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下学者研究学习的现状
图形通常被作为记录媒介和表达媒介来使用,传统绘画、文字与新时期的科技图像,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我国的经济高度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更多的人关注到艺术、设计领域。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绘画、设计。观赏,临摹在艺术设计学习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
但如今不论是带着兴趣业余爱好的群众、科班出身的学者、还是已经步入社会的工作者。在观赏、临摹的学习过程中大都会陷入一种“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泥潭,人们大都只从图像的表面形式入手,模仿其表现技法,色彩搭配,材料运用等,而往往将图像的至关重要的“内容表达”抛开一边,导致做出来的作品易呈现出千篇一律的景象。
抛开刻意者的有意抄袭,追求利益的简单快速化来看,“追其形,不追其根”对于学者们的影响就是制作出了没有灵魂的作品,空有一副好看的皮囊,缺乏思想表达。欧洲设计大国、日本等国与中国在设计领域所拉开的差距,与国民的学习理念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有内容的形式
李泽厚先生的著作《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到“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在谈及原始艺术——彩陶盆,他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彩陶盆上的几何装饰图案是同古越族蛇图腾的崇拜有关,比如漩涡纹似于蛇的盘曲状,水波纹似于蛇的爬行状。而仰韶,马家窑的许多装饰纹样已经比较清晰的表明了,他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逐渐变化为抽象化,符号化的。显然,在毫无刻意研究学习的情况下,人们普遍会仅仅将这些图像当做成装饰来看待,却不知这些图形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某种意识形态的象征。中国几千年的艺术史同样是思想史的一部份,艺术作为一种表达或记录媒介,是以内容为载体的。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只浮于表层,不弄清楚其表达含义所在,慢慢便会走向“形式主义”的误区。
相较于中国的而言,“形式以内容为基础”这一理念在西方体现的更加明显,西方抽象画在中国改革开放前一度被认为是形式主义的艺术,并且觉得西方的现代艺术也是形式主义的艺术,实际上人们并不十分了解他们所看到的西方形式主义,西方形式主义是有内容的,在20世界出现的马列维奇,蒙德里安等人所做出的抽象画,它以数理科学为内容,是物质世界微观和宏观的东西,是“理”的表现。他是写实主义的进一步深化。康定斯基说:“数是一切抽象的终结者。”可见当下中国在学习西方现代绘画时产出的大多数中国式抽象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抽象画。抽象画是理性的产物,它的每一条线都是经过严密计算,并非胡乱涂抹,他揭示是事物本质,而并非是创造偶然性的感性。这便是不究其根源,走向了“盲人摸象”的道路。
三、图形表达的内容
图形内容除开具象含义、事件之外,它作为思维的客观呈现,还可能会包含有当下的某种情绪,与创作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关。
中国绘画与同时期的哲学思想的发展相循渐进,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当下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也多有为统治阶级服务。魏晋玄学主张老庄思想的“無为”、“养身”、“情意我”,文人游山玩水作为修身方式,正是战争对人们的影响,使得人们想要逃避现实,远离战争,寄情于山水之间,让人们关注到自然,使得山水画从人物画里脱离,并在早期将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与山水画相结合,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语言,后期不断壮大。这一时期出现中国最早的山水画论,宗炳的《画山水序》。宗炳受佛教思想、道家思想的影响,他把山水画和佛、道思想进行结合,这种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和精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往后不同时期的主流思想也体现在了山水画中,各个时期的山水画特点均有不同。
西方从现代设计开端至今,从最初的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繁复的缠枝花纹,到后来发展成两支的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运动,直至当代的百花齐放的设计风格,都是有着各自的韵意。花草不仅仅是想放置花草上去,而是因为对机械化的否定,强调自然主义动机;简单的几何不仅仅只是为了装饰,而是想表现注重功能,注重事物本质,“少即是多”的概念。
四、如何了解图形表达的内容
那么如何去研究了解一副作品的内容所在呢?
