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的词在词史上的贡献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uxian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说: “花间之词如古玉器, 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嫌尤其美”(《绿水亭杂识》)。另外、王国维也认为“词之最工者”当首推“后主”,“南宋诸公不与焉”(《人间词话册稿》)。的确,李煜词不仅继承了前人的风格和成就,融入了自身的经历和艺术创作和开拓,还影响了秦观、李清照这些颇具成就的婉约派词人,同时也启发了苏轼、辛弃疾那样的豪放大家,以后受其影响者也不乏其人,时至今日依然有它特有的魅力。
  对于李煜的词在词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历史上有着不同的说法。清代谭献在《词辨》中说“后主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王鹏远《半塘老人遗稿》说李词“以为词中之帝,当之无愧色矣”。但也有的贬他在温韦之下,如陈廷焯说:“后主词思路凄婉,词场本色,但不及飞卿之厚。”本文从历史的发展观点来看,认为明代胡应麟的评价较为客观:“李词清丽而不浮靡,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用情真挚,亡国之后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越过晚唐五代的词,成为宋词的开山,在词史上有杰出成就。” 诚如王国维所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1.转变了自五代以来浓艳雕饰的词风,架起了五代词与宋词间的桥梁
  李煜的词早期多是帝王奢侈淫乐生活的写照。但是和《花间集》中的词作相比,艺术却已见不凡。内容和题材上虽然和陈后主的宫体诗《玉树后庭花》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给人不一样的感觉,李煜的词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流畅,流丽如珠;词中形象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感情真挚率真甚至有点放纵的傾向。全然不像花间词浓艳香软、矫情伪饰。李煜之前的词人们多极力追求华丽香艳的词句,这种倾向主要以温庭筠为代表,他的词多给读者一种充满典雅的贵气和庸俗的脂粉气的感受。五代的词, 大都继承了温庭筠这一风格。晚唐以后的一、二百年间, 文人词都有一个浮华空洞的毛病,逐渐向涂饰、雕琢的方向发展。色彩浓郁、语言华丽的雕琢之风便愈演愈烈, 直到李煜,才逐渐的扭转了这一词风。特别是李煜后半生的词, 与晚唐五代的其他文人词有着很大的差别, 他善于锤炼词的语言, 使得所塑造的对象形象鲜明, 整首词结构缜密, 呈现出一种惊人的表现力,最为突出的是脱去了脂粉气, 去掉了绮靡风,用朴素自然的语言真实而深刻地表现那最普遍最抽象的离愁别恨的情感, 把那些难以表达的情绪, 写得形象生动, 可观可感,甚至可以触摸。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清平乐》“ 别来春半, 触目愁肠断” 。在这些词里, 作者把对故国的思念, 用感人的抒情词句来表达, 同时, 也用非常具有诗意的形象比喻以及艺术概括极强的形式来拓展意境。如以“ 一江春水” 来比喻无尽的哀愁, 以“ 春草” 来比喻愁恨的繁多不断, 写得形象而且具体。李煜的词扭转了晚唐以来涂饰、雕琢的词风, 扩大了词的艺术境界, 创造了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把词引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为宋词的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对后来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运用白描,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有创新之绩
  白描这一艺术手法的运用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大胆的创新。五代的词在语言上华丽雍容,雕琢修饰的艺术手法更是随处可见,而李煜的词则在艺术手法上退去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采用白描的手法。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充满着无穷无尽的难以排解的悲愁。细读李煜这时期的词作,可以看到,他把亡国之痛直接写在词里,采用白描的手法,准确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悲痛心绪。这就改变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人通过妇女形象的描绘,无意流露或曲折表达自己心情的手法,而直接在词里倾泻自己的家国沦亡之苦痛。
  3.李煜词对词的发展在题材上有开拓之功,摆脱了晚唐以来文人词专写女人、相思之类的窠臼, 开创了词作内容的新境界,使词由“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晚唐时期,文人开始把词当做游戏之作,其作用仅限于饮席应歌,乐筵按曲,扮演的是“伶工之词”的角色。说到它们的抒情,十有八九是歌咏妓女之情,外表涂饰金粉,而内心贫乏。李煜前期的词也未摆脱燕钗蝉鬓,但是在亡国之后,他的词作洗净了宫体的繁华和浓艳,转而用词来写他的自身经历和生活实感,多写对家国的感慨、亡国的悲苦和世事沧桑的人生感悟,于是把词引入到关心国家命运和歌咏人生变化的正途上来。正因如此,才使得词和诗殊途同归,才有了日后出现苏轼、辛弃疾等这类词作大家的可能。在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过程中,李煜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李煜词只有短短的几十首, 但篇篇好句,他不用典故, 而用白描, 感情真挚, 感人至深。为两宋词的繁荣发展开辟了道路,对后来苏轼、辛弃疾浑然一体,气象博大的豪放词风;晏殊、欧阳修、李清照等出语明净、宛然天成的特色,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影响。为中国词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历史上多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 没有多大分量, 但是, 如果缺一个后主, 则中国文学史将成什么样子?”
