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政策再调整?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i00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迹象表明,美国又要从战略层面调整对华政策了。由于美国国内对此意见还不尽一致,同时从政府层面上看,美国并没有明确改变中美关系的战略定性,因此,中国国内对此的反应有些平淡。不过,三个方面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判断。
  
  主观上:有强烈意向
  
  近来,美国政界、学界和舆论界关于“中国威胁论”的话题非常流行。主流杂志《大西洋月刊》6月号发表知名政论家罗伯特.D.卡普兰题为《我们应如何与中国作战——另一场冷战》的文章,认为崛起的中国将成为美国首要的军事威胁,因此建议美国的军事部署从欧洲、中东转移到太平洋地区来,并巩固和发展在亚洲的盟友关系,共同遏制中国的崛起。
  与这样赤裸裸的“中国威胁论”相比,美国媒体连篇累牍的中国报道,则让人需浅斟低酌,方能品出其中意味。从《时代》周刊的“中国新革命”,到《新闻周刊》的“中国世纪”;从《华尔街日报》的“中国改变世界”,到《纽约时报》破天荒地以中文做标题介绍开封的兴衰史:中国在美国媒体上着实“风光”了一回。
  应当说,向本国公众介绍中国,这不是坏事,而且这些报道总体上来说还算客观、公允,有褒也有贬。不过,凡事过犹不及。这股“中国热”浪潮因过于灼热,难免让人感到有些不自在。更重要的,顺着“中国正在高速发展、迅速崛起”的观点推下去,可能的结论就是:崛起的中国将动摇美国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危及美国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崛起论”与“中国威胁论”有逻辑关联:前者可以成为后者的理论依据。
  至于美国官方,从中情局长戈斯今年2月在国会作证时直截了当的“中国威胁论”,到6月上旬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亚洲安全会议上对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过分渲染,都反映出美国高层对中国崛起的高度不安。而由国防部负责撰写的《中国军力报告》则毫无根据地攻击中国国防现代化,并对中国正常的国防建设和军事部署横加指责。中国对此表示了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至于作为国家“法人代表”的布什总统,其对中美关系的看法也暗藏玄机。布什用“非常复杂”来概括中美关系,这种暧昧表述的背后,反映出布什认为中美关系有不便说出的负面内涵。
  种种迹象表明,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席卷美国。显然,如果这种论调能够成立的话,美国的对华政策就必须做战略性调整。需要指出的是,与以往“中国威胁论”的鼓噪声主要来自非主流人物不同,这一回,从国会到政府,从民间到媒体,从学界到智库,都能发现主流人物的声音。这就意味着,美国朝野上下要求政府调整对华战略的呼声很强。
  
  逻辑上:有现实“必要”
  
  美国的对华政策这些年一直处于不同程度的波动之中。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威胁论”就曾几度喧嚣。当时,一些美国政客和学者认为,伴随着经济崛起,中国将在政治上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经济上分流美国的海外利益,军事上动摇美国的霸主地位,中美之间的冲突因而不可避免。后来,由于中国向世界证明了和平发展的诚意,并在事实上认可了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特殊地位,同时也由于中国的发展有利于美国经济增长,“中国威胁论”逐渐退出了市场。克林顿第二任期后期,将中美关系明确定性为“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然而,2001年1月布什甫一上台,就改变了克林顿时期确立的中美关系的基调,而代之以“战略竞争关系”。人们又一次感受到“中国威胁论”的阴影。一般来说,美国总统上任之初的战略构想最能反映其真实想法,此后由于现实政治的务实性原则,总统可能会掩饰甚至改变其本来认识。
  由于9.11恐怖袭击事件使得反恐战争成为美国的第一要务,急于获得中国支持的布什政府,改变了对华战略的本来构想,将中美关系重新定性为“建设性合作关系”,两国关系随后发展良好。
  然而,既然现实政治可以改变政治人物的本来政策,那么一旦事易势移,一切都还有可能还原回去。近来的形势发展正好证明了这一点。由于反恐战争大局已定,中美关系的这个战略支撑趋于弱化甚至消失。美国朝野对中国的看法又有了新变化。政界、学界有不少人认为,美国近年来因为集中精力反恐,忽视了中国的发展,致使中国在经济、政治及军事上急剧扩张。结果,中国不仅大量挤占了美国市场,还在能源、原材料等方面成为美国的主要竞争者。不惟如此,由于中国的政治影响力大大增强,美国还面临着在亚洲被边缘化、在全球主导地位被动摇的危险。尤其是,中国的崛起将改变台海两岸的军事平衡,提高中国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美国卷入两岸冲突的可能性随之增加。
  在此情况下,布什政府对中国政策做战略性调整,是很合美国实用主义的政治逻辑的。这样的调整,既有“前缘”——布什上任之初就曾对中美关系定性为“战略竞争关系”,又有“后果”——反恐战争大功告成导致中美之间战略支撑已经基本消失。前者是战略调整的“种子”,后者则为“种子”发芽提供了气候条件。
  
