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中,教师点名机制的随意性优先性、被动性、惩罚性往往会漠视师生融洽关系、忽视学生客观需要、降低课堂学习效率,进而產生低效课堂;若能以关注学生自尊为目标、以提升教师个人素养为动力、以正确解读课程标准为抓手,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点名有“理”,低效课堂的状况将必将有所改变。
【关键字】点名机制;无理;有理
点名是课堂教学中很常见的的环节,它把教学过程贯穿始终。点名环节处理的好,课堂效果事半功倍,点名环节处理的不好,课堂效果事倍功半。
可能很多从教人员会发现,在课程实施初期,学生学习的热情被点燃,学习的情绪极其高涨,教师就是被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簇拥着,点名就变成了“你”“请你来”替代……渐渐的,小手少了许多,犹如盛夏过后的池塘,零零落落散落着些许“坚持”的小手……类似现象的产生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笔者结合本人点名环节的一些做法,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问:你点名无“理”了吗?
课堂中点名无“理”表现有:
1、随意性
相比较考试学科教师,考察学科教师所教班级较多,如笔者所教地理学科,共8个班级,约400名学生,要记忆所有学生的名字有困难,因此更多地借助班级座位表来点名。这样的点名往往随意性较强,容易读的名字被点名的几率比较高,有生僻字或者不太确定的名字被点名的几率就比较低。
2、优先性
学生学习的能力总有差异,一般把学习的能力称为“反应”,相应地表现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反应”就快,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反应”就慢。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教师考虑到优先原则,往往会请早早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势必然,“反应”快的学生被点名的几率高,“反应”慢的学生被点名的几率低。
3、局限性
常态课中,教师为了让全班同学都能听见老师的声音,选择站在教室二三组、第二三张桌子的中间的位置,教师面向大部分的是教师第三张桌椅后的同学,这部分同学被点名的几率要高于前面的同学。如果老师选择在站在讲台后面,教室后面的同学被点名的几率比中间要低些,教室靠墙的同学被点名的几率中间的几组的同学要低些。
4、惩罚性
为了提醒一些上课走神、做小动作、讲话的同学,教师往往会对这部分同学提问,结果可想而知,自然是不知道老师在问什么,自然也不知道如何回答。这时老师会以此作为筹码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等事宜。
从上述表现可以看出,所谓点名无“理”就是点名机制的不规范、点名顺序的限制、点名范围的狭小、点名目的的狭隘等方面。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点名作为最常态的教学行为,这可以看作教师最大的“权杖”,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权杖”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滥用“权杖“,最终造成冷漠、沉寂、低效的课堂。
二问:为什么要点名有“理”?
1、点名有“理”体现教师对学生尊重
从来没有被老师点过名,你会失落吗?次次上课被老师点名,你会紧张吗?每次老师提问,你都举手,老师却视而不见,你还会继续举手吗?老师明明知道你开小差,却很善意的喊你回答问题,你会领情吗?……
初中生时期是其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有强烈的自主意思、渴望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得到他人的认同,同时对他人有一定依赖感,希望在需要候得到他人的指点与帮助。从学生内心来讲,都渴望自己被任课老师认识,树立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也树立在相关学科中的地位。因此,教师在建设自己的课堂时,如果能够根据学生需求,有“理”点名,充分对彰显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让每位学生感到自己在老师心中有分量,在自己学科中有地位,那么这样的课堂怎会不吸引学生,这样的老师怎会不受学生欢迎呢?一直做青少年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孙云哓,不就说过“教育从尊重开始”。
2、点名有“理”提升教师个人素养
常说“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技能传播者,更应当用自身的魅力、学科的魅力去感染学生,给予学生有生命的课堂,提升学生生命福祉。
教师点名时所显示的规范、公平、豁达、鼓励,难道不是一种情感、一种态度、一种价值观吗?点名这个动作虽小,但无不表露出教师的个人素养、个人魅力和个人情感。善于用好点名这一环节,会让我们的课堂更平等、更开放、更深入。
3、点名有“理”体现教师对课程的理解
新课程倡导学科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课程目标。以笔者所教地理学科为例,点名有“理”从小的侧面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
笔者所在区域自2002年进入新课改,时至今日,恰10个年头。课程理念的改变需要用实际行动的支撑,教师点名有“理”,需要的不仅仅是的答案,更需要是广泛的参与、深度的交流、真诚的质疑、专注的神情、自信的表达等等,以此来诠释对课程的理解。
三问:如何做到点名有“理”?
