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点勾画读“奇迹”

来源 :语文建设·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n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自2017年秋季学期始,全国所有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开始使用统编本语文教材。从选文来看,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有一些新篇目,怎样教好这些新篇目成为语文老师面临的一个新挑战。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的课“守正、务本、求活”,广受大家喜爱。我刊现特设专栏,请肖培东老师与大家分享他对统编本新课文的教学探索。
  《植树的牧羊人》是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3课的文章,是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绘本名作。文章写了这样一个感人的奇迹般的故事: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借自己一双手,几十年如一日在贫瘠荒原上顽强地种树,最后将荒原变成绿洲。文章表现出牧羊人的顽强毅力和无私大爱。预习提示明确给出了此课的学习方法:默读课文,注意做些圈点勾画。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以“默读课文,圈点勾画”为阅读方法,紧扣“奇迹”展开教学,步步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体会文章写法。
  一、默读“第三次见面”,学习圈点勾画
  很多教师教学此课,也注意到了“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的教学提示,但在具体操作中往往不得法,多是让学生不出声地读书,在书上圈圈画画而已。这是因为教师没有深刻地理解编者意图,也就不能科学地传授阅读方法并推及学生的阅读实践。
  我们说,阅读大致可以分为朗读和默读两种。朗读是出声地读,利用语音、语调、重音的变化,帮助我们更深地体会并表现课文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默读则是不出声地读,可以更好地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关注、研究更多的是显性的朗读,因为朗读可以形式多样、内容多变,任意营造氛围。而默读的表现形式受到局限,语文课堂尤其是公开课上存有将默读边缘化的倾向,更谈不上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其实,默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用最广,学会了默读,养成了习惯,会终身受益。小学生从中高年级开始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学习默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要求,第三学段的学生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那么,初一学生默读就必须更讲质量,在阅读速度和思考深度上都应该有所突破,以此了解文章结构,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意蕴,提高梳理和概括能力。教师应该具体点拨,给出可行的操作建议和路径指引,帮助学生在默读实践中逐步掌握正确的默读方法,学会默读,学会学习。“圈点勾画”这种边阅读、边勾画标记的阅读方法,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故最适合默读。
  实录一: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植树的牧羊人》,它是一篇外国作品。这篇文章的学法是什么?请大家齐读预习提示二。
  生(读):默读课文,圈点勾画。
  师:文章写作者和牧羊人三次见面,哪一次见面叙写的语段最少?
  生:最后一次,两个段落。
  师:加上全文的总结段落,也就三个段落。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我”与牧羊人最后一次见面的语段,做好圈点勾画。(生默读,圈画)
  师:你圈出了哪些词语或画出了哪些语句?
  生:我画出了这一句,“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师:为什么画这句?
  生:因为这句体现了高原的变化,写出了老人在高原种树后高原的美丽景色。
  师:有道理,这是告诉我们,阅读这篇文章要圈画出“荒原变化”的句子。(板书:高原变化)
  生:我画出的是“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这也是写高原变化的句子。
  师:写高原变化的句子很多,我们可以择其关键词、关键句做出圈画。还有吗?
  生:“每当我想到这个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这是抒情议论,赞美了牧羊人的伟大。
  师:议论以及抒情性语句,起到点睛作用,值得细细品味。因此,对老人的赞美、评价语句要圈画出来。(板书:评价老人)
  (学生陆续找出评价老人的其他语句)
  生:我画的是“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这句。
  师:还有同学也画出这句吗?(很少同学画出)你说说为什么要画出这句呢?