其他文献
纵观各省市的高考作文报告,都提到考生作文中宿构、默写、套用的情况较为严重;模板化、程式化与假大空的现象更为普遍。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作文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不禁有人要问,现在的作文中真的缺少“真善美”吗,如何才能从“假大空”回归“真善美”。  唤醒学生心中的真善美,激发创作的激情和灵感,站在生命的高度思考
期刊
随着中学语文教改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育也应该从教材中走出来,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社会生活、引向大自然,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到大自然中学习语文、培养能力,这就是所谓的“大语文教育”观。  这种大语文的概念,极有利于学生把语文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在实现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失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这也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方针,是值得语文
期刊
执教时間:2011年10月20日  执教班级:潢川第一高级中学高三(4)班  师:同学们好。俗话说,唐诗宋词汉文章。提起唐诗,自然想起李白想起杜甫,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近杜甫,学习他的另一首著名的诗歌《兵车行》。  师:作为诗歌,诵读自然是第一要义。下面我们齐声朗读一遍这首诗。  (学生齐声朗读)  师:同学们朗读的声音很洪亮,但对节奏与感情的把握还不够到位。下面我给大家放一遍名家的配乐朗读
期刊
1915年,李叔同创作了一首小诗《送别》,这首诗凭借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柳、夕阳、浊酒等表现离愁的典型意象,成为表现离别之情的千古绝唱。早在几百年之前,一代词宗柳永也为我们创作了一首表现离愁的名篇《雨霖铃》,这首诗更是经久不衰。可见,离别之时的感伤和凄凉撞击着每一个身在其中的别离者。  要理解这首诗,知人论世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这是理解这首诗的基础。“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
期刊
很喜欢一个词“万家灯火”。  这个词带有一种轻柔的温度,仿佛让我看到摇曳的灯芯,感到烟火人间因有了一盏盏灯火而有了温暖。  你看,万家灯火多像浮在漆黑夜晚的一只只眼。  伫立在岁月的桥头,看着那些灯,想着那些火,让已经湮没在历史深处的灯火之光在我的头脑中再次闪亮。  一  最刻骨铭心的是那盏在夜里游动的灯。  在那贫瘠的岁月里,乡亲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土里刨食,一镐一镐翻腾着平凡的日子,一锄头一锄头删
期刊
叠音词是重复同一个音节而构造的词,是一种应用极广的词类,它既有口语的朴实,又有音乐的旋律;有栩栩如生的表达效果,还能表达丰富的情感。那么叠音词的这些作用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我以为它的描写作用、音乐作用都是加强抒情效果的方式。因为前者属形式,后者属内容,一切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就强调指出,叠音词的使用是形象描写客体,反映主观情感的需要。我国从古到今众多的文学作品都十分擅长运
期刊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试卷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翻译又是其中的重点,分值高,不容轻视。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学生普遍感到知识点繁琐,枯燥,不易识记,因此复习兴致不高,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可以用课文句子来带动文言复习。  其实文言文的知识基本包括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而翻译的涵盖面大,可以包含几个知识点,要想把一个文言句子准确无误地翻译出来,符合“信、达、雅”的标准,就
期刊
十年前看三毛看的狂热,看得心痛,看的忘记了读书,看的天空时而灰暗时而晴朗,看的失去了鉴别能力,失去了原则,数学课上,无所顾忌地看《梦里花落知多少》,老师给撕了,再买一本。在建筑工地上捡奇形怪状的石头,如获珍宝。在垃圾堆旁捡汽水瓶,用清水洗净,插上一大把青草。看到我无法模仿的时候,就掉眼泪。美丽的青春忧伤起来。  没想到大学的同桌也喜欢三毛,我们便约定做一生一世的好友,校园里我们长发飘飘,我们穿上长
期刊
新课程标准试行后,在现代文大阅读部分设置了二选一的命题模式,主要涉及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两类作品的阅读理解。其中实用类文本是配合普通高中新课程开设的选修课,于2007年第一次出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它强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体现实用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使试题进一步贴近生活,引領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生活,是新课标试卷的显著特色。实用类文本主要包括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在具体题型中对应新课程标
期刊
我们山东教育的改革,为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但与此同时,基本不变的课程内容和缩短过半的授课时间,以及每天近三分之一的自由学习时间,再加上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都亟待提高的高一新生,都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提出了严峻地挑战。  多么渴望找一本针对性强、极具参考学习价值的书啊。《魏书生文选(第一卷)》,尤其是其中的《培养学生的效率感》一文,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使我豁然开朗。文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