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的联想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zss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 华 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指委委员、《中美比较文学》杂志主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杂志副主编。曾出版《阅读哈佛》《全球伦理读本》《跨学科研究与跨文化诠释》等多部专著。
  《美文》杂志最近连载了法国著名汉学家白乐桑的自传体文学作品。1973年,年轻的白乐桑来到北京,开启他成为汉学家的梦想。他曾说,在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如果你说自己正在学汉语,周围的朋友会觉得你在开玩笑。可以说,那时的汉语是“月球语言”,一是因为说汉语的国度离法国很远,现实中很难到达;二是汉语和法语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法语是字母文字,汉语是表意文字。今天,作为汉学界举足轻重的专家,白乐桑认为汉语“正在成为国际性语言”。
  显然,英语已经成为国际性语言。不仅如此,正如本期“汉风专刊”所载澳大利亚作者张晋的《中文教学的“硬目标”和“软目标”》中所言,英语,已经从“软实力”转化成了“硬实力”,成为国际社会日常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存在。这不由得让我想起1887年时年28岁的犹太裔波兰人柴门霍夫发明的“世界语”。
  尽管“世界语”一直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视,而且今天仍有一些组织在大力推广“世界语”,但它毕竟已不再像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年轻学子所瞩目和追逐。“世界语”的“设计”目标显然是有利于世界交流的,但为什么它却难以流行并真正成为一种“世界语言”或“国际语言”呢?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世界语”是一种人为“制造”出来的“语言”,其中并无文化内涵和文化积淀更谈不上文化基因的缘故吧。这也说明,真正的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它更是一种文化载体。
  最近,世界级指挥家瓦西里·佩特连科指挥英国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演奏改编后的中国乐曲《我的祖国》的音视频极度流行,一经上传微信,点击率迅速突破百万。有评论说,欧洲乐团虽然对此曲的背景知之甚少或者毫无所知,但由于演奏的音色和乐感好,所以让我们熟悉的旋律格外动人!的确,对于文学之外的艺术来讲,其实叙事和背景并非所长。而对于交响乐来讲,其讲究有四:旋律,曲體,和声,配器。瓦西里·佩特连科指挥的英国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体现了这四种讲究,因此,即使不了解此曲背景,从音符所组成的旋律本身也可体会原曲内涵。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音乐是“世界的语言”,人类共同的语言!
其他文献
面对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英美军方调查组决定加强战机上弹多的地方。而统计学家沃德建议更应该关注弹痕少的地方,因为这些部位如果受重创,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调查组的众多专家被战机上累累弹痕蒙蔽了双眼,目光紧紧盯住累累弹痕不放,以惯性思维莽然决定加强弹痕多的部位,最终被证明他们败给了沃德先生。我们难道不应该吸取教训,铭记于心吗?这正告诉我们:莫让浮云遮望眼,风物常宜放眼量。  马克思告诫人们:事物
期刊
有此一鸟,名曰寒号。临近冬日,寒风四起,尚无窝垒。每与喜鹊彻谈时,總会说:“暖阳正好,大可睡觉。”遇到寒风凛冽之时,亦总是说:“哆罗罗,哆罗罗,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可是日复一日,它始终是言行不一,并未付出任何实际行动,终冻死于荒寒之郊野,悲惨不堪。  这让我想起古人有云:“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我们要做新世纪的弄潮儿,应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求真务实。这样于国于家才有意义。  陆游
期刊
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即自我意识。”的确如此,因为心中有梦想,所以眼前才有目标,脚下才有道路。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就应该树立“我与祖国共成长”的意识。  意识就是觉醒。一个人,只有意识到了什么是自己所想拥有的,才会为此努力。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少年时代就曾有过这样的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我们也应学习他那种雄心斗志,长大后能有所成就,报效祖国,這就是中国
期刊
我的女儿在一所高校指导着数位外国研究生,每每谈及中国文学的华丽用词用语,这些外国人均会对其或铿锵有力,或抑扬顿挫,或伤感低迷,或哀婉凄然的韵调赞叹不已,然而,当被问及理解多少时,他们往往又摇头叹气。我把这篇散文朗读给他们听,他们说尽管不能听懂每个词的确切含义,但可领会其内在的意境;尽管不了解其中每个事件的文化背景,但能感受作者的风格和心情。他们说,这篇文章表达了我难以忘却的记忆!一  在沟壑纵横梁
期刊
我坐在装潢得富丽堂皇的卧室里,开着空调,品着茗茶,在看谍战片。情节老套,看得昏昏欲睡,不知怎么竟然来到了一个地方。  我首先穿过古色古香的栅栏,进入一个佳处,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片偌大的水域。微风沙沙沙,吹拂着湖面,湖面上传来有节奏的哗哗声。风声和水声在粼粼波光的映衬下,显得特别柔和悦耳,像是有谁抖动着银链,铮铮作响。微风夹带着道边槐花的清芬,轻轻地吹拂着行人的面颊与发鬓,荡漾着我的胸襟。  偶尔仰
期刊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喊出了一个时代的拼搏精神;“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喊出了一个民族的睿智和觉醒;“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喊出了我们新一代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三幅标语彰显出改革开放的曲折艰难,鞭策着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初心不改,砥砺前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伟人的这句话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但彼时,我们还很穷困。“贫穷不是
期刊
重到沭阳图记  [明]袁 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者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阳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马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期刊
渴望“被需要”的心理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我认为,“被需要”的心理反映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被需要”的心理的产生有时候伴随着困惑。这是从我身边的同学的成长环境中体会到的。当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意识到本身无法融入群体,就会感到孤单,并且产生想要被需要的心理,即很想被同伴们接纳,很想被同伴们需要,但有时候自己总是孤孤单单一个人。与此同时,就会因此困惑,因此痛苦:为什么自己无法融入群体?
期刊
人是群体动物,不可能脱离社会而活,因而人无时无刻不在需要别人,也在被人需要着。需要别人收获的是感激与快乐,而被别人需要是一种奉献,是一种被信任的快乐,更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被需要实际上也是一種需要,当一个人被需要时,他所获得的认同感就是一种别样的幸福。  被爱的人需要,会让人觉得自己是重要的。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很像是自我需要。当你被需要时,看似是一种负担,可在你心里,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就是幸
期刊
今年高考全国卷的三套卷子,文言文阅读都不约而同地选了人物传记。那么,对这类题目应该怎么解读呢?  第一步是读懂。一要了解人物传记的特点。在人物传记中,第一次提到的人,往往是姓、名、字都予以介绍。再次提及只说名或字。而古人的名、字各种各样的都有,有时不好识别。经验告诉我们,稍一疏忽,就会把古人的名、字当作一般词语解释,那样是怎么读也不可能把所给古文读懂的了,因为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阅读障碍。正确的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