  生:这句话点明了时间。
  师:对,这样我们就注意到“我”第三次去高原看到老人的时间了。这句话也是交代写作思路的句子,同学们不该忽视。(板书:行文思路)
  生:我觉得“那年,他已经87岁了”要画出来,说明老人年龄已经很大了,可以让我们知道老人把一生都献给了植树事业。
  师:这是能体现老人特征的句子。(板书:老人特征)
  师:這样我们就明白了,默读文章,圈点勾画,不是随便的,而是要注意圈画出显示行文思路、老人特征、荒原变化及评价赞美的相关语句。
  圈点勾画因课文的不同而不同,方法也不尽相同。编者在课文的“预习”中指出:“默读课文,注意做些圈点勾画。可以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标出段落层次。”在课后的“思考探究”里,编者又写道:“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可见,编者始终把“默读”“圈点勾画”作为训练的中心。因为《植树的牧羊人》篇幅较长,教师必须选择语段,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做好示范,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关键词语”“重点语句”。因此,可以选择内容相对集中、文章技法典型的“第三次见面”做出“圈点勾画”示范,让学生自己图画,说明原委,最后教师从“荒原变化”“行文思路”“评价老人”“牧羊人特征”四方面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提升,“举一”以待学生“反三”。   二、圈点勾画,读出高原奇迹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植树的牧羊人》这样篇幅较长的作品,要想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人物精神内涵,在学习方法上,还需教师适时引导。在基本把握圈点勾画的要旨后,学生以此方法做好默读,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植树的牧羊人在高原上创造的奇迹。方法的指导,方法的实践,目的是教会学生自己读书,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使阅读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圈点勾画的是文章,更是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感受。
  实录二:
  师:请同学们跳读“我”第一次、第二次与老人见面的语段,从这四个方面圈点勾画。
  (学生默读,圈点勾画)
  师:好,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说说第一次和第二次去高原的句子。
  (学生回答)
  师:“我”第一次去高原,高原是什么样子的?你能找出那时高原特征的句子吗?(学生举手回答,高原荒凉,干涸,遥远,毫无生机,到处是废墟)
  师:第二次来高原后,高原出现了什么变化?你能找到相关语句吗?
  师:三上高原,高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各选一句来读读。请一同学连着读读。
  1.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2.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3.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学生读,但没有读出高原的变化,缺乏情感。教师再请一学生读。比较朗读)
  师:同学们,高原在变化,朗读的感情、语调等要不要发生变化?(要)第一个句子读快还是读慢?
  生:读慢,高原很荒凉,没有生机,让人失望。
  师:第二次“我”在这个曾经无比干旱的地方,看到了——
  生(齐答):溪水!(读得很惊喜)
  师:“溪水”要读出什么味来?
  生:惊喜。变化太大了,竟然有水了。
  师:第三次“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要读出?对,读出震撼感!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出高原的惊人变化,这就是植树的牧羊人独自创造的“奇迹”!(学生再读)
  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教学融得很是巧妙。“我”和老人的三次见面,有层次地写出了高原的变化。三处高原的特征,各择一句,让学生连读,其实就是在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对文章语言蕴含情感的把握。初上高原,无限荒凉,此时要读得缓慢、沉重,显其内心失望;见到种树成林甚至溪水流淌,则必定是大为惊叹;而最后看到高原绿洲上的幸福生活,心中更是震撼。这读,既是对高原特征的再感悟,又是在理解文章对比的写法,也为后面探究老人创造“奇迹”做出铺垫。
  三、走近老人,探究“奇迹”实录三:
  师:牧羊人在高原上创造了奇迹。(板书“奇迹”)这奇迹,最应该归功于牧羊人哪种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呢?请你从文本中找到依据。
  生:他的毅力。(师板书“毅力”)
  师:哪句话说明他有毅力?
  生: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
  生: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
  师:哪个词说明他有毅力?
  生:一直。
  师:非常好,圈点出来,“一直”,说明很坚持。“一个人”又说明什么?对了,要忍受孤独。(板书“孤独”)还有哪些句子能说明这个人有毅力,坚持不懈呢?
  生: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椽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师:真好,会读书的孩子都不会忘记这几句话。你告诉老师,在这段话里,你都注意到了什么词?
