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社交时代,请叫“醒”你的朋友

来源 :女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tang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躺在电话簿里
  那天晚上,我跟老公小吵了一架,便矫情地离家出走。独自在大街上转悠了一会儿,我很想找个朋友聊聊天,吐吐槽,于是便拿出手机查找起来。
  手机里朋友很多,我一边翻看一边犹豫:小李也许不喜欢有人夜晚打扰,小刘可能怕受坏情绪影响,小张会不会因此笑话我……
  两三百个号码翻完了。到最后,我发现竟找不到一个可以在他面前任意倾诉任意流泪的朋友!刹那间,有种比跟老公吵架后更悲凉的情绪漫上心头。站在喧嚣的街头,我突然举步维艰,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与寂寞。
  就在这时,包里突然传来一阵手机铃声。我像是抓到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似的,以最快的速度拿出手机,期待此时能传来一声朋友的问候。
  结果我还是大失所望了。——是的,这个时间能给我打电话唯有老公!我只好就坡下驴回到家里,跟老公握手言和了。
  睡觉前,我跟老公谈起了刚才的感受,没想到竟引起他的共鸣。老公感叹道:是啊,大家都进入了微社交时代了。酒桌饭局等社交场所里递名片、交换手机微信号,彼此称兄道弟的,表面上看着朋友越来越多,可那都是躺在电话薄里,很少被想起。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竟不知道要找谁为好了,现在真正意义的友谊是越来越稀缺了啊!我真怀念从前通讯不便的日子,朋友不多,也不常联系,却彼此惦记互相帮助的那份温情。
  老公的这番牢骚让我想到,微社交时代的交情确实淡了,估计每个人内心都有跟我们一样的孤独吧?既然大家都渴望朋友间有更深层次的交往,那么我何不主动一点,将他们从电话簿里一一唤醒呢?
  记住别人的需要
  谁都知道,经营友谊最重要的就是要记住别人的需要,并尽最大可能去帮助他们。我想,这是个心意模糊的年代,多的是随意,缺的是珍惜。我只要比别人多一点留心,便能收获更多更真诚的友谊。
  于是,再有老乡、同事、同学等各种各样的聚会时,我不再只关注场面上的那些客套话,而是留心每个朋友的爱好和需要。
  有一次,我听同乡小刘说很留恋家乡自制的那些小食物,便将此事记在心里。后来有机会回老家时,我就给他带了一大罐酸豆角,还有一袋母亲亲自做的地瓜干。这些礼物也不值钱,没想到小刘收到后却如获至宝,再三道谢。
  有段时间,同事小张老是跟我说头发掉得很厉害。我听说土芝麻吃了养肾养发,便托母亲从乡下弄来了几包,磨成粉送给她。小张在我的指导下吃了那些芝麻粉后,头发果然掉得少了,气色也好了很多。小张见我为她破费又操心,很是感动。
  去三亚旅游时,我看上了一款吊带碎花的棉布长裙,而且还价格便宜,想起同学甄珍喜欢这个风格,我便照她的尺码多买了一件。甄珍拿到礼物后果然欣喜若狂,立即穿到身上臭美起来。
  ……
  每每送出礼物,朋友们觉得过意不去,便要千方百计给我回礼。我觉得自己不过是举手之劳,也没想过要回报,便拒绝了他们的好意。
  一段时间过后,我发现周围的朋友对我倒是更客气了,但感情上依然很疏离。有时候在某些事情上,他们甚至在刻意回避我的帮助。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我对朋友的诚意不还够,还是天生就没好人缘?我郁闷极了。
  跟老公一抱怨,他给我分析道:我觉得问题不在于你待人不够好,而是因为你没站在人家的立场上考虑。“礼尚往来”向来被推崇,是因为谁都不愿意老是欠人人情。朋友之间的交往,需要接受的时候的感动,可同样需要付出时的满足啊!你是不是也该考虑一下多接受别人的帮助呢?
  老公言之有理,我决定从此以后除了对朋友适时施以援手,还要大大方方地去“麻烦”他们!
  “求”出来的好人缘
  我喜欢喝酸奶,可出去买很麻烦,而且这玩意儿保质期短,一次不能买多。听说甄真会自己制作,我便向她虚心请教。甄真听罢热情得很,立即给我在网上订了个酸奶机。等机子买回后,又主动跑来我家里,手把手地教会我整个制作流程。
  制作酸奶的过程中,我俩聊起天来。甄真第一次跟我敞开心扉,聊了许多生活琐事,最后竟暴露了不被人知的隐私——她跟她老公早就离婚了!
  我很珍惜她对我的这份信任。了解甄珍对异性的要求后,我开始四处给她物色新的对象。几经筛选后,我终于为她物色到了一个丧偶的大学教师。两人见面后果然对眼,很快就建立了新家庭。甄珍从此成了我随叫随到的铁杆闺蜜,而两家的先生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哥们。
  原来,好人缘真的是可以“求”出来的!经此一事,我更加放心大胆地找朋友办事了。
  暑假时,我和老公同时要出差。原本可以把儿子送回老家的,可这回我却把他交给小张。小张见我如此信任她,特别高兴,对儿子宝贝长宝贝短地,每天更换不同食谱,把小家伙伺候得小皇帝似的。
  一个星期后,我回来时发现儿子已被小张养得足足胖了两斤。小家伙早已习惯了张阿姨的宠溺,跟她家的小妹妹也好得形影不离了!
