及海浪的综合作用,水文情况较为复杂.由于站址位于无长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