  生:数量词。
  师:哎,数词。
  生:我认为是他的“坚定”!“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生:我认为是自信、平和。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
  生:无私、纯净。“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生:严谨,热爱生活。房间环境的描写可以看出来。
  生:细心!挑橡子种子的描写。
  ……
  师生齐读:只有懂得取舍,才有奇迹;只有忍受孤独,才有奇迹;只有自信,才有奇迹;只有严谨,才有奇迹;只有内心纯净,才有奇迹;只有坚持,才有奇迹;只有热爱,才有奇迹……深入读这篇文章,你还可以读出奇迹背后更多的东西。
  按文本原话说,这位牧羊人植树,“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是一个“难得的好人”。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做出了“奇迹”。教参的“课文研读”部分是这样写的:“作者正是通过种树的故事,让人相信,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只要满怀无私的大爱,只要具有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同样可以创造奇迹。”这都很明显在告诉我们,植树的牧羊人用无私和毅力造就了奇迹,而这,也是学生阅读文本容易读出的。教参是这样表述本文的主旨的:“对本文主旨的解读,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要鼓励学生自主地、多角度地思考,得出自己的理解。”因此,本课教学应当把阅读思维引向深处,去读出“无私”“毅力”外更多感动人心的东西,读出更丰满立体的牧羊人形象和更深刻丰富的主旨内涵。“这奇迹,最应该归功于牧羊人哪种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呢?请你从文本中找到依据。”主问题下的潜心阅读,积极思考,使得学生读出“奇迹”背后的许许多多,也看出学生“圈点勾画”读书的更多功效。鼓励学生多角度评价,但要言之有据,要能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如老人的单纯,他有着纯净的内心,一直在心无旁骛地种树。如老人的自信,他意志果断,从山下的农场独自一人搬到这荒僻的高原种树。他挑选橡子,种埋橡子,都是那么的一丝不苟,认真细致。他爱这个世界,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却能忍受孤独,把爱交给这荒凉的高原。他安静,忠厚,不张扬,连他的狗也被熏陶成这样。他热爱生活,即便独居一隅,也要收拾整齐,穿着讲究。他有体力,有毅力,更有善心和智慧。深入文本,我们可以读出他对幸福的理解、对人生的追求、对自然的思考等。通达从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宁静淡泊、铅华洗尽的人生境界,他给世界留下的,绝不仅仅是青山绿水。而这些,都要充分交给学生主动去探究、去挖掘,如课标所言,“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體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四、这篇文章也是“奇迹”
  语文教学必须有文体意识,课堂教学要关注文体,真正以学生为本,以教材为本,以言语实践为本,让学生习得语言、习得方法、习得能力。《植树的牧羊人》的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冷静简洁地叙述故事,曾让人误以为写的是真实的人,甚至有人真去普罗旺斯地区寻访这位老人。因此,应该在文章的叙事分析上做出精当的教学,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第一人称视点的出色应用这一显著特点。
  实录四:
  师:其实这篇文章本身也是一个“奇迹”。
  (生好奇茫然)
  师:这篇文章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文章打动了编辑,他们就派人去寻找文中描写之地,却发现那个地方根本不存在这么一位老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可是没多久这篇文章就风靡许多国家。这虚构的故事,为何能打动人?除了主人公精神的伟大、细节的生动描写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使得这个故事如此有感染力,成了奇迹呢?
  (学生思考)
  生:他真心实意地写了。
  师:嗯,写作要真诚。
  生:在文章中可以找到很多的环境描写。
  师:生活中有这个环境的原型是不是?也是一个答案,还有没有?怎么把一个虚构的故事,说得像真的一样?
  生:(小心翼翼地)文章采用第一人称,使得故事更有真情实感,很真实。
  师:对,第一人称的写作更具真实感。那这第一人称如果换成是“牧羊人”,好不好?
  生:不好,感觉在说自己怎么怎么伟大,炫耀得很。
  师:所以要有个见证人“我”出现,那把“我”设置成三十年都陪伴在牧羊人身边的人,是不是更好?
  生:不好。过于平淡了。
  生:如果他不走了,就体现不出高原的变化。
  生:缺少驚喜了。
  师:对,“我”是一个旅人,一个过客,三见牧羊人,这个地方的巨大变化才更让人震撼。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高原奇迹,作者写出了这篇经典的小说,默读课文,圈点勾画,让我们读出更多的力量,更多的美!