  实践上:有具体部署
  
  从实践中看,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战略性调整早已开始。
  军事上,美国近年来显著增强了太平洋战区的军力部署,修订了美日安保合作宣言,加强了美日同盟关系,并拟制定针对台海的联合作战计划。而在6月29日,布什新提名的空军参谋长迈克尔·莫斯利在参议院确认其提名的听证会上透露,国防部正在“努力确定一旦与中国发生战斗,轰炸机和其他战斗机的最佳组合”,增强对中国的远程攻击能力。这样的战术性准备表明,美国已经把中美对抗提到现实可能性的层面看待了。联系到近来美国极力阻挠欧盟、以色列以及乌克兰对华军售,致使多国军售每每在最后一刻夭折来看,美国对中美关系的未来显然在做不测准备。
  从政治上看,美国也在积极强化围堵中国的战略部署。就在美国成功阻挠了多国对华军售的同时,6月28日,却与印度签署一份为期十年的国防合作协议。其通过地缘链条围堵中国的战略意图再明显不过。
  就经济上而言,从粗暴对待纺织品贸易争端,到强压人民币升值,直至对中国企业在美商业收购案的过分关注,点点滴滴,都能反映出美国防范、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虽然经济纠纷属于正常现象,但美国对待贸易纠纷动辄以制裁相威胁的做法,让人不能不怀疑美国有通过经济问题实现其他目的的意图。兰德公司的一位资深研究人员曾经这样评论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中美经贸关系中的问题,从全球贸易的角度来说不是问题,从双方贸易的角度来说是问题;从经济的角度来说不是问题,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是问题。”这句话一下子就把美国违反世贸规则,把经济问题政治化,利用经济问题遏制中国发展的不良企图揭示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从政府层面上看,美国并没有在名义上改变中美之间“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定性,但把握两国关系的本质,不仅要看名义,更要看实践。
其他文献
由于殖民地的历史,美国印度裔移民英语流利,而且熟悉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另一方面,他们又顽强地坚持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比留在印度的人更像“印度人”。  2004年春天,融合了印度和西方特色的音乐喜剧《孟买之梦》登上了美国百老汇的舞台,再次引发美国民众对印度音乐的广泛关注。其实这只是近年在美国掀起的“印度热”中的一幕。如今美国的南亚人社区遍布全国,印度裔移民在南亚人社区内外建立起各种具有种族特色的设施:印
期刊
10月8日~9日,第五届亚欧首脑会议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尽管存在着种种问题、困难和制约因素,亚欧会议的前景依然看好,这是因为促成和推动这一进程的驱动力仍然十分强劲,并在继续增强。只要这强劲的动力依然发挥作用,亚欧会议进程就能排除障碍,继续稳步向前推进。  亚欧会议已经八岁了。下一步该怎么走是在河内召开的第五届亚欧首脑会议关注的重点。    十个欧盟新成员和三个东盟新成员    1996年首届亚欧首
期刊
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不久前表示,未来十年,全球贫困人口将会减少一半。  全球贫困人口绝对规模居高不下。尽管我们在反击贫困的斗争中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但今后的扶贫之路依然不平坦,有时还会更加艰难坎坷。但是,人们追求富足、向往公平的愿望永远不会减弱,并会不停息地为之奋斗。当然,扶贫之路上的经验教训是要及时总结的……  20世纪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积累极为丰富的世纪。然而,在我们这个富裕的星球上却大面积地分
期刊
