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善于德育同伴在行动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sgh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翠园小学榕树众多,学校挖掘南国榕树所特有的“共荣”和“包容”等品质,注重发挥翠榕“同心同荣”的“榕善”德育功能,创造“同心”环境,建立“共荣”意识,积极挖掘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让家长、社会上的热心人士都成为学生们的伙伴,“同伴德育”模式应运而生。
  “同伴德育”策略创新成效一、“同伴德育”的思考与探索
  儿童的成长是群体社会化的过程。科学家爱普斯坦(Joyce L. Epstein)提出,建立家庭与学校伙伴(即同伴)关系的交叠影响域理论(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即家庭、学校和社区对儿童及三者的状况、关系发生了交互叠加的影响,以学生为中心,在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发展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这样技能完善学校所承担的教学活动,又能是使父母的教育能力有所提高,使父母与学校及社区中其他人的关系更加紧密,有助于学生找到最生动且最鲜活的“榜样”,通过学习与模仿同伴在交流互动中的品行道德,从而实现良好的道德情操。
  环翠园小学始创于1943年,校址前身是明末清初南岸蔡氏家族的私家庭院——环翠园,昔日园内榕树众多,如今榕荫不减当年。“灵魂之于榕树,生命之象征也。有顽强坚韧、宽宏大量,有大慈大悲、明辨善恶,有繁衍滋生、觉悟真理也。”学校挖掘南国榕树所特有的“共荣”和“包容”等品质,注重发挥翠榕“同心同荣”的“榕善”德育功能,创造“同心”环境,建立“共荣”意识,积极挖掘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让家长、社会上的热心人士都成为学生们的伙伴,“同伴德育”模式应运而生。“同伴”即“童伴”,指学生童年的伙伴,其包含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家庭、社区及社会等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构建“榕善教育同盟”,以“交流、互动”为核心,以“尊重、平等”为原则,以“形式活泼、参与性强”为特征,以“同伴在行动”特色活动为载体,同伴互助,共同进步,欣欣向荣。
  二、“同伴德育”的特点与个性
  “同伴德育”坚持德育“永远在路上”“永远在行动”的理念,努力使每一个参与到德育过程中的“同伴”——无论是学生、教师、家长或者其他社会人员,都能在过程中体会到互助互爱、同心同德、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幸福和成就。它具有鲜明的主题性和统筹性。有计划、有目标,并通过主题性德育活动的实施,使参与其中的“同伴”有的放矢,有条不紊,深入领会德育内涵。以“交流、互动”为核心,以“尊重、平等”为原则,注重人的发展和进步——既涵盖学生在教育合力下取得的进步,也包括教师取得科研教学水平的进步,家长端正自身、增强教育能力的进步。
  三、“同伴德育”的实施与策略
  学校注重发挥翠榕德育功能,积极挖掘“同伴”资源,形成和完善了“榕印拾趣”系列特色德育活动。
  “三同”活动聚同心。“三同”,即“同伴学苑”“同伴艺苑”和“同伴假日”。
  “同伴学苑”下设“科苑、艺苑、书苑、体苑、队苑”五个分苑,其下有各自的学生社团。各社团凸显人文关爱,科技发展,体艺展示,书香沁人,可谓各具特色。社团活动依赖学生间的同伴交往,孩子们同心同荣,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同伴艺苑”即社区展演活动,组织各年级段的学生去社区舞台表演,规定一个周期,定期巡演。这种表演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表演技艺,增长学生见识,挖掘学生潜能。再在表演活动中增设亲子活动,给家长参与的机会,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
  “同伴假日”是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家长、学生、教师和社会的多方位参与,其目的是为了满足独生子女伙伴间的亲情需要,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提供的重要平台。“同伴假日”具有主题性和制度性的特点。
  “四礼”仪式促成长。“四礼”,即“儒雅读书礼”“难忘毕业礼”“思源感恩礼”“快乐成长礼”,是学校的常规特色活动。清明扫墓期间三年级队员开展“思源感恩礼”动、中秋节期间一年级开展“儒雅读书礼”、寒假前夕四年级开展“快乐成长礼”、七月六年级开展“难忘毕业礼”。
  “五节”主题拓视野。“五节”包括“书香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和“建队节”,是学校专门制定的德育主题特色活动,旨在丰富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活动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五节”特色活动成果突出,如书香节的情景剧“榕树下的校园”“我们的梦想舞台”,给嘉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科技节中让队员、家长和辅导员一起寻找身边的有趣点,共同探究“身边的科学”。