笔者总结个人从教经历,设计了一系列课堂点名法,本文以“编号法点名法”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与大家共享。
编号法准备工作:教师事前准备14张纸片,上面分别写上1—14数字,并纸片折好,全部放置在盒子或袋子里,随堂携带,随时待用。
编号法编号原则:一般班级都分为四大组,每小组12—14人组成,按单排从前往后7人算,每组每位成员从1号一直排到14号(若是中间少人,则由最近的同学来替补),全班共有4个1号、4个2号,其他依次类推。
编号法具体实施: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思考,教师当众从盒子中抽取回答问题的号码,如抽到4号,就高声说出“请4号同学做好发言准备”,此时的教室里有欢呼声也有唏嘘声,过后,教室里恢复平静,学生限于思考中……老师再次提醒准备时间到,四位4号一起起立,每位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待每位同学回答完毕后,教师择其要点,一一点评,或肯定、或纠错、或追问、或鼓励。 编号法点名原理:
①规范
编号点名显示教师点名的规范。规范就意味着有章可循,学生可以预见到课堂中将发生的事情,心灵神会,消除了学生在课堂中过分紧张与不适,给学生创设一种带有安全感、融洽的课堂环境。
②团队
编号点名的对象不是单个的名字而是数字,以4号为例,同样是4号,班级里就有四个,四个4号之间会有意无意形成团队。团队就是不是单打独斗,独自面对问题,用团队的力量克服困难,减少个人被评价的焦虑感,用团队的力量成就自我。
③碰撞
编号点名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思维碰撞。课堂中一对一的問与答,只是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若该学生表达与自己相似的观点,其他学生则会以沉默表示认同,若该学生表达与自己的观点不符,其他学生在观察老师没有进一步的评价之前,也会保持沉默,等待老师继续提问。因此课堂中,学生往往习惯于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而忽视了同伴间的交流。编号点名争取在更大的范围,为学生提供思维碰撞交流空间,渐渐形成同伴互助、生生互动的过程。
④关注
被点名的同学是教师关注的对象,那其他的没有被点到名的同学会怎么样呢?以4号同学为例,这四位4号同学来自不同的小组,他(她)就是自己小组的人,他(她)的发言代表我们整个小组的能力与实力,相应的,教室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关注的对象。实施过程中不难发现,常有这样的现象:小组某号同学学习能力较弱,该同学被点到名时,小组组员往往会私自换人(当然这是不允许的),这足以证明学生人人在乎评价,小组的团队力量隐约可见。
编号法点名使用场合
①课前复习提问
如: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下面就有一些问题,如“我国的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教师提问,随机抽取号码请同学回答。
②小组讨论
如: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第一框题“位置优越”,其中课本上就设计了“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的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每组的1号、5号、10号做好发言准备。在发言时可以采取每组的1、5、10号依次发言,也可以四大组1号依次发言,5号继续,10号最后等,待每位同学回答完毕后,教师统一评价。
③小组竞赛
如: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第三框题“34个省级行政区”,在处理这段内容就可以采用编号法点名。以认识省级行政区为例,邀请某号码的四位同学到黑板前准备,教师给出某省的轮廓,请同学阅读课本,判断老师给出的是哪个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已经作出判断的同学到老师耳朵跟前说出答案,待四位同学都说出后,老师给出判断,若是这四位同学没有回答正确,可以继续找四位同学回答。
结束语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点名方式是不唯一,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习状态、班级学习氛围、教学环节设计的需要灵活运用。没有哪种点名方式是绝对好的或是不好的,点名有“理”
是从教师自身入手,运用多种手段发挥点名功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师生和谐的课堂环境、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关键字】点名机制;无理;有理
点名是课堂教学中很常见的的环节,它把教学过程贯穿始终。点名环节处理的好,课堂效果事半功倍,点名环节处理的不好,课堂效果事倍功半。
可能很多从教人员会发现,在课程实施初期,学生学习的热情被点燃,学习的情绪极其高涨,教师就是被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簇拥着,点名就变成了“你”“请你来”替代……渐渐的,小手少了许多,犹如盛夏过后的池塘,零零落落散落着些许“坚持”的小手……类似现象的产生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笔者结合本人点名环节的一些做法,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问:你点名无“理”了吗?