最直接的是与作者直接沟通,了解其创作思想。再者便是去了解作品或作者的时代背景,了解其生活环境,遭遇,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分析作者思维产生的原因,文学与艺术是思想的传播载体,图形一定也为思想服务。
五、结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如今在世界的舞台上它并没有十分显著的标志,人们仍旧拿着老旧的东西去诠释中国文化,这是新一代人需要去反思并改变的问题。如果浮于表面,不究其根本,想要走在前列一定艰难。这更需要我们由里及表,抓其根,学会“针织原理”,用上“自己的线”,织出自我。
参考文献
1] 美的历程/李泽厚著. —北京: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7(2018.6重印) 【ISBN 978-7-108-03037-5】
2] 世界平面设计史/王受之著.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王受之设计史论丛书) 【ISBN 978-7-5006-4830-7】
图形通常被作为记录媒介和表达媒介来使用,传统绘画、文字与新时期的科技图像,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我国的经济高度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更多的人关注到艺术、设计领域。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绘画、设计。观赏,临摹在艺术设计学习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
但如今不论是带着兴趣业余爱好的群众、科班出身的学者、还是已经步入社会的工作者。在观赏、临摹的学习过程中大都会陷入一种“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泥潭,人们大都只从图像的表面形式入手,模仿其表现技法,色彩搭配,材料运用等,而往往将图像的至关重要的“内容表达”抛开一边,导致做出来的作品易呈现出千篇一律的景象。
抛开刻意者的有意抄袭,追求利益的简单快速化来看,“追其形,不追其根”对于学者们的影响就是制作出了没有灵魂的作品,空有一副好看的皮囊,缺乏思想表达。欧洲设计大国、日本等国与中国在设计领域所拉开的差距,与国民的学习理念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有内容的形式
李泽厚先生的著作《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到“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在谈及原始艺术——彩陶盆,他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彩陶盆上的几何装饰图案是同古越族蛇图腾的崇拜有关,比如漩涡纹似于蛇的盘曲状,水波纹似于蛇的爬行状。而仰韶,马家窑的许多装饰纹样已经比较清晰的表明了,他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逐渐变化为抽象化,符号化的。显然,在毫无刻意研究学习的情况下,人们普遍会仅仅将这些图像当做成装饰来看待,却不知这些图形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某种意识形态的象征。中国几千年的艺术史同样是思想史的一部份,艺术作为一种表达或记录媒介,是以内容为载体的。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只浮于表层,不弄清楚其表达含义所在,慢慢便会走向“形式主义”的误区。
相较于中国的而言,“形式以内容为基础”这一理念在西方体现的更加明显,西方抽象画在中国改革开放前一度被认为是形式主义的艺术,并且觉得西方的现代艺术也是形式主义的艺术,实际上人们并不十分了解他们所看到的西方形式主义,西方形式主义是有内容的,在20世界出现的马列维奇,蒙德里安等人所做出的抽象画,它以数理科学为内容,是物质世界微观和宏观的东西,是“理”的表现。他是写实主义的进一步深化。康定斯基说:“数是一切抽象的终结者。”可见当下中国在学习西方现代绘画时产出的大多数中国式抽象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抽象画。抽象画是理性的产物,它的每一条线都是经过严密计算,并非胡乱涂抹,他揭示是事物本质,而并非是创造偶然性的感性。这便是不究其根源,走向了“盲人摸象”的道路。
三、图形表达的内容
图形内容除开具象含义、事件之外,它作为思维的客观呈现,还可能会包含有当下的某种情绪,与创作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关。
中国绘画与同时期的哲学思想的发展相循渐进,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当下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也多有为统治阶级服务。魏晋玄学主张老庄思想的“無为”、“养身”、“情意我”,文人游山玩水作为修身方式,正是战争对人们的影响,使得人们想要逃避现实,远离战争,寄情于山水之间,让人们关注到自然,使得山水画从人物画里脱离,并在早期将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与山水画相结合,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语言,后期不断壮大。这一时期出现中国最早的山水画论,宗炳的《画山水序》。宗炳受佛教思想、道家思想的影响,他把山水画和佛、道思想进行结合,这种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和精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往后不同时期的主流思想也体现在了山水画中,各个时期的山水画特点均有不同。
西方从现代设计开端至今,从最初的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繁复的缠枝花纹,到后来发展成两支的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运动,直至当代的百花齐放的设计风格,都是有着各自的韵意。花草不仅仅是想放置花草上去,而是因为对机械化的否定,强调自然主义动机;简单的几何不仅仅只是为了装饰,而是想表现注重功能,注重事物本质,“少即是多”的概念。
四、如何了解图形表达的内容
那么如何去研究了解一副作品的内容所在呢?
最直接的是与作者直接沟通,了解其创作思想。再者便是去了解作品或作者的时代背景,了解其生活环境,遭遇,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分析作者思维产生的原因,文学与艺术是思想的传播载体,图形一定也为思想服务。
五、结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如今在世界的舞台上它并没有十分显著的标志,人们仍旧拿着老旧的东西去诠释中国文化,这是新一代人需要去反思并改变的问题。如果浮于表面,不究其根本,想要走在前列一定艰难。这更需要我们由里及表,抓其根,学会“针织原理”,用上“自己的线”,织出自我。
参考文献
1] 美的历程/李泽厚著. —北京: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7(2018.6重印) 【ISBN 978-7-108-03037-5】
2] 世界平面设计史/王受之著.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王受之设计史论丛书) 【ISBN 978-7-5006-48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