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强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然而在“课程实施发展年”的活动中我发现,当前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多数教师上课只有教案没有活动的指导方案;活动时,教师习惯于越俎代庖,学生“被操作”的成分多;把实践活动课当成了“复习课”“解决问题课”;教师没有厘清自主与自由的关系,以致收放失据,活动低效;受困于教学具缺乏,课堂成了“灌鸭”课等,不一而足。针对上述情况,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实践与探索,就如何提升实践活动的教学品质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规范教学常规,为高效活动助力
1.要制定内容详实的指导方案
数学实践活动是以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多边的师生活动。我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不喜欢上实践活动课,认为课堂不可预测的因素多,不好掌控,学生的一些想法自己难以把握,活动耗时多且低效。究其原因发现,他们多数只有教案而没有具体的指导方案,不明确自己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的具体指导任务有哪些,从而感到“无从下手”,致使活动形式化,学生得不到深度实践和实质性的体验。所以,教学前做一份能够解决诸如“学生具体掌握到了什么程度?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存在困难?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如何?教师如何有针对性地指导”等这些问题的指导方案至关重要,它是高效活动的助推剂。
2.开展课型研究,形成常规基本要求
数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很多,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动手操作;②场景观察;③调查访问;④做小课题。为了熟知这几种典型课型的异同,形成基本的教学要求,我进行了课型专项研究。通过查文献资料、运用E-mail和BBS等交流平台与同行研讨等途径,积淀而成了不同课型活动方案的设计、资料的收集和处理、活动总结或报告的撰写、小组合作的开展、如何进行调查等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步骤,使活动的开展有章可循,并且省时、实用、高效,具有前瞻性。可以说,课型研究是一种探索规律的研究,它可以帮助教师从整体上把握规律,并对活动做出必要的预设,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在自主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使自主实验活动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
二、关注活动节点,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活动过程是活动诸方面的载体,因此活动有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益。要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必须关注以下几点。
1.要营造良好的活动环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好奇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 心理现象,也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对人的创造性活动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只有通过营造能使学生潜在的好奇心转化为自主活动的良好环境,才能确保活动能健康、科学、高效地开展。①空间环境的营造。要充分利用班级荣誉栏、墙报、黑板报等阵地,介绍一些数学实践活动的动态,展出一些新鲜有趣、有创意的活动成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成就感。②人际环境的营造。民主、和谐、平等、宽松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研究的保障。教师要发挥帮助、引导、促进、服务的作用,给学生多一些自由,少一些限制;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辩论,少一些结论。
2.要体现“做数学”的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体在对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做反省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也说过:“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忘了,而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甚至经历的挫折,却随时发生作用,使人受益终生。”而这些使人受益终生的,无不要靠学习者在自主参与中去体验、领悟、反思获得。从本质上说,它们也是潜在的和个人化的。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感悟、体验、甚至经历的失败都是为达到高水平数学理解所必需的中间阶梯。“做数学”还要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和思考数学问题,以活动促思维,有效提升他们的思维层次,提高他们将数学应用(即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和数学抽象(即生活问题的数学化)辩证地结合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思想才能得到尽情的发展和绽放。
三、多种评价并举,凝心、聚力促提高
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学生需要教师的评价,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帮助。多元智能理论为评价的多元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有的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等态度,这和我们的评价不到位、形式单一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必须坚持多种评价并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1.实施形成性评价
在评价中,我通常是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把学生的活动表现、结论或报告的形成质量、实践活动的专项技能检测等按一定的比例纳入到期末的学业成绩中,使评价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2.作好非正式评价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活动的空间大,交流面广,师生互动频繁,所以,仅靠正式评价(定量刻画和定性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而非正式评价正好可以很好地弥补其不足。坎贝尔等人认为:“非正式评价更容易实施,而且比正式评价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我经常通过给学生一个赞许的眼神或竖起大拇指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当学生游离于活动之外时,会说“看××同学合作得多认真啊!”将他拉回现场……通过评价,尽量让孩子知道“我也能行”“我好在哪里”“我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从而使他们不断树立信心、体验快乐,明确努力方向。
3.引入小组捆绑评价
