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1日的一场瓢泼大雨,令深圳的排水系统、城市规划和管理陷入舆论漩涡。类似的事情在3月末也曾上演过一次。
年轻的深圳为何抵不住一场暴雨,如何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正能量”报道的负面评论
在深圳暴雨舆情事件中,新闻媒体的报道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民众对深圳城市规划和政府管理的不满。虽然政府各部门预警、救援,宣传“正能量”的报道不断出现,但诸多数字集中在同一篇报道里,导致民众难以转移关注点,不买账的情绪并未因此消退。
这一点,可从民众在“正能量”报道的跟帖和留言中发现。一方面,300处道路积水,50处片区发生内涝,2000余辆公交车被淹,5000多辆公交车无法正常运营,高铁停运、航班取消班次等更是不计其数,直接经济损失8000万元。另一方面,30多年时间里深圳陆续修建了13700多公里的下水道;初步设计服务100万人的排水系统却为1800万人“抗洪”;排水系统设计为“一年一遇”,甚至连深圳发生的多起地陷事件也再次进入媒体视野。
从5月11日到13日中午的两天多时间内,自媒体传播平台和新闻媒体对深圳暴雨均呈现密集关注态势,分别于11日和12日达到传播峰值。由于自媒体传播平台短、平、快的特性,暴雨当天网民大量上传及转发见闻和图片,引起全国网民关注;新闻媒体发布的暴雨组图、质疑深圳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后续文章,促使新闻媒体传播量达到顶峰。
翻出旧账一起“算”
自5月13日开始,两大舆论场对深圳暴雨引发城市内涝的关注度有所下降,深圳和广东省其他媒体开始侧重弘扬暴雨中的榜样力量、城区清排积水、供电恢复等灾后报道。但此类报道并未引起全国性和其他地方媒体的兴趣,转载量较低,网民直言该类报道出现在灾后不合时宜。
从媒体和网民的倾向性来看,舆论对深圳暴雨导致城市内涝的原因揪住不放,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部分媒体在报道中也多次将“深圳速度”与当前排水管线老化、设计不合理作对比。
有评论认为,这场暴雨浇出了深圳城市规划管理五大问题,最初的规划就存在不足,近年来的管理也出现了奇怪的“隐形真空地带”。深圳的下水道规划沿用苏联模式,苏联位于高寒地区,降水少,南方城市并不适用其下水道规划。“二线关”内外投入及重视程度不一,历史欠账是造成内涝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配套设施也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
还有媒体翻出了深圳多次地陷的旧账,证明该市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上存在诸多弊端。
逢雨则涝已成部分城市的“慢性病”
虽然官方在13日对内涝原因作了解释,但“雨量超大,一日降水达到往年5月降水量;管网滞后防洪标准不足50年一遇;人为破坏偷排泥浆、雨污混流加剧堵塞;地表硬化雨水难渗地下,加大管网负担”等几大原因,并未消除民众对城市规划和管理的诟病,城市执政者的政绩观也成为舆论口诛笔伐的对象。
有舆论直言不讳:深圳在发生多次城市内涝之后没有多少改变,根源在于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决策者更重视看得见的政绩。
逢雨则涝已成为部分城市的“慢性病”,有网民针对深圳内涝发帖称,“雨季来了,陆陆续续的又会有一大批城市可以看海了!”如此戏谑之言,指出了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一大尴尬。如何避免我国都市逢雨则涝,应引起城市主政者的思考。
年轻的深圳为何抵不住一场暴雨,如何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正能量”报道的负面评论
在深圳暴雨舆情事件中,新闻媒体的报道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民众对深圳城市规划和政府管理的不满。虽然政府各部门预警、救援,宣传“正能量”的报道不断出现,但诸多数字集中在同一篇报道里,导致民众难以转移关注点,不买账的情绪并未因此消退。
这一点,可从民众在“正能量”报道的跟帖和留言中发现。一方面,300处道路积水,50处片区发生内涝,2000余辆公交车被淹,5000多辆公交车无法正常运营,高铁停运、航班取消班次等更是不计其数,直接经济损失8000万元。另一方面,30多年时间里深圳陆续修建了13700多公里的下水道;初步设计服务100万人的排水系统却为1800万人“抗洪”;排水系统设计为“一年一遇”,甚至连深圳发生的多起地陷事件也再次进入媒体视野。
从5月11日到13日中午的两天多时间内,自媒体传播平台和新闻媒体对深圳暴雨均呈现密集关注态势,分别于11日和12日达到传播峰值。由于自媒体传播平台短、平、快的特性,暴雨当天网民大量上传及转发见闻和图片,引起全国网民关注;新闻媒体发布的暴雨组图、质疑深圳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后续文章,促使新闻媒体传播量达到顶峰。
翻出旧账一起“算”
自5月13日开始,两大舆论场对深圳暴雨引发城市内涝的关注度有所下降,深圳和广东省其他媒体开始侧重弘扬暴雨中的榜样力量、城区清排积水、供电恢复等灾后报道。但此类报道并未引起全国性和其他地方媒体的兴趣,转载量较低,网民直言该类报道出现在灾后不合时宜。
从媒体和网民的倾向性来看,舆论对深圳暴雨导致城市内涝的原因揪住不放,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部分媒体在报道中也多次将“深圳速度”与当前排水管线老化、设计不合理作对比。
有评论认为,这场暴雨浇出了深圳城市规划管理五大问题,最初的规划就存在不足,近年来的管理也出现了奇怪的“隐形真空地带”。深圳的下水道规划沿用苏联模式,苏联位于高寒地区,降水少,南方城市并不适用其下水道规划。“二线关”内外投入及重视程度不一,历史欠账是造成内涝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配套设施也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
还有媒体翻出了深圳多次地陷的旧账,证明该市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上存在诸多弊端。
逢雨则涝已成部分城市的“慢性病”
虽然官方在13日对内涝原因作了解释,但“雨量超大,一日降水达到往年5月降水量;管网滞后防洪标准不足50年一遇;人为破坏偷排泥浆、雨污混流加剧堵塞;地表硬化雨水难渗地下,加大管网负担”等几大原因,并未消除民众对城市规划和管理的诟病,城市执政者的政绩观也成为舆论口诛笔伐的对象。
有舆论直言不讳:深圳在发生多次城市内涝之后没有多少改变,根源在于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决策者更重视看得见的政绩。
逢雨则涝已成为部分城市的“慢性病”,有网民针对深圳内涝发帖称,“雨季来了,陆陆续续的又会有一大批城市可以看海了!”如此戏谑之言,指出了我国大多数城市的一大尴尬。如何避免我国都市逢雨则涝,应引起城市主政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