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汪曾祺写过一篇咸菜和文化的文章,说,中国不出咸菜的地方不多,但各有特色。有人尝试写一本咸菜谱,但往往受地域和阅历所限而不得不放弃,写这样的一本书,是很难的。比如我,只能写老家的咸菜儿。我这个人,口味有点偏咸,一般的菜拿上来总觉淡洗洗的,无味,什么原因造成的,吃咸菜吃的。
山村海拔1300多米,只能在夏天的两三个月才能吃到地里种的新鲜瓜菜。清明前后,还能吃到鲜笋,其余的菜基本上是腌腊酱菜和腊肉,久而久之,口味自然地偏咸了。
山里人家不是个个富有的,“划粥断齑”的生活我不是没有经历过。关门啃腌菜吃冷粥,别人还忖是吃猪肉。现在城市人猪肉吃多了,觉得烂腌菜也是可口的,如仙药一般。
宋代魏泰《东轩笔录》中说到范仲淹少时读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划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齑”音“机”,捣碎的腌菜也。清代的顾仲《养小录》言,菜齑,大芥菜,洗净,将菜头十字劈开,萝卜紧小者,切成两半。晒去水迹,薄切成小方片,入罐,加茴香椒末盐酒醋,摇动数十次,放在灶台温热之处,三天后可食,“青白间错,鲜洁可爱”。估计范仲淹没时间没精力做,腌菜多半是别人给的。《养小录》又说,“腌菜之法,白菜一百斤晒干,勿见水,抖去泥,去败叶。先用盐二斤,叠入缸,勿动手,腌三四日,就卤内洗净,加盐,层层叠入罐内,约用盐三斤,浇以河水,封好可长久。”《养小录》在这段话后面加了个括号,“腊月作”,可见腌菜是在寒冷的冬天里做的,有“干闭瓮菜、闭瓮芥菜、水闭瓮菜”等多种做法,皆以瓮密封储藏。
山里农家瓮用得不多,用大陶缸和大木桶腌菜,是很平常的。
腌菜最多的是大白菜。白菜棵高,梗多,用来腌制最好的。每到打霜后,大白菜就要收割了,否则会兜底烂。收割好的白菜,得在阳光下瘪一下,然后洗净沥干,进行腌制。腌白菜用的陶缸和木桶的大小,是衡量农户实力的标志。腌菜时,先在底下撒一层盐,盘第一层白菜,梢头叶朝里,梗茎朝外,围成一圈;再撒一层盐,盘第二层。为了让白菜腌得更透,家里人事先洗净双脚,在上踩踏使之更实。如此,撒一层盐,加一层白菜,层层踩踏,末了,再在上面压几块大溪石,石头经年受水冲刷,光滑,圆溜。几年来反复使用,黑油油亮刷刷的,有品。十天半月后,菜就腌熟了,可以直接拿来吃,一咬菜梗,爽口脆凉,佐饭佐粥,当为上品。如此腌制的,除了白菜,还有萧菜芥菜雪菜,直接炒肉、炒笋、炒年糕、炖肉、煮鱼,味道甚好。
大冬天,一桶腌菜一桶水糕(放在水里保存的年糕),是必备的。春天一来,气候回暖,水糕与腌菜不能继续存放,就干脆取出腌菜挂在竹笐上,晾干;等竹笋出产的时候,再将其切碎,与笋片同煮炖肉,乃是上品的佐餐之物。
竹笋出产时,村里人也有腌制咸笋的。挖下来的竹笋,选用个头柔嫩而洁白的,切去头尾,剥壳,剔除粗老根部,洗净,沥干,用食盐预腌一两天,放入没有砂眼和裂缝的坛中,进行腌制。腌制咸笋头,最好用煮笋干的汁。《养小录》道,山民煮笋是换笋不换汁,“色黑味鲜,胜比酱油,山僧受用者多,民间鲜致”。笋干汁还可以腌制其他的咸菜,用它腌的咸笋,颜色紫黑,更有鲜味。腌笋可以用竹笕引来的岩壁沁出的泉水,也可以用地层深处的井水,加食盐,煮沸,冷却,过滤,讲究的用老腌菜水,条件许可的话,可加白酒、白砂糖、干红辣椒和小茴香、花椒桂皮八角干姜,还有大蒜、苦瓜、红皮萝卜、红皮甘蔗,这样可以防止生膜。注意,腌笋时笋水得淹没竹笋。