小组合作的效率如何直接关系到活动的质量。在活动结束后,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形式,评出本节课的“最佳合作小组”“最佳智慧小组”等优秀小组,并让他们群体展示。这样做既有效扩大了展示参与度,又使学生团结起来为集体荣誉而战,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东屯乡东屯小学)
一、规范教学常规,为高效活动助力
1.要制定内容详实的指导方案
数学实践活动是以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多边的师生活动。我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不喜欢上实践活动课,认为课堂不可预测的因素多,不好掌控,学生的一些想法自己难以把握,活动耗时多且低效。究其原因发现,他们多数只有教案而没有具体的指导方案,不明确自己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的具体指导任务有哪些,从而感到“无从下手”,致使活动形式化,学生得不到深度实践和实质性的体验。所以,教学前做一份能够解决诸如“学生具体掌握到了什么程度?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存在困难?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如何?教师如何有针对性地指导”等这些问题的指导方案至关重要,它是高效活动的助推剂。
2.开展课型研究,形成常规基本要求
数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很多,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动手操作;②场景观察;③调查访问;④做小课题。为了熟知这几种典型课型的异同,形成基本的教学要求,我进行了课型专项研究。通过查文献资料、运用E-mail和BBS等交流平台与同行研讨等途径,积淀而成了不同课型活动方案的设计、资料的收集和处理、活动总结或报告的撰写、小组合作的开展、如何进行调查等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步骤,使活动的开展有章可循,并且省时、实用、高效,具有前瞻性。可以说,课型研究是一种探索规律的研究,它可以帮助教师从整体上把握规律,并对活动做出必要的预设,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在自主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使自主实验活动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
二、关注活动节点,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活动过程是活动诸方面的载体,因此活动有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益。要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必须关注以下几点。
1.要营造良好的活动环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好奇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 心理现象,也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对人的创造性活动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只有通过营造能使学生潜在的好奇心转化为自主活动的良好环境,才能确保活动能健康、科学、高效地开展。①空间环境的营造。要充分利用班级荣誉栏、墙报、黑板报等阵地,介绍一些数学实践活动的动态,展出一些新鲜有趣、有创意的活动成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成就感。②人际环境的营造。民主、和谐、平等、宽松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研究的保障。教师要发挥帮助、引导、促进、服务的作用,给学生多一些自由,少一些限制;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辩论,少一些结论。
2.要体现“做数学”的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体在对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做反省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也说过:“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忘了,而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甚至经历的挫折,却随时发生作用,使人受益终生。”而这些使人受益终生的,无不要靠学习者在自主参与中去体验、领悟、反思获得。从本质上说,它们也是潜在的和个人化的。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感悟、体验、甚至经历的失败都是为达到高水平数学理解所必需的中间阶梯。“做数学”还要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和思考数学问题,以活动促思维,有效提升他们的思维层次,提高他们将数学应用(即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和数学抽象(即生活问题的数学化)辩证地结合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思想才能得到尽情的发展和绽放。
三、多种评价并举,凝心、聚力促提高
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学生需要教师的评价,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帮助。多元智能理论为评价的多元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有的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等态度,这和我们的评价不到位、形式单一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必须坚持多种评价并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1.实施形成性评价
在评价中,我通常是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把学生的活动表现、结论或报告的形成质量、实践活动的专项技能检测等按一定的比例纳入到期末的学业成绩中,使评价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2.作好非正式评价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活动的空间大,交流面广,师生互动频繁,所以,仅靠正式评价(定量刻画和定性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而非正式评价正好可以很好地弥补其不足。坎贝尔等人认为:“非正式评价更容易实施,而且比正式评价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我经常通过给学生一个赞许的眼神或竖起大拇指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当学生游离于活动之外时,会说“看××同学合作得多认真啊!”将他拉回现场……通过评价,尽量让孩子知道“我也能行”“我好在哪里”“我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从而使他们不断树立信心、体验快乐,明确努力方向。
3.引入小组捆绑评价
小组合作的效率如何直接关系到活动的质量。在活动结束后,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形式,评出本节课的“最佳合作小组”“最佳智慧小组”等优秀小组,并让他们群体展示。这样做既有效扩大了展示参与度,又使学生团结起来为集体荣誉而战,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东屯乡东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