  “三文化”宣传育才艺。“三文化”,即学校的三个宣传氛围的布置,是学校实施特色校园文化宣传的载体。《翠园志》以“寻榕迹,展榕志”为主题,记述了学校的成长发展史;《翠园青青》是学校的校歌,以“奏响翠园乐章,共绘翠园蓝图”为主题,详细勾画了环翠园小学未来的发展蓝图;《快乐榕印》是学生成长手册,见证了学生的成长足迹。学校借此逐渐形成以“同心同荣”为核心精神的“榕树文化”校本课程体系,以培育“礼爱并举·多才博艺”的翠园学子,同伴成长,共同进步。
  (一)教师同伴互助提升理论内涵
  乔伊斯和肖尔斯提出了“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的概念,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
  学校以“翠园教育家俱乐部”为载体,提倡平等互助的“哥本哈根精神”教师团队文化,课题《家庭教育与“同伴在行动”特色活动结合的方法与策略研究》《小学弱势群体健全人格的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广东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发小学教师领导力的实践研究》等。以科研课题为纽带,构建“同伴教研组文化”,如语文组“坐庄式教研”、数学组“课题带动”模式、英语组“同伴研讨”方式、专科教研组“定向研讨”等,在绩效评价中重点奖励年级组、教研组等团队,全力打造“同伴”师生成长共同体。
  (二)家校同伴助学形成教育合力
  家委会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部分,学校设置了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和社区委员会三个机构,一方面,通过家委会和社区委员会整合家长和社区资源;另一方面,借助家委会和家长会开展多种教育活动,推进“家长督学进校园”“雏鹰导师课堂”,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与学校“同伴”助学,更好地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成立家长“同伴”义工服务团,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家长用自身的行动去教育孩子、感染孩子,践行“身教重于言教”的理论,同时也让孩子去影响家长,改变家长的不良观念与行为,提升亲子关系。
  (三)社区同伴共建凸显资源魅力
  “同伴德育”在社区的顺利开展得益于学校与社区共同营造的良好的教育生态。与“大同”社工服务机构联手,兴建“翠园成长俱乐部”,关注每一个学生。学校积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志愿服务得到社区和家长的支持与认可,形成德育常规性活动,真正达到“育德细无声”的效果。
  四、“同伴德育”的创新与成效
  重视家校合作、注重环境育人,是每个学校都在探索的课题。随着现代化社会的迅速发展,禁锢在校园内的传统教育模式已逐渐被多元开放的现代化教育模式所替代,“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环翠园小学以交叠影响域理论(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为理论依据,从学校核心精神“同心同荣”中汲取内涵,培养人向善互助的品质,形成了“同伴德育”理念和模式。这一德育理念与学校校园文化有机结合,经过了全局性统筹战略考虑,创新了大多数学校德育理念的“无根无源”现状,使德育工作有根基、有依托、有底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同伴德育”立足本校,面向社会,构建了学生、教师、家长、社区为一体的“榕善教育同盟”,促进了德育家庭化、社区化、社会化,形成了教育合力,具有创新性、实效性和独特性。
其他文献
摘要:由于先天素质和家庭背景、文化环境等的不同.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个体差异。尤其到了初中阶段这种差异尤为突出。而要改变“学困生”这种相对落后的学习状况,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学困生 学习习惯 成因分析 方法对策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近三年来,笔者专职从事学困生的辅导和转化工作。通过三年来对312名学习成绩薄弱孩
调查了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及玩教具设计专业玩教具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研究发现,我国玩教具人才培养存在研发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与能力脱节等问题。基于“儿童学习与发展”视角,提出我国玩教具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议:(1)精准办学定位,符合时代要求;(2)构建以“儿童学习与发展”为主线的课程体系;(3)整合多方资源,打造“产学研”新模式;(4)创新研究方法,运用教育数据挖掘技术对幼儿行为进行抓取与分析,
