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uz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高度统一的学科。语文教材的大部分课文都包含着深厚的感情,它们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因此,阅读教学应通过各种途径,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充分体验文本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的情感倾向,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呢?
  一、抓动情点,品读悟情
  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这些情感通过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以文本的语言传递给每个读者。因此,在解读作品时,我们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走进作品的意境,这样才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正感受到文本背后的情感。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把握教材特点,引导学生寻找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即文中情感的凝结处、高潮处进行品读感悟,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身的效果,让学生理解文本的情感。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文中出现很多富含感情、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时,要让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进行品读感悟,感受父子之间的亲情,从而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文中有很多地方令人感动。现在,说说自己是抓住哪些词句,感受到父子之间最真挚的情感。
  生:当父亲看到教学楼已成为废墟一片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从这一句中,我感受到了父亲极度的伤悲,他最心爱的儿子有可能就这样走了。
  师:是的,父亲的大喊让我们感受到父亲悲痛的心情。见不到心爱的儿子,父亲一定会撕心裂肺的喊叫。我们该怎样读?
  (教师先让学生自读,感受父子之间的情感;接着,通过范读,让学生对父亲的情感有了进一步认识与体验;最后,指导学生根据文本的情感以悲伤的语调读、撕心裂肺地读,深刻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
  师:是啊,父子情深、坚定的信念,让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啊挖……人世间最平凡而又最伟大的爱,给了父亲力量;父子间最纯洁的约定——“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给了父亲最强大的力量。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品读中感悟。正因为有了学习的空间、学习的主动权,学生能进入到文本中,抓住了关键字句,抓住了动情点,和主人公产生了情感共鸣。通过品读,学生体会到父爱的伟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抓住以点带面的问题,学会自主阅读的方法,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二、换位思考,体验生情
  教材中的选文,有些情感或因为相对比较深沉、或比较平实,或比较隐蔽,学生在阅读中不易觉察到,或体验得不到位,或体验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这时,教师要结合文本,设境入情,让学生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从而化解因文本因素带来的理解困难,从而感悟文本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给予树》一课时,对金吉娅回家路上的表现,很多学生很难体会她的内心情感。这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沉入文本,以金吉娅的身份,展开想象,并和家里人展开对话,以体会她的内心活动,感受金吉娅为陌生小女孩所做的一切。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妈妈给了孩子们二十美元去为家人买圣诞礼物,但金吉娅却只送给家人棒棒糖。对她这样的做法,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里面应该有一定的原因。
  师:是啊!到底金吉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假设你就是金吉娅,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金吉娅的句子,猜一猜她内心的想法。
  师:谁来说说,你画了什么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画的是“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大家都兴高采烈的,就她一个人不说话。
  师:是啊,金吉娅为什么不说话呢?她究竟在想些什么呢?请大家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生1:妈妈给了四个孩子每人二十美元,每人至少买四份像样的礼物。但金吉娅却只买了棒棒糖,心里感觉过意不去。
  生2:妈妈挣钱太不容易了,我却给陌生的小女孩买礼物。这样妈妈会生气的,我该怎么和妈妈解释呢?
  生3:哥哥姐姐都买了不少礼物,而我只有棒棒糖,怎么面对他们呢?