  牧羊人在高原上创造了绿洲奇迹,作者也通过这篇文章创造了奇迹——文章在许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被改编成动画片,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这样就能很自然地顺着“奇迹”切入文章叙事特征的研习。作者是采用局外人“我”的第一人称视点来讲述老人植树的故事,“我”的见证使得故事真实可信。同时,“我”由于不是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对牧羊人的生活实际上了解得有限,但高原巨变令“我”震撼,因此,植树的牧羊人的生活就具有神秘感和神圣感。这文章“奇迹”之问,就小说的叙述视角展开研讨,当然对初一学生不宜过深,点到为止。
  如此,紧扣文本语言,遵循编者意图和单元目标,以“默读课文,圈点勾画”为教学手段,以“奇迹”为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就能较好地突破文章的教学重难点,完成《植树的牧羊人》这一课的教学任务。
其他文献
【摘要】自读课文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在了解其编排特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材搭建的阅读支架引导学生自读,设计自主学习单,采用初读自测单、回读思考单和博读拓展单,给学生打造自读的路径;通过活动探究引导学生自读体验,促进他们为完成任务而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  【关键词】自读课文,编排特点,教学策略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一个突出特点是构建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作为在教学一线工作的语文老师,我们都深知阅读的重要性,但我们又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在教学课文和大量的练习上。长期处于这种让人矛盾又纠结的境况中,我们迫切需要一本书来给自己力量,让自己对语文教学充满希望。我想,《阅读的力量》这本书是最佳的选择。  翻开书页,序言《自由阅读有力量》让我读了茅塞顿开: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教学,辅导学生作业,却收效甚微?原来直接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功效,基本上在浪费时
书名:英美文学作品选  作者:张丽丽 张静  出版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  ISBN:9787564327293  定价:39元  阅读并研究英美文学作品,不仅是提高语言学习及应用水平的有效手段,更是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而英美文学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部分是那些经典作品。于是,研读文学经典成为培养人文精神的必由之路。由张丽丽、张静合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美文学作
王益民兄赠予我他的新著《论语说文评教》,典雅的装帧与别致的书名—下子就吸引了我,细读则更是颇有感触。我觉得,化用鲁迅先生的诗句,敢遣“想法”上笔端,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对语文教学写作还比较迷茫的教师阅读的书,它会告诉你如何以自己的笔开启教学研究之路,告诉你语文教学写作写什么、怎么写,以及为何写。  一、写什么:教中思,做中得  《论语说文评教》分为八个部分,即说理念、说文本、说
古诗文注释是教材编写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非常关注的地方。对于新编教材的老课文(以人教版为参照)而言,一个注释的改动,往往会引起教师的疑惑:为什么改?为什么这样改?  事实上,新编教材时,编者会以权威版本对古诗文逐一核对校正,同时根据辞书和权威注本对原来的注释进行查证和修订。当然,如同古诗文有不同版本一样,注释也各有说法,各有所本。在不同辞书、不同注本出现抵牾的情况下,还需要借助各
【教学缘起】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作文并不是一件乐事。究其原因,最大的困惑莫过于生活范围狭窄,缺少写作素材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学生习作的素材要靠绞尽脑汁“挤”出来时,他们的作文还会有童真和灵气吗?  去年,班上举行了一次以“我和爸妈比童年”为主题的班队活动。活动特别邀请了部分学生家长,请他们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其中几位家长绘声绘色地讲述引起了学
书名:中学语文批判性思维教学案例  作者:余党绪 张广录  出版单位:学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  ISBN:9787548612049  定价:39.10元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传播工具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行为正逐渐变得碎片化和无规律化。互联网上海量的各类文本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无法再做到深度阅读,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仅停留在表层、游离和无序状态。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方式
一  思辨涉及分析、综合、演绎、归类、推理、想象、联想等多方面的思维活动。谢小庆先生使用的概念是“审辩式思维”。虽然名称不同,但两个概念的内涵还是具有高度相关性的,我们不妨拿来作借鉴。谢小庆先生认为审辩式思维“如果用最简单的表述来回答,是12个字”:“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他继而说:“更完整的回答是审辩式思维是最重要的国民素质,表现在认知和人格两个方面。其突出特点表现为:1.合乎逻辑地论
学教评一体化,是指在课程实施中,以教育目标理论为指导,使学习、教学、评价之间彼此相符,保持一致。学教评一体化的研究一般基于安德森等在修订版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的学教评一致性问题:“如何确保目标、教学和测评彼此一致?”  本文拟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猫》一课为例,探讨阅读教学中的教读课如何实现学教评一体化。  一、教读课学什么?  教读课,学生应该学什么?或者说,教读课的学习目标应该如何确定
《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所写的一篇小说,被选入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要读懂这样的小说,关键是要抓住它的流派特点。  一  读者阅读的初感(直觉)的问题是:这样的作品能算小说吗?既没有连贯的情节,很难说有什么人物性格,更没有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心理错位或者矛盾。只是一个不知姓名,没有形貌,没有行动,停留在原地的女性,在随意地、即兴地、断断续续地内审,毫无头绪地联想、回忆。引起