山间竹林,出笋季节产量大,山民没有时间腌笋,方便的做法还是煮笋干。笋干与腌菜干是绝配。绍兴与我老家不远,梅干菜的做法与腌菜干的做法差不离。芥菜干、油菜干、白菜干,基本上是农家手工自制,将菜叶晾干,堆黄,加盐腌制,晒干装坛,味道十分清口。它们的制作时间多在清明前后,将腌制好的芥菜,扎成一束一束的,盐渍,蒸熟,放在日头下反复晾晒,直到发亮红黑为止。据说,梅干菜还是朝廷的贡品呢。特别强调的是,做梅干菜,要按照严格标准,先把鲜菜清洗晾晒一天,放在阴凉下堆放四到五天,菜叶发黄,然后腌制,百斤鲜菜3斤盐,每层放盐加菜,每放一层踩踏一次,挤出菜汁,等腌菜黄熟转鲜,卤水起泡后就可以晒菜,使之成为酱褐色,其中的“长吊菜”,是用整株芥菜腌制的。“短吊干菜”则是腌制后切碎晒干的。
“梅干菜焖肉”老家人喜欢,鲁迅喜欢,连美国总统尼克松也吃得津津有味的。
山上有多种萝卜。选萝卜缨子,洗干净。整棵放在锅里煮透,然后晒干,切碎,密封收藏。萝卜菜干成品几成紫红色,用来煮肉,也可与黄豆同煮。酸甜咸味毕具。记得我读中学的时候,每天就吃这种萝卜菜干。一搪瓷杯菜干煮豆可吃一星期。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夏秋季节,萝卜鲜吃,可以生腌。将萝卜切成条状,洗净晾干,再放入凉白开,加盐、生姜,码放在坛子里密封,或将暴晒干后的萝卜条,加入适量的辣椒、食盐、生姜、花椒等混合揉搓,完全入味后,入坛密封,经过7天半月,就可食用。大萝卜切块,放入糖醋盐姜,咸味中有酸有甜,夏天食用,尤其爽口,黄瓜、茄子也可如此腌制。
前不久,与诗人沙牧和高汉先生一起,谈到浙江萧山的萝卜干,这种萝卜干的做法很讲究:选用的是圆柱形萝卜,直径4~5厘米,重约150克,外皮较厚,色白,含水量少。先用刀切条,每条带有边皮,然后摊晒,每日翻动多次,晚间苫盖。晒上2~3日,柔软后再腌制。萝卜条置陶缸中,放盐拌匀,用力揉搓,使盐融化。分批进缸,逐层踏实,两日后出缸,匀薄摊晒,勤加翻动。三四日后再加适量盐分拌匀,分层装坛,逐层压实,加盖面盐,封口,还要经常摇动。它需要一周左右才能做好,经年不坏,香味不散。据说,萧山萝卜干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小萝卜不能腌制了,也可做萝卜冻。加盐煮熟,晒干,密封收藏,随取随食,或将萝卜切丝,加盐煮熟晒干,食用时如菜干一样,加猪油,放点米汤在锅里一炖。如炖鸡蛋浆一样,尤其方便。
山村多种番薯洋芋,番薯是甜的,不能做咸菜,但小个子的洋芋可以连皮加盐煮熟,直接煮汁一起放进坛子里密封,十天半月后食用,皮紧,口感柔韧,有弹性,也有嚼头。
中国美食发明中,最值得称道的,是酱。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与酱最靠近,同用来调味,酱味含有盐的咸、麦子和豆子发酵的香,在乡里人心目中,酱香是最美妙的。冬瓜、葫芦、茄子,切块,直接加蒜瓣、豆瓣酱同煮,凉后放坛中密封,在炎热的夏天食用,就着粥和饭吃,颇为和谐。
在城里,真正原汁原味的山里咸菜是很难吃到的。在超市上看见塑料袋包装的咸菜、萝卜条、酱瓜儿、竹笋、雪菜,花花绿绿,一看说明,加了许多化学物品,比如增色剂防腐剂之类,胃口就倒了许多。
我老家山中的寺院,僧人吃的都是萝卜酱、冬瓜酱、匏酱,虽做得多,但不常有,受季节影响。有种花梗,本是凤仙花的茎,去硬皮腌制,入口颇觉清香,竟然有腐乳的味道,吃过之后,食欲大增。老家有三个方广寺,建在瀑布石桥边上,下临悬崖幽谷,风景特好。旧时,这里的僧人煨芋头、花梗、咸冬瓜、腌笋头,为山中素斋四大名菜,皆制作得极咸,山林清修,苦寒非常,颇能砥砺心智。弘一大师说,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诚然有一种合乎自然的禅意,有一颗超尘脱俗明净之心。
山居农家不是僧人,不会单纯去吃素。杀了过年猪,就把猪肉切成小方块,先在锅里与盐同炒,放在瓮里密封,或直接在瓮里码放。下一层肉,抹一层盐,是为腌肉。或将抹好盐的肋条肉和肘子肉,烟熏,直接挂在廊檐之下,任其风干,是为腊肉。金华火腿制作与之同工。因为在大冬天制作,腌腊的肉经年不坏。要吃的时候,洗掉肉上的盐和杂质,随意割取,与竹笋菜干同煮共炖,有着时光凝留的香味。
