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总复习,由于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消极的语文学习心理,归结起来,大致有:
畏惧心理 进入总复习,学习任务加重,原来所学的零星知识需系统梳理,大量的知识需记忆、理解,大量的训练试题需及时完成,尤其是基础知识试题,如字音字形题,边做得边翻工具书,做题的效率更低。记不完的知识,做不完的试题,自然就产生了畏惧心理。
枯燥心理 不少学生对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认识不足,学习本来就显被动。总复习阶段,知识点的系统梳理和解题方法技巧的总结,跟以往鲜活的课文相比,本来就显得刻板单调,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意无意地被忽视,枯燥心理的产生就更不可避免。
轻视心理 具有这种心理的往往是一些语文功底不错的学生。他们认为语文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几次模拟考试下来,成绩稳定,觉得可以放一放了,在高考冲刺的关键时刻,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其它科目上,结果导致高考语文成绩的败北。
沮丧心理 这种心理较多地存在于中等生身上。他们在学习上很努力,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可由于基本功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成绩难于提高,甚至出现倒退,常常笼罩在挫败之中,造成心理上的多米诺牌效应,对提高语文成绩失去了信心。
要想取得复习迎考实效,消除这些消极学习心理的负面影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一、夯实基础,化繁为简,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
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夯实基础,首先要善于为学生减负。——识记内容的减负。复习阶段,大量的基础知识需要积累巩固,尽管总复习资料有归纳,但教师还是要多加研究、广泛涉猎,为学生总结出更简便有效的识记方法。如常用字字形的识记,资料上的《系统备考》归纳得很全面,别字、正字对举归纳在一起,学生如果照本记忆,反而会扰乱思维,一到具体的考题,正确字形与错误字形反而混淆。要求学生只记正确字形,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而且有更好的效果。
——训练试题的减负。做题的目的无非是巩固知识、领会高考题目的思路与能力要求,一个专题的试卷,往往有几张试卷几十道试题,让学生全做,学生容易疲劳,而且冲淡了思考的时间,效果不好。如果教师在做题的基础上进行甄别,结合考点的内容、命题的特点和学生在此考点存在的问题,精选训练试题让学生训练,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有很强的针对性了。
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解、化繁为简。将大量要识记和理解的知识分解到每天记一点,日积月累,知识内容的“大山”无形中就融化了。在学会分解的同时,还要善于寻找捷径,如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资料上对病句类型归纳得很全面,要一一记住,难度不小。复习时指导学生在一定量的训练基础上,抓语言标志去辨析,学生轻轻松松就拥有一双识别病句的慧眼了。
二、讲求趣味,一题多点,让学生克服枯燥心理
高考语文的每一考点,总要借助一定的材料来进行训练、分析、归纳综合的。复习时,注重通过所选材料本身的趣味性来消除学生的枯燥心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复习多音多义字时,我先给学生出一副趣联:
解解解元之渴 乐乐乐府之音
要求学生为对联中的“解”“乐”注音,然后由此归纳多音字义字的特点及掌握方法,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浓了。又如在复习“简明、连贯、得体”考点时,我选取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海南时跟农民苏就清的谈话。胡总书记问他对于中央还有什么要求时,苏就清说:“希望中央支农惠农政策不要变。”胡总书记马上接过话头说:“这话要改一下,中央的政策应该要变,要越变越好,让广大农民都富裕起来。”因为所选材料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拉近了考点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马上兴趣盎然了。
在语文复习过程中,注意借题发挥,以一题辐射开去,同样可以吸引学生,给学生茅塞顿开之感。它可以是同一考点不同题型的辐射,明确答题的思路、方法技巧。如漫画阅读,其考查的角度有拟标题、概括漫画内容、指出寓意、指出构图创意(鉴赏),选取一幅漫画,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讲、练、析,学生对这一考点也就运掌自如。更可以从一考点辐射到诸多考点,从而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下列这道题:
