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就需要学校内部人士根据自己的情况、条件来设计、规划自己的课程。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爱好、特长,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设计课程,充分挖掘当地、学校的语文课程资源。就汉中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校本化,在探求整合汉中资源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技巧,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汉中;自然人文资源;校本课程;语文素养
现代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注重人的个性培养。在这个崇尚个性、尊重个性、展示个性、塑造个性的时代,教育必须顺应这个潮流。“教育即解放”“教育能够是,而且必然是一种解放”。所以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过去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这一点,结果导致了语文教育危机,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对这一点韩军曾这样评论:“中国语文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总体失误就在于,总是矢志不移地着眼于所谓纯粹语言能力(技术化),再辅加扭曲的思想政治教育(伪圣化),根本忽视了对学生自我的热切关注。百年来,一直没有认清语文教育的根本,就是一种主体精神的教育,是精神经验教育;是一种人化教育,人的教育,是关涉语言学习者精神成长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有个性的人就不能再用统一的、千篇一律的模子去刻。由国家统一编制的单一的课程结构已不能符合教育潮流,不能适应语文教育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大力进行校本课程的探究与实施。
【课程目标】
1.能画出简要的汉中地图,明确汉中在陕西的位置和南郑在汉中的位置以及我校在南郑的位置;标注汉中主要县区及旅游景点所在位置。
2.能选择一个主题,收集相关资料,探究其人文历史及其发展,形成一定的历史意识。
3.能选择一个人物,了解其生平、事迹,并以某种方式展示成果。
4.能就家乡风土人情的某一方面写一段解说词,并向别人介绍。
5.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在小组活动中体现出个人的贡献和价值。
【课程概况】
课程名称:可爱的家乡——汉中
课程类型:乡俗、人文、自然类
授课对象:七至九年级学生
教学时数:16课时
【课程内容】
本课内容分四大块进行,分别为:“汉中历史”单元、“汉中地理”单元、“汉中人物”单元、“汉中风情”单元。
【实施办法】
每单元实施前老师统一要求,明确要达到的目的,不可敷衍了事。课后学生分组按要求搜集整合资料,形成小组成果。课堂分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每堂课内容不可太多,小组展示要做好充分准备。单周搜集资料,双周汇报展示,课堂以综合性学习活动方式进行。选定主持人合理安排活动方案,主持人拟写开场白、串词。评委由师生代表担任,公开评分。活动结束后学生谈感想收获,剩几分钟语文老师进行小结评议,以激励表扬为主。此课程活动结束后可以延伸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努力提高语文素养。
【实施步骤】
1.课程简介与分组(1课时)
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纲要,着重说明所要达成的目标、相关的内容与实施办法以及本课程的评价(参见评分表),并与学生探讨有无修改的必要。特别要说明的是,本课程让学生自由组合为4~6个小组,可以为自己的小组取名,说明接下来的学习活动都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2.“汉中地理”单元(3~4课时)
(1)让学生以画地图的形式,明确汉中在陕西的地理位置,并标示周边主要县区等;同样以画地图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我校在南郑的位置,标示主要街道及建筑物等。
(2)让学生画简单的“汉中旅游景点示意图”并为旅游景点设计广告语加以展示与说明。
(3)让学生设计旅游路线图,就某一特色景点写一段有文采的导游词并模拟讲解。
3.“汉中历史”单元(3~4课时)
此处的“历史”并非汉中地区的全部历史,而是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一个主题(比如拜将坛遗址、汉中地名由来、某一风俗等),收集资料、参观博物馆、访谈相关人物,深入探寻其历史,然后再进行展示。展示形式可以是做小报、PPT、演讲等。
4.“汉中人物”单元(3~4课时)
此处的“人物”并不限定为汉中地区的历史著名人物,而是任何能让学生感动、引以为豪的汉中人,他可以是名垂千古的历史名人,也可以是颇有建树的现代商人;他可以是引人注目的新闻人物,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人物,收集相关资料,如生平、事迹、让你感动的原因等,有条件的话可进行访谈。最后进行展示,展示形式可以是做小报、PPT、演讲、表演等。
5.“汉中风情”单元(3~4课时)
此单元的主题为“有朋自远方来”,即假设有一个远方的朋友来到汉中,学生需要将汉中最好、最可爱的一面展现给朋友看。学生可以选择风俗、特产、小吃、节日、景点等方面内容进行介绍。展示形式可以为情景模拟(即由一位学生扮演朋友,另一位同学进行展示)、拟写宣传语,导游词等。
【课程评价】
本课程评价体现过程性和及时性,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综合判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每单元结束后都进行评价,评价内容来自于学生每次展示的成果,分小组与个人进行评分,既重视小组合作成果,也关注个人在小组中所作的贡献。评价标准由师生共同确定,分内容充实、表达流畅、手段多样、合作精神四方面,每一部分内容占100分,总分500分,老师与学生都要参与评分。最终成绩由每次评分累积而成。