扶贫案例之一:  世行小额贷款项目    向穷人提供信贷帮助是减缓贫困的一个有效手段,但由于贫困群体缺乏必要的自有资金,因而受到正规信贷的约束和管制。所以,通过小额信贷扶助贫困农户、帮助其提高生活自立能力从而摆脱贫困,是当今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扶贫方式。  中国扶贫基金会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非政府扶贫机构,它与世界银行联手开发了有中国特色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以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1995年1
期刊
如果说2001年的9.11事件揭开了新世纪恐怖主义袭击的序幕、2004年的3.11事件是对亲美国家赤裸裸的警告,那么7月7日发生在伦敦的爆炸案则是恐怖主义的又一次力量显示。选择美国最亲密的盟友、“无论是警察、安全还是情报机构,其能力和做法已经远远超过美国的CIA、FBI和其他国家相关部门(兰德公司的评价)”的英国下手,昭示恐怖主义在经过短暂休整后再次出击。    终于落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期刊
虽然屡猜不中,但“痴心”不改,美国大选本身就是一场“政治博弈”,给人以刺激。  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渐入佳境,对大选结果的各种民意测验、专家预测、民众押宝也开始热闹起来。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竞选战略家、记者都卷入其中,“乐此不疲”。    失误案例比比皆是    预测美国大选常常要冒失误的风险。无论是通过民意测验、数学模型、经济形势、外交政策、形象魅力、历史类比,各种方法对大选结果的预测往往是错误的
期刊
看看这张压题照片。上面的“老大”和他的“随从”及“保镖”们,是不是个个都很“酷”?  不要以为这是警匪片中的镜头。  照片上的主角,是我国赴伊拉克复馆小组组长、前驻伊拉克大使孙必干,荷枪实弹的是负责保卫复馆小组的武警战士。这是2004年6月20日,他们奉外交部指令,正从巴格达的驻地———曼苏尔饭店出发,前往韩国驻伊拉克使馆就韩国公民金善日被伊拉克武装扣为人质一事表示慰问。同时,鉴于中国复馆小组已有
期刊
6月10日,由大明星布拉德·皮特和安吉莉娜·朱丽主演的《史密斯夫妇》在全球公映。不过在《名利场》杂志看来,这部电影的真正灵感取材于两年前。  2003年7月初,美国的“情报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美国前驻伊拉克大使威尔逊作证说,有关萨达姆从尼日尔购买核原料的情报是假的。这使得布什政府陷入被动。但不久,《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披露了一条惊人消息:根据白宫官员提供的情报,40出头、风姿卓约、身材窈窕的
期刊
这本书预测今后二三十年世界局势    董必武同志上个世纪50年代末访问东德时曾对笔者说过:读书要抓住重点。一本五六百页厚的大部头书,如果把它的中心思想压缩写出来,也不过是一页半纸的篇幅。读了施密特新著《未来列强》,颇感这是一部本可以写成厚五六百页大部头书的浓缩本。该书中文版只有十万字左右,但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涵盖了当今世界几乎所有重大的战略问题。  年逾85岁高龄的施密特曾担任过八年德国联邦总理
期刊
美国关于安理会改革的基本立场    2004年12月,美国国会成立了一个由两党精英组成的“关于联合国改革问题的特别工作组”(金里奇—米切尔特别工作组),该小组于2005年6月15日出笼了一份名为《美国利益和联合国改革》的长篇报告,明确表示:安理会的扩大应提高安理会的效力,并且不得以任何方式把注意力从安理会的效率和依照《联合国宪章》采取行动的能力上转移走。该小组还特别提出,任何安理会改革都应“达及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