天道酬勤。只有不惧寻寻觅觅的寂寞和艰辛,才能有激动人心的相遇相逢;只有不畏冬日的寒冷和灰暗,——;——,——;——,才能喜见灿烂的阳光和彩虹。
这是道仿写题。隐去“天道酬勤”,要求学生提炼观点,则是一到道压缩题。围绕中心“天道酬勤”,要求学生分别用事例论据、名人名句来论证,既是检查学生的积累,实质上又是作文训练的指导了。这样的辐射,在进行第二轮复习时显得更重要。
此外,讲究教学方法,注重课堂上的讲练结合,力戒老师的一讲到底,避免学生学习的疲劳,也是避免学生产生枯燥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以逐渐消除,从而走向积极。
三、确立观念,个性辅导,让学生改正轻视心理
面对具有轻视心理的学生,教师要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手段,让他们明白高考语文试题的一个最重要功能——选拔性功能,向他们灌输一个理念——语文也是拉距离的学科,帮助他们树立一个观念——每天念叨有语文,而又不费多少时间。同时,语文老师还要特别研究这些学生,要善于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知识、能力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结合他们语文学习的能力与水平,另外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促优冒尖,避免因课堂要照顾大多数而让他们“吃不饱”的现象产生。
四、亲近学生,总结反思,让学生抛弃沮丧心理
针对有沮丧心理的中等生,教师首先要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亲近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明白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就一定有回报。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上的进步,引导他们看到自己在学习上具有的优势,多给他们鼓励。教师还要指导他们找出自身学习上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定点训练,注意知识的系统化,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在不同复习阶段,学会“升级换代”,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针对这类学生,教师还特别要引导学生反思错题。错题暴露了他们知识的薄弱环节和思维方法的缺陷,是审题粗心还是解题不规范,是相关知识的模棱两可还是思考时出现偏差。十几套题中曾出现的错误,基本上涵盖了一个考生在高考中可能出现错误的所有类型。对这些答题错误进行归纳、总结,在高考时力戒再错,这实际上是个不可小视的增分渠道。
畏惧心理 进入总复习,学习任务加重,原来所学的零星知识需系统梳理,大量的知识需记忆、理解,大量的训练试题需及时完成,尤其是基础知识试题,如字音字形题,边做得边翻工具书,做题的效率更低。记不完的知识,做不完的试题,自然就产生了畏惧心理。
枯燥心理 不少学生对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认识不足,学习本来就显被动。总复习阶段,知识点的系统梳理和解题方法技巧的总结,跟以往鲜活的课文相比,本来就显得刻板单调,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意无意地被忽视,枯燥心理的产生就更不可避免。
轻视心理 具有这种心理的往往是一些语文功底不错的学生。他们认为语文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几次模拟考试下来,成绩稳定,觉得可以放一放了,在高考冲刺的关键时刻,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其它科目上,结果导致高考语文成绩的败北。
沮丧心理 这种心理较多地存在于中等生身上。他们在学习上很努力,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可由于基本功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成绩难于提高,甚至出现倒退,常常笼罩在挫败之中,造成心理上的多米诺牌效应,对提高语文成绩失去了信心。
要想取得复习迎考实效,消除这些消极学习心理的负面影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一、夯实基础,化繁为简,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
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夯实基础,首先要善于为学生减负。——识记内容的减负。复习阶段,大量的基础知识需要积累巩固,尽管总复习资料有归纳,但教师还是要多加研究、广泛涉猎,为学生总结出更简便有效的识记方法。如常用字字形的识记,资料上的《系统备考》归纳得很全面,别字、正字对举归纳在一起,学生如果照本记忆,反而会扰乱思维,一到具体的考题,正确字形与错误字形反而混淆。要求学生只记正确字形,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而且有更好的效果。
——训练试题的减负。做题的目的无非是巩固知识、领会高考题目的思路与能力要求,一个专题的试卷,往往有几张试卷几十道试题,让学生全做,学生容易疲劳,而且冲淡了思考的时间,效果不好。如果教师在做题的基础上进行甄别,结合考点的内容、命题的特点和学生在此考点存在的问题,精选训练试题让学生训练,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有很强的针对性了。