课堂中点名无“理”表现有:
1、随意性
相比较考试学科教师,考察学科教师所教班级较多,如笔者所教地理学科,共8个班级,约400名学生,要记忆所有学生的名字有困难,因此更多地借助班级座位表来点名。这样的点名往往随意性较强,容易读的名字被点名的几率比较高,有生僻字或者不太确定的名字被点名的几率就比较低。
2、优先性
学生学习的能力总有差异,一般把学习的能力称为“反应”,相应地表现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反应”就快,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反应”就慢。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教师考虑到优先原则,往往会请早早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势必然,“反应”快的学生被点名的几率高,“反应”慢的学生被点名的几率低。
3、局限性
常态课中,教师为了让全班同学都能听见老师的声音,选择站在教室二三组、第二三张桌子的中间的位置,教师面向大部分的是教师第三张桌椅后的同学,这部分同学被点名的几率要高于前面的同学。如果老师选择在站在讲台后面,教室后面的同学被点名的几率比中间要低些,教室靠墙的同学被点名的几率中间的几组的同学要低些。
4、惩罚性
为了提醒一些上课走神、做小动作、讲话的同学,教师往往会对这部分同学提问,结果可想而知,自然是不知道老师在问什么,自然也不知道如何回答。这时老师会以此作为筹码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注意力集中等事宜。
从上述表现可以看出,所谓点名无“理”就是点名机制的不规范、点名顺序的限制、点名范围的狭小、点名目的的狭隘等方面。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点名作为最常态的教学行为,这可以看作教师最大的“权杖”,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权杖”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滥用“权杖“,最终造成冷漠、沉寂、低效的课堂。
二问:为什么要点名有“理”?
1、点名有“理”体现教师对学生尊重
从来没有被老师点过名,你会失落吗?次次上课被老师点名,你会紧张吗?每次老师提问,你都举手,老师却视而不见,你还会继续举手吗?老师明明知道你开小差,却很善意的喊你回答问题,你会领情吗?……
初中生时期是其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有强烈的自主意思、渴望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得到他人的认同,同时对他人有一定依赖感,希望在需要候得到他人的指点与帮助。从学生内心来讲,都渴望自己被任课老师认识,树立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也树立在相关学科中的地位。因此,教师在建设自己的课堂时,如果能够根据学生需求,有“理”点名,充分对彰显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让每位学生感到自己在老师心中有分量,在自己学科中有地位,那么这样的课堂怎会不吸引学生,这样的老师怎会不受学生欢迎呢?一直做青少年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孙云哓,不就说过“教育从尊重开始”。
2、点名有“理”提升教师个人素养
常说“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技能传播者,更应当用自身的魅力、学科的魅力去感染学生,给予学生有生命的课堂,提升学生生命福祉。
教师点名时所显示的规范、公平、豁达、鼓励,难道不是一种情感、一种态度、一种价值观吗?点名这个动作虽小,但无不表露出教师的个人素养、个人魅力和个人情感。善于用好点名这一环节,会让我们的课堂更平等、更开放、更深入。
3、点名有“理”体现教师对课程的理解
新课程倡导学科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课程目标。以笔者所教地理学科为例,点名有“理”从小的侧面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
笔者所在区域自2002年进入新课改,时至今日,恰10个年头。课程理念的改变需要用实际行动的支撑,教师点名有“理”,需要的不仅仅是的答案,更需要是广泛的参与、深度的交流、真诚的质疑、专注的神情、自信的表达等等,以此来诠释对课程的理解。
三问:如何做到点名有“理”?