  ……
  师:是啊,金吉娅这时候的内心是复杂的。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让我们看到了懂事的金吉娅,她觉得愧对家人啊。让我们带着这些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学生感情朗读,感受金吉娅的内心世界。)
  师:同学们,我们看到了一个内心复杂的金吉娅。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走入课文的情境,想一想,假设你就是金吉娅,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说,略)
  ……
  在解读文本时,对看似平淡处,学生容易忽视。这里教师深度挖掘,通过联系上下文,师生对话、生本对话,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换位思考,能让学生沉潜到文本深处,和作者对话、和主人公对话,产生思想的碰撞,获得情感的交流,从而升华了情感。
  三、利用资料,以说抒情
  有些课文的写作时代或反映的内容离学生生活的年代较为久远,由于知识基础、生活环境、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原因,学生无法理解文本的内涵,更无法体验文本的情感。对这类课文,我们要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或广泛阅读,丰富感性认识;或走访相关的人,感受时代生活方式,从而对文本获得独特的体验与理解。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由于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学生很难体会到“战争”这个词语所包含的意义,很难体会到作者的痛苦内心。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教师布置学生课前自行搜集材料,了解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学习“世界并不太平”这部分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细细揣摩。由于在课前搜集了资料,学生对这部分教材的理解就更深入。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主人公的内心痛苦,我用课件播放一些战争的片段。当亲眼目睹了一幅幅血淋淋的画面时,学生对战争的憎恶之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纷纷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所得,表达自己的看法。于是,我趁机让学生把自己此时内心最想说的话说出来,将他们的情感体验引向深入。
  生1:如果有一天,让我当上联合国的秘书长,我一定会尽自己的全力,为全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作贡献。
  生2: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争取成为一名维和部队的士兵,为世界和平尽一份力量。
  生3:雷利,你应为你爸爸感到骄傲!你要抹去眼泪,重新站起来,准备新生活的开始。
  ……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前半部分课文的学习铺垫,加上课前收集材料,学生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此时,教师趁机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利用资料,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器官,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战争带来的危害;同时将自己独特体验表达出来,升华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
  总之,以情感为基调的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深挖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情感活动中,体会作品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其他文献
我们知道,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而磨课则是这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现。近期,我校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一课多磨活动,我和同事们一起备课、上课、反思、研讨,经历了“磨课”带给我们变化!  我们磨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少年王冕》。起初,我们对文本进行解读,并结合年段特点、学生情况以及新课程理念等具体要求,制定了认为比较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具体的语言情境理解有关语句。  3.凭借生动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河惊涛骇浪的气势,领悟黄河的主人——艄公的勇敢、镇静、智慧、机敏的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感受黄河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黄河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板书:黄河)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文中这样几个词语进行概括——  (出示)  
众所周知,智慧课堂是指以学生的智慧发展为追求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有效地实施教学内容的实践过程。而智慧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以及机智的教学调控能力。其中,最关键的是解读文本的能力。只有教师对文本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提升教育智慧。所以,文本解读是构建智慧课堂的源头活水。  然而,我们发现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依然有许多课堂教学缺失智慧。
人的美感,总是要以知觉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也就是说,客观事物是作为整体反映在审美主体意识之中的。阅读过程也是主体审美过程。人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总是先从整体上获得一种大体感受,然后才会去细细把玩、推敲言语细节。因此,一节阅读课的教学“大抵上也要遵循整体——部分——再到整体的策略”(张志公语)。  一、直奔主题 寻“领”而读  一位教师在教学《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时,读题导入新课后,整体把握环节就引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拨或讲解。这些资源的出现和适时运用,能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只有课前精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槐乡五月迷人的景色和槐乡孩子的美好品格。一句“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将这种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读一遍、两遍……一口气读了很多遍,到头来只有一个感觉,这篇课文太不适合自己了,于是最先我选择了退缩,无奈这条路没有走成功。“光读,你走进课文了吗?”“不妨,看看别人是怎么上的。”……我在不断地叩问自己:是呀,你
【设计理念】  作文课往往以严肃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条分缕析,引经据典,一本正经,所以学生大多不喜欢也没有表达的欲望。为什么不让作文课变得轻松、自然一些,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他们真正愿意“用我手写我口”?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建议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三年级处在习作的起步阶段,而绘本无疑就是最好的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感悟的天地,但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精彩感悟,往往因我们不注意,而从我们的眼前飘然而逝,使我们追悔、遗憾。学生往往更不注意,尽管有时他们醉心于其中,但不注意捕捉,或是不善于捕捉。这需要我们教师多鼓励,多引导。  很多时候,此情此景,一旦失去便难以追索,正如人生一样不可复制。  一、灵光可遇不可求  所谓灵光,既是生活中的感人故事冲撞我们的心灵所激起的浪花飞沫,又是大自然的美景撩起的温
教学片段: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假如夏天时,我们走进小兴安岭,让你来画一幅画,你想画些什么?  (学生兴趣盎然,不假思索地举手发言。我没有急着请学生回答,而是给予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生1(自信地):我要画很多的树。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1:课文中说:“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师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素质。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现行的语文教材,收入许多名篇佳作,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涵盖了美的各个领域。如,表现自然美的《山海美》、《桂林山水》、《九寨沟》、《草原》;表现社会美的《小英雄雨来》、《飞夺泸定桥》、《将相和》;表现艺术美的《月光曲》、《伏尔加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