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解、化繁为简。将大量要识记和理解的知识分解到每天记一点,日积月累,知识内容的“大山”无形中就融化了。在学会分解的同时,还要善于寻找捷径,如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资料上对病句类型归纳得很全面,要一一记住,难度不小。复习时指导学生在一定量的训练基础上,抓语言标志去辨析,学生轻轻松松就拥有一双识别病句的慧眼了。
二、讲求趣味,一题多点,让学生克服枯燥心理
高考语文的每一考点,总要借助一定的材料来进行训练、分析、归纳综合的。复习时,注重通过所选材料本身的趣味性来消除学生的枯燥心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复习多音多义字时,我先给学生出一副趣联:
解解解元之渴 乐乐乐府之音
要求学生为对联中的“解”“乐”注音,然后由此归纳多音字义字的特点及掌握方法,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浓了。又如在复习“简明、连贯、得体”考点时,我选取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海南时跟农民苏就清的谈话。胡总书记问他对于中央还有什么要求时,苏就清说:“希望中央支农惠农政策不要变。”胡总书记马上接过话头说:“这话要改一下,中央的政策应该要变,要越变越好,让广大农民都富裕起来。”因为所选材料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拉近了考点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马上兴趣盎然了。
在语文复习过程中,注意借题发挥,以一题辐射开去,同样可以吸引学生,给学生茅塞顿开之感。它可以是同一考点不同题型的辐射,明确答题的思路、方法技巧。如漫画阅读,其考查的角度有拟标题、概括漫画内容、指出寓意、指出构图创意(鉴赏),选取一幅漫画,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讲、练、析,学生对这一考点也就运掌自如。更可以从一考点辐射到诸多考点,从而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下列这道题:
天道酬勤。只有不惧寻寻觅觅的寂寞和艰辛,才能有激动人心的相遇相逢;只有不畏冬日的寒冷和灰暗,——;——,——;——,才能喜见灿烂的阳光和彩虹。
这是道仿写题。隐去“天道酬勤”,要求学生提炼观点,则是一到道压缩题。围绕中心“天道酬勤”,要求学生分别用事例论据、名人名句来论证,既是检查学生的积累,实质上又是作文训练的指导了。这样的辐射,在进行第二轮复习时显得更重要。
此外,讲究教学方法,注重课堂上的讲练结合,力戒老师的一讲到底,避免学生学习的疲劳,也是避免学生产生枯燥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以逐渐消除,从而走向积极。
三、确立观念,个性辅导,让学生改正轻视心理
面对具有轻视心理的学生,教师要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手段,让他们明白高考语文试题的一个最重要功能——选拔性功能,向他们灌输一个理念——语文也是拉距离的学科,帮助他们树立一个观念——每天念叨有语文,而又不费多少时间。同时,语文老师还要特别研究这些学生,要善于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知识、能力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结合他们语文学习的能力与水平,另外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促优冒尖,避免因课堂要照顾大多数而让他们“吃不饱”的现象产生。
四、亲近学生,总结反思,让学生抛弃沮丧心理
针对有沮丧心理的中等生,教师首先要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亲近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明白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就一定有回报。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上的进步,引导他们看到自己在学习上具有的优势,多给他们鼓励。教师还要指导他们找出自身学习上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定点训练,注意知识的系统化,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在不同复习阶段,学会“升级换代”,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针对这类学生,教师还特别要引导学生反思错题。错题暴露了他们知识的薄弱环节和思维方法的缺陷,是审题粗心还是解题不规范,是相关知识的模棱两可还是思考时出现偏差。十几套题中曾出现的错误,基本上涵盖了一个考生在高考中可能出现错误的所有类型。对这些答题错误进行归纳、总结,在高考时力戒再错,这实际上是个不可小视的增分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