(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城关二中)
关键词:汉中;自然人文资源;校本课程;语文素养
现代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注重人的个性培养。在这个崇尚个性、尊重个性、展示个性、塑造个性的时代,教育必须顺应这个潮流。“教育即解放”“教育能够是,而且必然是一种解放”。所以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过去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这一点,结果导致了语文教育危机,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对这一点韩军曾这样评论:“中国语文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总体失误就在于,总是矢志不移地着眼于所谓纯粹语言能力(技术化),再辅加扭曲的思想政治教育(伪圣化),根本忽视了对学生自我的热切关注。百年来,一直没有认清语文教育的根本,就是一种主体精神的教育,是精神经验教育;是一种人化教育,人的教育,是关涉语言学习者精神成长的教育。”培养完整的人,有个性的人就不能再用统一的、千篇一律的模子去刻。由国家统一编制的单一的课程结构已不能符合教育潮流,不能适应语文教育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大力进行校本课程的探究与实施。
【课程目标】
1.能画出简要的汉中地图,明确汉中在陕西的位置和南郑在汉中的位置以及我校在南郑的位置;标注汉中主要县区及旅游景点所在位置。
2.能选择一个主题,收集相关资料,探究其人文历史及其发展,形成一定的历史意识。
3.能选择一个人物,了解其生平、事迹,并以某种方式展示成果。
4.能就家乡风土人情的某一方面写一段解说词,并向别人介绍。
5.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在小组活动中体现出个人的贡献和价值。
【课程概况】
课程名称:可爱的家乡——汉中
课程类型:乡俗、人文、自然类
授课对象:七至九年级学生
教学时数:16课时
【课程内容】
本课内容分四大块进行,分别为:“汉中历史”单元、“汉中地理”单元、“汉中人物”单元、“汉中风情”单元。
【实施办法】
每单元实施前老师统一要求,明确要达到的目的,不可敷衍了事。课后学生分组按要求搜集整合资料,形成小组成果。课堂分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每堂课内容不可太多,小组展示要做好充分准备。单周搜集资料,双周汇报展示,课堂以综合性学习活动方式进行。选定主持人合理安排活动方案,主持人拟写开场白、串词。评委由师生代表担任,公开评分。活动结束后学生谈感想收获,剩几分钟语文老师进行小结评议,以激励表扬为主。此课程活动结束后可以延伸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努力提高语文素养。
【实施步骤】
1.课程简介与分组(1课时)
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的纲要,着重说明所要达成的目标、相关的内容与实施办法以及本课程的评价(参见评分表),并与学生探讨有无修改的必要。特别要说明的是,本课程让学生自由组合为4~6个小组,可以为自己的小组取名,说明接下来的学习活动都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2.“汉中地理”单元(3~4课时)
(1)让学生以画地图的形式,明确汉中在陕西的地理位置,并标示周边主要县区等;同样以画地图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我校在南郑的位置,标示主要街道及建筑物等。
(2)让学生画简单的“汉中旅游景点示意图”并为旅游景点设计广告语加以展示与说明。
(3)让学生设计旅游路线图,就某一特色景点写一段有文采的导游词并模拟讲解。
3.“汉中历史”单元(3~4课时)
此处的“历史”并非汉中地区的全部历史,而是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一个主题(比如拜将坛遗址、汉中地名由来、某一风俗等),收集资料、参观博物馆、访谈相关人物,深入探寻其历史,然后再进行展示。展示形式可以是做小报、PPT、演讲等。
4.“汉中人物”单元(3~4课时)
此处的“人物”并不限定为汉中地区的历史著名人物,而是任何能让学生感动、引以为豪的汉中人,他可以是名垂千古的历史名人,也可以是颇有建树的现代商人;他可以是引人注目的新闻人物,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人物,收集相关资料,如生平、事迹、让你感动的原因等,有条件的话可进行访谈。最后进行展示,展示形式可以是做小报、PPT、演讲、表演等。
5.“汉中风情”单元(3~4课时)
此单元的主题为“有朋自远方来”,即假设有一个远方的朋友来到汉中,学生需要将汉中最好、最可爱的一面展现给朋友看。学生可以选择风俗、特产、小吃、节日、景点等方面内容进行介绍。展示形式可以为情景模拟(即由一位学生扮演朋友,另一位同学进行展示)、拟写宣传语,导游词等。
【课程评价】
本课程评价体现过程性和及时性,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综合判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每单元结束后都进行评价,评价内容来自于学生每次展示的成果,分小组与个人进行评分,既重视小组合作成果,也关注个人在小组中所作的贡献。评价标准由师生共同确定,分内容充实、表达流畅、手段多样、合作精神四方面,每一部分内容占100分,总分500分,老师与学生都要参与评分。最终成绩由每次评分累积而成。
(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城关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