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占据着其主导思想。而“育人为本”更是这一过程中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对本质的要求和对价值的诉求。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被育之人、育人之人,还要关注所服务之对象——国家和人民,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不断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体育教学育人为本德育美育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
班级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环节。班级的稳定,就意味着学校的稳定。班主任对整个班级的学生起着长久且深远的影响,也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  班主任班级管理以身作则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有班主任在,学生能做好,这个班主任基本合格;班主任不在,学生能做好,这个班主任很优秀;可是,如果班主任在,学生仍不能做好,那么这个班主任无疑是失败的。”  一、应与学生保持适度的心理距离  心理学研
我国的基础教育最关注儿童的最优发展,而最优发展表现为儿童的生动、活泼的特性是否得到关注,是否注意儿童个体间的差异。而课堂教学是否高效,其中一个重要指征是看课堂是否存在一种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可以操作的教学流程。我校尝试在语文课中运用导学卡,经过实践与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预习导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一、 引言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主张尊重儿童的“自动”,他主张儿童的“天性”要通过有组织的
“为了学生的一切”,就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分高低贵贱,不分学习优差,不歧视后进生,立足使每个孩子都成才。作为一名教师,落实“为了一切孩子”的教育思想的关键在于要以实际行动去关爱后进生。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应植根于爱,看重他们,不鄙视他们,尊重他们,加倍地热爱他们是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  后进生关爱发现激励榜样宽容当前,“为了一切学生的健康、快乐和发展”被作为新的教育评价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为了学
在当前社会经济以及市场竞争力都在不断扩大和发展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在不断地发展,各行各业对其都进行了广泛关注。而在当前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非常重要,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问题,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不断地持续增长,市场上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不仅是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更多的是要具
摘要:译者的主体意识对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具有决定作用。通过对比和分析《傲慢与偏见》两个译本中的对话翻译探讨不同性格、不同性别的译者在处理对话翻译时所采用的方法。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对话翻译 《傲慢与偏見》  简·奥斯汀是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她以亲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19世纪中产阶级生活的风俗画卷。其作品中幽默、讽刺的艺术个性,构起一道现实乐观、趣味横生的文学风景。奥
校外教育工作者与家长要通过儿童涂鸦行为,了解其发展特点与心理基础,从而引导儿童在涂鸦过程中舒解情绪、收获快乐,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  儿童涂鸦行为“实画实说”绘画,是儿童本能地表现喜怒哀乐情绪的心理过程,当孩子拿起笔开始涂鸦的那一刻起,他们已经开始对自己、对父母、对世界诉说着内心的想法,对于这些小家伙来说,涂画不只是一个好玩的游戏,更是一个了解自己,充分发挥想象力,表达梦想的绝佳方法。  一、
摘要:《一个人的村庄》看似与教育无关的一本书,却蕴藏深刻的人生哲理。作家纯朴的生活、高尚的境界,会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欣慰。读读它,有深思、有启迪,或许可以降低职业倦怠,提高幸福指数。  关键词:纯朴 高尚 热爱 哲理 幸福  对人们心理健康问题增多的原因进行分析,人们的困扰、压力更多地源自个体本身的需求与欲望,这些需求与欲望有的来自自身需要,有的则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人们都急功近利,处于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