笔者总结个人从教经历,设计了一系列课堂点名法,本文以“编号法点名法”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与大家共享。
编号法准备工作:教师事前准备14张纸片,上面分别写上1—14数字,并纸片折好,全部放置在盒子或袋子里,随堂携带,随时待用。
编号法编号原则:一般班级都分为四大组,每小组12—14人组成,按单排从前往后7人算,每组每位成员从1号一直排到14号(若是中间少人,则由最近的同学来替补),全班共有4个1号、4个2号,其他依次类推。
编号法具体实施: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思考,教师当众从盒子中抽取回答问题的号码,如抽到4号,就高声说出“请4号同学做好发言准备”,此时的教室里有欢呼声也有唏嘘声,过后,教室里恢复平静,学生限于思考中……老师再次提醒准备时间到,四位4号一起起立,每位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待每位同学回答完毕后,教师择其要点,一一点评,或肯定、或纠错、或追问、或鼓励。 编号法点名原理:
①规范
编号点名显示教师点名的规范。规范就意味着有章可循,学生可以预见到课堂中将发生的事情,心灵神会,消除了学生在课堂中过分紧张与不适,给学生创设一种带有安全感、融洽的课堂环境。
②团队
编号点名的对象不是单个的名字而是数字,以4号为例,同样是4号,班级里就有四个,四个4号之间会有意无意形成团队。团队就是不是单打独斗,独自面对问题,用团队的力量克服困难,减少个人被评价的焦虑感,用团队的力量成就自我。
③碰撞
编号点名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思维碰撞。课堂中一对一的問与答,只是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若该学生表达与自己相似的观点,其他学生则会以沉默表示认同,若该学生表达与自己的观点不符,其他学生在观察老师没有进一步的评价之前,也会保持沉默,等待老师继续提问。因此课堂中,学生往往习惯于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而忽视了同伴间的交流。编号点名争取在更大的范围,为学生提供思维碰撞交流空间,渐渐形成同伴互助、生生互动的过程。
④关注
被点名的同学是教师关注的对象,那其他的没有被点到名的同学会怎么样呢?以4号同学为例,这四位4号同学来自不同的小组,他(她)就是自己小组的人,他(她)的发言代表我们整个小组的能力与实力,相应的,教室中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关注的对象。实施过程中不难发现,常有这样的现象:小组某号同学学习能力较弱,该同学被点到名时,小组组员往往会私自换人(当然这是不允许的),这足以证明学生人人在乎评价,小组的团队力量隐约可见。
编号法点名使用场合
①课前复习提问
如: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下面就有一些问题,如“我国的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教师提问,随机抽取号码请同学回答。
②小组讨论
如: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第一框题“位置优越”,其中课本上就设计了“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的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要求每组的1号、5号、10号做好发言准备。在发言时可以采取每组的1、5、10号依次发言,也可以四大组1号依次发言,5号继续,10号最后等,待每位同学回答完毕后,教师统一评价。
③小组竞赛
如: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第三框题“34个省级行政区”,在处理这段内容就可以采用编号法点名。以认识省级行政区为例,邀请某号码的四位同学到黑板前准备,教师给出某省的轮廓,请同学阅读课本,判断老师给出的是哪个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已经作出判断的同学到老师耳朵跟前说出答案,待四位同学都说出后,老师给出判断,若是这四位同学没有回答正确,可以继续找四位同学回答。
结束语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点名方式是不唯一,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学习状态、班级学习氛围、教学环节设计的需要灵活运用。没有哪种点名方式是绝对好的或是不好的,点名有“理”
是从教师自身入手,运用多种手段发挥点名功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师生和谐的课堂环境、促进师生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