  小张将儿子还给我时,竟十分地不舍。从那以后,我会经常带小家伙去看望阿姨和小妹妹。两个孩子在一起高兴地玩耍,两个大人则一起分享育儿心经,那份友谊日积月累便越来越深厚了。
  就这样,我对朋友有付出有索取,这一来一往中,朋友们纷纷从电话簿里“醒”过来,走进我的心里,走进我的生活。慢慢地,我竟成了“社交达人”,整个世界也因友情而变得缤纷多彩起来。责编/张立平laomalp820114@163.com
其他文献
那天,我正在牌桌上打得火热,妻子的电话再次打了进来。我有点恼火,干脆直接将手机关了机。  跟妻子解释过很多次,我打的都是“工作麻将”,目的是联络同事间的感情。可她老这样三番两次打来电话,让我在同事面前颜面尽失,我不关机能怎么办?  等我回去的出租车上,一开手机,好家伙,四五个未接电话提醒,还有一条短信:老公,我胃病犯了,好像得去趟医院。  一看时间,已经是凌晨两点。我急出一身冷汗,拨通妻子的电话,
期刊
相识的时候老公是事业单位的职员,每天上班单位要求穿西装打领带,当时他很注意讲卫生,总体感觉还算整洁。婚后就原形毕露,日常生活粗枝大叶。比如,东西用完从来不会归回原位,明明两个人的毛巾都是有明显区分的,他非弄不清楚,时常来用我的,于是监督他养成规范有序的习惯成了我的主要工作之一:老公你东西放错位置了,老公你东西没放回原位,老公你领带搭的不配,老公你衣服跟今天的活动不搭……诸如此类。问题在于,如果我跟
期刊
晚上7点,楼下的音乐声骤然响起,刚刚吃完饭准备写作业的儿子立刻皱起了眉头,委屈地说:“妈妈,这么吵,我写不下去作业了。”没办法,我只好关上窗户,打开空调。音乐声虽然小了,却顽强地透过缝隙传进来,依旧清晰可闻。  我家楼下就是小区广场,买房子的时候觉得这地方视野宽阔才选择了这栋楼。谁知从去年开始,一群大妈们来到这里跳起广场舞,除了冬天外,几乎是风雨无阻。尽管我们把孩子的卧室搬到了北屋,关紧南面的门和
期刊
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你真的准备好了吗?看看法律小锦囊,能助您一路顺风。
期刊
母亲抱过来一个枕头,说:给你枕。我接过来细看,然后大笑。  这枕头,拳头大的蓝圆顶,用数十年前流行的女红工艺“拉锁子”,各勾勒了两片南瓜叶,一朵五瓣花,三根卷须子。蓝顶周围又镶了一圈四指宽的果绿布。大红绒布为身,红布身和绿枕顶接壤的地带,又一头用两块小小的菱形花布缝上去做装饰。整个枕头,两头粗,中间细,娇俏,喜庆,憨态可掬,像个小胖美人掐着小腰肢。  让我想起16年前的小女儿。她刚满一周岁就被送到
期刊
开学的第一天,读高中的儿子放学回家,一进门就大声喊道:“妈妈爸爸,你们快来,我有事跟你们说。”我正在做饭,老公在看报纸,可架不住儿子的热情,只好一起来到客厅问他到底什么事儿?  他得意洋洋地宣布:“我今天得到了300元奖学金。按照我们家分享快乐的传统,我决定我们3个每人100。”然后小心翼翼地从书包里拿出300元钱,给了我们每人100元,并且叮嘱道:“你们一定要买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妈妈,千万别用
期刊
我和大多数女人一样,逛街的时候都喜欢看衣服、试衣服。虽然有时候逛了若干个商场,最后也没买成一件,但是依旧乐此不疲。  老公自从结婚前,耐着性子陪我试了60多套婚纱后,就再也没有打破过这个记录。结婚后,他宁可把钱包和信用卡甩给我,让我随便花,也不愿意再跟着我到处磨鞋底了。今年夏天,我在一家服装店试衣服。一不小心,把裙子拉链给扯坏了。我尴尬地一边说着抱歉的话,一边帮老板娘收拾衣服。本来还想多试几件的,
期刊
某时报副刊在征集“光阴的故事”,要求读者晒出父母年轻时和现在的照片各一张,并配上文字。他们将会选择性地刊登在报纸上,共同怀念父母亲那代人那段已经逝去的青春。  看了这则征稿启事,我脑子里马上浮现出我母亲的一张照片,那张照片还是母亲做姑娘时拍摄的。照片里的母亲,肤如凝脂,齿如编贝,两个眼睛像黑珍珠一样晶莹美丽,还有垂在肩上的两根乌黑透亮的麻花辫,让母亲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堪称是个大美人。我还记得小
期刊
问:我和几个驴友自发组织大峡谷探险,有位女孩受了伤,请问,组织者有义务赔偿吗?  答:自发组织的野外郊游,出现危险,如果没有事先约定或者是保险,则应当是责任自负。这种责任负担的原则是,风险自担,或者叫做自冒风险,那就是已经知道有风险,而且自己自愿去冒风险,那么,当风险出现的时候,应当自己承担责任,负担损害。如果探险的参加者事先有约定,应当按照约定承担责任。如果事先有保险的,则由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
期刊
世上最亲莫过于亲情,父母对子女的养育、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兄弟姐妹的相互扶助都是天经地义的事。家产,是父母为了养育子女拼尽一生劳累积攒下的财产,是家庭成员生存的物质基础。然而,如今社会经济发展了,原本无价值的财产可能升值几十倍,这就让很多人在亲情和家产面前迷失了方向……  1、孝敬老人是为了获得证言,进而争夺财产  问:我50多岁了,我姐姐70多了,没想到我们在花甲之年还对簿公堂。我是家里唯一的儿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