山里人把肉叫做菜,腌腊的肉,也算咸菜,说得通。
山村海拔1300多米,只能在夏天的两三个月才能吃到地里种的新鲜瓜菜。清明前后,还能吃到鲜笋,其余的菜基本上是腌腊酱菜和腊肉,久而久之,口味自然地偏咸了。
山里人家不是个个富有的,“划粥断齑”的生活我不是没有经历过。关门啃腌菜吃冷粥,别人还忖是吃猪肉。现在城市人猪肉吃多了,觉得烂腌菜也是可口的,如仙药一般。
宋代魏泰《东轩笔录》中说到范仲淹少时读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划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齑”音“机”,捣碎的腌菜也。清代的顾仲《养小录》言,菜齑,大芥菜,洗净,将菜头十字劈开,萝卜紧小者,切成两半。晒去水迹,薄切成小方片,入罐,加茴香椒末盐酒醋,摇动数十次,放在灶台温热之处,三天后可食,“青白间错,鲜洁可爱”。估计范仲淹没时间没精力做,腌菜多半是别人给的。《养小录》又说,“腌菜之法,白菜一百斤晒干,勿见水,抖去泥,去败叶。先用盐二斤,叠入缸,勿动手,腌三四日,就卤内洗净,加盐,层层叠入罐内,约用盐三斤,浇以河水,封好可长久。”《养小录》在这段话后面加了个括号,“腊月作”,可见腌菜是在寒冷的冬天里做的,有“干闭瓮菜、闭瓮芥菜、水闭瓮菜”等多种做法,皆以瓮密封储藏。
山里农家瓮用得不多,用大陶缸和大木桶腌菜,是很平常的。
腌菜最多的是大白菜。白菜棵高,梗多,用来腌制最好的。每到打霜后,大白菜就要收割了,否则会兜底烂。收割好的白菜,得在阳光下瘪一下,然后洗净沥干,进行腌制。腌白菜用的陶缸和木桶的大小,是衡量农户实力的标志。腌菜时,先在底下撒一层盐,盘第一层白菜,梢头叶朝里,梗茎朝外,围成一圈;再撒一层盐,盘第二层。为了让白菜腌得更透,家里人事先洗净双脚,在上踩踏使之更实。如此,撒一层盐,加一层白菜,层层踩踏,末了,再在上面压几块大溪石,石头经年受水冲刷,光滑,圆溜。几年来反复使用,黑油油亮刷刷的,有品。十天半月后,菜就腌熟了,可以直接拿来吃,一咬菜梗,爽口脆凉,佐饭佐粥,当为上品。如此腌制的,除了白菜,还有萧菜芥菜雪菜,直接炒肉、炒笋、炒年糕、炖肉、煮鱼,味道甚好。
大冬天,一桶腌菜一桶水糕(放在水里保存的年糕),是必备的。春天一来,气候回暖,水糕与腌菜不能继续存放,就干脆取出腌菜挂在竹笐上,晾干;等竹笋出产的时候,再将其切碎,与笋片同煮炖肉,乃是上品的佐餐之物。
竹笋出产时,村里人也有腌制咸笋的。挖下来的竹笋,选用个头柔嫩而洁白的,切去头尾,剥壳,剔除粗老根部,洗净,沥干,用食盐预腌一两天,放入没有砂眼和裂缝的坛中,进行腌制。腌制咸笋头,最好用煮笋干的汁。《养小录》道,山民煮笋是换笋不换汁,“色黑味鲜,胜比酱油,山僧受用者多,民间鲜致”。笋干汁还可以腌制其他的咸菜,用它腌的咸笋,颜色紫黑,更有鲜味。腌笋可以用竹笕引来的岩壁沁出的泉水,也可以用地层深处的井水,加食盐,煮沸,冷却,过滤,讲究的用老腌菜水,条件许可的话,可加白酒、白砂糖、干红辣椒和小茴香、花椒桂皮八角干姜,还有大蒜、苦瓜、红皮萝卜、红皮甘蔗,这样可以防止生膜。注意,腌笋时笋水得淹没竹笋。
山间竹林,出笋季节产量大,山民没有时间腌笋,方便的做法还是煮笋干。笋干与腌菜干是绝配。绍兴与我老家不远,梅干菜的做法与腌菜干的做法差不离。芥菜干、油菜干、白菜干,基本上是农家手工自制,将菜叶晾干,堆黄,加盐腌制,晒干装坛,味道十分清口。它们的制作时间多在清明前后,将腌制好的芥菜,扎成一束一束的,盐渍,蒸熟,放在日头下反复晾晒,直到发亮红黑为止。据说,梅干菜还是朝廷的贡品呢。特别强调的是,做梅干菜,要按照严格标准,先把鲜菜清洗晾晒一天,放在阴凉下堆放四到五天,菜叶发黄,然后腌制,百斤鲜菜3斤盐,每层放盐加菜,每放一层踩踏一次,挤出菜汁,等腌菜黄熟转鲜,卤水起泡后就可以晒菜,使之成为酱褐色,其中的“长吊菜”,是用整株芥菜腌制的。“短吊干菜”则是腌制后切碎晒干的。
“梅干菜焖肉”老家人喜欢,鲁迅喜欢,连美国总统尼克松也吃得津津有味的。
山上有多种萝卜。选萝卜缨子,洗干净。整棵放在锅里煮透,然后晒干,切碎,密封收藏。萝卜菜干成品几成紫红色,用来煮肉,也可与黄豆同煮。酸甜咸味毕具。记得我读中学的时候,每天就吃这种萝卜菜干。一搪瓷杯菜干煮豆可吃一星期。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夏秋季节,萝卜鲜吃,可以生腌。将萝卜切成条状,洗净晾干,再放入凉白开,加盐、生姜,码放在坛子里密封,或将暴晒干后的萝卜条,加入适量的辣椒、食盐、生姜、花椒等混合揉搓,完全入味后,入坛密封,经过7天半月,就可食用。大萝卜切块,放入糖醋盐姜,咸味中有酸有甜,夏天食用,尤其爽口,黄瓜、茄子也可如此腌制。
前不久,与诗人沙牧和高汉先生一起,谈到浙江萧山的萝卜干,这种萝卜干的做法很讲究:选用的是圆柱形萝卜,直径4~5厘米,重约150克,外皮较厚,色白,含水量少。先用刀切条,每条带有边皮,然后摊晒,每日翻动多次,晚间苫盖。晒上2~3日,柔软后再腌制。萝卜条置陶缸中,放盐拌匀,用力揉搓,使盐融化。分批进缸,逐层踏实,两日后出缸,匀薄摊晒,勤加翻动。三四日后再加适量盐分拌匀,分层装坛,逐层压实,加盖面盐,封口,还要经常摇动。它需要一周左右才能做好,经年不坏,香味不散。据说,萧山萝卜干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小萝卜不能腌制了,也可做萝卜冻。加盐煮熟,晒干,密封收藏,随取随食,或将萝卜切丝,加盐煮熟晒干,食用时如菜干一样,加猪油,放点米汤在锅里一炖。如炖鸡蛋浆一样,尤其方便。
山村多种番薯洋芋,番薯是甜的,不能做咸菜,但小个子的洋芋可以连皮加盐煮熟,直接煮汁一起放进坛子里密封,十天半月后食用,皮紧,口感柔韧,有弹性,也有嚼头。
中国美食发明中,最值得称道的,是酱。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与酱最靠近,同用来调味,酱味含有盐的咸、麦子和豆子发酵的香,在乡里人心目中,酱香是最美妙的。冬瓜、葫芦、茄子,切块,直接加蒜瓣、豆瓣酱同煮,凉后放坛中密封,在炎热的夏天食用,就着粥和饭吃,颇为和谐。
在城里,真正原汁原味的山里咸菜是很难吃到的。在超市上看见塑料袋包装的咸菜、萝卜条、酱瓜儿、竹笋、雪菜,花花绿绿,一看说明,加了许多化学物品,比如增色剂防腐剂之类,胃口就倒了许多。
我老家山中的寺院,僧人吃的都是萝卜酱、冬瓜酱、匏酱,虽做得多,但不常有,受季节影响。有种花梗,本是凤仙花的茎,去硬皮腌制,入口颇觉清香,竟然有腐乳的味道,吃过之后,食欲大增。老家有三个方广寺,建在瀑布石桥边上,下临悬崖幽谷,风景特好。旧时,这里的僧人煨芋头、花梗、咸冬瓜、腌笋头,为山中素斋四大名菜,皆制作得极咸,山林清修,苦寒非常,颇能砥砺心智。弘一大师说,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诚然有一种合乎自然的禅意,有一颗超尘脱俗明净之心。
山居农家不是僧人,不会单纯去吃素。杀了过年猪,就把猪肉切成小方块,先在锅里与盐同炒,放在瓮里密封,或直接在瓮里码放。下一层肉,抹一层盐,是为腌肉。或将抹好盐的肋条肉和肘子肉,烟熏,直接挂在廊檐之下,任其风干,是为腊肉。金华火腿制作与之同工。因为在大冬天制作,腌腊的肉经年不坏。要吃的时候,洗掉肉上的盐和杂质,随意割取,与竹笋菜干同煮共炖,有着时光凝留的香味。
山里人把肉叫做菜,腌腊的肉,也算咸菜,说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